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除了飽受爭議的「反戰思想」,人性的刻畫才是亮點

2020-12-14 動漫超神秀

「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

螢火蟲之墓

開頭的這句話,決定了這個故事最後必定是個悲劇。

這是吉卜力工作室最具爭議的一部動畫作品《螢火蟲之墓》裡面的一句話,該部作品的導演是高畑勳,老爺子兩年前去世之後,他的動畫生涯也隨之結束。而這部為他帶來諸多爭論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戰爭的一些思考和表達。

高畑勳

很多人是從《螢火蟲之墓》開始認識高畑勳導演的,炮火紛飛的二戰中,一對代表戰爭中的日本普通人兄妹,人生為何走向了悲劇?有的人覺得他的方式簡單明確,也有人覺得他沒有將故事背景完整的表述出來。如果不從政治角度來看,這部片子的水平如何呢?

高畑勳跟宮崎駿息息相關的動畫人生

兩人相識於東映動畫,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當時還是新人的宮崎駿和高畑勳從角色聊到了劇情,將深度擴展到面向成年人,但當時那個年代,動畫大多還是面向孩子的,作品質量雖好但票房一般。

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

此後數十年,兩人合作過不少作品,直到高畑勳製作《紅髮少女安妮》,宮崎駿因為不喜歡這種類型離開去做了《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

紅髮少女安妮

直到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隨後的兩人由一起合作,變成了各自製作。

著名導演宮崎駿、音樂人久石讓,以及鈴木敏夫,後來吉卜力的幾大元老都是高畑勳帶出來的,可以說沒有當年的高畑勳,就沒有現在的吉卜力。

三巨頭

高畑勳和宮崎駿兩位同屬于吉卜力的動畫大師,是一種亦師亦友同時又互為競爭者的關係,就是因為他們的互相學習比拼才能夠讓吉卜力不斷發展進步,他們分別有自己的動畫工作室,互不幹擾。吉卜力大多數作品,能明顯擺脫宮崎駿風格的只有高畑勳老師的作品,宮老雖然總是絕望於現實,但她的作品大多數都帶著希望。而高老的作品,則是直面了現實的種種問題,就像《螢火蟲之墓》的殘酷現實,《輝夜姬》的悲傷結局。

宮崎駿高畑勳

宮崎駿天賦不錯,擅長畫畫;高畑勳不會畫畫但是學識淵博。宮老的構圖能力令人驚嘆,高老對作品質量的掌控獨一無二。宮老的作品《龍貓》、《千與千尋》大多帶有治癒色彩,高老拍的《螢火蟲之墓》讓人流淚致鬱。很多人想到吉卜力就是宮崎駿,但高畑勳才是那個時代的開創者。只能說各有千秋,不能片面的拿某個方面來比較

吉卜力成立之時「雙頭並進」的工作初衷,讓兩人發展出了各自的特色,《螢火蟲之墓》和同期上映的《龍貓》,代表了兩個人的風格,一個喜歡寫實卻隨性,一個喜歡奇幻色彩且帶著某些固定的執念(堅強女性角色的描寫)。

螢火蟲之墓龍貓

宮老喜歡在他的作品中通過角色的臺詞表達一些觀點,說出一些人生道理,他是一個對現實悲觀的人,喜歡將願望放置在作品中;而高老的作品,大多都是平鋪直敘的敘事,不會有太多可以煽情的部分。高老擅長從細微處入手,所以我們看到他的大多數作品,主要對象場景描寫的都是小人物,小背景,再以小見大

高老還有個特點,拖延症嚴重,當然一方面是他年事已高,確實精力有所下降,《螢火之墓》被他從1987年拖到了1988年,正好對上了宮老的《龍貓》,「暴脾氣」宮崎駿還曾直言:「高畑勳有性格缺陷」。《輝夜姬物語》因為延期還超了不少預算。當然,這部結合了中國水墨動畫風格的傳世之作,提名過第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獎,在動畫史上還是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輝夜姬物語

《輝夜姬物語》耗時八年花費億日元,可以說是高老費盡心血的收官之作,「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將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運用到對作品的熱愛中了。

高老喜歡用細緻透徹的描寫來還原人們的現實生活,用動畫再現現實的同時,通過裡面的想像來諷刺社會。「動畫電影創作要有客觀性,不能讓觀眾和主人公完全同化,需要給觀眾距離感,讓觀眾冷靜思考。」冷靜而理性,是高老作品的典型特點,也是他的作品在吉卜力中完全不同於宮崎駿作品的重要原因

而這部高老的早期作品,為何會帶來諸多爭議呢?

