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力復興儒學,尊重讀書人,難道是儒學的春天到來了嗎?

2020-12-21 吳倩倩聊歷史

文 | 吳倩倩聊歷史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朱元璋 《示僧》

在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君王,當屬農民皇帝朱元璋莫屬。朱元璋出身貧寒,曾經當過放牛娃,還在寺廟裡當過和尚,在饑荒時期靠化緣活命,受盡欺辱。最終卻他建立了大明王朝,就連他自己,也時常感慨人生命運的無常。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這位農民出身痛恨腐朽的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內政改革。廢除丞相,設立內閣,堅決打壓貪官汙吏,大肆屠殺功臣,這些都是朱元璋的傑作。朱元璋本身是個農民,沒讀過多少書,他能夠做到這些,完全是依靠他手下那些,飽讀詩書的大臣的指點。也可能說不上指點,畢竟不會有哪位讀書人去向朱元璋說讓他廢除丞相,這實在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

不過,朱元璋確實在他的洪武時期內,大力復興儒學,尊重讀書人,重用讀書人為官。可以說是竭盡所能地對這些傳統知識分子進行尊重與照顧。難道是儒學的春天到來了嗎?

很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儒學的春天並沒有到來,朱元璋一系列對讀書人、對儒學的重視尊重,他實質的目的只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讓天下人都臣服於他而已。

一、復興儒學,尊崇理學,強化國家意識的手段

經歷過宋代之後,幾乎所有的傳統儒家讀書人所必學的科目並就是理學。元朝時期有蒙古人統治中華大地,他們對於詩書禮儀並不重視,甚至曾經一度想過要將所有的漢人全部殺光,從而在漢人的土地上種植牧草用來放羊。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作為一個特徵鮮明的漢人政府,朱元璋所做的為萬眾期盼的事情,那邊就是復興儒學。在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儒學完全沒有任何上升的通道。因此朱元璋要想獲得當時的讀書詩人的支持,就必須表現出一種對儒學的肯定。

為了達成一種統一的國家意識,朱元璋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文化,作為官方主導文化,而理學正好提供給了朱元璋這樣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基礎。

在理學的誕生之時,就有著極為嚴密的邏輯,理學之中極度強調君主,處處宣揚著君主王權的至高無上,這也自然就讓理學受到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青睞。

而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還面臨著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元朝六十餘年的統治所帶來的一種精神上的認可。雖然元朝的統治不得人心,但是在士大夫們的眼中,元朝仍然是中國的正統王朝,其正統性地位難以撼動。為此,朱元璋需要一種與元朝不同的文化與之抗衡,從而建立起屬於明朝的國家意識。

對於這樣一種文化不用白不用。於是朱元璋便迅速地確立了理學在明朝的地位,從此明朝的各個階層,不論是生活禮儀還是政治制度,乃至於生活用品,吃穿用度,都有了嚴格的規定。沒有特殊原因,不得輕易變更。如果出現了一絲絲的越軌,極有可能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最為嚴重的,便是以謀反的罪名被朱元璋處死。

正是在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之下,在明朝的前期,當時的士大夫們,以研修理學為上,在精神之中保持著一種昂揚向上,能夠懂得最為基本的禮儀廉恥。喪葬嫁娶,個人升遷都有著明確的規定。整個社會表現出一種空前的有序性與繁榮性,明朝的國家意識,也因為這種文化的統一,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二、推崇孔子,建立孔廟,尊卑有序觀念的強化

對於傳統農耕社會而言,要想保持其穩定,就必須從上至下建立起一種極為森嚴的等級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農耕生產的穩定,從而保障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安全。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這是這樣一種尊卑有序秩序的鼓吹者。

於是,朱元璋便就抓住了孔子這一核心。在洪武二年,朱元璋頒下嚴令,他要求當時明朝的中央最高學府,也就是太學對孔子施以太牢之禮。

根據《禮記》的記載,太牢之禮並不能隨隨便便用在一個人的身上。太牢這種祭祀方式一般都只能用來祭祀傑出的先皇,或者是具備極為突出貢獻的功臣才行。

不過,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難得到朱元璋這樣一位具有鐵腕手段的皇帝的。朱元璋親自表明了他自己的態度,他向自己的百官和子民解釋道,孔子的道理,正是天地之間萬年不變的大道,對於孔子這樣一位掌握了天地大道的先師聖人,必須施以最為崇高的尊敬。因此使用太牢之禮,正式向老百姓宣揚孔子的這一貢獻的方法,並沒有任何的不妥,而孔子正是士大夫們所遵從的先師聖人,因此他們也就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表示肯定。

值得特殊說明的是孔子的大道理,朱元璋感興趣的部分並不是他那些仁義禮智信的道理,而是經過漢儒宋儒進行解釋之後的那些有關於華夷秩序,中華文明至上,以及君臣父子之間森嚴等級的內容。朱元璋想要的僅僅只是依靠這些文化理論,來對他的百姓施加最為嚴密的控制,從而來保證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朱元璋從小便是在貧困中掙扎,他深深的知道上層社會的混亂對於底層民眾來說是怎樣的一種災難。只要整個社會的秩序能夠穩定,那麼農民的生活便能夠得到極大的保障,社會的活力與百姓的生存之間,在朱元璋的眼裡存在著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為此他便犧牲了整個社會的活力,用來換取千千萬萬的百姓,不再經受像他那樣悲慘的童年。

