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慢疑

2022-01-01 鳴蟬之家

佛教有

貪嗔痴慢疑

指的是五種煩惱心又稱為五毒心:

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

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至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我們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齡又對色慾(淫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觀享樂,可以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至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痴。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稱為慢。比如做了官發了財後,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賣弄。或是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狗,覺得了不起,帶著那隻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財產等,都稱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虛榮心強,愛攀比,當自己比別人差又不認輸,卻認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疑是懷疑不信。對佛教真理,善惡業力,以及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誠信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造出是非惡業。


但五毒纏身者,雖受盡業火灼燒,

卻無法察覺。

但很多人也正因為五毒而有了目標,有了活下去的欲望。

哪怕是佛法,

它的背後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淨。

所以才不立文字,生怕後人誤解。

曾有人問惡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善人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佛。

那是因為善人之所以為善是懼怕人性之惡,

不願讓自己身上沾染上一絲惡,

而對他人進行「無時無刻善意」的幹預,

那是更大的惡,是比暴行更為嚴酷的惡意。

而惡人拿起屠刀是因為接受人性之惡,

以惡代善。

以不言的純粹之惡,

在層層「善意幹預」的包圍下,努力尋找自我。

而當放下屠刀時,已經從「我執」中幡然醒悟,

人是互相轉化得。

而惡人的存在也註定了,

善人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因為善人無時無刻都在釋放自我,釋放自我的「慾念」,來控制,幹預他人,甚至聯合他人去傷害他人,

