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曬衣曬書的習俗緣起於何?與牛郎織女關係,看曹操司馬懿

2021-01-10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七夕節曬衣服曬書習俗緣起何時?與牛郎織女無關,看曹操司馬懿和竹林七賢

七夕節也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這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佳節,也是一個在所有傳統節日當中最為浪漫的節日。它起源於神話當中的牛郎織女,描繪的是牛郎和織女悽婉的愛情故事。在傳說當中,牛郎和織女這一對相愛的才子佳人只有在七夕節的時候才能見上一面,訴說他們一年來的相思和牽掛,七夕節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是由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所演化出來的,比如說在七夕這一天拜織女的活動。

但是也有許多的風俗習慣與牛郎和織女並沒有關係,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曬衣曬書這一習俗,它就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並沒有許多的牽扯,而是與三國時期的著名謀臣司馬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看一下曬衣曬書這一習俗的起源和寓意。

我們先來說曬衣這一習俗,我們並不能夠具體的找到曬衣這一種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源,但是最早有關曬衣的記載是在漢朝,在當時那個時代,曬衣並沒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它與我們現在的晾衣是一相同的,但是這一日常的生活行為卻在魏晉的時候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在晉朝曬衣就不再是一種普普通通的生活行為而成了一種既定的風俗。

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將自己的衣服晾在室外,但是這種風俗習慣卻蘊含著一些攀比的意味,可以說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人們都爭先恐後的通過晾曬出來的衣服來炫耀自己的家境。

這一風俗還與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有過一個小故事,據說,在7月7日這一天,阮鹹的鄰居們按照習俗進行曬衣活動,但是曬得卻並不是這些人日常所穿的衣服,全部都是新做的綾羅綢緞,只有阮鹹將自己已經不穿的破衣曬了出來。通過阮鹹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這種通過曬衣的習俗來炫耀自己的家庭情況的行為是非常嗤之以鼻的。

而因為漢朝對這一風俗習慣的推崇,七月七日,人們爭相曬衣就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漸漸地就成為了七夕節的一種風俗。

我們再來看曬書這種習俗。這一習俗與三國時期的著名謀臣司馬懿有著很深的關係。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又組織奪目頗受曹操的猜忌,曹操十分擔心司馬懿會奪取他的權利和利維,但是曹操又不得不倚靠司馬懿的計謀,所以曹操並不能夠摒棄司馬懿只能夠派人對他的行為進行監視。

而司馬懿因為曹操對他的一種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又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便裝瘋病躲在家裡,以此來躲避曹操對他的猜忌,也躲避監視他的人,通過他不經意的行為來陷害他。可是曹操仍然對他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想看一下司馬懿是不是真的得了瘋病。當時正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曹操,曹操思量過後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自此之後,七月七日曬書這種習慣就被更多的人爭相效仿了。

除去司馬懿之外還有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世俗,但是又不利於黑暗的官場做鬥爭,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日常的一些不容易被抓住把柄的行為習慣來表達對這個時代的不滿,曬書這一活動就頗受這一類人的喜愛。甚至有的人還將曬肚皮也當作曬書,美其名曰需要曬的書被自己讀完了。這其實是蔑視曬書的習俗,通過對曬書這種行為的諷刺來表達對朝廷任用官員的一種諷刺,說的是經常在外顯露自己真才實學的人並不一定是真正具有實力的人。

除去上述記載的兩個故事之外,《世說新語》當中還記載了許多與曬衣曬書這一風俗習慣有關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例外都是通過這一風俗習慣來炫耀自己的家境,或者是自己的學識才幹,所以說曬衣曬書這一風俗習慣並不具備很多的正能量,因此在後代的傳承當中,他也就漸漸地沒落了,以至於今天的人們,很少有人知曉它。

相關焦點

  • 【七夕節|習俗】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曬書·曬衣、吃巧果、種巧菜作巧花等習俗
    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民間傳說中的南陽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中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 七夕有哪些習俗? 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曬書曬衣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
  • 七夕習俗:古人不但悽美浪漫,還曬書曬褲,甚至曬肚!
    七夕習俗:古人不但悽美浪漫,還曬書曬褲,甚至曬肚!——枯木七夕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最早源自先秦時期人們對未知的天象崇拜,結合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外形進行想像,逐漸演繹成神話傳說,於是成為今天的「七夕節」。
  • 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及習俗盤點 七夕情人節怎麼過?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 七夕習俗,你知道多少?
    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習俗六:曬書曬衣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
  • 曬書曬衣
    曬書曬衣 發表時間:2018-06-15來源:中國文明網 >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
  • 七夕傳統習俗:吃巧果、曬書、曬衣
    「七夕」夜晚,年輕的婦女、姑娘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準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嘗,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伙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人們有的乞巧,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等。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 【網絡中國節】我們的節日·七夕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七。古代,它的一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由於節日的歷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種生求子等各種習俗。還衍生出許多好玩的謎語,比如有一道謎語題目是「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慶生也不遲」,其謎底就是「七夕節」。冷知識二:它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何關係?
  • 中國古代七夕節風俗知多少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
  • 那些你不知道的七夕風俗
    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七夕節的習俗六:曬書曬衣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
  • 七月初七,不僅有「牛郎織女」,還有「郝隆曬書」
    農曆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七夕」佳節,又稱「乞巧節」,是一個富有浪漫氣息的節日。這一日,流傳著許多和「女子」有關的故事與習俗:「牛郎織女」「喜蛛應巧」「投針驗巧」……但其中有一項「曬衣曝書」的習俗卻跟「炫富」有關。影視劇中的「投針驗巧」片段據文獻記載:自漢代起,形成了每年七月初七家家曬衣的習俗。
  • 原來古人這樣過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 商家多年鼓吹,七夕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的真相你並不知道
    今天是七月初七,七夕節。我們談到七夕節,人們更多的在商家鼓吹下,把它當做情人節來過。忽略了古人過七夕的習俗。這篇文章,想要給大家介紹那些,你可能並不知道的七夕正確打開方式。七夕最開始並不是情人節,而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說起七夕,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文獻最早記載是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
  • 穿針乞巧拜織女,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01七夕節原本不是所謂的中國情人節,而是專屬於女生的「女兒節」。重頭戲主要在女子身上。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古代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便會在七夕節當天「乞巧」。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誰就「得巧」了,其實還有些競技的意味在。
  • 七夕的七個冷知識:是情人節還是單身女子的節日?
    冷知識一:七夕為何又叫「女兒節」?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七。古代,它的一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由於節日的歷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種生求子等各種習俗。還衍生出許多好玩的謎語,比如有一道謎語題目是「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慶生也不遲」,其謎底就是「七夕節」。冷知識二:它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何關係?
  • 七夕能說「節日快樂」嗎?這七個冷知識了解一下
    資料圖:中國傳統七夕節臨近之際,江西省婺源篁嶺以「乞巧」為主題,回歸傳統節慶本意舉辦「鵲橋相會」、「牛郎溪邊會織女」等活動迎接七夕。王健 攝這個節日還有許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由於節日的歷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種生求子等各種習俗。
  • 七夕情人節傳說
    七月七,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 商家多年鼓吹七夕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的真相你並不知道
    七夕也稱「巧夕」「乞巧節」「穿針節」「女兒節」「女節」,此外也被稱為「蘭夜」「小兒節」等,只看這些別名,就知道七夕節的內涵很豐富的。《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 走進潮汕,告訴你關於我們的七夕習俗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極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這一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人認為這一天是東方的情人節。七夕七夕節有許多的傳統習俗,普遍流傳的是七夕乞巧,這一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