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這句俗語,說的是人只要做得正、行得端,那就會心中坦然。相反,做了壞事,便會心神不寧,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心驚肉跳、坐臥不安。這句俗語,講的是該怎樣做人的一個道理。
古典詩詞,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作品呈現的志趣情趣外,還有個理趣,而理趣則是更高層次的欣賞。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以理取勝。他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人,如果陷在某種環境或者某個事物中,就不能得出新的認知,就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又說明,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由此可見,詩的理趣,無論是詩的寫作還是欣賞,都是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
情趣和理趣,有時又是合二為一的。這是因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寓理於情,則更能打動人心。
唐代的著名詩人宋之問,他的人品雖然為當世和後人所詬病,但他的詩還是滿入流的。他寫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O6)的《渡漢江》這首詩,就是情理交融的上乘之作,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為人們所稱道。
原詩欣賞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的這首詩寫得明白曉暢,表達的就是久別家鄉之人想回故鄉又怕回鄉的矛盾心情。
嶺外,指秦嶺以南。詩意大體是這樣的:身居嶺南,與家鄉的音訊隔斷,這情況有好長時間了。路過漢江,離家鄉越來越近了,但是又感到膽怯,遇到講家鄉話的人,竟不敢打聽家鄉的消息。
故鄉,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是一個繞不開的情節,古詩中更是多有表現。例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平談中見情趣。而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寫出了對故鄉的關切,梅花開沒開,問出了這種關切的細微。
按常理,久別故鄉,回故鄉的心情應該是十分迫切的。但宋之問的心情卻複雜起來。既有回鄉的迫切之情,又有怕回鄉的膽怯心理。離家鄉越近,這種心情越明顯,以至於連見到講家鄉話的人都不敢打聽消息的程度。這究竟是為什麼?
情更怯的原因
宋之問的老家在山西,也有說是河南的。此人很有才,《新唐書》評價他「尤善五言詩,其實無能出其右者」。宋之問20歲時便進士及第。武則天稱帝後,召他入閣,為五品學士。
但宋之問人品不好,他在朝中為官,名聲不咋地,好阿諛奉承。最明顯的例子是他喜歡巴結權貴,武則天當政時,男寵張易之兄弟二人得勢,宋之問極力討好二人,因此,才在官場混得不錯。
另一個例子,宋之問有一個外甥,詩寫得很好,「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詩句便出自他手。但宋之問卻害死了外甥,把這句詩據為己有。可見宋之問的人品是相當卑劣的。
正因為他人品不好,才為當世之人所唾棄。武則天退位後,張易之兄弟已死,失去靠山的宋之問遭貶。被貶之地就是廣東的龍州。在龍州,宋之問由於受不了異地之苦,便私下逃了出來。這首詩,就是寫在他逃亡的途中。
私離貶地,有違聖命,這也屬於大不赦之罪。離故鄉近了,怕遇見熟人告發自己,一旦有人告發,自己便會有性命之憂。詩中的「怯」字,是他當時最真實的心理寫照,這個情,是真實之情,寫出了特定條件和特定環境下的特殊之情。
特殊的人生遭遇,成就了宋之問這首特殊的詩。
宋之問這首詩,情真而富於理趣。他的理趣在於:人,不能做虧心之事。一旦做了虧心之事,便不能坦蕩做人了,靈魂便會有負罪感,心靈就會處於不安狀態。
作者/來源:徐文樞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