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整版關注:工作是為了快樂還是意義

2021-01-18 澎湃新聞

視覺中國供圖

陳芳(化名)在某沿海城市上班,幾乎每天都是第二晚高峰(晚上10點)後才回家,才上班1個月,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顆螺絲釘,已然職業倦怠,想要辭職。

李猛(化名)是某中學語文老師,每天除了語文科目的事情,還有許多雜事,入職半年,越來越覺得工作沒有意思,想辭職考博。

你也有與他們同樣的困惑嗎?曾幾何時,工作似乎是一件不需要懷疑的事情,每天上班,不管做什麼,數十年如一日,一直到退休。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方式更為多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網際網路衝擊著勞動的分工與合作,人事流動不斷加劇。工作對於個體的意義,亦不再像從前。如果對於前幾代的人來說,工作是一趟長途火車,那麼,對於現代的年輕人而言,工作或許更像是地鐵,坐幾站都可隨時走下。

這樣的一種轉變,是年輕人自我意識越來越凸顯的一種表現。其一,大家不願讓自己變為一個機器人,每天在規定的條條框框中按部就班地工作;其二,年輕人希望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能夠體會到成就感;其三,大家期待自己的價值觀能夠被尊重,不被領導強迫做事,不做一些無用功,尤其是形式主義的事務。

這些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凡事過猶不及,自我意識越來越凸顯,也可能導致「入一行恨一行」。盲目跳槽後,仍然會陷入迷茫,甚至最終懷疑自我。

那麼,怎樣去理性分析工作中涉及到的各類因素?如何面對工作中的困惑?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對於工作的心態呢?

對於做一件事情,有兩個最基本的維度,那就是:快樂+意義。對於N件事情累加起來的工作,不妨也試試從這個角度去進行分析。

有些事情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比如打遊戲、品嘗美食、旅遊、購物、看電影等;有些則可以為自己帶來意義,比如看書、寫文章、練琴、跑步等。當然,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每個人的標準會有不同,對某些人來說快樂的事情,對他人而言可能是痛苦的;對部分人來說有意義的事,於其他人而言可能毫無價值。

工作中的快樂可以來源於多方面,最常見的有:自己真心喜愛,對行業真正感興趣;「錢景」光明,報酬豐富;工作內容清閒,不費力;社會大眾認可度高。同樣,工作也能帶來多重意義,包括有價值感和成就感,可以積累經驗、不斷成長,自己具有主動權、能夠被尊重,可以幫助他人、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等。

快樂和意義可以把工作分為四類: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快樂但沒有意義的事情;不快樂但是有意義的事情;不快樂且沒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會發現,魚和熊掌難以兼得,所謂「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幾乎沒有。就算有,長期這樣下去,成長(意義)方面也可能受到很大影響。

因此,大部分工作,實際上是在後三種情況間做出選擇。快樂但沒有意義的事情,往往只能給人帶來短期的愉悅感。長遠來看,這樣的工作只能讓年輕人虛耗時光,無法累積行業知識、提升職業技能,必然會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

日常工作中,也不乏不快樂但是有意義的事情,比如鑽研枯燥的專業書、熬夜寫報告等。這類事情雖然做起來比較難,不太容易堅持,但恰恰是在專業層面的打磨與深耕,才能為自己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不快樂且沒有意義的工作,可能是每天忙於應付領導和同事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即便自己不喜歡、不贊同,也只能一味地忍讓和迎合。

如果某項工作對於自己確實是不快樂且沒有意義的,那就應當及時止損,早點離開。否則,不僅會讓自己的事業停滯不前,還容易引發抑鬱狀態等。如果一份工作做起來不快樂但還是有意義的,那可以不著急跳槽。快樂與否並非恆定不變的狀態,有時候,人會因對某一領域了解更多而進一步產生興趣。因此,不妨給自己多一些探索時間,積累經驗、培養興趣,為未來更好的發展奠定紮實的物質和心理基礎。

當然,利用這一標準衡量工作選擇的前提,是對自我偏好有著清晰的認知。若是不清楚自我特點與目標定位,不知道自己應該承擔何種責任,就很難從工作中體會到真正的快樂,也不能感受到人生意義和價值。因此,年輕人應當在大學期間多實習、多進行自我探索,明確自身的優劣勢和熱情所在,避免在畢業時陷入迷茫狀態,隨波逐流地找工作。

