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
開頭的這句話,決定了這個故事最後必定是個悲劇。
這是吉卜力工作室最具爭議的一部動畫作品《螢火蟲之墓》裡面的一句話,該部作品的導演是高畑勳,老爺子兩年前去世之後,他的動畫生涯也隨之結束。而這部為他帶來諸多爭論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戰爭的一些思考和表達。
很多人是從《螢火蟲之墓》開始認識高畑勳導演的,炮火紛飛的二戰中,一對代表戰爭中的日本普通人兄妹,人生為何走向了悲劇?有的人覺得他的方式簡單明確,也有人覺得他沒有將故事背景完整的表述出來。如果不從政治角度來看,這部片子的水平如何呢?
高畑勳跟宮崎駿息息相關的動畫人生
兩人相識於東映動畫,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當時還是新人的宮崎駿和高畑勳從角色聊到了劇情,將深度擴展到面向成年人,但當時那個年代,動畫大多還是面向孩子的,作品質量雖好但票房一般。
此後數十年,兩人合作過不少作品,直到高畑勳製作《紅髮少女安妮》,宮崎駿因為不喜歡這種類型離開去做了《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
直到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隨後的兩人由一起合作,變成了各自製作。
著名導演宮崎駿、音樂人久石讓,以及鈴木敏夫,後來吉卜力的幾大元老都是高畑勳帶出來的,可以說沒有當年的高畑勳,就沒有現在的吉卜力。
高畑勳和宮崎駿兩位同屬于吉卜力的動畫大師,是一種亦師亦友同時又互為競爭者的關係,就是因為他們的互相學習比拼才能夠讓吉卜力不斷發展進步,他們分別有自己的動畫工作室,互不幹擾。吉卜力大多數作品,能明顯擺脫宮崎駿風格的只有高畑勳老師的作品,宮老雖然總是絕望於現實,但她的作品大多數都帶著希望。而高老的作品,則是直面了現實的種種問題,就像《螢火蟲之墓》的殘酷現實,《輝夜姬》的悲傷結局。
宮崎駿天賦不錯,擅長畫畫;高畑勳不會畫畫但是學識淵博。宮老的構圖能力令人驚嘆,高老對作品質量的掌控獨一無二。宮老的作品《龍貓》、《千與千尋》大多帶有治癒色彩,高老拍的《螢火蟲之墓》讓人流淚致鬱。很多人想到吉卜力就是宮崎駿,但高畑勳才是那個時代的開創者。只能說各有千秋,不能片面的拿某個方面來比較。
吉卜力成立之時「雙頭並進」的工作初衷,讓兩人發展出了各自的特色,《螢火蟲之墓》和同期上映的《龍貓》,代表了兩個人的風格,一個喜歡寫實卻隨性,一個喜歡奇幻色彩且帶著某些固定的執念(堅強女性角色的描寫)。
宮老喜歡在他的作品中通過角色的臺詞表達一些觀點,說出一些人生道理,他是一個對現實悲觀的人,喜歡將願望放置在作品中;而高老的作品,大多都是平鋪直敘的敘事,不會有太多可以煽情的部分。高老擅長從細微處入手,所以我們看到他的大多數作品,主要對象場景描寫的都是小人物,小背景,再以小見大。
高老還有個特點,拖延症嚴重,當然一方面是他年事已高,確實精力有所下降,《螢火之墓》被他從1987年拖到了1988年,正好對上了宮老的《龍貓》,「暴脾氣」宮崎駿還曾直言:「高畑勳有性格缺陷」。《輝夜姬物語》因為延期還超了不少預算。當然,這部結合了中國水墨動畫風格的傳世之作,提名過第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獎,在動畫史上還是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輝夜姬物語》耗時八年花費億日元,可以說是高老費盡心血的收官之作,「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將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運用到對作品的熱愛中了。
高老喜歡用細緻透徹的描寫來還原人們的現實生活,用動畫再現現實的同時,通過裡面的想像來諷刺社會。「動畫電影創作要有客觀性,不能讓觀眾和主人公完全同化,需要給觀眾距離感,讓觀眾冷靜思考。」冷靜而理性,是高老作品的典型特點,也是他的作品在吉卜力中完全不同於宮崎駿作品的重要原因。
而這部高老的早期作品,為何會帶來諸多爭議呢?
