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才出現的鐵鍋,在此之前的兩千年,古人是如何做飯的呢?

2021-01-12 靜說歷史

現代餐飲廚具發展得非常配套完備,廚具形式多樣化,關於製作廚具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尤其是現代技術的發展研製出了具有獨特優勢的不鏽鋼廚具,大家習慣了現代先進的廚具,若是讓大家一下子說出古代人用的廚具是什麼,可能大家會啞然失聲,對呀,古代人是用什麼作為餐飲廚具的,什麼樣的材料能夠耐高溫用於古人炒菜煮飯呢?古代的冶鐵技術並不發達,宋朝才誕生了鐵鍋,那麼在此之前古代人吃的炒菜是用什麼器皿做的呢?

從遠古時期的人類第一次吃熟食之前,人類一直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沒有器具,沒有調味品,當他們學會用火烤食生食時,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人類文明的一大步,進入舊石器時代,通過打磨石器作為用具,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發明了陶製飲食器,用此來製作和盛飯食物。

等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發展到高水平後,但製作並不容易,一般都是貴族統治階級所用的,精巧複雜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兵、車四大類,直到現代,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也具有很高的歷史、學術、藝術等價值。

此時,古代的餐具已經有了鼎、鑊、甑、甗、鬲等,原本是用陶製的,後來用青銅製作,「鼎」是三根立腿,兩隻提耳,是用來調和各種味料的寶器,它的作用就相當是鐵鍋,用來煮飯和盛放食物,同時也是立國重器,是權力的象徵,或許是「民以食為天」,作為當時的主要炊具,鼎對於一個國家和百姓的重要性實在太大了。即便是當時的統治者所吃的天下最美味的佳餚放到現代也算不得是美味,因為陶器和青銅器的導熱性較差,鼎壁甚厚,受熱慢,火在其下燃燒,所以用這樣的炊具做出來的食物不會太好吃。

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研製出了一種新的方法「烹」,在《韓非子》中記載著「治大國若烹小鮮」,只不過這裡的烹又和現代的烹煮不大一樣,大概是和現代的煎炸食物一般,不過整體上還是沒有太大變化,中下層使用陶器,貴族階層仍然使用青銅器。等到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使得文化多樣化,這個階段的炊具變得多樣,進入隋唐五代時期後,陶瓷、金屬製品達到高水平,繁盛的唐朝還有了華麗精巧的金銀、玻璃、陶瓷器皿。此後的朝代基本都是以這幾樣炊具為根本,不過又多了一樣新的炊具——鐵製炊具。

秦漢時期主要還在用鼎烹煮食物,經常是熬粥熬羹,他們還沒有炒菜的概念,吃的菜更像是現代的拌菜。古人食五穀,五穀通常是指稻、黍、稷、麥、菽,但他們是如何想到用這些製成面試饅頭之類的,當時有一人突發奇想,他磨碎小麥支撐饅頭面片之類的,一直到唐朝,從波斯引進從未有多的食物,人們對於吃的追求越來越高,多種多樣的菜品和小吃應運而生。明代又引進了土豆玉米等,這些都提高了人們的飲食生活質量。

冶鐵術在北宋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煤冶鐵,根據記載,當時一年鐵的產量大約有八百多萬斤,這些鐵全部製作鐵鍋的話,可以造出一百萬口,經過多年冶鐵,北宋百姓基本都用上了物美價廉的鐵鍋,鐵鍋的外表極其普通,沒有精緻的雕紋,只有通體黑黢黢,但誰也沒想到這在當年遠銷海外,宋朝的繁榮發達的貿易將鐵鍋遍及印度洋的海上,只要是航海家,幾乎人人必備一口鐵鍋。

北宋的鐵鍋對於外國人有多麼稀奇,通過幾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有一位波斯商人看到宋朝商人船上的灶臺上有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於是便問那是何物,宋朝商人告訴他們,這是煮飯炒菜用的鐵鍋,波斯商人當下花了大價錢買下鐵鍋。因為他們平時吃的飯菜基本都是用陶器煮出來的,如今有了輕便的鐵鍋,這讓他們稀奇不已,甚至是見慣了奇珍七寶的歐洲君主也會認為鐵鍋是個稀罕物,還想要將鐵鍋作為傳家寶。

宋朝商人敏銳地察覺出這是個商機,他們在國內收購了大量的鐵鍋,當時不僅是絲綢瓷器馳名海外,鐵鍋的銷量也甚高。1987年,廣東附近發現了宋朝時期的沉船——南海一號,船上還有不少的鐵鍋。宋朝被滅後,蒙古族繼承了宋朝的一切,尤其是鐵鍋,這對於身為遊牧民族的他們,可是最為便捷之物,他們經常需要烹煮牛羊肉,可陶土器皿不如鐵鍋經久耐用,所以鐵鍋可是為他們解決了一個大困難。據傳蒙古男子家中若是沒有鍋,蒙古女子都不願意嫁過去。

