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賞唐詩三百首,宋之問《渡漢江》

2020-12-09 風中飛鶴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客居嶺外與家裡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離故鄉越近心中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這首詩有個爭議的地方就是,有些人認為作者應該是李頻,在部分老的《唐詩三百首》版本中作者也是李頻。但我們在這裡,按照流傳比較廣的說法,以宋之問所寫來學習。

作者,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永隆元年(681), 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神龍二年(706年),宋之問途經漢水時寫下此詩。本詩中所寫漢江即指的是漢水。是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當時,作者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即詩中所提到的嶺外,指的是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時寫下了這首詩。

前兩句,作者追敘了貶居嶺南的情況。蠻荒之地,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存亡未卜。卻又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起首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看似沒有什麼驚人之筆,但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流傳千古的詩句才字字有根。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長年離家在外,得不到一點故鄉的音信,不知故鄉情況如何?家人是否安好?因此越走近故鄉,內心就越發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見來自故鄉的人,內心雖迫切想知道故鄉的情形,卻反而猶豫躊躇不敢發問。

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宋之問此時的身份就是個「逃犯」,逃犯最害怕的是什麼?當然是害怕被有司發現,所以,才有了離家鄉越近,內心越害怕的糾結。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

「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慄,使之不敢面對現實。可以說,這短短的兩句詩將作者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完美的展現了出來。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會產生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是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正是這樣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感情,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

此詩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詩人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詩歌以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相關焦點

