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大空間,當代戲曲嘗試更多「打開方式」

2020-12-16 瀟湘晨報

來源:文匯報

三位女演員共飾一角,身穿改良版藍色長裙時而低眉垂眼,時而翩翩起舞,在現代音樂的伴奏下用傳統越劇唱腔,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主角對於感情的執著和深情娓娓道來;在滇劇《馬克白夫人》裡,「梅花獎」得主馮詠梅以主人公的意識流程撐起全劇,在40分鐘的獨角戲裡,完成了舞臺全新的結構方式;實驗崑劇《319·回首紫禁城》開場後,崇禎帝的扮演者楊陽才從觀眾席緩緩起身上臺……

在「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一批不拘於傳統表演程式的佳作集體亮相,刷新觀眾對戲曲舞臺理解的同時,不斷延伸拓展著戲曲藝術的表達邊界。當代戲曲創作者和演員們身體力行地用作品證明傳統戲曲所能達到的戲劇張力。

大膽起用國外經典文本,碰撞出驚喜火花

「世人謂我,風流萬種,情人謂我,冰冷寂空。父母謂我,難知難懂,孩兒謂我,溫慈愛濃。唯有郎君,淺喚呢噥,在你眼前,依稀孩童。前塵往事倏然過,今宵昨夕一夢中。」南京市越劇團此番攜當代越劇參與展演,劇本脫胎於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代表作之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越劇版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選取不同以往改編版本的視角敘述故事,以現在時貫穿全劇,情竇初開的女孩面對觀眾,將暗戀的秘密予以傾吐。

三人飾演同一角色是劇目最突出的表演亮點,雖然是一部獨角戲,但導演李佳秋從越劇女小生的特點出發,力圖通過一神三形將女孩腦中天馬行空的意象幻化展現,花旦、青衣、小生三人,時而可以合為一人,時而可以幻化成不同時段的男女人物。「它所帶來的強烈的陌生感可以起到間離的效果,希望能給予觀眾思悟的空間,不僅看到浪漫的暗戀之情,還可以更深一層看到人物的孤獨。」李佳秋介紹。

由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此前並無戲曲舞臺的前車之鑑,這也給青年編劇俞思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在她眼裡,「找準切入角度」是改編的難點之一,由於原著是採用書信體的形式進行敘述,幾乎所有情節都是女主人公用回憶的口吻陳述出來的,這對於舞臺劇,尤其是戲曲而言,是較為龐雜的。因此,如何去蕪存菁地編選故事需要考量。因此,她選擇了13歲、18歲、28歲三個代表性的時空進行敘述,帶領觀眾感受當下、回溯過去、幻想未來。

從梅花獎得主到青年演員,小劇場為他們帶去新經驗

「小劇場相當考驗演員功底,一點都不比大舞臺容易。」梅花獎得主、滇劇表演藝術家馮詠梅對記者表示。移植於川劇的滇劇《馬克白夫人》將莎士比亞原作《麥克白》五幕27場的話劇濃縮為40分鐘的「獨角戲」。劇本直接進入馬克白夫人的「夢遊」式追憶,進行著「補前、敘後」的閃回性連綴,將人善惡的兩面人性交鋒揭露無遺。演出中,神秘的敲門聲不斷驚醒著馬克白夫人,掙扎在恐懼中的她最終瘋魔。

作為當下滇劇的領軍人物,馮詠梅以清麗婉轉的唱腔和細膩的人物刻畫為戲迷所熟知,在《馬克白夫人》這樣一出旦角的犯工戲裡,馮詠梅全程沒有下過臺,幕後對角色一次次深入的剖析體悟轉換為臺上對人物複雜心理的精準把控。「小劇場和鏡框式的大舞臺有著明顯區別,因為近距離,所以表演上要收一些,但心理活動的層次更豐富了。」她說道。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雲南省玉溪市滇劇院首次試水小劇場,身為院長的馮詠梅帶頭上陣,正是希望借用這樣的方式,帶領年輕人們進行多樣化的嘗試,拓寬劇目建設的路子。「滇劇不僅要傳承好傳統戲,同時也要探索發展新劇目、新路子,實現新編劇目的多樣化探討,傳遞當下人們的思考。」她表示。

