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話舊︱查某人的夢——誠品·李明輝·海洋儒學

2020-12-14 澎湃新聞

誠品敦南店不久前閉店了,消息來得遙遠而突然。按說我攏共只有兩次臺島行,但誠品及相關的人事卻給了我難以磨滅的記憶,而港臺新儒家最重要的學者李明輝教授乃是其中最有意味的一頁。

二〇〇七年三月,時任佛光學務長的張培倫兄專程從宜蘭驅車載我逛臺北,印象中他帶我去了三個地方:一是鄧麗君早年常在那裡開演唱會的國父紀念館,二是臺大校園內的傅鍾,三就是誠品書店。那次臺島行之前我從未離過陸境,自然也就沒見過那麼多新鮮活生生的洋書,可想而知給我的衝擊了。不過,我這人行事一向「沉穩」,第一次也就買了一本書,Rainer Forst的博士論文The Context of Justice。

此後,我也算成了誠品的「常客」,至少是每去臺北必到的。除了後來自己去過的若干次,還有一次是李明輝教授帶我去的。記得他給我寫信,說是即將赴武夷山朱子會議,並開啟大陸行,希望在此前能見一面。

我們在臺大門口見面,他帶我去了誠品,在西洋哲學特別是康德哲學的書架前駐留。明輝教授顯然經常來店,從他對Guyer、Wood、Hill等書的評點看,他對書架上的風吹草動洞若觀火明察秋毫。明輝教授在書架前的神態真是非常生動,是入神和精明的一種極妙的組合。有一本書,他拿起來掂量了一番,顯然是此前曾數次掂量過的,但這次拿起來後也還是又放下了。

從書店出來,明輝教授又帶我去一家口碑不錯的德啤,他還約了自己的同事林維傑,還有時在東吳的彭國翔君。我必須說,那個德啤是真心不錯,我也真心沒有喝夠,但我也真心不好意思再要了。前年明輝教授來閔荒短課,一起在大荒德啤聚會時,我講了這個笑話,明輝教授豪爽地故作驚訝狀。但有了他的肯定,下次帶人去大荒土德時就有了底氣:這可是八十年代留德博士鑑定過的土德啊!

從酒館出來,一干人去了明輝教授府上。明輝教授藏書甚富,記得他書桌右前方一個書架上還有冊英文書A Third Concept of Liberty,讓我甚為驚訝。讓我更為驚訝的是,明輝教授甚為關注大陸同行的工作,包括我自己一些微末的編譯工作。有一年他在臺灣大學開一門自由理論的研討課,就把劉訓練君和我編譯的《第三種自由》作為主要讀物,更讓人稱奇的,有一堂的閱讀材料就是我鬥膽附在那部書後面的拙文《論第三種自由概念》,而與拙文「並列」的是以賽亞•伯林和昆廷•斯金納等國際「大牛」!

當晚明輝教授留我住在他的書庫,是書房的裡半間,其實是四分之一間,外面是分門別類極為精細的各類資料,很多是關於政治哲學中的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之爭的,是那年他在UCB訪問時搜集到的。客房裡還有一排書架,上面擺放的是牟宗三先生全集,不過我並未感到如何驚悚,還自我調侃和寬慰:此行沒有見到牟先生,卻有緣和牟先生全集共度一晚。

第二天一早明輝教授陪我在他家附近的一家早市早餐,正當我們在臺北的清晨用著美味的臺式早點時,一位老者從明輝教授身旁過去,還和他寒暄了一兩句,待老者走遠,明輝教授問我:你認識這位先生嗎?我答,怎麼瞅著面熟?明輝教授答:是陳鼓應啊!聞聽此話,望著以記錄整理殷海光先生病榻上最後的話語《春蠶吐絲》而真正讓我記住的鼓應先生的背影,我想起當年在大學圖書館多次借閱《莊子今注今譯》而未得的一幕幕,不禁要感嘆在臺北早市巧遇這位當代最重要的道家學者乃是此行最意外的「驚喜」了。