《螢火蟲之墓》背景定位,以及遭受的爭議

作品的時間被定位在二戰後期,此時的日本因為戰爭問題採取了「節(平民的)食助戰」措施,按照一定的規則定量分配大米,然後是蕎麥、大豆、紅薯等。食物按規配給,私自買賣違法。父親奔赴戰場,母親去世之後,走投無路的哥哥清太帶著妹妹節子投奔了母親的姐妹,戰爭年代,「雜合菜粥」是他們的日常食物。

兄妹倆

兄妹倆因為在姨媽那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離開了她們家選擇了一個防空洞生活,然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獨自生活必定會走向悲劇。故事用兩人的雙雙死亡和戰後回到家鄉的倖存者的鮮明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高老9歲時,和家人一起躲過了美軍的「岡山空襲」,10歲那年,剛好是軍國政府垮臺之際,作為戰爭的倖存者,那段時間的記憶讓他久久不能忘卻,所以長大之後他選擇通過動畫的方式讓新時代的人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惡果,他是反戰藝術家的一份子,是日本憲法第九條的堅決擁護者(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作為一個國家,「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他曾表示日本政府在戰後依舊沒有悔改,對日本青少年和動畫世界的發展必定會產生影響。

高老

《螢火蟲之墓》大概是他對戰時記憶的最大感受,他只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將他呈現出來,呼籲人們不再參與戰爭。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這種方式給了他們很多啟示。

這部作品遭受的爭議,並非質量和製作水平,而是主題思想。《螢火蟲之墓》本身的定位是站在日本民眾的基礎之上,去思考戰爭的影響,去傳遞反戰的思想。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通過日本平民的角度看待問題,還是控訴戰爭都是沒錯的。但作品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提及這場戰爭的出發點,一部描述二戰的動畫卻省略了日本作為二戰侵略者之一的政治因素

戰火

高老一貫的手法本來就是以小見大,喜歡從一個「細節」處出發說故事,這本來無可厚非。但以二戰為背景,處處有戰爭影子的作品,卻對此避之不談,對於二戰的受害者們來說,確實會對此頗有微詞。很多人甚至覺得,軍國主義的迫害,才更能凸顯這場悲劇的慘烈,才能適應性的突出「平民是戰爭的受害者」這個根本點。首先,我愛國。但高老的這部作品其實是貼合他的一貫風格的。

這部作品的觀眾是全人類,所以對於侵略者和受害者之間的關係能夠給出一個表述的話,是升華還是多此一舉,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除了反戰,我覺得作品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對人性的刻畫。不用政治因素去看這部作品,其本身對每個人的刻畫也足以證明其有獨到之處。

作品對人性的刻畫,戰時的守護

越到危機關頭,越能體現人性的可貴

作品用簡單的幾個人物,將戰爭對普通人的影響直接體現了出來。

最具爭議性的男主清太,一個原本養尊處優的大男孩,因為突如其來的戰爭失去了母親,迫不得已只能帶著妹妹投奔親戚,自己帶的食物母親的衣物請求姨媽收留照顧,但姨媽一邊差別待遇一邊嫌棄他不出去找工作賺錢。

差別待遇

自己和妹妹的碗裡一粒米都沒有,都被剩給了她自己家裡人。總是說他不出去找工作,略帶嫌棄的話語。本來出生家庭不錯,少年的驕傲讓他實在接受不了這樣的對待,於是選擇帶著妹妹離開。看看妹妹,也是不開心的。他選擇待在家裡,也是為了陪伴自己的妹妹。原本的富家少爺,突然變成了戰爭孤兒,還要安撫妹妹,少年心態也在逐步發生著改變,一開始他也知道要把東西分享出去才能換來照顧,但姨媽態度的不斷轉變給他的感受卻是在變相的趕走這兩個「拖累」。

戰火孤兒

帶著妹妹住防空洞的日子,簡單卻幸福,他儘自己所能想要照顧她,他不去找工作不僅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個失去了父母的小孩能找到的工作有限,還考慮到他也不能完全的拋下節子一個人。他去撿破爛,去偷東西,冒著被炸死的危險去人家家裡偷拿食物,為了給妹妹一個溫飽。戰火紛飛的時代,錢都買不到食物,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又能如何呢?

