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可回了老家,看到桌子上一道道美味佳餚,我不由得口水直流。但是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在宋代以前是沒有鐵鍋的,那當時的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現在,請各位讀者朋友和可可一起對這一問題一探究竟。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現在看炒菜非常的簡單方便,然而在宋朝誕生鐵鍋之前,人們實際上不能進行炒烹調方法,換句話說,宋朝之前的人們是吃不到炒出來的菜的。
咱們先從中國歷史中炊具的演變談起。
當人們第一次學會用火的時候,他們把食物插在樹枝上烤著吃,人類第一代的炊具燒烤架就這樣誕生了。後來人們又發明了一種炊具叫鬲,作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炊具,它有三條短腿,看上去非常可愛。它的出土也恰恰說明了當時人類已經不局限於燒烤了,開始煮食。
商周時期,人們最主要的炊具就是鬲。而到了漢代,烹飪廚具以陶製的釜還有陶製的鼎為主,會有青銅器皿的炊具,但是當時青銅還是少數,可能一個村子裡只有村長家才有剛才說的釜和鼎這兩種器具。
「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這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釜底抽薪的釜就是一種炊具的意思。除了釜和鼎,人們還發明了一種用來蒸東西的炊具叫做甑,比如史記中寫項羽渡河時提到了」皆沉船,破釜甑「這裡的釜和甑就是古代的主要炊具,需要相互配合使用,釜在下,甑在上。釜裡盛上水並加上水加熱,水蒸氣上升,甑的下方有一些細小的孔,水蒸氣就能透過小孔將甑裡盛放的米肉所蒸熟,既方便又快捷。
除了煮蒸燜涮之外,還有一種烹飪方式,那就是烹。根據韓非子記載,「據大國若烹小鮮。」由此可見,烹在古代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烹飪方法。不過,這裡的烹和現在的炒菜有很大的區別,因為那時沒有鐵鍋,所謂烹,就是在蔬菜或肉類中加入動物脂肪,並將食物煎熟。確切的說和現在的自助烤肉那種做法有點類似。
後來到了唐朝,唐朝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鐵製品也相較之前已經成熟了很多,但是這一時期,鐵依然是稀缺資源,只有富貴人家和皇宮貴族才有條件使用,而到了宋朝冶鐵技術逐漸成熟,才實現了鐵鍋的真正普及,宋朝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鐵製炊具了。宋朝出現了前底炒鍋,這種鍋鍋底是比較薄的傳導性更好,受熱面積更大。
也正因為如此,到了宋朝中國人做飯才真正地實現了煎炒烹炸。中國民族的飲食文化,也是從宋朝開始豐富起來的,在1987年的時候發現的宋朝沉船「南海一號」的貨物當中,就發現了大量的鐵質鍋具,可想而知,鐵鍋和瓷器都是當時宋朝對外出口的主要商品。
如果您想穿越,建議你還是穿越到宋朝以後,否則連吃上一盤炒菜,你都沒有機會。
以上就是可可在這篇文章中為大家介紹的全部內容了。
我還是認為,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太好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自己不想做飯的話就到外面小店簡單吃點,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應有盡有,多好。
歡迎讀者朋友們能夠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