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心事做不得,宋之問《渡漢江》這首詩,說的就是這個做人的道理

2020-12-09 陝西法制網

「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這句俗語,說的是人只要做得正、行得端,那就會心中坦然。相反,做了壞事,便會心神不寧,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心驚肉跳、坐臥不安。這句俗語,講的是該怎樣做人的一個道理。

古典詩詞,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作品呈現的志趣情趣外,還有個理趣,而理趣則是更高層次的欣賞。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以理取勝。他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人,如果陷在某種環境或者某個事物中,就不能得出新的認知,就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又說明,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由此可見,詩的理趣,無論是詩的寫作還是欣賞,都是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

情趣和理趣,有時又是合二為一的。這是因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寓理於情,則更能打動人心。

唐代的著名詩人宋之問,他的人品雖然為當世和後人所詬病,但他的詩還是滿入流的。他寫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O6)的《渡漢江》這首詩,就是情理交融的上乘之作,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為人們所稱道。

原詩欣賞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的這首詩寫得明白曉暢,表達的就是久別家鄉之人想回故鄉又怕回鄉的矛盾心情。

嶺外,指秦嶺以南。詩意大體是這樣的:身居嶺南,與家鄉的音訊隔斷,這情況有好長時間了。路過漢江,離家鄉越來越近了,但是又感到膽怯,遇到講家鄉話的人,竟不敢打聽家鄉的消息。

故鄉,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是一個繞不開的情節,古詩中更是多有表現。例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平談中見情趣。而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寫出了對故鄉的關切,梅花開沒開,問出了這種關切的細微。

按常理,久別故鄉,回故鄉的心情應該是十分迫切的。但宋之問的心情卻複雜起來。既有回鄉的迫切之情,又有怕回鄉的膽怯心理。離家鄉越近,這種心情越明顯,以至於連見到講家鄉話的人都不敢打聽消息的程度。這究竟是為什麼?

情更怯的原因

宋之問的老家在山西,也有說是河南的。此人很有才,《新唐書》評價他「尤善五言詩,其實無能出其右者」。宋之問20歲時便進士及第。武則天稱帝後,召他入閣,為五品學士。

但宋之問人品不好,他在朝中為官,名聲不咋地,好阿諛奉承。最明顯的例子是他喜歡巴結權貴,武則天當政時,男寵張易之兄弟二人得勢,宋之問極力討好二人,因此,才在官場混得不錯。

另一個例子,宋之問有一個外甥,詩寫得很好,「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詩句便出自他手。但宋之問卻害死了外甥,把這句詩據為己有。可見宋之問的人品是相當卑劣的。

正因為他人品不好,才為當世之人所唾棄。武則天退位後,張易之兄弟已死,失去靠山的宋之問遭貶。被貶之地就是廣東的龍州。在龍州,宋之問由於受不了異地之苦,便私下逃了出來。這首詩,就是寫在他逃亡的途中。

私離貶地,有違聖命,這也屬於大不赦之罪。離故鄉近了,怕遇見熟人告發自己,一旦有人告發,自己便會有性命之憂。詩中的「」字,是他當時最真實的心理寫照,這個情,是真實之情,寫出了特定條件和特定環境下的特殊之情。