其實那次臺島行,我和明輝教授還有一次擦肩而過和一次偶然邂逅。那年四月中的一天,我在臺灣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演講,當我表示自己此前從未到過北京的清華時,主持講座的張旺山教授嚴肅地「打斷」我:你來了新竹的清華就用不著去北京的清華了,因為我們比他們「老」!他還告訴我,石元康和李明輝兩位先生前兩天在那裡對他們做學科評估,待我後來到嘉義,時任中正文學院長的石元康教授向我證實了這個消息。記得那次石先生還在評點了臺島女性主義哲學和哲學家的現狀後有感而發:一種高度對抗性的做哲學的方式不會是一種好的方式!

五月上旬,我在政治大學演講結束後,詹康教授陪我去中餐,路上又遇到了剛上完課的明輝教授,巧合的是,我們還在餐館碰見了時在政大客座的王中江教授。明輝教授委實很豪氣,似乎那天中餐又是他搶做的東——當然,明輝教授的「豪氣」主要是表現在送書上,他出了新譯會送給我,舊著重版了也會送我一冊;我在中研院人社中心演講那次,順便去文哲所他的研究室,他送了我一堆他自己編的和與他人合編的各種論集,所以那次我到南港是滿載而歸的。

在南港中研院收到這些贈書,又讓我想起了與明輝教授的初見——那是二〇〇六年歲末在廣州中山大學校園,因為此前從會議論文集上看到明輝教授討論臺島英年早逝的哲學家蔣年豐關於海洋儒學和法政主體的哲學構想,我於是給明輝教授寫信,想要趁便了解原作者的論著,當然我也提到自己曾聽過

羅義俊先生

的《心體與性體》導讀課。記得當明輝教授到達時,我正在和一群倪(梁康)門弟子「嘻嘻哈哈」,明輝教授從一眾人群中找到我,並當場從行李箱中取出他為我影印的蔣年豐遺文集,讓人好生感動——用臺語來說,就是好感動、好感動哦。

其實在那次的臺灣訪書行中,我也特別留意了蔣年豐教授去世後同道和朋友為他編的幾種文集。這位會讓人想起同樣早逝的Joseph R. Levenson和Gareth Evans的臺島哲學家畢業於普渡大學,以才氣縱橫思想敏銳著稱。他在新儒學和所謂後新儒學的理智場域中的一個獨具隻眼的貢獻就在於一方面推進牟宗三與海德格爾的「對勘」,另一方面又用羅爾斯來「補正」牟宗三。如果說前一方面的趨向其要旨在於把牟宗三重新導入與西方哲學傳統的持續對話而避免抽象的高蹈揚厲,那麼後一方面的工作其意義則在於進一步具體地落實新儒家的「開出論」而接上地氣。一言以敝之,儒學和新儒學的前途正在於在哲學上同時對歐陸傳統和英美傳統保持開放性。

這無疑是極有意義的洞見。時至今日,如果說大陸學界在前一方面可謂念茲在茲,甚至赫然有所成,那麼在後一方面則仍然可謂漫不經心,甚或悄然有所失。我也嘗想,明輝教授之所以多年以後重提亡友的海洋儒學和法政主體論,其寄寓蓋正在此也乎?!

似乎冥冥之意,那次臺北行的最後一夜我也是在誠品敦南店度過的,在訪書記裡我不太能確定是敦南店還是信義店,但相關的情節卻是逼真無肖,無一絲杜撰的。只有一點「補充」:如果我那天清晨離開敦南店時想起的是蔡琴的《最後一夜》,那麼當我離開臺島,或如今再來回瞻那次臺島之行時,我想起的卻是那首又名《純情青春夢》的《查某人的夢》,的確,也只有這最切合我一人從礁溪坐自強號沿東北海岸到臺北逛誠品的心境了吧。

