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hiasych(未經作者本人同意請勿轉載)
印象當中前些日子有個關於美國和中國成年男性的平均體重情況的研究,其中美國平均情況是80KG,中國大概是70-72KG,具體體重記不清楚了。考慮到美國的移民程度比天朝重得多,故其實有可能比80KG還要再多一點。論壇上有國外經歷,或者跟外國人打過球的朋友可能都能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外國人一般身體素質比較好,對抗能力很強。但是真仔細說他們到底比自己強多少,好像又很難說的詳細,比如我們有的兄弟們比他們跳的高,力量強,速度也快,但有時候還是覺著跟他們對抗的時候處於下風,其實就源於一個東西在作祟,那就是體重。
在我看來,在我們經常奮戰的野球場上,草根籃球中,如果以半場來講,有兩大優勢是十分絕對的,一個是身高,還一個就是力量。
而力量一般包含肌肉力量和自身的體重力量,因為畢竟我們在野球場很少能夠碰到肌肉力量超出自己很多倍的人,一般有的也是跟自己不相上下,或許強一點,但沒強到誇張的地步。所以我們一般感覺到的誰誰誰對抗很厲害,力量大,其實更多的是他的體重要比我們大不少,畢竟籃球不是肉搏,除去某些高強度的比賽和內線競爭外,一般身體接觸的次數不多,多發生於突破,協防的時候,除非是有經驗的兄弟,不然很難在對抗中主動發力,即使主動發力,也很難完全發揮甚至正常發揮自己的肌肉力量。更何況對於一個絕對力量高強的人來說,他的體重必定不會小,也就是說他的體重應當至少在80-85KG以上。因為要想獲得大力量,必須要有一定的脂肪水平,不然無法給自己肌體供能。我不否認現實生活中是有相對力量很高的人,即一個60KG左右的人可以獲取很大力量,但假定如果一個60KG與一個80KG的人的力量基本相同,那麼一定是80KG的那個人的對抗性更大,因為無論是攻還是守,對於60KG的來說都是很難得,或許有朋友這裡會說60KG的那個人速度快啊,但是我們這裡說的是半場的情況下,其實即使放到全場也是一個道理,因為除非雙方實力懸殊,不然一場比賽一定會有很多次的半場陣地攻防,而對於沒有防守三秒的FIBA規則,體重輕的一方自然很難佔優勢。
所以,在野球場上,身高和體重這兩大優勢是十分絕對的,你可以通過戰術限制技術好的,可以通過防守限制投籃準的,但是限制身高和體重這種生理上有明顯優勢的則很困難。當然這裡說的身高和體重指的不是那類只靠身體條件打球的人,這類人可能在進攻端貢獻很小,但是在防守端效果肯定不錯,例如當年喬幫主選中的某中鋒,例如傑克等等。但是這類人一旦有了不錯的球技,不錯的球商,刻苦努力,憑藉身高,特別是體重優勢,在各自位置一定會有不錯的發揮,例如史上的頂級中鋒,可能打發各異,但是身高體重優勢一定具備,你很難看到比德林斯能夠成為超級中鋒。再例如熱火後場那哥倆,在各自位置的體重優勢都異常明顯,特別是典韋同學,雖說打2身高矮,但體重絕對佔優,打1就更不用說了,等等。
很多兄弟問起來增重的這個問題,剛才也說了一大堆體重的好處,現在就來說說怎麼增重的問題,以及如何避免增加過多脂肪,即胖體重,或者不必要體重的問題。
首先,就我目前接觸的很多個例來說,還沒有遇到過怎麼吃都長不胖的人。在我看來,增長體重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切忌急於求成。對於減肥是如此,對於增重也是如此。很多朋友喜歡每天都去稱,都去看自己的體重是否有變化,而有時候體重的變化與早晚,飯前飯後,甚至稱的準確程度都有著莫大關係,我建議一周一次稱量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如果經常得不到自己滿意的結果,很容易影響自己的情緒,進而影響食慾,甚至可能影響你自己的激素分泌水平。故切忌急於求成是增長體重的最關鍵也是第一步。
2,滿足高熱量攝入。前幾天有朋友質疑說早餐攝入100G燕麥是否過多了,100G燕麥提供差不多1500-1700KJ的熱量,而基於3-4-3的均衡飲食基礎原則,一日的熱量攝入差不多接近6000KJ。可能很多朋友覺得這個熱量有點過高了,也有人可能聽說過每日訓練的話熱量攝入差不多在3500左右即可,但是這種算法是沒有加入人肌體本身所需的熱量消耗的,再加上我們要增肌,增重,故攝入熱量要多更多。當初我們隊裡給增重的飲食搭配主食是早餐100G燕麥,午餐100G生米,晚餐100G生米,這還沒有算上兩頓加餐的幹水果的熱量,淡奶酪的熱量以及某些補給的熱量。因為我們需要攝入的熱量要滿足減去自身消耗,訓練消耗以後還有富餘提高體重的需求。很多兄弟們說自己吃的很多,那麼吃的很多是個什麼概念,就拿100G生米來說,100G生米煮熟以後如果是家裡的碗一般是兩大碗,如果是飯店那種小碗米飯大概是4-5碗左右。我最初在增肌期的時候一天要攝入一斤生米的量,差不多要吃5-6大碗米飯。所以,很多認為自己吃的飯足夠多的同學們,先計算一下自己吃的是否真的足夠多再說。這裡說一下一些高熱量的食物:巧克力,動物脂肪,油炸類食物,土豆,植物油,糖類,蜂蜜等等
