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七夕節曬衣服曬書習俗緣起何時?與牛郎織女無關,看曹操司馬懿和竹林七賢
七夕節也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這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佳節,也是一個在所有傳統節日當中最為浪漫的節日。它起源於神話當中的牛郎織女,描繪的是牛郎和織女悽婉的愛情故事。在傳說當中,牛郎和織女這一對相愛的才子佳人只有在七夕節的時候才能見上一面,訴說他們一年來的相思和牽掛,七夕節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是由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所演化出來的,比如說在七夕這一天拜織女的活動。
但是也有許多的風俗習慣與牛郎和織女並沒有關係,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曬衣曬書這一習俗,它就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沒有許多的牽扯,而是與三國時期的著名謀臣司馬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看一下曬衣曬書這一習俗的起源和寓意。
我們先來說曬衣這一習俗,我們並不能夠具體的找到曬衣這一種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源,但是最早有關曬衣的記載是在漢朝,在當時那個時代,曬衣並沒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它與我們現在的晾衣是一相同的,但是這一日常的生活行為卻在魏晉的時候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在晉朝曬衣就不再是一種普普通通的生活行為而成了一種既定的風俗。
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將自己的衣服晾在室外,但是這種風俗習慣卻蘊含著一些攀比的意味,可以說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人們都爭先恐後的通過晾曬出來的衣服來炫耀自己的家境。
這一風俗還與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有過一個小故事,據說,在7月7日這一天,阮鹹的鄰居們按照習俗進行曬衣活動,但是曬得卻並不是這些人日常所穿的衣服,全部都是新做的綾羅綢緞,只有阮鹹將自己已經不穿的破衣曬了出來。通過阮鹹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這種通過曬衣的習俗來炫耀自己的家庭情況的行為是非常嗤之以鼻的。
而因為漢朝對這一風俗習慣的推崇,七月七日,人們爭相曬衣就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漸漸地就成為了七夕節的一種風俗。
我們再來看曬書這種習俗。這一習俗與三國時期的著名謀臣司馬懿有著很深的關係。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又組織奪目頗受曹操的猜忌,曹操十分擔心司馬懿會奪取他的權利和利維,但是曹操又不得不倚靠司馬懿的計謀,所以曹操並不能夠摒棄司馬懿只能夠派人對他的行為進行監視。
而司馬懿因為曹操對他的一種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又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便裝瘋病躲在家裡,以此來躲避曹操對他的猜忌,也躲避監視他的人,通過他不經意的行為來陷害他。可是曹操仍然對他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想看一下司馬懿是不是真的得了瘋病。當時正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曹操,曹操思量過後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自此之後,七月七日曬書這種習慣就被更多的人爭相效仿了。
除去司馬懿之外還有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世俗,但是又不利於黑暗的官場做鬥爭,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日常的一些不容易被抓住把柄的行為習慣來表達對這個時代的不滿,曬書這一活動就頗受這一類人的喜愛。甚至有的人還將曬肚皮也當作曬書,美其名曰需要曬的書被自己讀完了。這其實是蔑視曬書的習俗,通過對曬書這種行為的諷刺來表達對朝廷任用官員的一種諷刺,說的是經常在外顯露自己真才實學的人並不一定是真正具有實力的人。
除去上述記載的兩個故事之外,《世說新語》當中還記載了許多與曬衣曬書這一風俗習慣有關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例外都是通過這一風俗習慣來炫耀自己的家境,或者是自己的學識才幹,所以說曬衣曬書這一風俗習慣並不具備很多的正能量,因此在後代的傳承當中,他也就漸漸地沒落了,以至於今天的人們,很少有人知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