很多年前,曾聽聞有人轉述倪梁康教授對臺灣的印象,說是其地多日據時代印痕,所以並非典型的中國。我聞聽當場脫口而出:難道不是應該反過來說,唯其如此,它才是「典型的中國」嗎?——謂予不信,請重溫故蔣年豐教授關於海洋儒學和法政主體的論述,請重聽「查某人的夢」。

-----

作者應奇,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吳清友走了 「誠品夢」長存
    在與死神搏鬥的過程中,吳清友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而這正是誠品書店出現的契機。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在臺北市仁愛路圓環邊誕生,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經營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專業書店。1999年,誠品書店開創24小時不打烊創新營運模式,為大眾提供了全新的城市閱讀生活。  新創的誠品書店經營得並不順利,而吳清友一直堅持不放棄。
  • 讀人話舊︱康德書緣——我的哲學路標
    最初讀他的書是《美的歷程》和《美學論集》,後來擴展到思想史和《批判哲學的批判》,不管在「正宗」的先驗哲學界,對李澤厚的康德書會有多大的爭議,至少我們那一輩人,甚至有比我高半輩的人,都是通過那部書了解康德哲學的。
  • 北土《歲月的痕》|第八章 李明輝心懷嫉妒報復他人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事就算成了。郭晗琦躺在路邊臉上青紫。他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活動了一下四肢,覺得自己沒什麼大礙。他忍著疼痛,掙扎著站了起來,騎上單車趕往工地。有錢能使鬼推磨。李明輝一覺醒來,看到郭晗琦滿臉的瘀傷,嘴角露出一絲的笑容。
  • 讀文 最美文案,成就獨一無二的誠品書店
    用過即棄的愛情,用過即棄的彈簧床,用過即棄的寒暄,用過即棄的保暖袋, 用過即棄的問候,用過即棄的雷諾原子筆,用過即棄的現代人大量拋棄物質。 凡事過了三個月的保存期限,就徹底失去忠誠。 期待這一場誠品跳蚤市場,讓你我在舊貨堆中找到藝術, 在舊鞋裡發現腳的生命,在舊照片中體悟新情感。
  • 我的夢躲在誠品書店的角落裡——走馬觀花臺北誠品書店
    想像中的敦化南路誠品書店,也是古舊建築展了新顏的樣子,木門木窗原木的書架,就連販賣咖啡的櫃檯,也會用處理得舊舊的原木做成。 當然,我可以去網上看看它的真模樣。我寧願去剛開張不久的蘇州誠品書店打個前站。大年初一,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從蘇州回上海,特意拐到蘇州工業園區尋找誠品書店。果然大到壯觀,只是與我想像的誠品書店大相逕庭!
  • 組圖:夜讀臺北誠品書店
    有的人讀書累了,趴在桌上小憩。有年輕的母親一手輕拍嬰兒車裡的寶寶,一手拿著書細讀。在某個書架角落,一個金髮碧眼的洋帥哥甚至翹著二郎腿躺在地上,讀了一半的英文小說就扣在胸前。這裡閱讀的氛圍更像某個大學的圖書館而不是書店。
  • 誠品書店文案集錦(一)
    「在舊鞋裡發現腳的生命,在舊照片中體悟新情感。在世事難料、風雲不測中找到永恆感。」
  • 讀人話舊|卑爾根的貝多芬 

