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螢火蟲《螢火蟲之墓》觀後感

2020-12-14 蘭秋曲

朋友推薦給我《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囑我一定要看,剛剛看完,很想分享一些東西。

影片是倒敘形式,開頭主人公已經死了,死在了車站裡,朦朧之中與早已死去的妹妹節子相見了。

戰爭年代,爸爸是海軍軍官,在外打仗,哥哥家裡遭遇空難,房子被燒毀了,媽媽躲在防空洞,他背著節子從另一條路與媽媽匯合。找到媽媽時,她已經被炸得奄奄一息,醫院已經被炸毀,媽媽兇多吉少。但為了照顧妹妹,他強忍悲傷,騙妹妹說媽媽在醫院治療。

媽媽去世後,哥哥帶著節子和一些空難之前藏的食物住進阿姨家。阿姨用母親的遺物換了一些米,兄妹倆吃上了住在阿姨家以來的唯一一頓飽飯。阿姨嫌棄節子年幼愛鬧,嫌棄兩個孩子是累贅,哥哥於是帶著妹妹住進了野外防空洞。沒有燈,節子怕黑,哥哥捉了很多螢火蟲放在蚊帳裡。第二天,螢火蟲死了,節子埋葬這些螢火蟲的時候問哥哥,媽媽是不是也住在墳墓裡。原來阿姨早就告訴節子媽媽死了。哥哥佯裝的堅強終於再也維持不住,卻也只敢默默流淚,因為他還要做節子的大樹。自此,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杳無音訊的父親。

糧食越來越少,兩個孩子不得不面對最原始的生存危機。哥哥去地裡偷東西被逮住打,在空襲時冒著生命危險去找吃的。哥哥去取錢時發現父親的軍隊早已戰敗殉國,而節子因為營養不良逐漸虛弱。節子沒有熬到那個冬天就去世了,哥哥用剛分的木炭火化了妹妹,將她的骨灰裝進她最愛吃的水果糖盒子裡,影片結束。

有人說阿姨太可惡了,她拿走了哥哥藏的食物,吃著男主媽媽遺物所換的糧食,卻不肯給兄妹倆吃飽飯。但在戰爭年代,這就是真實啊。或許在和平年代,阿姨只是個貪圖小利的小人物,但在戰爭時期,人人食不果腹,還要應付不知什麼時候會出現的空襲,阿姨的性格缺陷也被無限放大。誰願意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能善待兩個不是自己的孩子呢,這就是真實的人性啊。

也有人說哥哥太沒用了,不去求阿姨,也不去工作,最後養死了妹妹。哥哥也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孩子,還要照顧年僅四歲的節子。要不是學校被炸毀了,也是在上學的年紀,父親是個海軍軍官,要不是空襲,家裡也該是衣食無憂的,這樣的孩子,還不懂得如何經營生活。

一個剛剛知事又不懂生存的孩子,帶著一個更加年幼的妹妹,寄人籬下,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孩子心思單純,將藏起來的食物全給了阿姨,希望可以得到庇護,而孩子也最為敏感,他可以輕鬆察覺別人的惡意,阿姨不耐煩的態度,蔑視的話語,以及刻薄的行為讓哥哥感到難過,孩子的自尊心終於在阿姨不知有心還是無意的一句「還不如去防空洞住算了」之後爆發了,帶著節子住進了野外的防空洞。

哥哥在躲避空難時會對妹妹說「別怕,有哥哥在」;在媽媽去世後一個人默默承受失去母親的痛苦,帶著笑哄妹妹入睡;在發現妹妹已經得知真相後壓抑著自己的情緒,默默掉眼淚;會帶著妹妹去海邊玩耍;妹妹生病了,偷甘蔗給妹妹吃,被發現後跪著求一根甘蔗;知道父親遇難後崩潰的大叫。我想,假如不是要照顧妹妹,他應該也會嚎啕大哭吧。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個年代的中國,死於戰爭的人也是不計其數。戰爭,是個跨越國界的劇毒,受苦的,都是那些平頭百姓。他們最關心的,只是自己以及後輩能安穩的生活。親情的淡漠,生活的艱辛,最悲傷的,莫過於看著親愛的人在自己眼前慢慢凋零而自己卻無能為力。戰爭年代,有多少個節子失去生命。這就是真實的人性和戰爭的冷酷。