(作者:陳武,系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

會拼也會玩,本該成為年輕人的價值坐標

南向歌

網際網路公司員工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讓輿論場的情緒在瞬間被點燃。年輕人的猝然離世,觸動了某些深層次的焦慮與不安。有人聯想到10年前的「富士康13連跳」事件,後來的信息顯示富士康並非輿情洶湧時眾口鑠金的「血汗工廠」。相反,規範管理、相對良好的員工福利、基本不欠薪等優點,讓當時的富士康並不擔心招工問題。

多年過去,隨著製造業的升級轉型,再加上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擴大,矛盾轉向了更「高端」的網際網路產業。前幾年一首《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歌曲,以一種海派幽默的氣質,描述了都市奮鬥青年的身心疲憊感。近段時間,網友通過比較幾座城市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流調情況,又將觀察視野引向追求安逸還是「多打一份工」的討論。

可以說,這代年輕人不排斥奮鬥,甚至主動擁抱奮鬥。相比他們逐步接觸市場經濟的父輩,這一代年輕人更熟悉市場規則,也深刻地領悟到付出換取回報的樸素經濟學常識。不幸去世的網際網路公司女員工,最後的朋友圈籤名是為公司「守邊疆」,令人唏噓感慨之餘,也不得不承認新興網際網路產業對年輕人充滿吸引力。

多數年輕人並非懼怕奮鬥,而是擔心自己的奮鬥被「工具化」。只有讓奮鬥者看到遠方的願景,才能讓人踏實篤定地邁出每一步。

在網際網路行業,跳槽是晉升和薪資增加的主要路徑——這也是因為在龐大的「系統」裡,內部上升渠道並不通暢。靠「論資排輩」在用人單位「升級」的規則,在人才流動頻繁的網際網路企業並不奏效。更何況,在一些網際網路公司還存在殘酷的「35歲定律」,如果你35歲沒有成為足夠高層的管理人員,那麼面臨的下場就可能是被淘汰。

很多企業會通過塑造校園化環境來構建起自己的公司文化——內部擁有品質不錯的食堂,同事之間互稱「同學」,公司還會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來建設團隊。這些做法自然有其值得褒揚之處。從校園到公司,人際關係依然簡單,年輕的畢業生不會感到太多不適,可以像完成一份作業一樣來完成工作任務。

但是,完全依靠這種類似校園的組織框架來實行管理是不現實的。一個人在學校裡,其唯一的身份就是學生,一切行為都要遵循學生的身份特徵。而進入社會以後,他就必須接受自己的多元身份——於公司而言是僱員,於戀人而言是未來的依靠,於房東而言是繳納租金的房客。那種試圖以類校園環境框住員工,而缺乏對員工其他身份角色考慮的企業,本質上也是對人才的不尊重。

最近,「深圳女孩」的段子火了。兩個深圳的女生到外地朋友處做客,主人問她們在深圳生活都聊點什麼,女孩說:搞錢。有人批評這樣的段子是地域性的人設販賣,但「深圳」本身的指向,可能並不在於南海邊的那個圈,而在於那種為理想而打拼的精神。「搞錢」不是拜金,它也是對創造價值的一種直白描述。

因此,讓年輕人看到上升的空間,看到「打工人」的前景,才能有效釋放他們奮鬥的焦慮。「深圳女孩」的這組搭配之所以成為輿論樂意接受的符號,也是因為深圳這樣的城市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能夠講述令人信服的「深圳故事」。

相比父輩們細水長流的財富積累,這代年輕人的財富觀也需要被傾聽。住房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和未來贍養老人的問題,都對年輕人積累財富的能力提出要求。但年輕人並不願意被數字上的財富約束——比如,如果租房能夠滿足居住需求就未必要買房,教育「內卷」也愈發成為社會深刻反思的現象。年輕人更希望把財富使用到他們真正認同的領域,而這就要求社會能為他們消除引發不安全感的後顧之憂。

