舉鐵的節奏是一個很少提及的技術點,甚至在NSCA的基礎教材中都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在某健身學院教材中會倡導一個2-1-4的舉鐵節奏,我也是這樣建議的,可以保持肌肉控制。舉鐵應該保持怎樣的節奏?
舉鐵的節奏主要是健身訓練舉起重量(肌肉向心收縮)和下放重量(肌肉離心收縮)的速度,包括頂峰收縮時(肌肉向心收縮到最短的時候)需不需要保持和肌肉離心收縮到底需不需要停頓。
舉鐵的節奏,肯定沒有正確的訓練動作、訓練體量和訓練強度重要,但是還要單獨來講,是因為這一點和訓練安全性及訓練姿勢緊密相關,而安全性我健身訓練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沒有控制好舉鐵的節奏,那麼會有很高的受傷風險,而且無法得到最佳訓練效果。
正確的健身姿勢,總的來說就是動作符合生物力學,在動作過程中良好的控制,以及做完動作全程。
比如說在做臥推動作時,要將重量完全下放至胸部,舉起時要舉到完全伸展的位置,同時還要控制好手中的重量,不能只是任由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在下放過程中,你要對抗重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Schoenfeld、Ogborn和Krieger一起做了一個元分析,分析了大量關於不同訓練節奏的研究。
研究結果:
1、訓練節奏從0.5秒一直到8秒,在這個非常寬泛的區間之內,增肌效果相差無幾。
8秒這裡指的是完成一次動作的時間,如果一次動作持續8秒的話,相當於下放階段4秒,向心階段4秒。這樣訓練的增肌效果和以適中的速度以及非常快的速度,完成一次動作的增肌效果差不多。
2、訓練節奏有非常大的空間讓我們自由控制,因此從統計學上來看,速度快慢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
3、如果完成動作速度非常慢,一次動作時間超過10秒,實際上是不利於增肌的。
你可能見過有的人動作非常誇張,離心和向心階段都特別特別慢,這樣做其實並不利於增肌。與更合理的節奏相比,這種訓練方法可能因為移動重量的速度過慢,而導致無法獲得相同的拉伸刺激。
根據研究結果,舉鐵的節奏可以調整的空間非常大,通常情況下,我們也沒有必要頻繁變換訓練節奏。我認為訓練節奏的重點在於,向心和離心階段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不是任由重量隨著重力下落和肌肉彈性慣性發力。
2-1-2-1:第一個數字代表離心階段,比如說我們做啞鈴臥推。這個2代表動作下放階段持續2秒,這個1代表動作底部階段,所以動作最低點感受一下肌肉的拉伸,2是動作的向心階段,舉起過程持續兩秒。然後這個1是動作頂端,保持肌肉的頂峰收縮。增肌和耐力訓練都可以使用這樣的節奏。
如果你想要訓練力量或者是爆發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壯。這樣的話,我們會把向心階段的時間改為X,也就是說,要用儘可能快的速度完成向心階段。
我們舉個例子,用1:0:X:2的節奏做深蹲,離心階段持續1秒,整個深蹲過程中都不停頓,在動作底部,用爆發力儘快起身。然後在動作頂端休息2秒,給自己時間調整好呼吸,再下蹲,爆發力起身。
有的人會在深蹲時會大幅減慢離心階段的速度,這樣做會減小起身時的爆發力。有的人會在深蹲底部暫停,這樣做有助於提升訓練技術,但是這在力量舉中並不適用,同樣還會犧牲掉起身時的速度,所以這就是我進行力量訓練時舉鐵節奏的建議。
離心訓練主要是指在肌肉離心階段增加符合或是放慢速度,以給予肌肉更大的刺激。關於離心訓練的科學文獻還沒有個統一的結論,比如離心可以造成更多的良性損傷。個人也會安排離心訓練在訓練計劃當中,主要就是講離心速度放慢到4-6秒。
在深蹲底部暫停,這樣可以迫使身體保持直立,減少起身時的慣性作用。另外一個加強技巧的方式就是放慢離心階段的速度,比如我們在深蹲的時候,離心過程可以持續4秒,迫使你的大腦讓身體保持直立,如果你深蹲時習慣前傾,這樣做有助於改善前傾的問題,動作底部不停頓,儘可能快地爆發起身。然後在頂端休息幾秒,調整呼吸。
複合動作的離心部分放慢速度,對改善動作技術非常有幫助,尤其是在做深蹲和臥推的時候,但不建議做硬拉時離心速度太慢。
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動作節奏來提高代謝壓力,雖然「代謝壓力是否為增肌的必要條件之一」還存在爭議,但是我認為從概念上來說,提高代謝壓力還是有其優點的,畢竟收穫泵感並不是什麼壞事啊。
我們用訓練小腿來舉例,採用3:1:3:1的動作節奏,也就是下放3秒,底部停頓1秒,然後向心階段維持3秒,頂峰收縮持續1秒,所有過程加在一起,一次動作需要8秒。
舉鐵節奏是一個自由度很高的技術板塊,雖然在訓練需要考慮的因素中是最靠後的,不過注意到這一點,可以讓訓練更加有趣。只要你的訓練動作都做完了動作全程,並且在動作過程中,特別是離心階段,能夠保持良好的控制,那可以多多嘗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