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電影《致命ID》,我想你會接觸到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電影裡的主人公分裂出來了11個完全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具有其特有的的氣質,邏輯思維,情感認知等等一系列的特點。
可以說如果這11個人格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了一個身體身上,那麼這11個人格就會是11個截然不同的個體。
但是如果我問你,電影裡的主人公所患有的精神疾病究竟是什麼?是「人格分裂」?「精神分裂」?還是「多重人格」?
同樣,這三個概念分別是什麼?彼此間有著怎樣的區別?
人格分裂,分裂的其實不是人格,而是將痛苦的體驗或回憶,與我們的意識層面剝離開來,以此來達到「自我保護」這一目的。
比如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如果經歷過十分痛苦或者可怕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會造成一個人的抑鬱,焦慮,或者長時間處於驚恐與焦慮當中。
這個時候,因為外界因素對精神層面造成了過大的困擾,人類出於自我防禦機制,就會將事件的記憶和事件所帶來的情感剝離出自己的「意識層面」——也就是說作為人格分裂的患者來講,他將如同「失憶」一般的完全「忘記」事件的全部體驗,以及事件的內容過程,以此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避免因事件刺激而導致精神層面的痛苦及異常。
但是這樣的剝離對於一個完整的「人」來講,雖然暫時避免了精神層面的痛苦或異常,但是如果將我們精神層面的任何一部分剝離出去,都會讓我們自身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而如果我們自身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自我認同感的缺失。
自我認同感,簡單的概括就是「我們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為了什麼而存在」,但是如果自我認同感產生了缺失,我們就不能搞明白「自己究竟是誰」,甚至對自我產生「陌生感」——即面對自我本身,我們會感到現在的自己不再是從前所熟悉的「自己」,而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存在。
這樣的感覺,又會直接導致人格分裂患者出現自尊感的缺失(自我價值的認可完全來自於外部),自我力量的不協調(不能很好的在意識層面運用邏輯思維能力處理問題,並且自我,本我,超我直接產生矛盾),自主感的喪失(不能很好的了解目前的自己,而對未來產生恐懼),並不能再很好的處理情緒,認知自己的情感變化。
這一系列的後果所直接體現出的症狀則是以下幾點:
(1)意識恍惚或持續的意識朦朧狀態;
(2)外界感知變得遲鈍,運動行為減少,思維變的呆滯;
(3)情感淡漠,心境抑鬱;
(4)出現睡眠障礙或產生痴呆樣的行為表現
總結一下就是,對於人格分裂而言,它特指的是「事件認知」與「意識層面」的剝離,而導致的「自我認同缺失」繼而導致患者情感與軀體反應的失常,而不是同時分裂出「多個人格」。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的情感認知,邏輯能力,感官認知,思維的完整性,行為和意識的連貫性出現了嚴重的病態反應,並出現了嚴重的損害。
在精神疾病的分類當中,精神分裂是一種重性的精神疾病。
對於精神分裂患者而言,常見的病理症狀有以下幾點:
(1)由於情感認知的混亂而帶來的情感淡漠,易激惹,抑鬱或者焦慮等等的病態情感;
(2)由於邏輯與思維能力的受損,而表現出的妄想症狀(比如被害妄想、關係妄想、影響妄想、嫉妒妄想、誇大妄想、非血統妄想等),聯想障礙(比如思維過於發散,過於抽象化,如問患者「你吃了沒」患者會回答「今天的天氣不錯」,問患者茄子是什麼,患者會回答「是一種罪惡」);
(3)由於感官認知障礙而導致的各種幻覺。(包括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及幻觸等,其中幻聽最為常見);
(4)意識和行為的障礙(比如離群獨處,無法與人溝通,行為被動,無法自主照理生活,對事物的興趣感缺失等)
目前而言,DSM5裡對於精神分裂的分型標準主要有:偏執型,青春型,緊張型,單純型,殘留型,與未分化型。雖然分型不同,但是治療原則都是以藥物介入治療為主,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者療效不佳的患者,輔以物理治療。(如電擊療法)
總而言之,精神分裂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雖然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狀的主要因素,與大腦本身的病變有著密切的聯繫。
《致命ID》當中的主人公患得的精神疾病就是所謂的多重人格。簡單的說,多重人格就是一個人的身上,同時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人格,被證實的「多重人格」案例非常之罕見。
通俗的講就是一個身體同時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來使用,而每一個「人」實質上就是一套完整的「人格系統」。
這麼多個「人格系統」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裡,不會產生衝突嗎?他們之間會互相影響嗎?這些人格之間彼此會有記憶嗎?人格與人格之間又會有相似性嗎?而導致多重人格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對於多個「人格系統」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裡,衝突是必然的。而解決衝突的辦法就是不同的人格之間輪流的切換。
好比舞臺只有一個,演員需要一個一個的上去表演,在每一個演員表演的時候,其他的演員都應當保持沉默,不產生幹擾。
2、案例病人對「人格分裂」的描述也非常混亂,有些案例病人的各個人格相互隔離,有些病人各個人格能夠交流,有些有年齡、性別區別,有些沒有,總之沒有一定之規律——以「多重人格」案例之罕見程度,其下竟然再可分多個亞類,可信度進一步降低。且這一症狀非常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被控制妄想」。
3、「多重人格」的病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到曾經歷巨大創傷,但相關fMRI顯示,「多重人格」病人的大腦並無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典型症狀(海馬回、杏仁核過度活躍),反倒可觀察到右楔前葉增大,這一症狀與具有幻聽症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部改變高度相附。
4、實驗證明只需略加暗示,健康人也可被誘發出「人格分裂」症狀,說明「多重人格」非常容易假裝。
5、「多重人格」往往擁有一個凌駕於所有「分裂人格」之上的「全知人格」,所以有理由相信其餘所有所謂「人格」只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與幻聽。
多重人格是確實存在的,但對精神病學定義來說比較模糊,個人不太相信偽命題,有些多重人格也可能是表演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