上班時拼命工作,下班時徹底放鬆,節假日完全與工作切斷,這也是年輕人所期待的生活模式。近年來,休閒社會的概念被主流輿論頻繁引用。一些地方嘗試「長周末」休息制,而更多人則呼籲帶薪休假得到落實。讓工作與個人生活有所分離,是年輕奮鬥者的底線。

休閒社會的確立,很可能要依賴於制度與法律的剛性。比如,嚴格落實勞動法提出的規定與原則,對不遵守規定的用人單位予以嚴肅處罰。

年輕人會打拼也會玩,本該成為一種被充分認可的價值坐標。「搞錢」不再可恥,而「酷玩」也有充分時間和空間,這才是一個正常社會應該有的樣子。

我從網際網路大廠「裸辭」

十二月

我曾經一度是朋友眼裡的工作狂,可我並不認可這樣的評價。

大學畢業時選擇到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當時的想法是:我喜歡快速處理問題的節奏,喜歡自由交流的氛圍,喜歡有想法就可以去做的狀態。可是,在網際網路公司待了三年多後,我正式「裸辭」了。

可怕的工作時間是我選擇「裸辭」的首要原因。我的工作時間從8個小時延長到了10個小時,然後是12個小時,後來是14個小時……我的同事還勸我:「千萬不要距離公司太近,不然你會更晚下班。」而伴隨這樣的工作狀態,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養的鮮花都枯掉了;我錯過了長輩的八十歲壽宴、錯過了中秋團圓之日,錯過了談了多年的男友,他離開時問我:「工作真的那麼重要嗎?」

慢跑一直是我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但當時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即便在休息日,我都沒有力氣走出家門,只想在床上躺一整天,可是一直睡覺也無法讓我的精力恢復。 我發現吃辣總會讓自己的精神振奮,於是開始變本加厲地吃辣。一年後,我的體重達到歷史巔峰:增重15斤,慢性胃炎出現,開始經常發燒。有次一個月連續發了4次燒,有朋友直接問我:「你不要命了嗎?」

我和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相聚機會越來越少,我們之間最大的儀式感變成了一年一次的元旦聚會;我失去了一位15年的髮小,我失戀的時候只想要用拼命工作來抵住悲傷,並沒有告訴她,而她失戀時給我發的消息被工作消息淹沒了,就這樣斷了聯繫。我開始質疑:這樣下去,三年之後我會是什麼樣子?一定很糟糕吧。

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一無所有。我很多次在凌晨下班的路上邊走邊哭,心裡一遍遍地問自己:現在工作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這種內心意義感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我的身體狀態:我的生理期長時間缺席。為了讓自己得到足夠的休息時間,我曾與領導溝通,但領導也表示無奈,一方面既有業務壓力,而另一方面,上級領導也會關注員工平時的工作時長。我曾經跟他們溝通了很多次,其實我也可以學會「上班摸魚」與「騎驢找馬」,但當時覺得自己只有一條路:除了從網際網路公司「裸辭」,別無選擇。

對於是否能夠接受加班這個問題,我的答案一直都是:可以接受因工作需要的必要加班,不接受無意義的加班。可是,每天在公司工作12個小時以上似乎成了一種常態,而除了必要的項目時間,我們真的需要一直這麼忙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長時間的過度消耗,必然會帶來身體素質的急速下降,也必然無法維持人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要靠員工長時間在公司的消耗來維持公司的高速發展,即使給予看上去令人欣羨的工資,恐怕也只是鼓勵員工用自己的身體掙錢,我實在沒法繼續走這條路了。

網際網路行業的朝氣蓬勃對我曾經有莫大的吸引力,可在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又覺得自身在不斷消耗之時,無法學會「摸魚」的我,有些狼狽地選擇了離開。

如今,遠離網際網路公司沉重壓力的我,終於獲得了久違的平靜與舒適。我會看一些專業書籍來提升自己,到了周末,會有計劃地進行一次短途旅行。即便因為疫情不能出行,我也能在家裡看看電影、種種花、做做飯,還能與三五好友相聚。我還選擇用文字記錄這些生活的細節,這不是為了給誰看,而是要給自己留下一些記憶,同時不斷提醒自己:生活就在這裡。