三、修建學校,鼓勵入學,馴服天下人民的方式

要想對人民施加最為徹底的控制,那麼最好便是從小開始。而對人民進行從小教育的地方,那便只有學校。

在洪武13年,朱元璋下令,要在天地之間,大規模的新建學校。從而讓儘可能多的人,從小便接觸到儒學禮儀教化,讓他們成為大明王朝的馴服子民。

為此,朱元璋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那便是他認為如果要想很好的治理國家,那就一定要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實行教化,而要對人民實行教化,那就必須以學校作為開始。這樣一番話,出自朱元璋這樣一位農民皇帝之口,實在是讓人難以想像。

很快,朱元璋新建學校的政策就得到了中央與地方官員的大力支持,學校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開始新建,舊的學校得到了翻新。從中央到地方,從耄耋之年的老人到剛剛會說話的孩子,都在同一時刻享受著朱元璋的教化。

其實,這樣一種看似是對人民百姓極其有利的活動,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溫柔陷阱。

對於一群百姓而言,給他們土地耕種,讓他們能夠活命,他們尚且有可能無所事事,擾亂整個社會的秩序。但是一旦讓一群有知識有文化的讀書人,讓他們耗盡一生窮盡心血在爭取一些可有可無的名利上面,朱元璋也就順利的實行了對天下知識分子的控制。

小結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力推行教化,遵從孔子復興儒學,這一系列操作並不是因為朱元璋同樣對孔子的理論產生了共鳴。而只是因為它需要利用儒學,需要利用讀書人來施加他的統治,他需要人民的服從,需要百官的清廉,更需要天下臣民永遠將他朱元璋的子孫視為皇帝。

所以,朱元璋治下讀書人的春天並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暗無天日的讀書科舉,年輕人的大好年華都浪費在了八股文的訓練之中。

