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大熱天最酣暢淋漓的事,莫過於喝上一大杯冰鎮的酸梅湯。這種傳統飲料雖然隨處可見,但味道口感真正算得上純正的,還真不多。好喝的酸梅湯,剛入口時酸得暢快又收斂,咽下後甜味在唇齒間迴蕩,還會有一絲中藥的醇厚味道,除了口感豐富,更消了人們的燥熱。
古老的國民飲料
酸梅湯是中國比較古老的飲料之一。現在的酸梅湯配方以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為主,而各家也會添加其他材料,形成烹調者自己獨有的配方。
我們今天品嘗到的酸梅湯,是從更久遠的時期逐漸演變過來的。早在商周,古人會用梅子提取汁水作為飲品。中國最古老的典籍,《禮記》中所提到的「醷」,就是梅漿,是當時的重要飲品。
宋元時期,以梅汁作為飲品更加常見。宋末元初周密創作的雜史《武林舊事》中,談到南宋時期在杭州有賣「滷梅水」的,其中滷梅水也和酸梅湯類似,是當時一種清涼解渴的飲料。
到了元代,梅湯已經可以說真正「擁有姓名」了,各種以梅釀製的湯飲層出不窮,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就有「白梅湯」的記錄,這是一種以白梅肉為主料調製成的湯飲;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有「熟梅湯」,這裡用的是黃梅做主料。此外還有「醍醐湯」,就是以烏梅做主料。清朝時,酸梅湯在宮闈之中很流行,當時的御茶房應乾隆帝的要求,在烏梅湯的基礎上調製出酸梅湯,並逐漸流入坊間。
酸甜可口 真「上頭」
酸梅湯喝著真「上頭」,特別是炎熱的夏天,怎么喝都不夠。清朝中期到民國,酸梅湯從皇城傳到民間,當時北京城有個店鋪叫「信遠齋」,那裡賣的酸梅湯特別有名。張恨水先生曾喝過,還專門賦詩道:「盞寒漿驅暑熱,令人長憶信遠齋」。散文家梁實秋先生說,他的孩子們曾在信遠齋「連盡七碗方始罷休」。此外,當時北京的著名京劇票友張稔年,竟然一口氣喝下26碗。
這飲料不僅酸甜可口,更是有內涵。《本草綱目》中說「梅實採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烏梅是酸梅湯最重要的原料,它酸澀性溫,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
銀川人馬燁一直從事著健康相關的工作,受此影響,2014年前後,本想開個奶茶店的他,考察一番後作罷,改賣酸梅湯。
「奶茶好多是用粉劑調製的,現熬的酸梅湯用的都是真材實料,不僅健康,味道也不一樣。」他說道。馬燁在寧夏觀光夜市裡開店,每天現熬現賣,一鍋能裝40杯,趕著夏天炎熱的時候,不一會就賣光了。同樣是冰爽的飲品,酸梅湯生津止渴的妙處,是碳酸飲料比不了的。
配方 下料的順序 火候都是關鍵
酸梅湯的酸爽,來自山楂、檸檬、酸棗、烏梅;回甘來自陳皮、甘草、炒麥;赤紅的顏色來自洛神花;留存口中的清爽來自薄荷;湯中繁星般的點綴來自桂花。這是馬燁根據傳統配方,反覆試了多次得到的配方,經過一個小時熬煮,呈現的味道確實獨特,和鬧市街頭或餐館贈送的酸梅湯完全不一樣。
梁實秋先生在《酸梅湯和糖葫蘆》一文中描述了好喝的酸梅湯是什麼味道,「上口冰涼,酸甜適度,含在嘴裡如品醇醪,捨不得下咽。」這樣的酸梅湯不是輕易能做出來的,首先水衝的酸梅湯,不論是醬還是粉,味道鬆散單一,是下品。自己熬煮,即便捨得用料,也總是掌握不好味道。
「配方、下料的順序、火候都是關鍵。」馬燁說,中國人講究「藥食同源」,酸梅湯更是從藥方中演化而來,因此做酸梅湯要像煎中藥那樣,先把材料泡上20分鐘。下料的時候也不能一股腦都扔鍋裡,比如陳皮、甘草、炒麥,這三味料相當於做菜提味用的蔥、姜、蒜,只不過它們不爆鍋,而是在熬煮到最後再加入,中和湯中的苦澀。
此外,火候大了會把材料煮碎,沉澱多,小了味道出不來,就得用得巧。「酸梅湯不能放冰塊,只能冰鎮。剛出鍋的湯味道偏酸,冰鎮後就會變甜,這時候喝是最好的,細細品嘗能感受到有層次的味道。」(記者 李尚)
【來源:塞上清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