糖水可甜

清太哭過兩次,一次是媽媽的死,一次是爸爸戰敗去世。他所有的希望全都破滅,在親戚家,在防空洞,他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爸爸會回來找他們,會接他們回去,當希望一一破滅的時候,妹妹的病重和去世給了他更加致命的打擊。

妹妹去世

從母親去世的淚水,對妹妹隱藏母親去世真相的隱忍,到帶著所有食物去姨媽家,我們看到了這個少年的善良和對妹妹的疼愛,大環境會造就很多人性格的變異,他沒想過拋下妹妹,也沒想過佔姨媽家的便宜,他骨子裡其實是一個良善的少年。但無奈命運弄人,戰爭毀了他的一切

節子是最讓我心疼的妹妹,小小年紀的他不了解戰爭甚至不知道死亡是什麼,她只知道跟著哥哥,乖乖聽話。從開始的想要媽媽會哭,肚子餓會哭,到後面跟著哥哥一路面對各種問題,節子也在慢慢成長,她的笑聲是這部悲劇作品中的希望。哥哥不在的時候,她學著照顧自己,打掃衛生,給哥哥縫衣服,年僅幾歲的小女孩,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有些情節現在想來還忍不住淚目。

節子

兄妹倆在一起短暫的快樂時光,更襯託出戰爭帶來的殘酷現實。那盒糖果,星星點點的螢火蟲之光,彼此相伴的兩個人,是戰爭千萬犧牲者的縮影。但無論現實多殘酷,我們還是會努力正視生活,面對這些磨難,抱著希望的活下去。

兄妹倆

兄妹倆的姨媽,同樣是戰爭之下的受害者,卻給了兩個孤兒食物上明顯的差別待遇,和言語上的刺激,一開始的接納或許是為了面子,所以拿完東西之後的放棄也理所當然,這種狀況下的兩個孩子會如何正常人應該知道,她想過挽留但最終還是任由他們去了。面對殘酷的現實環境,大多數人只能為自己人性如此。

固守著驕傲和對父親期望的清太,在毫無規劃之下做出了導致他們倆都走向滅亡的選擇,我不知道留在姨媽家他們是否會獲得幸福,但那樣或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導演通過這樣的矛盾性突出悲劇,是為了警示後人,遠離戰爭

戰爭是殘酷的,一瞬間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此時的一些問題才更值得我們思考,可愛的節子,善良的清太,他們之間的相互守護是戰爭年代最美好的人性,但沒有戰爭的美好才是我們最期待的。

