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說法
突厥以前是在匈奴的北面,突厥部落首領有十七個弟兄,有一個叫伊質泥師都的人,他是狼生的孩子。
泥師都其中一個妻子生的孩子叫做納都六,他被推為部落的首領,在這個時候就把部落名號定為突厥。
納都六有十個妻子,她們在他死後,帶著各自的兒子來到大樹下,看誰跳得高,就可以繼承父親的首領位置。
阿史那比所有的小孩都跳得高,身手敏捷,反應極快,有狼一般的特質,他立即就被稱為首領。
從這一個說法來看,突厥族是狼所傳下來的。
第二種說法,《周書·突厥傳》中記載到,匈奴人這個種族當中有一個種族分支——突厥人,姓阿史那式。
在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徵伐戰中,有一個匈奴部落被鄰部落打爆了,只剩下一個10歲的小男孩子。
追殺他的士兵見他年紀甚小,不忍心趕盡殺絕,又害怕他長大成人之後來復仇,於是砍斷雙足,扔在了荒郊野外。
幸虧有一頭母狼救下來了,並用肉餵養這個小男孩,男孩長大後,與母狼相結合,後來母狼生下來10個男孩,他們長大後,在外面娶妻生子。
他們的後代各有一個姓氏,其中就有阿史那這個姓氏。
狼在他們命脈快要斷絕的時候,養育他們的祖先,使祖先活下來,繼續讓這個種族延續下來,所以突厥人以狼為圖騰,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畢竟在危難時刻,保全了這個種族,不至於滅亡。
突厥是一個不大的部落,他們居住在南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遊,
匈奴滅亡後,他們就遷到新疆準葛爾盆地,
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
可汗徵兵馬發兵馬的時候,刻木頭作為信件,還要附上一枚金箭,用臘來封印,作為發兵徵兵的信符。
各部落接到信符之後,立馬籌備兵馬作戰。
突厥人驍勇善戰,他們都以戰死沙場為光榮的標誌,他們是實行很先進的火葬,通常把死者放置在帳篷內,子孫、親屬殺羊馬來祭奠戰士沙場的勇士們,
拉著馬在帳篷外繞帳7圈,親屬中的一人在帳門前面,拿起刀來割破自己的臉,讓自己的血和淚相交融合,連續做足七次。
還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馬匹和經常吃的、穿的物品,一同焚燒,再收取死者的骨灰。
等到季節時候再下葬,春夏季節死的,在秋冬季節下葬;秋冬死的,在春天到來的時候下葬。
在埋葬的時候,相隔萬裡的親友必須前來祭奠,同火化時的設祭走馬和割面禮儀一樣。
在墳前立石標,生前在戰場上殺了多少人,就立多少石標,並把祭奠所用的羊馬的頭掛在石標上。
石標上還會雕刻死者的樣貌和死者經歷的戰爭場景。
即使在現在,內蒙古草原上,見到這一類型的墓葬,這樣的墓葬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的,中間還豎立著一個石人。
這些石人被簡單地刻出人的五官,複雜一點的刻出頭部,更為複雜一點的加工成手握劍、手端杯子。
放到現在去到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這樣的墳墓都是可以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