相關焦點

  • 透過《螢火蟲之墓》看人心,比戰爭還殘酷的是人心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帶來一部日本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螢火蟲之墓》由高畑勳導演執導,整部電影充斥著憂傷的旋律,也不乏溫馨的場景。這部電影也被美國知名影評人羅傑埃伯特評為「最具情緒渲染力,令人反思的電影之一」。
  • 爭議聲中,《螢火蟲之墓》是如何獲得成功的?
    超越了91%的動畫片和93%的戰爭片,位列豆瓣電影Top250排行榜的第157位;《螢火蟲之墓》在IMDB有21萬網頁評分,也得到了8.5的高分。所以,針對以上細節推定說這部影片不是成功反戰片的論斷是不對的,我認為,恰恰這些細節體現了《螢火蟲之墓》是成功反戰片的理由,孩子和民眾都是純樸的,他們關心的都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並不能將這種感情升華到日本發起二戰對不對的政治問題中。
  • 《螢火蟲之墓》戰爭之下沒有贏家
    《螢火蟲之墓》是我在15歲的夏天看的,當時沒有看懂開頭脫離實際的表達形式,以為只是一種想像畫面就沒在意。到結束後才發現,一開始就是整個影片的結局。影片帶給我的衝擊是我15歲所不能承受的,本來我是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點開了一部在我看來只是「動畫片」的電影,但影片題材之沉重,使得我懵懵懂懂地緩和了好幾天。只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直接地感受「死亡」。影片具體細緻地圍繞兄妹二人在戰爭中經歷的一切,其中百般滋味透過屏幕直擊心靈。至今仍無法忘卻它給我留下的恐懼感。
  • 《螢火蟲之墓》真的值得你流淚嗎?
    隨著相對於宮崎駿的奇幻與壯麗,高垣勳的作品更加樸素樸素,他的動畫更多的是描述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事情,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來理解冷暖的人性,諷刺社會現象。高道生最著名的作品是《螢火蟲之墓》,豆瓣得分高達8.7!男人不值得流淚《螢火蟲之墓》一直是稀飯飯想看的電影,但他的影評都是感情用事,催人淚下,我不敢看他的情感。
  • 《螢火蟲之墓》對日本侵略戰爭沒有任何反思?這部電影的主題究竟是...
    作為一部以日本侵略戰爭為時間背景的電影,《螢火蟲之墓》上映之後便受到了許許多多的爭議。有的人說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很是混亂,還有人說這部電影當中沒有體現對日本侵略戰爭的任何反思。剛剛又對這部電影重刷了一遍的筆者想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關於這部電影當中,有沒有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反思以及這部電影的主題究竟是什麼?
  • 那部震撼心靈的動畫片《螢火蟲之墓》
    由日本著名動畫製作人高畑勳進行之作,代表作有《風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百變狸貓》等,有著自己獨特製作風格。《螢火蟲之墓》可以理解為是一部反戰影片,對於百姓而言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無盡的傷害。
  • 螢火蟲之墓——哥哥是如何養死自己妹妹的?
    今天帶大家賞析一下日本的反戰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螢火蟲之墓》作為日本動畫電影的經典作品,一直以來都褒貶不一。故事發生在美日戰爭爆發之際。大家也都知道,日本本是這次一系列戰爭的始作俑者,不過作者並沒有美化戰爭,只是在客觀的刻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所以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在一次空襲中,男主清太帶著年齡還小的妹妹逃去防空洞,媽媽卻被炸死,爸爸徵戰未歸,哥哥決定隱瞞母親死的事實,帶著妹妹去姨媽家住。
  • 「螢火蟲之墓」一部存在質疑和爭議的作品
    一直以為《螢火蟲之墓》是宮崎駿的作品。真是誤會大了,雖然也是吉卜力工作室出品,但《螢火蟲之墓》是而高畑勳執導而成的,改編自小說家野坂昭如帶有半自傳色彩、發生在二戰時期的小說。聽聞《螢火蟲之墓》已久,聽到的評語不外乎是:可憐,難過,又或者是傷心之類的話。網上外殼的包裝,寫著「兩兄妹用脆弱的生命努力發出微光…」,第一感覺這是一個悲情的故事。所以一開始我一直是不太敢看《螢火蟲之墓》。
  • 螢火蟲之墓:每當我記起我的妹妹,我的眼淚就止不住
