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胎兒宮內生長發育的最佳環境, 主要依靠胎兒與胎盤間的血循環、子宮與絨毛間隙間的血循環及胎盤中的物質交換。
隨著受精卵的植入,妊娠母體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研究資料表明某些妊娠合併症或併發症發生時,常常伴有子宮動脈或臍動脈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子宮動脈的都卜勒頻譜特徵常被應用於評估胎兒-胎盤循環。
常用指標為雙側子宮動脈妊娠早、中、晚期及臍動脈妊娠中期、晚期血流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與舒張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S/D)、脈搏指數(PI)、阻力指數(RI),是臨床常用的評估臟器血流灌注、判斷器官功能狀況的無創性輔助檢查指標。
子宮動脈主幹及其宮內分支血液循環對胚胎植入及胎兒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妊娠早期彩超可觀察到子宮肌層內彩色血流信號增多的現象;隨著妊娠的進展,子宮動脈由屈曲逐漸變直,頻譜都卜勒顯示子宮動脈的高阻力血流逐步演變為低阻力並伴有豐富的舒張期成分的血流,提示子宮血流灌注量增加。正常妊娠時雙側子宮動脈灌注量相差不大,提示胎盤附著宮壁位置、子宮右旋程度一般不會影響子宮動脈血流。
正常情況下,根據胎兒-胎盤循環的血流動力學原理,孕26周前由於絨毛血管床的增加,胎盤循環阻力降低,S/D值隨之下降,孕中期下降最快,孕26周後由於絨毛間質纖維化,S/D比值下降緩慢,趨於恆定(PI<0.7 、 RI<0.5 、S/D<2.6)。
隨著妊娠進展子宮胎盤循環阻力不斷降低,灌注量逐漸升高,有利於胎兒生長發育。有研究發現正常妊娠子宮動脈S/D 、PI 及 RI 隨著妊娠進展呈現下降趨勢,而存在妊娠合併症,如妊娠期高血壓、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及羊水過少時S/D 、PI 或 RI 不一定呈現下降趨勢,甚至有升高現象,且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時,S/D、PI 及 RI 明顯高於正常妊娠患者,而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及羊水過少時,這三項指標與正常妊娠比較並不都存在顯著性差異。
PI 作為反映動脈血管床阻力的指標,可以間接反映局部組織的血液灌注情況,正常妊娠時由於外周阻力下降、心輸出量增加及循環血量增多,使得部分臟器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
近年來,不少專家指出妊娠中期,子宮動脈 RI>0.58可預測不良妊娠結局,特別用於預測先兆子癇、胎兒生長遲緩、胎盤早剝時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RI<0.58時,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較低。
當妊娠中期子宮動脈s/d>3.55、PI>1.458及RI>0.728 能夠有效預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隨著病情的加重,有些還會出現子癇前期及子癇。
子癇前期作為妊娠期一種特有的疾病,其主要病理變化為患者血壓升高、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高凝而導致身體各個臟器供血嚴重減少,各臟器功能隨之減退,若並發腦、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害時,孕婦及胎兒可合併嚴重併發症,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是我國孕產婦和圍產兒第二大致死原因。
早髮型子癇前期指的是在妊娠34周之前發病的子癇前期,其病因尚未明確,有研究認為子癇前期的發生與滋養細胞異常浸潤、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免疫異常反應、遺傳因素及患者飲食因素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其發生還與糖尿病、高血壓、過度肥胖及子癇前期發病史等因素有關。子癇前期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症候群,子癇前期孕婦子宮動脈阻力增加是由於子癇前期患者滋養細胞的侵襲能力明顯減弱,甚至僅限於蛻膜層,致使子宮動脈的血流阻力增加,再加上子癇前期患者全身小動脈痙攣使子宮動脈表現為管徑狹窄,而造成循環阻力增加,頻譜顯示子癇前期患者為高阻低排。
除了以上指標,子宮動脈舒張早期切跡是孕早期子宮動脈的一個波形特徵 ,正常妊娠時 ,孕24~26周舒張早期切跡即隨子宮胎盤阻力降低而逐漸消失。若孕24~26周後切跡持續存在 ,可提示不良結局 ,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胎兒生長受限,因胎兒宮內窘迫行剖宮產的發生率也可增高,原因在於某些妊娠疾病 ,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胎盤絨毛血管痙攣、梗塞、水腫 ,使管腔狹窄 ,循環阻力升高,從而引起子宮動脈切跡持續存在。妊娠26周後 RI 異常結合舒張早期切跡能夠有效提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檢出率。因正常妊娠時,舒張早期切跡在24-26周即可消失,過早將舒張早期切跡納入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篩選中容易出現假陽性,降低其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