特殊的人生遭遇,成就了宋之問這首特殊的詩。

宋之問這首詩,情真而富於理趣。他的理趣在於:人,不能做虧心之事。一旦做了虧心之事,便不能坦蕩做人了,靈魂便會有負罪感,心靈就會處於不安狀態。

作者/來源:徐文樞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渡漢江》:這首寫在漢江邊的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 共賞唐詩三百首,宋之問《渡漢江》
    《渡漢江》 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有個爭議的地方就是,有些人認為作者應該是李頻,在部分老的《唐詩三百首》版本中作者也是李頻。但我們在這裡,按照流傳比較廣的說法,以宋之問所寫來學習。作者,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 宋之問《渡漢江》獲武則天賞識
    渡漢江唐代 · 宋之問lǐngwàiyīnshūduàn嶺外音書斷,創作背景流放嶺南多年後,唐代詩人宋之問在返鄉途中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宋之問路過家鄉時複雜的心情。作者宋之問(約656-約712),字延清,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 《渡漢江》是誰的詩,首句中「斷」字準確嗎,詩人是怎樣的心情?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寫的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要清楚明白地賞析這首詩作的內容,首先要把《渡漢江》這首詩裡的兩個重要關節搞清楚之後,才能更進一步地去賞析解讀詩歌。具體是哪兩個關節呢?
  • 第二十二篇:解析宋之問的《渡漢江》
    宋之問在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了下面這首詩: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關於五言絕句,詳見整首詩翻譯過來,就是:客居嶺南與家裡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離故鄉越近心中就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 唐代宋之問筆下的這首思鄉詩,引發了多少遊子真情實感的共鳴?
    寫思鄉的詩歌千千萬,但也許,只有宋之問這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最讓人想要落淚。宋之問在政治上也許「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在詩歌上的造詣卻是極高的。前期他的作品多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顛簸人生的開始,宋之問開始接觸社會、歷練生活,在這一階段他也開始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渡漢江》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宋之問在漢江邊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難忘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 宋之問《渡漢江》等書法作品欣賞,淺談書法亂象之我見
    筆者今天貼出自己在端午節三天假期中寫的三幅古詩詞行草書法作品,第一幅是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第二幅是唐代王勃的《山中》、第三幅是唐代虞世南的《蟬》等五言詩,僅供師友們參考,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第一幅行草書法作品:[ 唐 ]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作者:馮彬藏墨
  • 唐詩《渡漢江》解析
    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圖片來自百度注釋:1.漢江:又稱漢水,為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現在我正在渡過漢江,可是距離家鄉越近,我的心情就越發緊張。因為擔心聽到壞消息,即使遇到同鄉我也不敢打聽家裡的情況。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達家鄉時激動而又緊張痛苦的心情。激動,是因為遠離家鄉半年之久,現在即將到達家鄉,和親人團聚。
  • 宋之問:唐朝最有才華,最無恥的詩人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如果就這首詩來評價宋之問其人,兩個字:有才;但如果發掘這首詩背後的作者經歷和歷史文化背景,再來評價問之問其人,那就相差十萬八千裡,也是兩個字:無德。
  • 書法古詩欣賞:宋之問《渡漢江》
    內容欣賞:此詩是宋之問因張易之事而貶之嶺南,第二年春逃歸洛陽,途經漢水時作。描寫了詩人離開家鄉半年後,再回家鄉,離家鄉越來越近時的心理活動,寄寓了詩人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這兩句看似平淡,卻深寓了詩人貶居嶺南期間孤孑、苦悶的心情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後二句寫詩人逃歸近鄉時的心理:此時我渡過漢江,怎麼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呢?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表現了詩人急切盼望回家,而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
  • 唐朝有一位詩人德行卑劣、惡名遠揚,他的一首詩卻讓人百讀不厭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是流傳很廣的一個道理,當然了,只憑藉文化的高低來鑑定一個人的品行是不嚴謹的,不過這句話既然能夠普遍被世人所接受,也說明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自古以來,德藝雙馨、德才並重的文壇大師不在少數,但是在歷史上也有為數不多的反面例子,今天我們說的這位唐朝的詩人,以德行卑劣而惡名遠揚,令當世所不齒,然而他的一首詩卻讓人百讀不厭,他就是宋之問。
  • 3首唐詩精品說明一個真理:才情再高遮不住人品不堪,就像吳秀波
    第二首《渡漢江》作者:宋之問(唐代)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是宋之問從貶謫的瀧洲偷偷逃回家鄉時所做,詩意是寫思想,卻別出心裁,說離家鄉越近越不敢問家鄉的情形,生怕有什麼壞的消息,打破了自己歸家的美夢。其實詩人的家鄉離漢江還有很遙遠的路程,只是從遙遠的廣東走到了漢江感覺家鄉不再遙遠,那種對家鄉的期待愈發強烈。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在解開這個謎團之前,讓我們先品一品這首詩:《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大家或許也注意到了,筆者在引用這首詩的時候,並未列作者姓名。這是因為關於這首詩的作者目前尚有爭議:一說是李頻之作,一說是宋之問之作。歷史上的古代詩評家,多數認為作者應該是後者。因為相比李頻,宋之問的才華似乎更加可能寫出這首詩。我們來認真品味一下這首詩。首句嶺外起,音書斷,言簡意賅,一下子就讓讀者進入詩情、詩境。
  • 宋之問:人至賤則無敵
    宋之問是個識貨的行家,一眼看出這句是神來之筆,沒準這傻小子能因此一炮而紅,成為炙手可熱的詩壇新銳。 他的眼珠子滴溜溜亂轉,語氣也慈祥得像是一個真正的舅舅:「延之啊,你這首詩可有其他人拜讀過?」 劉希夷沒有注意到他陰晴不定的表情,大大咧咧地說:「還不曾,舅舅是翰林中的領袖人物,我得了佳句,自然第一個請你雅正了。」
  • 萬家燈火認一盞,此生不做斷腸人:13首思鄉念家詩詞,一起想家
    趁著這個節日,花間筆者在黃昏的雨聲裡整理出13首詩詞。今天,誰都無法阻止我們的思念,想家,就在此時此刻!1《人日思歸》(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為何這首詩依然在想家的日子被人反覆提及?因為,這一句徹底寫透了遊子的鄉思。3《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在漢江,王維寫下了宏闊大氣風格的最後一首名詩,從此詩風大變!
    撂下王維這首千古名詩不說,介紹一個關於這首詩在宋代文人中所產生的效仿故事!宋代有個著名的大畫家叫米茇。米茇的長子叫米友仁。這位也是宋朝詩畫俱佳名氣不小的文人!郡首召集新老官員,盛宴款待,為欽差餞行。王維詩歌名冠全唐,多少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員傾心仰慕,求而不得。要親眼目睹王維賦詩,更是一生難逢!酒至微醉,一郡之長便舉杯提議,求王維賞詩留念。頓時,宴會眾人舉杯應和,掌聲雷鳴。
  • 王安石最美的一首詩,看似是寫梅花,其實寫的是做人的道理
    王安石退居鐘山期間心灰意冷,這時他看到了牆角的梅花,創作了一首短小精悍,卻意蘊深遠的詩。《梅花》宋 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詩語言樸素,平實內斂,卻自有深意,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