勝者為王不應該是美好生活的邏輯

(作者:梁萌,系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勞動社會學分會理事)

視覺中國供圖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加班情況愈演愈烈,相關事件頻發,引發了社會整體的關注。此前,儘管其他行業或多或少也存在加班現象,但卻未曾像當下一般,讓以年輕人為主的企業一線員工不滿,並引發廣泛的社會情緒。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的社會影響力明顯攀升,吸納了大量新進職場的年輕人,因此受到了更多關注。就我觀察,網際網路企業加班現象並非近幾年才出現,而是從行業初創階段起就同步發生的。那麼,為什麼加班一直存在,而集中在近期被企業員工詬病和被公眾關注呢?關鍵原因或許不僅是加班時長和頻率的單純增加,也是行業整體發展模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價值理念、管理制度的變遷。

整體來看,網際網路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前,在技術上表現為以電腦端產品為主,技術創新是該階段發展的核心動力;第二個階段則表現為以智慧型手機端的App產品為主,並以此打通多方主體,業務更多聚焦於平臺商業模式,因此更注重產品運營,核心發展動力逐步轉向人力資源的協調配置,使得這個行業從「技術密集型」變成了「勞動密集型」。

在第一階段,網際網路企業普遍相信: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在於提倡平等、自由等價值觀的「工程師文化」,因此,大多數一線企業都以此為核心,建構了相對扁平化的內部組織結構,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等方面賦予了員工較多的自主空間。在這種企業文化之下,員工即便需要加班,也可以視工作推進進度等情況自主決定加班的時長與頻率。從勞動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勞動者對工作擁有一定自主權的管理模式被稱為責任自治,也較少引發員工的不滿。

然而,進入第二階段後,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動力已經發生根本遷移,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逐漸被平臺商業模式下的項目產品運營所取代。技術從創新引領到被動響應,作為創新基礎的「工程師文化」和與之相關的工作制度因此顯得不再必要。為了實現企業快速佔領市場、掌握產業鏈頂端話語權的發展目標,頭部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反而對驅動員工全力投入的管理模式產生了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許多企業都細化、強化了對員工績效的考核和對工作時間、工作方式的具體要求。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某企業「廁所門」和「工位監控」等現象,都屬於這方面的極端表現。在行業轉型的大背景下,不僅員工加班的頻率和時長明顯增長,原本作為權宜之計與特殊情況的加班,也變成了制度化、常態化的加班。員工失去了選擇權和自主空間,最終處在企業的高強度直接控制的管理模式之下。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當下網際網路從業者對「996」的詬病,本質上體現的是行業整體管理模式從責任自治到直接控制的變遷。企業員工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對工作的自主支配空間和創新的資源與意願,工作很難再成為其成就感和意義感的來源,反而基於日益提高的時間和效率要求,成了他們身心健康的嚴峻威脅。

「996」乃至「007」的背後,起到支配性作用的,其實是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模式從「技術創新」到「平臺商業」的轉換,這種改變導致相關企業日漸偏離「科技改變世界」的原初價值觀,轉而強調勝者為王、贏家通吃的競爭話語。網際網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競爭和效率有所要求固然可以理解,但作為時下最具影響力、正在深刻重塑我們的社會與生活的重要行業,公眾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它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樹立企業發展的理想榜樣,為社會和個體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正是因為部分網際網路企業的具體做法,與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美好生活和工作的期待背道而馳,與其直接相關的加班話題,才成了當下社會的核心關注之一。今天這些奮鬥於網際網路行業的年輕人,未必比過去的勞動者承壓能力弱,甚至承擔著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工作重壓,而要破解時下的困局,關鍵還是在於企業一端。

我像陀螺一樣轉動在此起彼伏的工作群

老路

我是一名基層公務員,在鄉鎮上班,也就是大眾眼中的「鐵飯碗」。經常聽人說,還是你們「鐵飯碗」好,工作穩定又清閒。不好意思,對這句話,我只能同意一半。不可否認,工作穩定是公務員的優勢。疫情期間,身邊有人暫時沒了工作,那時我會自忖,如果是企業員工,是不是將面臨失業危機而惶惶不安?