在此次參演劇目中,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帶來的《319·回首紫禁城》是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這部講述明朝末代君王崇禎帝生命最後時刻的實驗性崑劇今年已經演到了第七版。全素顏、全身黑色便服,演員開口前,唯有腳上的一雙鞋在提醒觀眾:這是一部崑劇。

十年前,本劇導演兼主演楊陽將心中的構思與師傅、總導演柯軍討論,兩人一拍即合。沒有了扮相,演員的表演全靠對角色的理解和紮實的唱念做表。「我們把以往藏在服飾下的動作全部暴露給觀眾,這種排練式的表演反而能帶給臺下更強烈的衝擊,」楊陽對記者表示,「觀眾在這齣戲裡看見的不僅是演員塑造的角色,還有演員自我,我們與觀眾一起尋找著崑曲的本源。」椅子和光影的運用是《319·回首紫禁城》裡頗為奪人眼球的部分,有著多重寓意的椅子從完整到殘缺,代表著崇禎帝一生的興衰,而角色間影子的巧妙轉換也暗含著權力的更替和身份的轉換。

楊陽將小劇場比作花瓶的側面和背面,雖沒有大舞臺象徵的正面那樣宏大,卻更加立體和豐滿。「因為實踐和探索,小劇場的方寸之地得以無限地擴大。鍛鍊演員的同時給觀眾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和思考方式,正是小劇場的意義所在。」