等到明朝一統中原後,統治者下令禁止商人將鐵鍋賣給商人,他們擔心蒙古人會熔掉鐵鍋以製作成兵器,漢族實在是不知曉鐵鍋對於蒙古人有多麼的重要,哪怕是破了的鐵鍋,他們都不願意熔掉,而是要用牛皮補好,繼續用。沒了鐵鍋,他們就去中原邊境搶劫鐵鍋,不是搶劫財物,還為此引起了爭端,當他們成功搶上鍋後,還會齊聲歡呼,這樣的場面著實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相關焦點

  • 宋朝時期才出現鐵鍋,之前的古人怎麼做飯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美食的製造不僅需要好的材料,也需要好的工具,例如一口好鍋,但宋朝以前是沒有鐵鍋的,那麼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宋朝之前人們怎麼做飯 先來看看中國歷史上炊具的演變。
  • 宋朝才出現鐵鍋,之前的時代,古人要怎麼來做飯炒菜?
    有點生活經歷的人,應該都拿鐵鍋炒過菜,也清楚現在的料理離不開鐵鍋,但是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根本就沒有鐵鍋,古人又該怎麼做菜呢?做飯工具上,鼎食才是主流。在宋代有鐵鍋出現之前,根本就沒有什麼炒菜的身影,不管是公侯卿相還是尋常百姓,吃飯都是拿鼎或陶瓷來煮。古代之所以把大戶人家稱作是鐘鳴鼎食,就是因為能夠用得起鼎吃飯的人家,肯定富裕,百姓們都只能以陶瓷作為吃飯的工具。
  • 宋朝以前沒有鐵鍋,古人是用什麼做飯的呢?佩服古人的智慧
    對於現代人來講做飯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我們有各種做飯炊具可以使用。炒菜的炒鍋,攤餅的平底鍋,還有很多不怎麼需要我們動手就能簡單操作的電飯鍋、電磁爐、微波爐、烤箱等。不過炒菜多半都是用鐵鍋,但在宋朝以前是沒有鐵鍋的,更沒有其他高科技的炊具那麼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 宋朝以前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這一切得力於一個簡單的炊具:鐵鍋。鐵鍋這個廚房器具,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因為存在感極低,人們都習慣了它的存在,反而從來沒人會考慮,如果世上沒有鍋人們該怎麼做飯?是的,我們習以為常的鍋,在宋代以前,是並沒有出現的。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古人用什麼做飯?
    做飯對國人來說並不難,沒有鍋照樣能做飯,這裡就簡單普及下天朝人歷史以來廚具的發展。 甑的出現是人們懂得穀物種植之後,把穀物煮熟了撈出來蒸熟,就形成了乾飯。 這說明漢朝時期就有了鐵質器具出現,因此那個時候有鐵鍋也很正常了,而因鐵的產量一樣很少,主要是冶煉和開採技術不成熟,所以鐵鍋也是皇家之物,平常人家主要是砂鍋作為廚具。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後明白了!
    除了「鐵鍋」,古人做飯的炊具有很多,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應有盡有。 下面就分時代闡述: 一、石器時代 可以說,自從數十萬年前人類發明了取火的方式後,「鍋」就隨之誕生了。
  • 宋朝鐵鍋還沒有普及,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
    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時期,全國人口將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
  • 我國宋代之前鐵鍋還沒有誕生,那古人又是如何做飯的?
    鐵鍋遠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以至於鐵比金、銀、銅的價格還貴。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鐵器,僅有少量鐵器在皇族和貴族之間使用。
  • 宋代以前沒有鐵鍋就不能做飯?網友:古人比我們聰明
    但是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在宋代以前是沒有鐵鍋的,那當時的人是怎麼做飯的呢?現在,請各位讀者朋友和可可一起對這一問題一探究竟。古人云,「民以食為天」,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現在看炒菜非常的簡單方便,然而在宋朝誕生鐵鍋之前,人們實際上不能進行炒烹調方法,換句話說,宋朝之前的人們是吃不到炒出來的菜的。
  • 都說埋鍋造飯,可北宋才普及鐵鍋做飯,之前的人用什麼炒菜?
    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清朝,描寫的是行軍的時候在地上挖坑置鍋用來做飯。吃完飯就可以即刻啟程趕路。而用在平民百姓身上一般指安家落戶,開始過上了平穩日子。可見,一般提到鍋,就會想到飯,想到飯就想到家。而吃飽一直是歷來統治者最重視的民生問題。但是,其實大規模的使用鐵鍋做飯是出現在北宋時期,那麼在北宋之前,人們又是如何做飯炒菜的呢?
