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晚,去淄博劇院去看五音戲《小謝與陶望三》。
雪後的淄博寒氣襲人,夜晚零下十幾度的氣溫讓人生畏。下班後馬不停蹄趕到劇院,才六點多,時間有點早,到後臺化妝間拿票,又自告奮勇去幫忙給觀眾發票。
雖然天氣很冷,疫情防控風聲漸緊,進場要掃碼登記身份證,但是仍有很多熱心觀眾早早來到了劇院門外排隊等候,大多是中老年人。
劇場工作人員說一早就打開了中央空調,但是因為外面氣溫太低,裡面的溫度也升得慢,所以坐在裡面還是感覺有點冷。這個天氣,能夠跑到劇院來花一兩個小時看戲挨凍的,都是真愛啊。
看到媒體上宣傳說《小謝與陶望三》是首部聊齋題材小劇場五音戲,由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中國戲曲學院共同創作。
這個戲裡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寧洋縣的地方發生了洪澇災害,百姓鬧饑荒,餓殍遍地,小謝在逃荒路上因飢餓倒在路旁。剛剛上任縣令的陶望三路過看到,沒有將她的性命救回,於是將她埋葬。小謝死後的魂魄來到了陶望三身旁,伺機報恩,看著他為百姓疾苦而憂悶,便幫助他盜取旨開倉放糧救了整個縣的百姓。他們也在相處中慢慢產生了感情。
後來假傳聖旨一事被查出來,小謝和陶望三為了保護對方,都站出來承擔罪責,為保護陶望三,小謝假裝魂飛魄散。陶望三生活在對小謝的思念中,但是人鬼殊途,小謝強忍著對陶望三的思念,不再現身。此情未了,深深相愛的他們只能在夢中相見了。
雖然這個戲故事取材於《聊齋志異·小謝》。但是這個戲和聊齋裡的故事,基本上除了名字和人鬼相戀這個主題,別的情節基本上沒有相同之處了。
改編的這個故事裡,沒有了原著中秋容和小謝兩個女鬼都愛陶生的情節,也沒有原著中借屍還魂一夫兩妻大團圓的結局。不知道這個小戲的編劇不是受了網絡上流傳的那個「前世是誰埋了你」佛教故事啟發。餓倒的路旁的小謝,偏遇上了善良又有正義感的陶望三,由知恩圖報發展到情愫暗生。他們身上,都有扶危濟的大義,也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雖然陶望三在知道了小謝是女鬼之後,仍然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和她在一起,但是小謝卻不想因為愛他而害他而悄然隱匿了,只留下彼此深深的思念。或者,這樣悲劇的結局,比大小說原著中大團圓的結局更耐人尋味。
這部長達八十分鐘的「小」戲,整場戲只有六個演員,舞臺上簡潔乾淨,故事情節沒有太複雜,場面沒有太熱鬧,衝突沒有太激烈,節奏不急不緩,甚至連鼓掌的機會也沒給觀眾留。
扮演小謝的路萌和扮演陶望三的荊功碩,是近年來五音戲的舞臺上迅速成長起來的兩位優秀青年演員。他們扮相俊美,青春靚麗,唱腔和表演風格自然清新,加上別具匠心的舞美設計,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雋永別致,如一首空靈蘊秀的詩歌。
這應該又是一次五音戲的探索和創新吧。雖然還能感覺到劇情中不知哪裡透出的一點學生氣,但是從現場觀眾的反響來看,還是很不錯的。
在淄博這塊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土地上,幾百年前五音戲的誕生和蒲松齡老先生創作聊齋故事的年代應該相差不遠。這些年五音戲的創作者們一直在用五音戲演繹著聊齋故事,歌頌著人間的真善美。從早年的《胭脂》、《姊妹易嫁》、《翠霞》、《喬女》、《竇女》、《續黃粱》到近年的《雲翠仙》、《紫鳳》、《珊瑚》,再到這一出《小謝與陶望三》,五音戲裡的聊齋故事和戲臺上的人物形象,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變化著。
我從2008年看《雲翠仙》與五音戲結緣,至今已近十三載。這十幾年來,作為一名忠實的觀眾(自己常常戲稱為「國家一級觀眾」),跟著他們進劇場、下鄉村,目睹了幾代五音人,為五音戲的傳承與創新做出的各種嘗試和努力。見證了呂鳳琴獲得梅花獎,五音戲走向全國的大舞臺;見證了舞臺上活躍著的主演從呂鳳琴、朱雷聲、曹培菊等老一輩的藝術家,變成了如今的路萌、史曉睿和荊功碩、路金紅、張雯、崔娟等一批優秀的年輕演員;還見證了退休的劉愛琴老師辦學教戲曲,送五音戲進校園,同事的女兒白書萌學戲憑一段《王小趕腳》捧回了小梅花獎,後來白書萌的妹妹白悅寧又和另一個同事的孩子王赫晨這兩個幼兒園的孩子一起經常登上各種舞臺唱《拐磨子》……
這些年的浸潤,五音的韻、五音的魂,早已根植於心。一聽到那熟悉的鼓板弦歌響起,就心馳神往。作為淄博地方文化的一張名片,願五音戲以後會有更多更好的劇目獻給觀眾,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它,走進劇場去欣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