參考資料:《示僧》《禮記》《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山東鄉村儒學現象剪影:儒學入鄉村 美德傳四鄰
    朱熹的詩篇正是山東省泗水縣如今弘揚傳統文化的寫照:一年前,泗水縣在尼山聖源書院開設了儒學講堂,講授儒學經典,吸引了大批村民。一年後,書院的學者們又走進各村,每月開設兩次儒學課,形成了固定的講課制度。  目前,「鄉村儒學講堂」已開辦了49期,聽課群眾有15000餘人次,並逐步形成了覆蓋聖水峪鎮60個行政村的學習網絡。
  • 講好儒學故事 傳承文化經典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儒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北大《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通力合作,精心策劃了系列講座,涵蓋了新時代儒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從講座主題之中我們就能充分地感受到這一點:樓宇烈《儒家文化與中華民族復興》、孫欽善《孔子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及其評價》、牟鍾鑑《探尋儒學中的普遍價值》、李中華《儒學的核心價值及其基本精神》、王博《儒學的發展歷程及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際遇》、陳來《孔子與當代中國》、安平秋《儒家經典與〈儒藏〉編纂》、魏常海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一、問題的緣起:「新儒學」之後的焦思與苦索  「後新儒學」是本人二十多年來講學的基本向度,有別於我的老師輩們所提出的「當代新儒學」。其實不然,此論點早在九零年代初即已發表,而更清楚以此為名的是一九九四年初夏四月間,我在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儒學討論會上,首次發表了《後新儒學論綱》①,這篇論綱可以視為我對「後新儒學」總的理解。
  • 汲汲於「大一統」學科體制中求名分,儒學能有多大出息?
    據鳳凰國學,6月11日,在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復性書院舉行的「中國儒學學科建設暨儒學教材編纂」座談會上,與會學者聯合倡議在中國高等院校設立儒學一級學科,並發表《關於設置和建設儒學學科的倡議》(以下簡稱《倡議》),申論儒學應設一級學科的理由,認為關係民德優劣、文化興亡、國家治亂、民族盛衰,「是迎接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制度保障和學術支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
  • 大學者重提「儒學治國論」!到底是封建還魂,還是利國利民?
    儒學思想即是將這種和諧關係的理念灌輸到每個人身上,從而形成一個禮儀文明的和諧社會。對於「儒學治國論」的分歧利用儒學修身,幾乎每個人都會認同,而談起儒學治國,為何會被有些人拿來奉為神明,又被有些人拿來抨擊批判呢?
  • 傳統儒學文化與醫患信任重構
    2、傳統儒學文化中「義」的思想傳統儒學文化提倡以「義」為上的價值觀。儒學思想認為,「仁」和「義」兩者是緊密相連、內在統一的,是倫理道德之根本。「義」者,「宜」也,也就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儒學思想重視「義」和「利」的問題。
  • 江戶時代,儒學與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後有何影響?
    儒家思想,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乃後起儒學之先導,中國儒學之祖庭。由孔子創立,並且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思想體系: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
  • 儒學大家紛紛讚許該書開劈中國文化普及新道路
    儒學大家紛紛讚許該書開劈中國文化普及新道路由孔子77代後裔孔亞平老師創作的優秀文化力作《中國字》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並於11月30日在素有「東方聖城」之稱的山東曲阜召開《中國字》新書發布會。本次發布會由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和人民日報出版社主辦,作為一本講述「中國人思維和漢字故事」的圖書,《中國字》一經出版就得到了傳統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和一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密切關注和鼎力支持。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儒學取代佛教成為朝鮮王朝正統思想,國王決策依賴儒生公論,儒生的濫觴則造成各大派系爭鬥,朋黨政治應運而生第一個把朱子儒學相對完整的帶到朝鮮王朝的,是當時高麗王朝的宰相安珦。在當時,高麗王朝的佛教僧侶十分腐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批判。這時儒學就得到了許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一大批儒學傳教者,如鄭夢周,權近等人。
  • 讀人話舊︱查某人的夢——誠品·李明輝·海洋儒學
    第二天一早明輝教授陪我在他家附近的一家早市早餐,正當我們在臺北的清晨用著美味的臺式早點時,一位老者從明輝教授身旁過去,還和他寒暄了一兩句,待老者走遠,明輝教授問我:你認識這位先生嗎?我答,怎麼瞅著面熟?明輝教授答:是陳鼓應啊!
  • 神道教佔領日本,儒學為何在江戶時代躋身「一線」,神儒合為一體?
    而此時傳入日本的儒學,則主要以朱子理學為主。(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明僧眾,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耳,是為法事也,何惜性命」。唐朝時,聖德太子為了更好的引入佛教以為己所用,故而不斷的派遣唐使入中原,還將高僧大德鑑真法師請了回去。統治者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維護自己的統治。
  • 湖北鄂州市儒學社區開展清理樓道雜物整治行動
    《中國紀錄》新媒體 趙承舟 通訊員 劉媛姣 湖北鄂州報導為進一步改善居民小區樓道秩序,全力打造乾淨、整潔、優美的居住環境,讓樓道亂堆放的問題進一步得到解決,近日,湖北鄂州市儒學社區再度開展「清理樓道雜物,讓生命通道暢通
  • 對話楊朝明:世界儒學中心將對弘揚傳統文化起積極作用
    對話楊朝明:世界儒學中心將對弘揚傳統文化起積極作用
  • 佛學與儒學的碰撞:佛教思想是如何讓宋朝詩歌走向寧靜致遠的?
    可以說,宋朝的詩歌,是儒學與佛學的結合體,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創新才有了風味獨特的宋朝詩歌。一、受佛教思想影響,宋朝的詩歌一改前世奔放豪邁的內涵,變得高逸清靜中國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早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
  • 再看《道士下山》,試從儒學角度剖析陳凱歌電影的教化意義
    我的上一篇文章從哲學角度剖析了《道士下山》的藝術價值,這一次我想從儒學角度去剖析陳凱歌電影的教化功能,幫助大家讀懂作品,了解陳凱歌所思所想。01六個故事,一條主線,人生不過是「下山」、「上山」錯落交織的過程。一門之隔,兩個世界。上山修行,下山修心。
  • 鍾美美發文想要聯繫李誠儒學表演,李誠儒回復:小夥子你現在有了
    有意思的是一位張姓特級教師對鍾美美是這樣評價的:「那職業性的冷漠強硬、居高臨下、盛氣凌人、頤指氣使、唯我獨大、不容置喙……所有這些,都能使我不由自主地憶起過往的某個片段——我做班主任時,不也這副德行嗎?感謝美美,他誇大了我的醜陋,他給了我一個照鏡子的機緣。」
  • 明朝多昏君為什麼怪朱元璋?這和他輕視文人有關,出身是致命傷
    明朝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王朝,朱元璋在元朝末年崛起,出身底層的他最終「恢復華夏」。但在被稱為「得國最正」的朱元璋手裡,明朝初年有著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朱元璋一方面拼命地以儒家觀點來拉攏人心,另一方面卻對江浙地區的儒學士子進行了拼命打壓。
  • 仕者必為學:以唐中期官徳復興為例,淺析古代為官之道
    圖三、安史之亂二、重才學輕德行的科舉制度,無法考究的德行為官員品行的良莠不齊埋下隱患上元二年,張巡、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叛軍,唐代宗繼位後,整肅朝綱刻,復興傳統禮製法度不容緩。因此,復興儒學、重振先王之道、重建儒家倫常道德就成為唐中期及以後維持社會正常秩序,促進社會歷史發展的必要工具。極度需要經天緯地之才的唐中期,科舉制度自然隨著朝局的穩定被安排上日程。科舉制度雖興起於隋朝,但繁盛的唐朝自有一顆容納百川之心,不僅限於門第,只要有一技之長的人便可通過科舉進入朝堂,因此可以說科舉制度完備於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