(記者 王筱麗)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圓滿閉幕
    培源單元評劇《月下斬貂》劇照倡導爭鳴 推動戲曲文化年輕化本屆戲曲藝術節特別設置了精彩的京劇公益活動,包括對戲·京韻新傳當代藝術展、京劇少兒工作坊、京劇論壇、京劇沙龍等活動,讓觀眾們以多元的方式走近戲曲在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中,開展了三場針對第七屆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劇目以及當代小劇場戲曲發展現狀與前景的學術研討會,從更專業的角度就小劇場戲曲藝術的發展給予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開展了《金蓮》、《鑑證》、《月下斬貂》等三場戲曲沙龍活動
  • 小劇場戲曲:繼承是本 創新是魂
    近年來,小劇場戲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紅紅火火,許多年輕人以去小劇場看戲為時尚。小劇場戲曲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新穎的呈現形式,先鋒的理念探索而備受觀眾關注。近日,北京市文聯就「北京小劇場戲曲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為,小劇場戲曲既是繼承發揚戲曲文化的新嘗試,也是把戲曲帶入更寬廣視野的新探索。
  • 小劇場戲曲也在內捲化?
    到底過不過長安街,我當時頗為踟躇,沒有在大銀幕領略過趙麗蓉、谷文月聯袂風採的遺憾終究沒能打敗對小劇場評劇的好奇。《染》講述的是一個家族染坊的傳承和兩代人感情糾纏的故事,命案加婚外情本來就是吸人眼球的元素,再加上「坐產招夫」的噱頭,故事情節不可謂不曲折,本來十分契合評劇節奏明快、擅長複雜敘事的特徵。
  • 戲曲小劇場人氣大爆棚!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1/4劇目未開演先售罄
    自11月初開票以來,2020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不少劇目一票難求,目前,崑劇《草橋驚夢》《315·回首紫禁城》與黃梅戲《浮生六記》均已售罄,《315·回首紫禁城》緊急加座。小劇場戲曲展演行至第六年,正贏得越來越多的市場青睞。
  • 當戲曲走進小劇場:劇場年輕了 戲曲青春了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如何避免實驗戲曲的話劇化?演員如何跨行當完成對複雜人物的表現?這麼「素」的演出,為什麼感覺戲曲的程式和韻味一點也沒少?……冬日的小劇場,沉浸在古老戲曲和青春探索帶來的純粹感動中。   《319·回首紫禁城》是由江蘇省崑劇院年輕的第四代演員創排的小劇場實驗崑劇。據該劇主演楊陽介紹,這齣戲從2011年首演至今已走過近十個年頭,不斷演出,也在不斷修改打磨。
  • 融入青春元素,時尚戲曲在南京「出圈」
    根據《世說新語》改編的系列折子戲首次亮相南京,這部「連續劇」才推出四折,已讓不少觀眾直呼「過癮」;5月,南京市越劇團將越劇《紅樓夢》經典片段搬到瞻園,上演實景園林越劇;7月,南京市京劇團為年輕觀眾量身定做的小劇場京劇《光緒之死》正在緊張創排之中。南京戲曲在今年「出圈」了——拓展即有戲迷觀眾,讓更多人對戲曲產生興趣,進而真正喜愛並尊重傳統文化。
  • 聚焦南京小劇場內容創作 賦能城市文化發展
    「南京就像是一個戲劇文化的『大碼頭』,劇院就像是碼頭的『泊位』。  以「電影+小劇場」模式載體的大華大戲院·群劇場將聚焦優質小劇場戲劇文學作品,點亮南京的城市文化和商圈中心。北京京劇院編劇、導演、製片人李卓群表示,戲曲是視聽的藝術,小劇場的舞臺則更講究品質。小劇場切入點的小、立意和導演手法的深,舞臺呈現的驚豔,都展示了美學代表性的戲曲創作。  創作生產優秀作品是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
  • 戲曲名作進校園 在他們身上發現熱愛戲曲的N種方式
    現在傳統文化能進校園,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到戲曲名家在舞臺上表演戲劇,真正做到傳統文化和當代大學生發生碰撞。」他們當中有的人在戲曲低谷期有過猶豫但還是咬咬牙撐了過來,有的人憑藉滿腔熱忱始終如一堅持戲曲事業多年,有的人熱愛戲曲不被理解依然默默練習,有的人是戲曲圈萌新對關於「戲」的一切充滿好奇,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戲曲,並在自己過去和未來為戲曲留下了一席之地。
  • 「2020當代戲曲評論研討會」在南京舉辦
    來自北京、西安、山東、上海、蘇州及南京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針對當代戲曲評論的種種現象、戲曲評論未來的發展走向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為新時期充分發揮戲曲評論的引導作用出謀劃策。與民眾之間的精神聯繫是戲曲的命脈;而關注並把握時代的需求和機遇,與時代同行,方能保持戲曲的生機。」在他看來,今天的戲曲發展需要認真面對新時代、新技術、新格局,尤其需要關注以下四個問題:網際網路時代藝術生產、傳播的新方式,「新冠」疫情常態化的影響,中國老齡化的新局面,改革進行中的院團體制機制影響。
  • 小劇場戲曲來了,《小謝與陶望三》,從聊齋裡幻化出的雋永小詩
    劇場工作人員說一早就打開了中央空調,但是因為外面氣溫太低,裡面的溫度也升得慢,所以坐在裡面還是感覺有點冷。這個天氣,能夠跑到劇院來花一兩個小時看戲挨凍的,都是真愛啊。看到媒體上宣傳說《小謝與陶望三》是首部聊齋題材小劇場五音戲,由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中國戲曲學院共同創作。