  • 宋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覺蓋什麼保暖?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中國現如今是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在中國使用棉花被取暖的家庭更不在少數,但其實,棉花可是宋朝才傳入中國的。棉花的原產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朝之前,中國甚至都沒有棉這個字。此前只有帶絲字旁的綿,到了宋書中,木字旁的棉開始出現。
  • 鐵鍋沒有出現以前中國人如何吃飯?古人:大鼎是個好東西
    西方是海洋文明,耕地少,海貨多,所以在中國看來是不祥之器、野蠻落後的刀叉才會出現在餐桌上;而中國屬於大河文明或者叫農耕文明,物產豐富,品類多樣,所以就產生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飲食麵貌。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能想像的到沒有鐵鍋的時代,人們是怎麼吃飯(準確的說是做菜)的嗎?一個是用鼎或者釜來蒸煮,再一個就是用陶器來蒸煮或者燉。鐵器出現的還是比較早的,但是因為冶鐵技術的不成熟也只是少數人能用得起的,並且鹽鐵都是被國家所壟斷的。而陶罐就比較普遍了,中國的制陶技術非常發達,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用得上。我們現在吃的一些罈子雞、砂鍋燉雞、砂鍋燉肉等等,其實都還屬於這個範疇的遺留。
  • 秦朝時期,食用油和鐵鍋還沒有出現,那時候的人們是怎樣做飯的?
    秦朝時期,食用油和鐵鍋還沒有出現,那時候的人們是怎樣做飯的? 現今中國菜主要分為「八大菜系」,包含了「烹、炒、煎、炸、熗、煮、燜 、烘」等一百多種烹飪技法。兩千年前,秦朝沒有食用油和鐵鍋,人們是怎麼做飯吃的?
  • 宋代以前,沒有鐵鍋,古人用什麼做飯?欣賞古老的智慧
    大部分的烹調都是用鐵鍋做的,但是在宋代以前,沒有鐵鍋,更不用說其他的高科技炊具了,古人是怎麼做飯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炊具的發明也比其他國家早。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許多不同時期的炊具,其形狀和類型各異,含有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 古代沒有鍋,他們用什麼做飯,一起來看看
    想要做飯更是簡單,打開某寶,裡面琳琅滿目的廚具擺在你眼前,可是在古代,這些人沒有鍋是怎麼做飯吃的呢?我前幾天去天津博物館的時候,看到裡面的陶器,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歷史,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
  • 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宋朝以前沒棉被,到了冬天,古人禦寒的手段自然也是千奇百怪。就拿宋朝來說,雖然沒有棉花,老百姓也買不起皮襖,但有個姓王的人居然想到用紙做棉襖,而且也能保暖,所以當時也被人稱「王紙襖」。宋曾慥《集仙傳》:王先生隱王屋山 ,常衣紙襖,人呼王紙襖。
  • 秦朝沒有食用油和鐵鍋,人們都是怎麼做飯吃的?看完不敢穿越了
    在廚房裡最常見的鐵鍋,咱們是否知道其實它也是我國人的創造呢?我國古人創造了鐵鍋,咱們周圍的國家受此影響,就像東南亞國家的人們,他們一度把鐵鍋稱之為「中華鍋」。不過咱們我國人用上 鐵鍋的前史其實也不算久遠,我國人真實全面用上鐵鍋,其實是在咱們的冶鐵技能發展得很好的北宋時期。
  •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如何度過寒冬?
    棉花是在宋朝之後才在中國廣泛種植並且為人所用的(宋之前並未普及),沒有棉襖、棉被之前,古人在冬天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01 用蘆花、茅草 楊柳絮等填充被子 在《遵生八箋》裡有這樣一句話「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可見蘆花常常被古人用來填充被子,但這種被子質量特別差,「敗絮其中」裡的「敗絮」就是說這些「破」填充物。
  • 吃著團圓飯喝著小酒,可想知道中國古人什麼時候才開始吃上炒菜?
    唐朝之前,中國也有炒菜,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北朝的《齊民要術》。歷史上炒菜的祖宗,是一道非常簡單的菜品——炒雞蛋。但是炒菜在那時候並不流行,很少在大眾餐桌上出現。到了宋朝,炒菜才逐漸普及。《東京夢華錄》裡記載的炒菜就有炒雞、炒兔、炒羊、炒牡蠣、炒腰子等等。到了明清,炒菜便成為中餐最主要的烹飪方式,一直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