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在我看來,公務員並沒人們想得那麼好,它只是一份平凡普通的工作。

鄉鎮是國家行政區劃的基層單位。作為基層公務員,我們工作的顯著特徵是要和老百姓面對面打交道,解決各種雞毛蒜皮的瑣事。另外,不少工作任務來自上級單位,我們要積極貫徹方針政策,保證各種措施平穩落地。

剛剛過去的2020年,印象最深的是春節期間,單位同事都沒怎麼休息,先是工作到臘月二十九,然後大年初一返回單位投入疫情防控。遇到緊急情況,不同職能部門要協同工作,我和同事們要不斷接收、執行上級部門指示。

為防止人流聚集,單位轄區內設置了交通卡點,我們的人員要投入不同卡點,同時不停上報數據。不說別的,就匯總上報信息這塊,就能證明我並不「清閒」。不同的上級對應不同的表,同樣的信息要一次次匯總上報,有的表格只是應付檢查做無用功。

疫情形勢穩定後,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那時,我的願望是任務不要全部堆在一起派下來。結果一會兒收到這個上級的文件,說要匯總全鄉鎮某部分工作的信息,截至日期是五天之後;緊接著收到那個上級的文件,說是需要提供全鄉鎮某部分工作的報告,截至日期是兩天之後。不同的上級,對應不同的「deadline」,而且要得都很「急」。

布置工作,有的上級是下發紅頭文件,有的上級是下發工作提示;有的上級拉了一個QQ群發布指示,有的上級在QQ群之外又建了微信群。天知道我有多少個群。工作忙的時候,我的群消息此起彼伏,跳動著一個又一個的「收到」,直到凌晨漸歇。

有管理理論按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將工作分為四種類型: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想要把時間效度最大化,就要最先完成緊急且重要的工作,然後學會權衡緊急不重要的工作和不重要但緊急的工作。然而,對我和同事來說,眼前的工作都顯得「緊急又重要」。其實有的工作緊急嗎?有的工作真像說得那麼重要嗎?

上級部門為減輕基層工作負擔,便用技術手段來優化工作流程,初衷自然很好。由於用App整合政務,我的手機內存有三分之一,是留給上級部門的各類App和工作照片的。然而,頁面不美觀、技術優化不夠也就算了,很多App的設計其實沒有考慮基層實際,有些風風火火用了一陣子便沒了影兒,成了殭屍軟體。事後想想為這些App付出的精力,覺著遺憾可惜,畢竟加了不少班。

到了年底,年終考核開始了,電腦、印表機、手機都很忙。印表機除了列印工作報告,還要列印一摞一摞的照片,因為這是平時開展工作的「印記」。手機除了頻繁地聯繫同事、回復「收到」之外,還要給各種評選投票,關鍵是投票一般持續十多天,每人每天都要投。

忙起來的時候,我整個人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走出校門,我時常感覺沒時間思考充電,無比焦慮。不過焦慮著焦慮著,也就習慣了。習慣了辦公桌前一坐一整天,習慣了體檢報告越來越多的項目亮起紅燈,習慣了越來越大的肚腩、越來越不穩定的血壓。加班或許沒有直接威脅生命,但日復一日的加班,尤其很多本不必要的加班,會消磨原本對工作的激情。