《螢火蟲之墓》背景定位,以及遭受的爭議
作品的時間被定位在二戰後期,此時的日本因為戰爭問題採取了「節(平民的)食助戰」措施,按照一定的規則定量分配大米,然後是蕎麥、大豆、紅薯等。食物按規配給,私自買賣違法。父親奔赴戰場,母親去世之後,走投無路的哥哥清太帶著妹妹節子投奔了母親的姐妹,戰爭年代,「雜合菜粥」是他們的日常食物。
兄妹倆因為在姨媽那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離開了她們家選擇了一個防空洞生活,然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獨自生活必定會走向悲劇。故事用兩人的雙雙死亡和戰後回到家鄉的倖存者的鮮明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高老9歲時,和家人一起躲過了美軍的「岡山空襲」,10歲那年,剛好是軍國政府垮臺之際,作為戰爭的倖存者,那段時間的記憶讓他久久不能忘卻,所以長大之後他選擇通過動畫的方式讓新時代的人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惡果,他是反戰藝術家的一份子,是日本憲法第九條的堅決擁護者(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作為一個國家,「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他曾表示日本政府在戰後依舊沒有悔改,對日本青少年和動畫世界的發展必定會產生影響。
《螢火蟲之墓》大概是他對戰時記憶的最大感受,他只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將他呈現出來,呼籲人們不再參與戰爭。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這種方式給了他們很多啟示。
這部作品遭受的爭議,並非質量和製作水平,而是主題思想。《螢火蟲之墓》本身的定位是站在日本民眾的基礎之上,去思考戰爭的影響,去傳遞反戰的思想。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通過日本平民的角度看待問題,還是控訴戰爭都是沒錯的。但作品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提及這場戰爭的出發點,一部描述二戰的動畫卻省略了日本作為二戰侵略者之一的政治因素。
高老一貫的手法本來就是以小見大,喜歡從一個「細節」處出發說故事,這本來無可厚非。但以二戰為背景,處處有戰爭影子的作品,卻對此避之不談,對於二戰的受害者們來說,確實會對此頗有微詞。很多人甚至覺得,軍國主義的迫害,才更能凸顯這場悲劇的慘烈,才能適應性的突出「平民是戰爭的受害者」這個根本點。首先,我愛國。但高老的這部作品其實是貼合他的一貫風格的。
這部作品的觀眾是全人類,所以對於侵略者和受害者之間的關係能夠給出一個表述的話,是升華還是多此一舉,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除了反戰,我覺得作品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對人性的刻畫。不用政治因素去看這部作品,其本身對每個人的刻畫也足以證明其有獨到之處。
作品對人性的刻畫,戰時的守護
越到危機關頭,越能體現人性的可貴。
作品用簡單的幾個人物,將戰爭對普通人的影響直接體現了出來。
最具爭議性的男主清太,一個原本養尊處優的大男孩,因為突如其來的戰爭失去了母親,迫不得已只能帶著妹妹投奔親戚,自己帶的食物母親的衣物請求姨媽收留照顧,但姨媽一邊差別待遇一邊嫌棄他不出去找工作賺錢。
自己和妹妹的碗裡一粒米都沒有,都被剩給了她自己家裡人。總是說他不出去找工作,略帶嫌棄的話語。本來出生家庭不錯,少年的驕傲讓他實在接受不了這樣的對待,於是選擇帶著妹妹離開。看看妹妹,也是不開心的。他選擇待在家裡,也是為了陪伴自己的妹妹。原本的富家少爺,突然變成了戰爭孤兒,還要安撫妹妹,少年心態也在逐步發生著改變,一開始他也知道要把東西分享出去才能換來照顧,但姨媽態度的不斷轉變給他的感受卻是在變相的趕走這兩個「拖累」。
帶著妹妹住防空洞的日子,簡單卻幸福,他儘自己所能想要照顧她,他不去找工作不僅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個失去了父母的小孩能找到的工作有限,還考慮到他也不能完全的拋下節子一個人。他去撿破爛,去偷東西,冒著被炸死的危險去人家家裡偷拿食物,為了給妹妹一個溫飽。戰火紛飛的時代,錢都買不到食物,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又能如何呢?
清太哭過兩次,一次是媽媽的死,一次是爸爸戰敗去世。他所有的希望全都破滅,在親戚家,在防空洞,他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爸爸會回來找他們,會接他們回去,當希望一一破滅的時候,妹妹的病重和去世給了他更加致命的打擊。
從母親去世的淚水,對妹妹隱藏母親去世真相的隱忍,到帶著所有食物去姨媽家,我們看到了這個少年的善良和對妹妹的疼愛,大環境會造就很多人性格的變異,他沒想過拋下妹妹,也沒想過佔姨媽家的便宜,他骨子裡其實是一個良善的少年。但無奈命運弄人,戰爭毀了他的一切。
節子是最讓我心疼的妹妹,小小年紀的他不了解戰爭甚至不知道死亡是什麼,她只知道跟著哥哥,乖乖聽話。從開始的想要媽媽會哭,肚子餓會哭,到後面跟著哥哥一路面對各種問題,節子也在慢慢成長,她的笑聲是這部悲劇作品中的希望。哥哥不在的時候,她學著照顧自己,打掃衛生,給哥哥縫衣服,年僅幾歲的小女孩,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有些情節現在想來還忍不住淚目。
兄妹倆在一起短暫的快樂時光,更襯託出戰爭帶來的殘酷現實。那盒糖果,星星點點的螢火蟲之光,彼此相伴的兩個人,是戰爭千萬犧牲者的縮影。但無論現實多殘酷,我們還是會努力正視生活,面對這些磨難,抱著希望的活下去。
兄妹倆的姨媽,同樣是戰爭之下的受害者,卻給了兩個孤兒食物上明顯的差別待遇,和言語上的刺激,一開始的接納或許是為了面子,所以拿完東西之後的放棄也理所當然,這種狀況下的兩個孩子會如何正常人應該知道,她想過挽留但最終還是任由他們去了。面對殘酷的現實環境,大多數人只能為自己,人性如此。
固守著驕傲和對父親期望的清太,在毫無規劃之下做出了導致他們倆都走向滅亡的選擇,我不知道留在姨媽家他們是否會獲得幸福,但那樣或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導演通過這樣的矛盾性突出悲劇,是為了警示後人,遠離戰爭。
戰爭是殘酷的,一瞬間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此時的一些問題才更值得我們思考,可愛的節子,善良的清太,他們之間的相互守護是戰爭年代最美好的人性,但沒有戰爭的美好才是我們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