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後,母親的遺物,我家就要了兩件,一件是母親用了幾十年的擀麵板,一件是母親用著喝茶的小茶壺。這天,看到了在家豎著的母親用的擀麵板,讓我思緒滾動,浮想連連。母親在用擀麵板給我們做飯的情景,歷歷在目,久久難忘。
母親用擀麵板揉面。母親一生用這塊擀麵板不知道在上邊揉了多少斤面,揉了多少次面。她用這塊擀麵板揉出了我們一家七口人吃的飯,揉出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每當早晨吃過飯後,母親就開始準備我們一天所用的飯。記得七十年代,家庭還很貧窮,母親就把玉米面,地瓜面放在盒裡,和好後就搬到這塊面板上去揉。揉上幾次,把這些面做成窩頭供我們全家食用。這種地瓜面和玉米面揉的時間不用太長,但必須揉的均勻,好拿,好放,蒸出來吃著筋道,好食用,好下肚。到了80年代以後,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白面成為了主食,蒸饅頭是每天都要做的事。這時候,我的母親天天用這塊面板,在上面邊揉了蒸,蒸了揉,基本是一天不閒的用著這塊面板。這種揉蒸饅頭的面活是辛苦的,只見母親把和好的面取出後,放在擀麵板上,前身傾斜,兩隻手用力壓住面,來回的揉動,翻滾的揉動,揉了一遍又一遍,蒸一次饅頭要揉好多次才算完成。每次見母親揉完後,臉上都流出了汗水。那是辛苦的汗水,那是歲月的經歷。
母親用擀麵板包水餃。我們一家人吃的水餃也是母親在這塊面板上做成的。母親在這塊面板上為我們一家人包過不同餡子的水餃,有白菜和豆腐的,有菠菜粉條的,有薺菜的,有肉和藕的。那年,母親還用這塊面板包過一次楊樹參子的。那時候,食用油用的少,我吃了後,感覺只是皮好吃,裡面的餡子不香不淡,說不出的什麼感覺,不是很好的滋味。在母親83歲時,大年三十夜晚母親還做了餡兒,讓我同她共同包水餃。她說,要讓失去的老人們在過年的時候吃上水餃,把包好的水餃放在家堂桌子上供上。特別是我父親得了腦血栓後,她每隔兩天就包一次水餃,讓我父親吃上可口的飯,度過了他快樂的晚年。
母親用擀麵板做面葉子。母親做的這種面葉子,是讓我記憶最深,最難忘的一道飯。特別是到了農忙季節,忙了地裡,忙家裡。我們忙完活回到家後,母親馬上和面,用這些面在擀麵板上做成面葉子。這種面葉子就是把面擀成一個圓形,然後母親用刀切成不同形狀的塊,等鍋裡的水開了後,下到鍋裡,等水沸騰了,面葉子也就熟了。大家每人一碗,吃著煎餅,喝著面葉,又是一頓美餐。做這種面葉子的好處是省時,省力,快速,好吃。到今天想想,還真想再喝上一碗,可母親做的面葉,我永遠也喝不到了,讓我想念她,懷念她,難忘她。
母親用擀麵板做棋子塊。母親做的這種棋子塊很好吃,具體做法是把和好面在擀麵板上擀成大圓形,然後,摺疊成條狀,用刀斜切而成,塊狀大小均勻,下到鍋裡,等開鍋後,放上一些碎姜沫,有時候,也放一些蔬菜葉子,讓棋子塊中有一些青頭,顏色美觀,吃起來上口,十分好吃,讓人難忘。
我要把母親的擀麵板好好收藏,永做紀念。是母親用這塊擀麵板餵養了我們全家,讓這塊擀麵板永遠留在我的家中,這是母親的身影,這是對母親的懷念,看到它就會讓我想起勤勞的母親,讓母親的慈祥永遠留在心中。
作者簡介
魏開安,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人。大專文化。1954年生,1974年元月在煤礦工作,1984年由山東省人事廳轉為國家幹部,1988年晉升為助理工程師,1989年從事行政工作。1997年過度為國家公務員,2000年提 拔為副局級幹部。原供職於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政府,現已退休。在《當代散文》、《小說月刊》、《老年教育》、《山東商報》、《山東僑板》、《萊蕪日報》、《風鳴雜誌》等發表文章350多篇。著有《心語滴翠》、《心靈碎片》、《心網》、《奇故事》(上)、《簡訊集錦》、《飛翔的天空》、《奇故事》、《生活花絮》、《牟城故事》、《生活隨筆》等書。獲鋼城區首屆文化藝術「精品工程」獎。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市作家協會會員。市評論家協會會員。
茗酒薈 微信號:mjh70198888
茗酒薈面向社會重金徵集原創素材
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