  • 《渡漢江》:這首寫在漢江邊的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 《渡漢江》是誰的詩,首句中「斷」字準確嗎,詩人是怎樣的心情?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寫的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要清楚明白地賞析這首詩作的內容,首先要把《渡漢江》這首詩裡的兩個重要關節搞清楚之後,才能更進一步地去賞析解讀詩歌。具體是哪兩個關節呢?
  • 宋之問《渡漢江》獲武則天賞識
    渡漢江唐代 · 宋之問lǐngwàiyīnshūduàn嶺外音書斷,注釋①漢江:長江最大支流,又稱漢水。源出陝西,經湖北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流入長江。②嶺外:五嶺以南的地區,通常稱嶺南,即今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③來人:從家鄉來的人。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唐詩三百首》全文注音 第一卷:五言古詩1·感遇·其一張九齡2·感遇·江南有丹橘張九齡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4·月下獨酌四首李白5·春思李白6·望嶽杜甫7·贈衛八處士杜甫8·佳人杜甫9·夢李白二首·其一杜甫10·夢李白二首·其二杜甫11·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王維12·送別王維13·青溪王維
  • 第二十二篇:解析宋之問的《渡漢江》
    宋之問在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了下面這首詩: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關於五言絕句,詳見這首詩非常的淺顯易懂,但是如果仔細琢磨,卻又感覺裡面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感情,結合詩人寫詩的背景,可以說是用最質樸的語言抒發了最真切的情感。首句「嶺外音書斷」就直指嶺南地區的交通閉塞。
  • 虧心事做不得,宋之問《渡漢江》這首詩,說的就是這個做人的道理
    唐代的著名詩人宋之問,他的人品雖然為當世和後人所詬病,但他的詩還是滿入流的。他寫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O6)的《渡漢江》這首詩,就是情理交融的上乘之作,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為人們所稱道。原詩欣賞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 唐詩《渡漢江》解析
    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圖片來自百度注釋:1.漢江:又稱漢水,為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現在我正在渡過漢江,可是距離家鄉越近,我的心情就越發緊張。因為擔心聽到壞消息,即使遇到同鄉我也不敢打聽家裡的情況。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達家鄉時激動而又緊張痛苦的心情。激動,是因為遠離家鄉半年之久,現在即將到達家鄉,和親人團聚。
  • 宋之問在漢江邊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難忘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 3首唐詩精品說明一個真理:才情再高遮不住人品不堪,就像吳秀波
    第二首《渡漢江》作者:宋之問(唐代)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是宋之問從貶謫的瀧洲偷偷逃回家鄉時所做,詩意是寫思想,卻別出心裁,說離家鄉越近越不敢問家鄉的情形,生怕有什麼壞的消息,打破了自己歸家的美夢。其實詩人的家鄉離漢江還有很遙遠的路程,只是從遙遠的廣東走到了漢江感覺家鄉不再遙遠,那種對家鄉的期待愈發強烈。
  • 宋之問《渡漢江》等書法作品欣賞,淺談書法亂象之我見
    筆者今天貼出自己在端午節三天假期中寫的三幅古詩詞行草書法作品,第一幅是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第二幅是唐代王勃的《山中》、第三幅是唐代虞世南的《蟬》等五言詩,僅供師友們參考,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第一幅行草書法作品:[ 唐 ]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作者:馮彬藏墨
  • 書法古詩欣賞:宋之問《渡漢江》
    內容欣賞:此詩是宋之問因張易之事而貶之嶺南,第二年春逃歸洛陽,途經漢水時作。描寫了詩人離開家鄉半年後,再回家鄉,離家鄉越來越近時的心理活動,寄寓了詩人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後二句寫詩人逃歸近鄉時的心理:此時我渡過漢江,怎麼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呢?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表現了詩人急切盼望回家,而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
  • 唐代宋之問筆下的這首思鄉詩,引發了多少遊子真情實感的共鳴?
    寫思鄉的詩歌千千萬,但也許,只有宋之問這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最讓人想要落淚。宋之問在政治上也許「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在詩歌上的造詣卻是極高的。前期他的作品多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顛簸人生的開始,宋之問開始接觸社會、歷練生活,在這一階段他也開始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渡漢江》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唐詩三百首》300首剛剛好嗎?李白在收錄數量上也只能排第三
    《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個詩人的311首詩。並非如書名所說300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天末懷李白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別房太尉墓 旅夜書懷 蜀相 客至 野望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樓 宿府 閣夜詠懷古蹟五首之一 八陣圖詠懷古蹟五首之二 詠懷古蹟五首之三 詠懷古蹟五首之四詠懷古蹟五首之 江南逢李龜年
  • 宋之問:唐朝最有才華,最無恥的詩人
    ,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他的那首家喻戶曉的名詩《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如果就這首詩來評價宋之問其人,兩個字:有才;但如果發掘這首詩背後的作者經歷和歷史文化背景,再來評價問之問其人,那就相差十萬八千裡,也是兩個字:無德。
  • 讀《唐詩三百首》,你一定要背下這100句千古名句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唐詩三百首》包含三百多首唐代頂尖佳作,被稱為中小學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我們讀《唐詩三百首》,一定要背下這100句千古名句。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唐詩三百首 | 235王建《新嫁娘詞》
    像王建這首詩所寫的,就屬於這一類。這也是唐代封建社會禮教控制相對放鬆,婦女們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夠得以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映。「三日入廚下」直賦其事,同時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無關緊要的環節,寫出來就有表現新婦慎重小心的功效——看來她是頗為內行,卻分明有幾分躊躇。原因很簡單:「未諳姑(婆婆)食性」。考慮到姑食性的問題,頗見出新婦的精細。
  • 我們熟悉的《唐詩三百首》,你可知其曲折的來歷?
    《唐詩三百首》可以說只要上過學那都讀過,不管是家長買的還是朋友送的,有的甚至學校也會發。但是《唐詩三百首》的來歷卻十分的曲折跌宕,今天就為大家說一說它的來歷。說到《唐詩三百首》就必須得提到一個人,沒有他就沒有我們如今看到的《唐詩三百首》,他出生在書香門第,曾官至知州,但在大明帝國江河日下之時,它選擇了辭官回鄉,隱居在了家鄉浙江海鹽縣,痴迷讀書,終日以書為伴。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
    唐詩三百首所有五絕作品賞析,值得每一個喜愛詩詞的讀者收藏轉發!6、杜甫(1首)《八陣圖》杜甫《八陣圖》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杜甫最著名的五絕,評價的是自己的偶像7、賈島(1首)《尋隱者不歸》賈島《尋隱者不歸》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只20字古詩,卻有問有答,寫出了完整場景8、柳宗元(1首)《江雪》柳宗元《江雪》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極致雪景詩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