3,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攝入。緣於如果攝入碳水化合物過量,就會導致其以脂肪的形式存於體內,提高脂肪比,增加不必要體重。碳水化合物與胺基酸,蛋白質一樣都是維持生命基本活動的主要物質之一,主要來源於糖類,穀類,豆類,乾性水果類,蔬菜,故很多朋友認為減肥要多吃菜,少吃肉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很多根莖類蔬菜會帶來很多的碳水化合物,超出身體接受極限就會變為脂肪。對於每日攝入的碳水化合物的總量應該在至少100G,考慮到訓練量,和增重的因素,故每日攝入應該至少要在200G以上,比如大米雖然是碳水化合物,但不是100G米都要算為100G碳水化合物,不知道國內的米現在有沒有表明營養表,如果有的話,用100G-脂肪-蛋白質-各種纖維-水分最後的數字就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攝入過剩會導致囤積脂肪,攝入不足會導致肌體自動分解蛋白質來供能,這樣一來,我們的訓練成果就付之東流了。
4,有了前面三點,很多朋友還是增重效果不好,源於他們只是吃,練得不夠。雖然飲食滿足了,但是自身肌體並沒有被充分運作起來,故如果想提高甚至儘快提高體重,那麼訓練是必須的,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一個環節,而且大量的訓練會幫助我們不用過於擔心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的問題。這裡我們說的訓練指的就是力量訓練,因為有氧訓練,會更大的增加訓練中熱量的消耗量,故對於增重速度來說並不是非常好的選擇。而力量訓練,特別是深蹲訓練,等其餘複合動作可以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激素分泌水平,打破原有的肌肉組織和結構,會對增重有著最大化的效果和助推。可能有些朋友們聽過,有些特殊項目運動員為了快速的增加體重採用藥物注射的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外源性的激素分泌水平,從而提高合成代謝的能力,達到快速增重的目的,這裡的力量訓練就是為了儘可能的代替,當然代替藥物肯定是不可能的,來加快增重的速度。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在充分訓練的基礎上,充足合理的營養攝入,以及一個踏實的心態,是我們達到目標的捷徑。
最後說說關於如何避免增加過多不必要體重,即如何增加瘦體重的問題。其實如果目標是快速增加體重的話,那麼肯定會增加一些不必要體重,如果想增加瘦體重,那麼就不能快,周期就一定會拉長。現在就說說怎麼增加瘦體重和如何在快速增加體重的前提下,儘量減少不必要體重的增加:
1,如果要增加瘦體重的話,那麼一定要注意飲食的攝入合理性,即熱量和碳水化合物,脂肪,甚至水分的攝入都要計算準確。因為很多情況下我們的體重過大並不是脂肪過多,很有可能是自身儲水比較多,也就是水重。一部分健美運動員在賽前甚至一天都不喝水,用極端的方式控制體重。瘦體重裡面一定要特別注意關於脂肪的問題,很簡單的例子,牛奶要用全脫脂的,而非全職甚至半脫脂。至於熱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我們每日必須要完成力量訓練,但這個基礎上,要嚴格控制熱量和碳水化合物攝入是很困難的,因為每次訓練的強度可能不一樣,消耗的熱量也不一樣,所以這樣一來很容易早餐體重起起伏伏,故,增加瘦體重是很苦難,很苦,也會是比較慢的。
2,如果想儘可能減少胖體重的增加,又不影響體重增長速度還是比較好操作的,即儘可能選擇吸收率比較好的碳水化合物。因為我的數據是朋友在這邊實驗室做的,故有些國內有的食物這邊沒有就沒法做。拿米和麵條來講,相比之下麵條的吸收會更好,拿麵條與pizza,doner類似中國的燒餅來比較,麵條的吸收更好。但如果拿麥片,燕麥與麵條比,則吸收會更好。另外,乾性水果,例如香蕉,蜂蜜都是易吸收的高熱量食物。只要不讓自己攝入的碳水化合物過多,就會減少儘可能的脂肪堆積,再加上力量訓練的輔佐,這樣一來雖然還會增加一些胖體重,但是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增重速度。
3,其實還有一種辦法,比較適合訓練系統,周期比較長,或者想給自己一個很大變化的朋友。即先增肌,後減脂。我自己也在用這種方法,這也是健美,甚至很多體育項目的普遍採用的方法, 只是各自的周期可能不一樣。比如類似籃球,因為賽季,可能他們的周期只有3個月甚至更少。但是對於類似健美這種,周期則比較長,很多運動員都是非賽季期胖子,但是賽前一個月就減得幹透了。故,這也是根據大家個人的喜好,這種增重方法對於人體本身不會有太大負擔,只是周期相對比較長,需要耐心,才能吃出最後成果的甘甜。
最後說說關於增重之後打球的問題,增重之後對抗能力高了是不用多說,但是很多朋友可能質疑增重之後,甚至增肌之後速度會不會變慢,靈活會不會變差,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也很容易知道答案的命題。職業球員的靈活性差了麼,速度慢了麼?
並沒有,很多認為增重後靈活速度差了的,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1,本身訓練不系統,即自身訓練不加入速度類,靈活類訓練,這樣即使不增重,隨著歲月蹉跎,依舊會減弱速度和靈活。
2,增加過多胖體重,這是有可能的,因為增加了過多胖體重是會影響肌肉發揮。3,就是本身沒有過類似經歷,簡單猜測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