(原題為《工作是為了快樂還是意義》《會拼也會玩 本該成為年輕人的價值坐標》《我從網際網路大廠「裸辭」》《勝者為王不應該是美好生活的邏輯》《我像陀螺一樣轉動在此起彼伏的工作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四了 我在中青報做了一個整版攝影報導
    一期《中國青年報》攝影版的版式編輯過程3月8日到4月8日,一個月的時間,2264張照片,20個文件夾……9張照片組成整版    我是楊子怡,雙非大四本科生,坐標天津。新聞學科班出身的我於2015年秋天愛上了新聞攝影,從此便一去不復返。
  • ...故事引世界關注,西非貝寧主流媒體整版譯載長江日報「鋼鐵俠...
    長江網12月30日訊13個國家的留學生組建「鋼鐵俠」志願隊留漢戰疫的故事,經《長江日報》報導,被《長江周刊》翻譯成英文版後,吸引了國外媒體的關注。貝寧國家級主流媒體、法語報紙《La Perche du Nord》於2020年12月30日第二版,用整版篇幅譯載了中國英文版《長江周刊》(《ChangJiang Weekly》)的報導。貝寧國家級主流媒體、法語報紙《Daabaaru》於2020年12月30日第四版,用大篇幅譯載了中國英文版《長江周刊》(《ChangJiang Weekly》)的報導。
  • 《中國青年報》評鄭爽:佛系工作態度,是懶惰,沒有責任感的說辭
    《中國青年報》評鄭爽:佛系工作態度,是懶惰,沒有責任感的說辭前兩天的鄭爽,因為一場直播中的情緒失控,而再次引發巨大爭議。雖然之後鄭爽再次直播,態度良好,且粉絲全力維護。鄭爽自帶的爭議,以及這次直播造成的影響,就連《中國青年報》也寫了一篇主題文章進行點評分析。但不管是從題目、前言,還是文章正文,都是公開指責的態度。在前言裡,《中國青年報》的編輯,說鄭爽的「佛系」,只是不求上進的藉口。
  • 中國青年報整版聚焦:我們的社交圈,越開放還是越狹小
    本版圖片由視覺中國提供【編者按】追求個性獨立的年輕人,最終走上了相親之路?最近,「985相親局」攪動了輿論熱潮,它不僅僅是一個愛情話題,更是一個社交議題——網絡時代,我們的社交圈越來越開放還是越來越狹窄?
  • 中國青年報整版聚焦:年輕人的社交圈,越開放還是越狹小?
    最近,「985相親局」攪動了輿論熱潮,它不僅僅是一個愛情話題,更是一個社交議題——網絡時代,我們的社交圈越來越開放還是越來越狹窄?減弱社交聯結、專心享受獨處,是因為二者對人們而言有不同的意義,承載著人類不同的情感維度和現實需要。 當我和別人說我很「宅」或我想「宅」時,簡而言之就是我想自由地「一個人靜靜」。在這個萬物飛馳的年代,慢下來、靜一靜,對每個人都很必要。誰的生命不需要些許清靜?熱鬧有熱鬧的精彩,清靜有清靜的味道,就好像圖畫需要留白,生活也需要屏蔽喧囂。
  • 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跨界聯名 玩轉潮流機能風
    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聯名盲盒的外觀設計就十分吸睛,不僅有著能代表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聯名衝鋒衣的「書法字體」元素外,還融入了年輕人喜歡的潮流運動元素、工作場景元素、生活場景元素等,凸顯衝鋒衣的多場景使用和機能風賣點,讓你一眼就心跳。不光外飾精緻,內置也同樣精彩。
  • 中國青年報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青在線或中國青年報"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青在線或中國青年報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按雙方協議註明作品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中青在線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
  • 春天的故事 - 中國青年報
    我知道,她每次看到那些在她眼裡還是孩子的護士拼盡全力時,總會淚流滿面。我知道,媽媽和他們一樣,都得和時間賽跑,跑贏時間,搶回更多的生命。這次疫情並不讓我們感到惶恐不安,反而只覺情滿人間。冬去春來,中國依舊穩健地走在路上!春天蓬勃的秧苗,要有溫暖的陽光,更需要春雨的滋潤。這篇《春雨》寫出了人們熱愛生活的春天心聲,也寫出了我們樂觀向上、勇於奮鬥的精神。新冠肺炎疫情阻止不了我們走向新的徵程,只會使我們更加團結一心做好復工復產工作。體味春天的韻味,建設更美好的生活,我們一起,加油!
  • 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和意義,工作效率提升丨個人價值觀和工作適配
    所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有很多人在工作的選擇上深諳這個道理,所以選擇了個人心中很快樂的工作,反而讓我們看到了他開心快樂的工作帶來的好成績。所以對於職場中人來說,選擇工作還要看自己和工作之間的適配度究竟如何。這是一本職業生涯指導書。
  • 生活的意義在於做快樂的事情
    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生活於我們而言是一種認知和感覺隱隱約約就能感受到生活給我我們帶來的快樂和煩惱。生活對於每一個人意義不一樣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也不一樣,有時候生活給我們帶來歡快有時候也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煩惱,生活所給我們的只是某種意義上的一種精神寄託,生活這個詞語包涵太多意義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圍繞這個詞語度過,這個詞語給我們的是一種動力和力量,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只是為了更好的養家餬口為了一家人能倖幸福福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生活下去,我們常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 陳丹青: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