    在我心目中,發誓要扼住命運之咽喉的貝多芬就只是一位勵志少年的「楷模」,據說他有句名言叫做「人啊,你當自助!」,而這個「人啊」的句式除了讓我想起戴厚英的《人啊人》,就再也記不起它是否出自羅曼·羅蘭的《英雄傳》了。 可能正是出於某種「找補」的心態,在大學時代,我一度對美學抱有濃厚到痴迷的興趣。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為什麼仍然喜歡誠品?
    期待這一場誠品跳蚤市場, 讓你我在舊貨堆中找到藝術, 在舊鞋裡發現腳的生命, 在舊照片中體悟新情感。 在世事難料、風雲不測中找到永恆感。
  • 讀唄|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讀唄 |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iwangshang / 康倩茹 / 2017-07-19 摘要:誠品書店不僅是一代人心中的文化地標,更是一種現象,改變了不少人對閱讀、生活、乃至自己的看法
  • 山東鄉村儒學現象剪影:儒學入鄉村 美德傳四鄰
    說起建設儒學講堂,村支部書記渠開萍感慨道,「這個學堂開得好,現在來聽課的人越來越多,很多還帶著自己的孩子,這對於下一代的教育也有意義。」  村民孔偉倫是儒學講堂的「常客」,他說:「這裡不光能學知識,還能學做人。每次來聽老師講課,就感覺自己能變得更好!」
  • 斯人離去 誠品永在: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病猝逝
    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要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誠品希望在書店環境的設計中,將顏色、燈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慮進去,甚至還有烹調分享,都是為了人。
  • 誠品副作用|兔子的讀書筆記
    期待這一場誠品跳蚤市場,讓你我在舊貨堆中找到藝術,在舊鞋裡發現腳的生命,在舊照片中體悟新情感,在世事難料、風雲不測中找到永恆感。06生活的過期與不過期用過期的菠蘿罐頭填滿不過期的空虛,用過期的舊書填飽不過期的求知慾,在舊書買賣會裡,人是可以很知足的。
  • 【誠品30周年活動預告】蘇州誠品書店36小時不打烊
    05誠品會員獨享深夜食堂時間:3月16日23:00-02:00地點:誠品書店3F文學茶薈誠品人會員、累計卡友憑3月16日誠品書店消費小票,可兌換文學茶薈精美小食一份,限量200份,換完為止。主題展覽:夢與想像之境誠品30周年之際,誠品生活蘇州將通過文字、影像記錄、書籍,梳理誠品三十年來的發展軌跡,通過貫穿整場的鏡面,讓過往與當下、人與空間建立起全新的聯繫,詮釋誠品的過去與未來。
  • 草堂讀詩|賞析:耶胡達·阿米亥《忘記某人》
    忘記某人忘記某人就像忘記關掉後院的燈而任它整天亮著:但正是那光使你記起。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我們聽到的是耶胡達·阿米亥的一首短詩:《忘記某人》,由傅浩翻譯。
  • 誠品的離開,真的能怪深圳人不看書嗎?
    這句話出自吳清友先生2014年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一次演講分享。在吳先生看來,誠品是服務業,服務業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31年來,誠品以「連鎖不複製」的理念,向人們提供了一種對生活的態度。也有人說,誠品在深圳呆了不到兩年,就要撤了,或許是水土不服,不適應深圳的環境。還有人說,誠品走了,是因為深圳節奏太快,休息時間更多是在刷手機,深圳人並不愛看書。
  • |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病逝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在這篇2014年的演講實錄中,你能完整地讀到吳清友的堅持。
  • 36氪領讀 | 吳清友:把書店作為誠品的核心事業,這一點有多不容易?
    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蘇州是誠品在大陸選擇的第一個家。從北緯二十五度延伸至北緯三十一度,新的誠品地圖就坐落金雞湖畔。
  • 朱元璋大力復興儒學,尊重讀書人,難道是儒學的春天到來了嗎?
    不過,朱元璋確實在他的洪武時期內,大力復興儒學,尊重讀書人,重用讀書人為官。可以說是竭盡所能地對這些傳統知識分子進行尊重與照顧。難道是儒學的春天到來了嗎?很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儒學的春天並沒有到來,朱元璋一系列對讀書人、對儒學的重視尊重,他實質的目的只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讓天下人都臣服於他而已。
  • 致敬吳清友先生,致敬誠品
    我們準備了一個30平方米的獨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去進行實驗性的裝置或者其他創造性表現;最近我們開了一個音樂廳,我們知道一年就要賠400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家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誠品辦的活動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