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纏絲勁練法解讀

2021-03-03 河南東武太極研修院

支配肢體作螺旋式的纏繞進退的力,亦名"螺旋勁"。


          《陳鑫太極拳類分類語錄》:"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纏絲勁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軀幹是旋腰轉脊,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纏絲勁分為順纏逆纏兩種。上肢順纏是掌心由內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勁;上肢逆纏是掌心由外往內翻,其中多含捋勁。下肢順纏指"膝蓋由襠內側往前轉外向下斜纏,或由檔外側往後轉內向上斜纏";下肢逆纏指"膝蓋由襠外側往前轉內向上斜纏,或由襠內側往後轉外向下斜纏"。


  太極拳纏絲勁,是呈螺旋形,始於內、形於外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始於內而形於外,然後達於肌膚毫毛之上。此勁是因平時練習太極拳皆以螺旋纏絲旋轉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覺,久而漸現,其勁始於腳、行於腿,通脊背,越兩小臂達於梢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之則能形成自然規律,舉手投足無須再加思考,則自然能隨心所欲,漸階神明。故與人交手時,此勁能自然行於肌膚毫毛之上,順而引之,逆而擊之,敵來化之,即化即打,純是心起勁達,而不知身之為已,已之為身,不知威力從何而來。如明白此勁,並轉化為實際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揣摸、體會,才能漸而知之。纏絲勁的類別有內纏、外纏、上纏、下纏、左纏、右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進纏、退纏、正纏、側纏、平纏、 立纏,百般纏繞,環環相扣,端端互生。總之,是以中氣貫於其間。而引即是進,進即是引,此皆是陰陽循環,正反轉化的道理。纏絲勁是周身上下內外一動皆以螺旋形旋轉,始發於內、後形於外的內勁。此勁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剛。過柔,則不適應於交手作戰,純屬軟手,軟手則不能接物應敵;過剛,則轉動不靈,死板呆滯,不能隨機應變,徒受敵制。所以,應擇其中而已,即剛柔相濟,虛實相兼。其周身規矩,頂勁領起,脖項自然懸直,腰勁下塌,平心靜氣,兩腿虛實分明,周身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支撐八面。行動練拳,靜若處女,注內不注外,切不可外帶張狂之氣。表面觀之應是一片悠閒神情,大雅風範。至於接手應變如何,權衡皆本於心,拳來順應自然,進退、緩急、輕重,則隨機應變,本著太極陰陽對稱,不偏不倚之理,一開一合自有妙用,何須再論招勢。

  纏絲勁表現在太極拳套路演練中的形象,是一個立體空間螺旋形(亦稱孤形)纏絲運動路線圖若從單招看來,因中間有間斷,似乎不算複雜;若從太極起勢到太極的完整路線圖來看,那是無始無終,無端無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錯,如絲僂,如雲煙,嫋嫋娜娜,儀態萬千,千象共生。這個惟妙惟肖的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太和元氣纏絲勁貫穿其始終並鼓蕩不已,如兵家的天門陣、八卦圖,撲朔迷離,這才是真正的太極圖。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用陰陽二魚所表達的太極圖,只不過是古人對太極陰陽相等、對立統一、陰陽互依、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太極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罷了。這個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才是真正提示和表達了纏絲勁的奧妙。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是《順纏》,由外往內轉而向後退的是《逆纏》,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複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餘的分類不過是依照拳勢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的法門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鍊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於丹田,動則勁由丹田而發,靜則勁歸入丹田。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蘊藏於棚勁之內,是屬於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於履勁之內,是數於吸氣、蓄放。

  太極拳於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的妙用。陳鑫說:「要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則已,如黏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則已,如既黏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要緊要妙訣也。」