    人生有什麼意義嗎?人類誕生以來,這也許是最接近靈魂拷問的問題了。30年前,中國青年報就討論過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什麼流傳下來的結論。最近也有人問:人死後一把土,活著就幾十年,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內幕揭秘】南寧任性女整版廣告示愛,真相是這樣的!
    相信下面這張圖大家應該不算陌生,但為了讓親們更深入的了解,小新還是再放一次↓↓
  • 七匹狼X中國青年報丨聚焦新世代,煥新品牌力
    國民品牌七匹狼與《中國青年報》跨界攜手,聚焦新時代青年,破次元壁集結來自音樂、戲劇、體育、時尚等領域的強國青年,多陣地發聲,以青春宣言和時尚態度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面貌。"強國青年,風華正茂"是形容中國青年正當青春年少,揮斥方遒之際,猶如歷經30年七匹狼在全新的內外市場環境中煥新品牌力的過程,這也是七匹狼與《中國青年報》一場青春勢態的品牌碰撞。
  • 頻頻發生猝死事件,人是為了工作而活著,還是為了活著而工作?
    曾經有一名日本東京大學的女生,她畢業後入職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工作,年薪接近百萬,這是很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但是工作壓力非常大,每天加班20個小時是常事,周六日正常出勤,一個星期只睡10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讓她徹底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最後不堪重負選擇自殺。她在死前說了這樣一段話:「人為了工作而活著,還是為了活著而工作?」
  • 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跨界合作 打造時尚新標杆
    2020年8月20日,探路者【敢】系列衝鋒衣登入天貓旗艦店,據了解,本款衝鋒衣是探路者和《中國青年報》的聯名之作,也是目前唯一一款品牌和頂級官媒聯名的衝鋒衣。(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 【敢】系列衝鋒衣)《中國青年報》服務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而衝鋒衣,也日漸成為中國青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單品。
  • 國學院摩崖石刻研究團隊系列文章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整版刊出
    紅網時刻永州11月19日訊(通訊員 敖煉)《中國社會科學報》「人文嶺南」專版10月28日整版刊登了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摩崖石刻研究團隊的三篇文章,包括「摩崖碑拓」課程專任講師敖煉的《南嶺摩崖石刻群的時代特徵》,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花蕾的《〈雲林石譜〉中的南嶺地貌
  • 林語堂談工作:只有人類為著生活而工作,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所以我們工作,為了自己的生活,但不只是為了自己。我們渺小,是相對整個宇宙。但對於我們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卻是堅強而偉大的。就像山水畫裡那兩個吟詩賦對的小人一樣,處在畫的中間,和山水各異卻能融為一體。我們在渺小中發現自己的偉大,我們匆忙地工作,為了我們的生活,也為了別人的生活。曠達幽默家的快樂哲學世人慌慌張張,不過碎銀幾兩。
  • 李思思:新節目僅播出5期就大火,中國電視報用3大整版5000字力挺
    2020年12月17號出版的第49期《中國電視報》A2新聞報導版,以「《衣尚中國》不只看上去很美」為題,對李思思的新節目《衣尚中國》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報導,可謂是對《衣尚中國》特別是對李思思作為製片人的高度肯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關注一下《中國電視報》對李思思的這篇長篇報導。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不快樂的工作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工作和快樂是二元對立的嗎?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幸福感?這個過程中管理者需要擔任怎樣的角色?本文中,管理的常識內容合伙人,萊紳通靈創始人沈東軍先生將從個人和管理者兩個角度為你分享一些他的看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 《山西日報》深度透視整版推出運城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實踐與探索
    農民當主角,文化享盛宴,豐收迎小康,運城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實踐探索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11月13日,《山西日報》整版聚焦運城,刊發題為《凝聚鄉村振興磅礴力量——運城承辦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