  • 音樂劇開票後3分鐘售罄 「演藝大世界」歲末紅火形態也在變
    伴隨評劇《染》、婺劇《無名》同時在長江劇場開演,「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昨天拉開帷幕;700米外的人民大舞臺,音樂劇《第一次約會》中文版上海站首演。今晚,一步之遙的上海大劇院迎來懸疑劇《深淵》。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楊青青談中國戲曲紋樣元素碼應用的新媒體視覺設計
    一、戲曲服飾紋樣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中的媒體交互視覺設計 虛擬實境媒體交互視覺的出現,仿佛是在當下打開了寬廣的穿越之門。對中國戲曲服飾紋樣在虛擬實境中的媒體交互視覺設計的研究,使傳統的戲曲藝術呈現於當代,通過 VR 技術改變觀眾的觀賞模式,改變了包含並不僅限於空間與時間。也因此說,虛擬實境和中國戲曲藝術的結合,絕對是有超出於物理嫁接的意義了。
  • 何瀏:淺析國內小劇場發展態勢
    相比較於大型劇場經營環境的惡劣,國內小劇場在豐富多變的戲劇文化的影響下,承擔了實驗先鋒者低成本藝術實驗田的重任。在小劇場的舞臺上,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戲劇理念混合交融,一大批有個性的青年導演展現出自己的特異與才華,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目光。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等新型媒體方式開始出現,使得小劇場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國內小劇場的發展前景變得廣闊。
  • 戲曲和繁華鬧市夜間經濟結合 上海首創戲曲夜市
    第二屆「日暉有戲」戲曲文化節當天開幕,熱鬧的戲曲主題夜市吸引不少市民駐足。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上海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各大院團將在斜土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徐匯區中小學及樓宇商圈帶來連臺好戲,市民不僅可以在家門口賞戲,還有機會走進上海京劇傳習館、上海滬劇院新址等專業場所體驗戲曲魅力。  「在這麼繁華的鬧市區,有戲曲,又有這樣的夜市,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 著名劇作家習志淦重陽節長沙開講 分享我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10月25日下午,眾多文學愛好者和戲迷們滿懷期待相聚長沙音樂廳,聆聽應長沙藝術講堂邀請、由著名劇作家習志淦主講的《中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星辰在線10月25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中國戲曲是一種充滿了詩意的舞臺表演,它的程式化、寫意性的特點,決定了不能用小說、電視劇的寫實方法去刻畫人物、講述故事。」10月25日下午,眾多文學愛好者和戲迷們滿懷期待相聚長沙音樂廳,聆聽應長沙藝術講堂邀請、由著名劇作家習志淦主講的《中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 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
    新技術新動能 助力《三滴血》擁有當代「新顏」中國戲曲電影展是我國最專業、最具權威性的戲曲電影展,旨在搭建戲曲、電影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平臺,推動中華戲曲藝術的傳承和電影藝術的發展這部經典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被搬上銀幕,成為新中國首部秦腔黑白電影,半個多世紀後,在當代新技術和新動能的推動下,更鮮活的電影表達方式,將讓這部秦韻古調,在新時代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去感受、沉浸與體驗,也讓秦腔藝術待續擴大影響力。」
  • 儒熙藝術館,小劇場裡有「大生意」(圖)
    是夜,津城飄起小雪,這座小劇場卻溫暖如春。  這是12月12日天津音樂廳儒熙藝術館舉辦的「戲吟天下」崑曲專場演出,100個座位的小劇場迎來了70名觀眾。運營三年來,儒熙藝術館已成為津城小劇場的新品牌,不論是公益講座還是售票演出,熱愛藝術的市民總是用熱情將這裡填滿。12日的演出現場,84歲的老觀眾高達利告訴記者:「我喜歡儒熙藝術館,這裡的藝術氛圍高雅,活動豐富多彩,來這兒聽講座、看演出,我向來風雨無阻。」
  • 2015年的戲曲熱點,你都注意到了嗎?年度十大戲曲熱點排行榜
    這一份年度榜單,覆蓋戲曲界2015年的市場大盤,院團動態,政策風向,劇場狀況等等諸多方面,希望籍著新聞大數據,看到2015年戲曲劇壇的整體風貌。未必精準,但應是一種大致不謬的輪廓。我們整合而出,給更為專業的戲劇戲曲圈人士和那些願意深度思考戲曲的現在與未來的人們,提供一種可供參照的角度。前方預告:本篇盤點提供的選項,偏於理論,沒有明星沒有美圖,無興趣者請自動關閉。
  • 當代戲曲領軍人物王仁傑去世,享年78歲
    昨晚,中國當代戲曲領軍人物、著名劇作家王仁傑因病去世,享年78歲。愛戲成痴的王仁傑,一生留下了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節婦吟》、崑曲《琵琶行》《邯鄲夢》、越劇《唐琬》等眾多代表作。其中,《董生與李氏》入選2003至2004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