  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於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個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體各部都像螺絲般的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複雜,非筆墨所能盡述。至纏絲內勁的運行,如陳鑫所舉《懶扎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穴與第四穴之間。)逾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衝少海(手少陰心經穴,在肘後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少陰心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衝(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衝(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轉翻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淺深,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緻。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隨著纏絲勁變化複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只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複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轉,連貫地纏繞著。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彆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和標準。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向外轉向上是《順纏》,手心向內轉向下是《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

  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至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手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右手即再從西向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關於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並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裡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裡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裡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於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於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於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是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於無跡的境界,這種境界只有下苦功長時鍛鍊才能做到。

  太極拳必須運勁如纏絲,或者說運勁如抽絲。這兩種形象的比方都是說,運勁的形象如螺旋。同時這種螺旋又必須走弧線,尤如子彈通過槍膛時的來複線後,當它運動於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的運動路線。太極拳的纏絲勁就要具有這種形象。

  前面已經說明了運動必須如纏絲的意義,那麼在實際運動中應如何進行呢?說來極平凡而簡單,就是在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下,動作時掌心由內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內翻,使之形成太極圖的現象。同時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挽轉膀》,表現在下肢則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這是太極拳必須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譜中特別提出練拳時,不論是開展的開放或緊湊的收斂,都不可須臾離開「翻轉掌心」和「旋晚轉膀」的太極勁。這猶如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地球本身還自轉一樣。所以太極拳不是平面的一個圈,而是立體的螺旋上升。

  (一)纏絲勁的形體訓練

  「纏絲勁」的形體訓練,是指肢體各部位在太極拳運動中得以「螺旋形」地纏繞鍛鍊。正如拳諺所云:「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腰似蛇形腿似鑽,周身運動走螺旋。」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的「以形導氣」階段必須藉助肢體外形的螺旋纏繞,來帶動身體內部氣機的運行與聚合。如此,才能漸悟「纏絲勁」的意義和內涵。軀體纏絲運動規律,可分三種表現形式。

  1.軀幹部位: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即中氣之通道),腰為主要動力,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訓練方法,同時旋脊轉腰,胸腰摺疊蛹動和以胸腰運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雙肩對拉拔長,鬆開似脫,互為催領,互相傳遞。同時旋腕轉膀,促使肱骨旋動,尺橈二骨擰擦翻轉,雙手做順纏與逆纏,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氣貫串)為軸線,雙胯同時鬆開,爭橫前綣裡合,襠勁撐圓,開膝合臏,雙腿裡纏,雙足纏絲法,有了體會後再練兩手足和兩臂腿的同步纏法,及其身體一側的同步纏法,逐步掌握身體各部和整體的纏法。在其纏繞的運動中,必須細心地體會揣摩「筋骨的對拉拔長,關節的接骨鬥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順而又敏捷的狀態下,進行自然的纏繞旋轉。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一動即纏,一運即纏。