相關焦點

  •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動畫片的翹楚,把我看哭了!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當代動畫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說是一部反戰類型片,是少有的能夠在世界級別的類型片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動畫類型。僅這一部作品,其主題涵蓋面之廣、意義挖掘之深、情感表達之健全和飽滿,宮崎駿所有作品疊加起來,都無法超越它。
  • 螢火蟲之墓——哥哥是如何養死自己妹妹的?
    今天帶大家賞析一下日本的反戰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螢火蟲之墓》作為日本動畫電影的經典作品,一直以來都褒貶不一。大家也都知道,日本本是這次一系列戰爭的始作俑者,不過作者並沒有美化戰爭,只是在客觀的刻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所以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在一次空襲中,男主清太帶著年齡還小的妹妹逃去防空洞,媽媽卻被炸死,爸爸徵戰未歸,哥哥決定隱瞞母親死的事實,帶著妹妹去姨媽家住。
  • 爭議聲中,《螢火蟲之墓》是如何獲得成功的?
    超越了91%的動畫片和93%的戰爭片,位列豆瓣電影Top250排行榜的第157位;《螢火蟲之墓》在IMDB有21萬網頁評分,也得到了8.5的高分。但就這樣成功的電影,時至今日的三十多年後還存在著各種爭議,本文就試圖通過三個方面的解釋,來一窺《螢火蟲之墓》雖飽受爭議,卻能獲得成功的原因:主題之爭:到底是不是成功的反戰片?
  • 「螢火蟲之墓」一部存在質疑和爭議的作品
    一直以為《螢火蟲之墓》是宮崎駿的作品。真是誤會大了,雖然也是吉卜力工作室出品,但《螢火蟲之墓》是而高畑勳執導而成的,改編自小說家野坂昭如帶有半自傳色彩、發生在二戰時期的小說。聽聞《螢火蟲之墓》已久,聽到的評語不外乎是:可憐,難過,又或者是傷心之類的話。網上外殼的包裝,寫著「兩兄妹用脆弱的生命努力發出微光…」,第一感覺這是一個悲情的故事。所以一開始我一直是不太敢看《螢火蟲之墓》。
  • 螢火蟲之墓:因為設定緣故被人不喜,但劇情本身確實引人深思
    #文|阿倫《螢火蟲之墓》是由高畑勳執導,辰巳努、白石綾乃等配音的日本動畫電影。但是這種手法註定不會被大眾所喜歡,我本人就是不喜歡《螢火蟲之墓》的人之一。在《螢火蟲之墓》的劇情中,飽受苦難的日本民眾渴望著那場侵略戰爭獲勝,而主角清太更是以身為軍人的父親為榮,類似於這種設定在動畫中有著不止一處。所以這部動畫我們在看到之後,反響並不是很好。
  • 《螢火蟲之墓》與那些真實歷史影像重疊,以為是糖,結果是刀
    「昭和二十年,9月21日夜晚,我死了」這是電影《螢火蟲之墓》的開場白。電影《螢火蟲之墓》是吉卜力工作室在1988年創作的一部日本動畫,整部影片以倒敘的手法講述,圍繞二戰時期通過回憶的敘事方式展開。然而《螢火蟲之墓》的點不在於作品的好壞,而在於對「反戰」的態度,電影的主題就是「反戰」,以日本老百姓的眼光看待事物,但也要對戰爭起因反省和控訴,雖然原作並不考慮政治,而是以平民為基礎,但畢竟有所關聯,還是會觸動到當時經歷過戰爭的人,尤其是二戰的受害國…有人說電影只突出了戰爭中平民的悲劇,卻缺乏對戰爭起因的描述,在這一點上,它絕對是失敗的。
  • 《螢火蟲之墓》對日本侵略戰爭沒有任何反思?這部電影的主題究竟是...
    作為一部以日本侵略戰爭為時間背景的電影,《螢火蟲之墓》上映之後便受到了許許多多的爭議。有的人說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很是混亂,還有人說這部電影當中沒有體現對日本侵略戰爭的任何反思。剛剛又對這部電影重刷了一遍的筆者想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關於這部電影當中,有沒有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反思以及這部電影的主題究竟是什麼?
  • 那部震撼心靈的動畫片《螢火蟲之墓》
    由日本著名動畫製作人高畑勳進行之作,代表作有《風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百變狸貓》等,有著自己獨特製作風格。《螢火蟲之墓》可以理解為是一部反戰影片,對於百姓而言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無盡的傷害。
  • 《螢火蟲之墓》真的值得你流淚嗎?
    隨著相對於宮崎駿的奇幻與壯麗,高垣勳的作品更加樸素樸素,他的動畫更多的是描述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事情,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來理解冷暖的人性,諷刺社會現象。高道生最著名的作品是《螢火蟲之墓》,豆瓣得分高達8.7!男人不值得流淚《螢火蟲之墓》一直是稀飯飯想看的電影,但他的影評都是感情用事,催人淚下,我不敢看他的情感。
  • 《螢火蟲之墓》戰爭之下沒有贏家
    《螢火蟲之墓》是我在15歲的夏天看的,當時沒有看懂開頭脫離實際的表達形式,以為只是一種想像畫面就沒在意。到結束後才發現,一開始就是整個影片的結局。影片帶給我的衝擊是我15歲所不能承受的,本來我是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點開了一部在我看來只是「動畫片」的電影,但影片題材之沉重,使得我懵懵懂懂地緩和了好幾天。只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直接地感受「死亡」。影片具體細緻地圍繞兄妹二人在戰爭中經歷的一切,其中百般滋味透過屏幕直擊心靈。至今仍無法忘卻它給我留下的恐懼感。
  • 影評《螢火蟲之墓》:帶給觀眾感動的是那份傷痛
