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切的智慧,就源於這二個字:「餓」和「吃」 。
——饞宗太師
作者:胡海德
來源:信報
既無杏仁,亦無鮑魚,何以大家稱此種菌類為「杏鮑菇」?原因在於其香味與杏仁相近,肉質與鮑魚相似,因而得名。
杏鮑菇具味道口感優勢外,體型比其他菌類大,尤其菌柄特別啖啖肉,令食材的可塑性大增,一眾廚師因著其特點,發揮無窮創意,成就滋味菜式。
英文名稱為King Oyster Mushroom、King Trumpet Mushroom或French Horn Mushroom的杏鮑菇,中文名亦特別多,分別可稱為雞髀菇、刺芹側耳及刺芹菇──以上中外名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上同樣指向美味有益的杏鮑菇。
杏鮑菇的拉丁文學名來由,與其發現經過有關。科學家稱這菇菌學名為Pleurotus Eryngii,是從刺芹屬(學名:Eryngium)的拉丁文學名演化而成(野外的杏鮑菇喜於刺芹屬植物的根部生長)。補充一點,生物學概念上,杏鮑菇為複合種(Species Complex),意指由數個外部形態非常相似,或基因關係千絲萬縷、高度關聯的近緣物種組成,彼此難以明確定立「界限」,結果將之分類到同一個物種名下。杏鮑菇複合種轄下設5個變種(Variety),其實只有一款杏鮑菇變種生長於刺芹屬根部,其餘4款均與繖形科植物(學名:Apiaceae)有關──最出名的繖形科植物,為人見人愛的紅蘿蔔。
來自側耳屬的杏鮑菇,與大家同樣喜愛、世上其中一款被人類廣泛食用的平菇(學名:Pleurotus Ostreatus),基因上有密切關聯。世界各地的熱帶或溫帶地區,均能發現側耳屬菌類足跡。大多數側耳屬物種為白腐真菌(White-rot Fungi),主要於硬木(Hardwood)上腐生,亦有少數喜與針葉木(Conifer Wood)為伍。不過,野生杏鮑菇的生存方式與同屬物種有所不同,菌類與草本植物形成弱寄生(Weak Parasite)關係,杏鮑菇對宿主只有些微的負面效果,但未至嚴重影響植物本身的健康。
成功人工培植
原產於歐洲地中海地區、中東及北非的杏鮑菇,深受義大利人喜愛。杏鮑菇的義大利名稱為Cardoncello,在古時被當地人視為驚世美食,並在郊野四出尋訪,因為稀有的關係,可在當地的濕市場中高價出售。是故,義大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嘗試人工培植杏鮑菇的國家,亦是合情合理。
義大利人將稻草製成的培植物料放入膠袋後,進行巴士德消毒(Pasteurization,常用於牛奶或其他飲料的消毒方式),置於無菌環境中冷卻,每袋加入孢子培植。之後將培植袋排成數行,鋪上一層經過消毒過程的清潔泥土,模擬郊外環境,從而令人工培育的菇菌外觀,與野外生長的同類形狀相似──如此強調消毒,原因在於杏鮑菇的生長速度,比其他品種的菌類要慢得多,如不先清除其他菌類孢子,培育的杏鮑菇生長,必會受到影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人引進義大利人的真菌培植技術,並將之發揚光大,創出以成本效益為先的工業生產模式。中國及韓國農民再進一步將杏鮑菇培植自動化,填裝培植物料、消毒、植入真菌孢子、培養、收割,每個步驟均在機械生產線上完成,人工成本自然大幅下降。不過生產廠房佔地頗大,成為現代化杏鮑菇培養業的唯一缺點。
減低細胞老化
杏鮑菇內含核黃素(維他命B2,Riboflavin)、菸鹼酸(維他命B3,Niacin)、泛酸(維他命B5,Pantothenic Acid)及維他命D等有機化合物:維他命B協助身體調節細胞的新陳代謝,對皮膚、肌肉、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等有益處,而維他命B2更具抗氧化功用,能有助減低細胞老化的速度;維他命D對促進鈣質於體內吸收,保持骨骼健康。菌類為低熱量食材,每百克杏鮑菇只有35卡路裡。有研究指出,食用含低膽固醇及低鈉的杏鮑菇,可維持膽固醇濃度至健康水平,對降低脂肪積聚肝臟的風險具一定幫助,亦有減低炎症病徵的功用。
一般的菌類食材,菌柄部分通常質地較粗較硬,廚師會用以熬湯煮汁,但杏鮑菇基本上由菌蓋至菌柄的口感同樣鮮嫩,令廚師的「煮意」更多。購買杏鮑菇時,避免選購外表皺縮或滿布黏液的。烹煮菇菌之前,毋須過分浸泡,只需稍為用水涮沖,去除杏鮑菇表面的泥土及灰塵即可,以保留菇菌的天然味道。
各式肉類、魚類、海鮮、蔬果及義大利粉食材,與杏鮑菇可謂「最佳拍檔」,加入令人又愛又恨的牛油,可為其他配料引發額外風味。如同所有真菌類食材一樣,杏鮑菇含有豐富蛋白質,為肉類絕佳替代品,對素食人士來說,可創造出更多的美味無肉菜餚,補充每日身體所需的蛋白質食物,美味又健康。
作者:胡海德
來源:信報
「饞,是一種有門檻的行為藝術。只要吃飯就能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
——饞宗太師。OK,關注我,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