  對形體纏絲的總要求是:從腰部纏至四梢,再從四梢纏繞回腰間,循環往復。其緊要者在於腰、肩、胯必須旋轉一致,互為傳遞並相合相隨。



  (二)內纏外繞 互為裡表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較為難練,難就難在功夫,猶難者,長久功夫。陳式太極拳有一個大原則,講究處處皆有陰陽開合,隨處皆有圈。可見,周身纏絲運動應當始終在「中氣」貫串下協調一致、和諧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氣由精變,由弱而壯,生於腎,養於丹田,發於丹田,出入於命門,順脊而行,循經走脈,充於肌膚纏繞運行,復歸丹田之中。正如馮志強老師說:「心為一身之主,腹為內氣之源,腰為發勁之機,胸為運化之府,脊為督氣之徑,肢為運動之道。其主要者,即氣不離丹田。」為此,在纏絲勁訓練中要加強內氣的凝聚能力,注意氣息的潛轉與運行。其氣由腎而發,自後而前,由襠中過來,衝長強(穴)順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納氣,必須松胯圓襠,下閉谷道,氣方不往下洩。氣升於頂,由百會穴進入泥丸下降,隨著兩肩一松,雙肘一垂,羶中穴微內涵,兩肋一束,乘其合腹,氣歸於丹田。同時腰勁向下松串,內勁除頭頂懸外,渾身之勁要全部松人腳底,以助腳底之勁上翻傳導。由於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都寓於心腹之內,使氣勢開之則其大無處,合之則退藏隱密,其根本要義在於「氣由精生,勁由氣化,勁與神合,潛藏於丹田深處,變化於瞬息無形之間。不使用時浩然長存,靜若處女,一旦運用,抖然勃發,神形並茂,隨心所欲」。 「纏絲勁」的運用通過纏絲勁的內纏外繞,體內氣息與肢體上起到了相應的變化,最主要的是身體內部氣機潛轉與運聚能力增強,促進肢體生長出一種靈活而又沉穩、沾粘性極強的掤勁。其勁不但韌性極佳而且彈性極強,尤其是運用推手較技中,即可權衡彼來勁之大小與長短,準確把握對方勁力之方向,角度,任憑對方變化神奇,皆能隨人所動乘勢而纏,纏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對方雙腳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穩。另外,纏絲勁在運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轉順,我守我疆,觸處成圓,容易找敵方的邊沿與背勢,在無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敵方之效果。

  陳式太極拳在推手較技中講究:上肢虛攏,下盤穩固,中間靈活。為此,借敵方來勁,虛攏詐誘,引入陣內,運用纏法,纏其梢節,制其中節,摧其根節。換句話來說,把握敵方舊勁已去新勁未生之機,隨招就勢制敵方肩部,令其出勁從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順其背串下,把腰勁串死,再令其腰勁經後腿部串至腳跟,使敵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轉換,胸腰不得運化,內勁受阻發滯,前腿空虛,令敵欲退不可,欲進不能,只得俯首聽命。在推手較技中稱此勁為「拿勁」,屬於慢勁之範疇,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難做到。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在制住敵方根節的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施用彈抖之勢,擊得敵方頭暈目眩,陰陽倒轉,精神失調,前(陰)勁升,後(陽)勁降的速度加快(陳式太極拳要求前降後升),令敵莫名其妙,拔根騰空跌出。拳論中講:「氣洪濃,勢崢嶸,團團聚聚在中宮,隱而不發節節靈,忽然身依氣,氣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動,上下左右辨體形。」為此,必須細心揣摩,體會時機,使纏絲勁諸法隨心意而動,利用自身優勢,意在人先,後發先至,乘勢所纏,隨動所纏,即引即纏,即進即纏,身挨何處何處合勁,用驚顫彈抖螺旋勁,驚空敵方心意,令其心悸。綜上所論,即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奧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論「不明纏絲勁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

我快樂,因為我愛太極拳!

我健康,因為我練太極拳!