    戰爭帶給普通人民的只有傷害,只有在戰爭過去了,人們才開始思考。其實動畫一直以來在我心中和"童話"劃等號,這種形式的藝術作品或多或少都是在實現人們心中不能在真實中實現的故事。也是用一個淺顯簡單的方式,把這個故事講述得很動人,因為它像是用孩子的口吻來講述的。
  • 戰爭中的螢火蟲《螢火蟲之墓》觀後感
    朋友推薦給我《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囑我一定要看,剛剛看完,很想分享一些東西。影片是倒敘形式,開頭主人公已經死了,死在了車站裡,朦朧之中與早已死去的妹妹節子相見了。沒有燈,節子怕黑,哥哥捉了很多螢火蟲放在蚊帳裡。第二天,螢火蟲死了,節子埋葬這些螢火蟲的時候問哥哥,媽媽是不是也住在墳墓裡。原來阿姨早就告訴節子媽媽死了。哥哥佯裝的堅強終於再也維持不住,卻也只敢默默流淚,因為他還要做節子的大樹。自此,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杳無音訊的父親。糧食越來越少,兩個孩子不得不面對最原始的生存危機。
  • 淺談宮崎駿《天空之城》中的反戰思想及體現
    《天空之城》是由宮崎駿導演,於20世紀80年代創作並上映的一部經典動畫影片。影片不僅以優美的畫風、悠揚的音樂、鮮明的人物特徵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贏得了觀眾們的青睞,其中蘊含的反戰思想和對美好和平的讚揚更是帶來了深刻影響。
  • 吉卜力《龍貓》《螢火蟲之墓》藍光化
    吉卜力工作室最近陸續推出舊作的Blu-ray Disc,現在終於決定在今年夏季推出《龍貓》和《螢火蟲之墓》這兩部作品的BD碟了。《龍貓》和《螢火蟲之墓》這兩部作品都是1988年同時上映的,這次將兩部作品同時BD化,仿佛重現了當年的歷史一樣。雖然離上映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不過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動卻絲毫沒有褪色。不僅如此,這兩部作品都是很多粉絲心目中吉卜力的代表作,至今依舊可以在很多排行榜和調查問卷中看到它們名列前茅。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次BD的看點。
  • 「螢火蟲之墓」戰爭的殘酷,人性的缺陷
    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於1988年日本首映,高田勳執導,講述的是一對兄妹在二戰期間日本宣布戰敗前後活活餓死的故事。我大約在2015年同朋友一起觀看,當時看了過後無力應付這部片子強大的情感力量。除了因為兩個孩子的悲慘經歷而博得廣大觀眾同情之外,我希望你看這部電影時問問自己:當年的日本社會,與我們現在差異真的有那麼大嗎?我倒是覺得,在大多數人認為的淚點——兄妹倆餓死——之外,我覺得影片中的社會形態與我們有額外一層的相似。同為愛國主義,愛的不是同一個國家而已,情懷都一樣。如果只是因為情感對象的不同而互相否定,未免太膚淺和動物性。
  • 透過《螢火蟲之墓》看人心,比戰爭還殘酷的是人心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帶來一部日本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螢火蟲之墓》由高畑勳導演執導,整部電影充斥著憂傷的旋律,也不乏溫馨的場景。這部電影也被美國知名影評人羅傑埃伯特評為「最具情緒渲染力,令人反思的電影之一」。
  • 《螢火蟲之墓》收留清太和節子的阿姨真的可恨嗎?
    《螢火蟲之墓》相信大家都看過,覺得是一部悲傷的反戰題材電影。這裡的阿姨一直被大家詬病。認為她是一個心腸歹毒的老阿姨。可是,你在那種環境下,可能連惡毒老阿姨的境界都做不到,她也只是一個人,不是神。故事講述的是在二戰期間,美日戰爭爆發。
  • 《螢火蟲之墓》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們終究會再次相遇
    ——《螢火蟲之墓》「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這是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的第一句臺詞。短短一句話,讓人感到無盡的悲傷和難過。《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當時在日本上映後,評論是兩極分化,有的人覺得感動而悲傷,有點人覺得憤怒和誇大其詞。感動者基於對影片中主人公的同情,憤怒者覺得整個影片扭曲了他們認知中的歷史。高畑勳導演的這部影片,它以平民為基礎,反映了戰爭之下,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人們,也突出了很多人面對生死,人性中的薄涼和現實。
  • 螢火蟲之墓:每當我記起我的妹妹,我的眼淚就止不住
    #大家應該都會記得這一部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還記得影片開頭的第一句話,「昭和20年9月21日,我死了」就這樣,這個悲慘的故事就開始了。螢火蟲之墓故事發生在二戰中的日本,因為戰爭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庭就那樣變得支離破碎只剩下十四歲的青太和妹妹。
  • 《螢火蟲之墓》中你不知道的事情
    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異常傷感的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中你不知道的事情。哥哥把妹妹火葬,最後的畫面是一大片的螢火蟲升起,恍然中,妹妹好像又回到了哥哥身邊。1.卡其實原本是想把這部影片做成有讓社會認清歷史,承擔責任的內涵,但最後的結果是變成現在差評眾多的樣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