那是滔天的大惡。

所以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佛。

在我這裡無論善還是惡可以互相轉化,

互相對立統一,不存在也在。

這便是我認為的「   禪、道、」

我認為「欲」無好無壞,只有程度。

認為萬物皆虛,萬事皆允,

昨日便是另一種形式的今日,人在悠長的循環中忘記過去,以為明日是新的一天。

人被困在自我的無我中,

無我的自我中自相矛盾的活著。

當一位位大師修行一生追求真理時,

真理會將時間奪走,換來一位位的死亡,

便以死亡為節點,得到啟迪。

其實說實話,真理本不存在,而追求真理便是真實存在得。正因為人有追求探究的大腦,才區別於動物,變的孤獨且需要慾念來維持自己活下去。

相關焦點

  • 只有通過打坐禪修 才能去除你內心痛苦的原因貪嗔痴慢疑
    我們經常聽說貪嗔痴三毒,很少聽說貪嗔痴慢疑五毒。不管是貪噌痴,還是貪噌痴慢疑,在佛教佛法裡面都稱為毒。是我們內心的毒瘤,是我們內心的毒素。必須把它們徹底去除。貪嗔痴慢疑五毒,不是某些人才有,而是所有人都有,所有人都有貪嗔痴慢疑。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以後,得到的又一個真理。
  • 元音老人講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七日講於杭州弟子問:「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
  • 【貪嗔痴慢疑】
    慢 疑】這是一個古裝女子群像用古裝女子分別詮釋貪,嗔,痴,慢,疑這一次我開始大膽的給我筆下的人物制定人設希望他們鮮活起來 有自己的故事也能讓你們更好的感受到他們的情緒【痴】多為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
  • 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它們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一樣妨礙人們的修行,故稱為五毒。貪有很多種,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這輩子就在其中打滾,很難醒悟出離。慢指傲慢、我慢,看不起別人。疑則是指對佛法真理、善惡業力、因果輪迴以及世間一切真理,都疑而不信,杜塞善門,滋生邪見。從果報上來講,貪表現為水相。例如,貪圖美味就會流出口水。眾人皆貪,其共業會感召水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嗔表現為火相。例如,生氣發怒會使臉色緋紅。眾生皆嗔,其共業會感召火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痴表現為風相。
  • 1143【佛學傳播】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微信ID:jiese360『於君相伴相行,正身養德,遠離淫邪,精進提升,健康生活,體驗創新戒色服務』 www.jiese360.com作者: 來自網絡              編輯:小戒   佛家有「貪嗔痴慢疑
  • 貪嗔痴慢疑……心理學視角下,我們如何面對人性陰暗面?
    佛教也有五毒:貪、嗔、痴、慢、疑。不管是上帝還是佛祖,都給人類定了一堆原罪,那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這些經常作祟的人性陰暗面呢?貪嗔痴慢疑,你善良嗎?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佛祖所說的貪嗔痴慢疑,其實我們普遍能夠遇到。貪,指貪婪。小則貪吃、貪睡、貪喝、貪玩;大則貪財、貪權、貪名、貪色。
  • 般若五度和「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一一對應關係是什麼?
    而另外的五度,其實就是五條通向「般若彼岸」的法門,正好和「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一對應,每一條路走到底,就可以徹底克制一種心魔(也就是毒)。下面紅塵君就來一一介紹。06禪定——慢禪定,其實就是四禪八定的簡稱,這倒未必說一定要打坐入定才算,只要你能夠讓自己的心情變得平靜,不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就行。而慢的全稱是「我慢」,指的就是一種傲慢之心,看誰都不服,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是傻子蠢貨,就我一個人聰明。
  • 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分別心 不滿怨恨生氣發脾氣惱火》痴——愚痴無明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別人身上;痴迷;迷戀自己,覺得自已就是對的;一門心思、一相情願地認為事情就會往自已所設想的方向發展。《固執己見 較勁 不開悟》慢——驕慢自大指怠慢;傲慢;輕慢;對外界不敏感,或者對外界沒興趣,只對自已的東西感興趣;或者是慣性思維,原來我是對的,現在也應該是對的;缺乏激情,缺乏學習精神。《看不慣瞧不起 看不上 不願理》疑——狐疑猜忌就是懷疑、疑心重,不信任對方,老疑神疑鬼。這五毒是有順序的。
  • 讀書有感:唐僧如此大德,西遊記中緣何時時表現出貪嗔痴慢疑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引言:大德高僧的形象,往往是無私無畏行正道,持正氣浩然天地間,普度眾生,潛心佛法,丹心座蓮花,金光護法身,這才是大德高僧之風範。還有很多故事中的高僧都是睿智豁達,拿得起放得下,六根清淨,五毒不侵,不問俗塵,一心向佛。
  • 西遊記中的貪嗔痴慢疑
    孫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徵著心眼明亮了,孫悟空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裡,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孫悟空,象徵著世俗五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徵著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說這五個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
  • 我=貪嗔痴慢疑=輪迴
    有了私慾,就生起貪嗔痴,就從大我變成了小我,開始有是非,有紛爭矛盾痛苦都來了。佛陀告訴我們人壽可以達到八萬歲,可我們現在人壽平均才70歲,這說明我們的道德滑坡到什麼程度了,我們不僅搶他人的錢財,還要破壞環境,還好近兩年裡國家重視起來,因為我們的生命和環境息息相關,不刻也不能分離的。讓你不喘氣一分鐘估計都受不了,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最多,可卻最被我們所忽視。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在佛法中被稱為五毒,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想有成就,真修行就要降服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才會有內心的安寧和清淨。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切心病的源頭。(益陽華林寺)
    一切心病,都源於五毒,分別為貪嗔痴慢疑。如果不能降服五毒,則心病不斷,身病也會不斷。所謂修行,就是通過一些方法去修正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所謂修,就是修理。為什麼要修理?因為壞了才需要修理。
  • 嗔痴慢疑是惡的念頭,感得的這些疾病
    帶貪嗔痴慢疑五毒。貪嗔痴慢疑這個念頭不好,這是毒念。常常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們身體就得病,就帶這些病毒。所以這樁事情,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不知道。  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眾生的病有三大類:第一類的病是生理的病,飲食不調,穿著不宜,受了涼了、受了熱了, 這都是病因,這是生理的病,醫生可以幫你解決。
  • 禪修七天,體悟如下,破除我執,遠離貪嗔痴慢疑,才能洗盡煩惱
    當下我明白了,學佛不為其他,只為了修持自己的心,破除我執,遠離貪嗔痴慢疑。唯有如此,才能洗盡煩惱塵垢,顯現般若智慧,如同 導師所說:「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心。佛不是從外面去找,這念心覺悟了,心中就很清涼,這就是佛。」雖然沒有坐到好香,但是在七天的禪修中體會了「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意義,也有了一些領悟。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了解了上述名詞後,方法很簡單,審視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態度、語言、行為等細節。
  • 佛教中說人有三條毒龍,就是人的貪嗔痴,人一輩子都在和他做鬥爭
    老陽按:在佛教之中,有三皈依五戒,首先要防的就是貪嗔痴三毒,佛教理論之中,認為人的種種惡行都是從這裡面發出的。「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後,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但是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 什麼是女人的貪嗔痴?
    什麼是女人的貪嗔痴?賈平凹在《暫坐》中說:別說我愛你,你愛我,咱們只是都餓了。《暫坐》講述了一群城市中單身女人們的生活,她們是城市中靚麗的風景線,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上,深層次講述她們的為人不知的內心世界和背後的生活。《暫坐》是賈70歲前最後一部長篇。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網圖所以學佛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將障蔽我們明心見性的貪嗔痴三毒轉化為戒定慧三學,從而使自己的心性復歸於清靜,獲得圓融無礙的無上菩提妙道,話雖如此,但是其轉化的關鍵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貪嗔痴三毒是什麼?佛法教義中的三毒,是指六道眾生所染上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會淪落於苦海,遭受諸多煩惱而不得解脫,都是因為有這三毒的障蔽所致,因為這三者如同毒蛇般危險,所以被稱為三毒。
  • 貪嗔痴慢疑,佛教講的五毒是怎麼一點點毒害人的心靈的?
    佛教講的五毒,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不是毒藥,但對人的危害甚於毒藥,是人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而佛教就是要通過修行,改變人這五種習性,剷除人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這無毒,無毒何以有毒,又是如何毒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