∞∞∞∞∞∞∞∞∞∞∞∞∞∞∞∞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拳理|陳式太極拳纏絲勁運轉的經絡路線
    據《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小架的陳鑫著作,手與腿的纏絲勁有順和逆之分,凡是順纏勁都是從實腿的腹側腰隙開始,凡是逆纏勁都是從背側腰隙開始,並且主張行氣運勁時注意經絡穴位。陳鑫提供的練法,順纏從腹側腰隙開始,逆纏從背側腰隙開始,是對腰隙鍛鍊較為全面的方法,是可以採取的一般練法腰隙的抽換隻從兩腹側開始。但是經絡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為太極拳纏絲勁的練法是要行氣運勁無微不到,氣血流轉貫注,對三陰三陽的經絡系統,無所偏倚。如果注意了運轉經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劍之弊。
  • 解析陳式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
    這是陳式太極拳纏絲法詩二首。詩中闡明了纏絲是畫圓,陰陽互為根,功久探奧秘,隨意見天真之理。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運動方法。實踐證明:螺旋纏絲運動符合哲學、生理、力學等原理。螺旋纏絲運動有促進人身心健康,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增強技擊功能等作用。  纏絲勁是用形象逼真的纏絲動作比喻太極拳螺旋畫圓動作產生的勁力。
  • 教你一招如何練出螺旋「纏絲勁」的訓練方法
    太極拳之所以異於其它拳術的,不在於動作的緩慢,因為太極拳也有動作快的時候,也不在於手法用勁的柔和,因為太極拳也有手法用勁剛的一面,其不同特殊的是一種運轉螺旋的《纏絲勁》。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成圓形的,但是單純的弧線圓形是沒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圓圈之中,蘊藏著一種好像螺絲似的旋轉勁道,才能稱之為《纏絲勁》。
  • 太極纏絲勁你了解多少?快來圍觀!
    纏絲勁的練法,說來極平凡而簡單,就是在「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一動全動,內外相合的要求下,不斷地旋腰轉脊,上行則為旋腕轉膀,翻轉掌心,下行則為旋踩轉膝,變換襠勁,形成貫串整體的一系列無限延長的空間螺旋動作。
  • 纏絲勁的練習方法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成圓形的,但是單純的弧線圓形是沒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圓圈之中,蘊藏著一種好像螺絲似的旋轉勁道,才能稱之為《纏絲勁》。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的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制快,全在於有了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一種特殊的練法,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開首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絲我皆依。就是指這纏絲勁。
  • 【功夫之道】太極尺(棒)纏絲勁訓練法,纏絲勁對健身與技擊的作用
    太極棒尺氣功平穩、大方、含蓄,兼有太極拳和氣功的效能,是一種無偏差、動靜結合的健身術,也是一種先天練法的優秀內功,可收到外動內靜,身心俱壯之益。其姿式和動作均順著生理和習慣的自然,不用力,呼吸自然,以求心平氣靜,身心舒適。
  • 纏絲勁的掌握
    所以,要想把太極拳練好,就必須先明白基本纏絲法。纏絲從字面上看就是連綿不斷,這就要求對太極拳的拳理拳法都要熟練的掌握。即:裡纏、外纏、順纏、逆纏,其關鍵在於由內到外,順遂勻稱,裡纏、外纏是核心,由裡及外,由中而發,內纏、外纏相聯合一。顯於外是螺旋運動,隱於內是纏絲運行,裡纏為體,外纏為用,裡纏是心神意氣,外纏是筋骨皮肉,螺旋抽絲合而為一而成為纏絲勁。
  • 名家指點 | 顧留馨「身是弓身勁似箭」陳氏太極拳的勁的核心練法
    纏絲勁(弧形螺旋勁)的練法    導下內勁纏繞運動時,由意氣貫注而逐漸形成,並不斷提高其質量。        纏絲勁練法能使全身內外「一動無有不動」,於同一時間內、綜合性地完成神經、呼吸、循環、經絡、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統的鍛鍊。
  • 纏絲勁 | 包含著槓桿原理和螺旋原理
    螺旋,在太極拳的學習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可謂貫穿學習始終。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傳統陳家溝太極拳」,就是通過拳術的方式,在巧妙地表現中華民族悠久的太極文化;其中的精華——纏絲勁,是完全依據太極圖的原理在運行,所以是科學的人體運動方式。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外友人早已美譽此項運動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大發明。
  • 武術中的纏絲勁
    前者的翻和後者的旋所產生的勁力也都可稱之為「纏絲勁」。在八卦掌的基本技法中也有翻轉的要求。以單換掌為例:其身形要求擰轉,其掌法則要求翻轉外撐。其身法的擰轉和掌法的外翻所產生的勁力也可以看成是纏絲勁。就連被人們稱為外家拳的少林派,在其動作中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纏絲旋轉的勁力。在其拳訣中就明確要求「拳宜滾出滾入」,這種滾出滾入本身就是旋轉,旋轉產生的勁力也可以稱其為「纏絲勁」。
  • 纏絲勁與螺旋勁的區別就在這!
    陳鑫先生提出「太極拳,纏法也.行中氣之法門,不明此理,即不明此拳,並多次在「太極拳圖說中提到纏絲勁的說法。具體什麼是纏絲勁,人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有人把螺旋運動軌跡的勁路統稱為纏絲勁,這樣的歸類法是不科學的,也是背離古人原意的。
  • 了解太極拳的五個階段,別總急著練下一個階段!
    通過此階段練習,使腿勁、腰勁、臂力都有顯著提高,使腿勁、腰勁、臂力都適應陳氏太極拳套路的緩慢、旋轉、發力要求。練習太極拳,若腿勁、腰勁、臂力練不出來,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講的諸多要求,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定式下沉、襠走下弧等等。如果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領就無從談起。就像日常學習的廣場舞一樣,要從一些基本的動作開始練習。
  • 打陳式太極拳沒有這種勁,不叫陳式太極拳
    太極拳健康之路——練好周身一家的纏絲勁
  •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怎麼練?
    以採挒肘靠四隅勁為輔,用勁方法以纏絲勁為主,以發勁為輔;動作力求柔順,外形具有緩、柔、穩的特色。」 對如何練好練好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指明了方向。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是用意練意的拳,用意不用拙力是陳式太極拳基本要求。 因此,在學練老架一路拳時要牢牢把握這一原則。
  • 「纏絲精」揭秘:等同纏絲勁 心意太極拳理相通
    「纏絲精」揭秘  ——心意、太極合參  文/張榮 李昌  「太極拳,纏法也。」纏絲勁是螺旋勁的一種,是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之一。「纏絲勁」作為術語首見於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陳鑫,生於1849年,卒於1929年,字品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著有《太極拳圖畫講義》,書在其死後出版,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  纏絲勁和纏絲精  《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有「纏絲勁」一詞,更有「纏絲精」一詞,何謂「纏絲精」呢?
  • 陳式太極拳特點之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練純熟之後,這種纏絲圈就越練越小,達到有圈不見圈的境界,到那時就純以意知了(楊少侯先生在晚年獨創的小架子,只見發勁,不見運勁。此乃運勁圈兒小到看不出,僅將發勁顯露出來的具體表現,是緊湊不見圈的純熟功夫。),所以順逆纏絲對立統一的螺旋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一、運勁如纏絲的實質太極拳必須運勁如纏絲,或者說運勁如抽絲。
  • 【理】練習太極拳必須明白的對稱關係
    太極拳的上下、左右、前後都是在人的大腦支配下的對稱運動。 一、太極拳上下對稱關係 太極拳的上下對稱主要體現在上虛下實、輕沉兼備的動作之中。即逢上必下、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就是練好太極拳的上虛下實的總要求。在練動作過程中,對每勢動作要在上下虛實比例上刻刻留意下功夫,會大有裨益。
  •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怎麼練? (陳正雷老架一路74式口令版視頻)
    以採挒肘靠四隅勁為輔,用勁方法以纏絲勁為主,以發勁為輔;動作力求柔順,外形具有緩、柔、穩的特色。」對如何練好練好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指明了方向。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是用意練意的拳,用意不用拙力是陳式太極拳基本要求。現在很多喜歡打太極拳的人都只是隨便的亂打,使很多的力氣,可是效果卻很差。
  • 晨練一起跟我練,太極拳基本功法,傳統五步八法,等等
    五步八法乾貨來了1直播晨練 提高免疫力跟名師一起練與名師互動居家鍛鍊,>老少皆適宜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五步八法套路簡介五步八法體現了走架打手的陰陽、生克、對立、 統一的演變規律,貫穿於整個太極拳法、拳理、 結構與運行框架之中,是太極拳基本技術元素,也是追求更高層次太極拳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