    #大家應該都會記得這一部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還記得影片開頭的第一句話,「昭和20年9月21日,我死了」就這樣,這個悲慘的故事就開始了。螢火蟲之墓故事發生在二戰中的日本,因為戰爭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庭就那樣變得支離破碎只剩下十四歲的青太和妹妹。
  • 《螢火蟲之墓》與那些真實歷史影像重疊,以為是糖,結果是刀
    「昭和二十年,9月21日夜晚,我死了」這是電影《螢火蟲之墓》的開場白。電影《螢火蟲之墓》是吉卜力工作室在1988年創作的一部日本動畫,整部影片以倒敘的手法講述,圍繞二戰時期通過回憶的敘事方式展開。然而《螢火蟲之墓》的點不在於作品的好壞,而在於對「反戰」的態度,電影的主題就是「反戰」,以日本老百姓的眼光看待事物,但也要對戰爭起因反省和控訴,雖然原作並不考慮政治,而是以平民為基礎,但畢竟有所關聯,還是會觸動到當時經歷過戰爭的人,尤其是二戰的受害國…有人說電影只突出了戰爭中平民的悲劇,卻缺乏對戰爭起因的描述,在這一點上,它絕對是失敗的。
  •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動畫片的翹楚,把我看哭了!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當代動畫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說是一部反戰類型片,是少有的能夠在世界級別的類型片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動畫類型。僅這一部作品,其主題涵蓋面之廣、意義挖掘之深、情感表達之健全和飽滿,宮崎駿所有作品疊加起來,都無法超越它。
  • 《螢火蟲之墓》:眼淚背後,願每個孩子被溫柔以待
    清太這才第一次淚水盈眶……這是日本作家野坂昭和根據自身經歷攥寫的小說《螢火蟲之墓》中的一個場景。作為日本第58屆直木獎獲獎傑作,《螢火蟲之墓》從出版至今,翻印過無數次,由其改編的同名動畫、電視單元劇版及真人電影也廣受好評。
  • 《螢火蟲之墓》中你不知道的事情
    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異常傷感的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中你不知道的事情。哥哥把妹妹火葬,最後的畫面是一大片的螢火蟲升起,恍然中,妹妹好像又回到了哥哥身邊。1.卡其實原本是想把這部影片做成有讓社會認清歷史,承擔責任的內涵,但最後的結果是變成現在差評眾多的樣子2.
  • 《螢火蟲之墓》除了飽受爭議的「反戰思想」,人性的刻畫才是亮點
    這是吉卜力工作室最具爭議的一部動畫作品《螢火蟲之墓》裡面的一句話,該部作品的導演是高畑勳,老爺子兩年前去世之後,他的動畫生涯也隨之結束。而這部為他帶來諸多爭論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戰爭的一些思考和表達。
  • 螢火蟲之墓:因為設定緣故被人不喜,但劇情本身確實引人深思
    #文|阿倫《螢火蟲之墓》是由高畑勳執導,辰巳努、白石綾乃等配音的日本動畫電影。但是這種手法註定不會被大眾所喜歡,我本人就是不喜歡《螢火蟲之墓》的人之一。在《螢火蟲之墓》的劇情中,飽受苦難的日本民眾渴望著那場侵略戰爭獲勝,而主角清太更是以身為軍人的父親為榮,類似於這種設定在動畫中有著不止一處。所以這部動畫我們在看到之後,反響並不是很好。
  • 吉卜力《龍貓》《螢火蟲之墓》藍光化
    吉卜力工作室最近陸續推出舊作的Blu-ray Disc,現在終於決定在今年夏季推出《龍貓》和《螢火蟲之墓》這兩部作品的BD碟了。這次的BD化是Walt Disney Company(Japan)公司在「吉卜力大量COLLECTION」企劃中的最新商品,預定將於7月18日正式發售。每部售價都為含稅7140日元(約合人民幣555元),與以前發售的舊作BD一樣,不僅收錄了精美的視頻影像,而且還附送了大量精彩的特典。這兩部作品現在依然可以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不過這次的BD化一定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享受。
  • 影評《螢火蟲之墓》:帶給觀眾感動的是那份傷痛
    《螢火蟲之墓》傳入中國時,曾被認為是宮崎駿導演的作品,這部動畫其實是由高畑勳創作的。它將自己對戰爭的理解融入到動畫電影中,講述日本在即將戰敗時,一對兄妹是如何努力的活著的故事。《螢火蟲之墓》中有哥哥帶著妹妹逃離流彈的襲擊的場景,就在這場襲擊過後,哥哥發現母親死在了這裡,可是他沒有時間去傷心,因為戰爭是沒有喘息時間的,哥哥失去了母親,親人只剩下了妹妹和遠赴戰場的爸爸,作為這個家中最大的,哥哥必須努力的照顧好妹妹,可是他也只是個孩子。
  • 《螢火蟲之墓》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們終究會再次相遇
    ——《螢火蟲之墓》「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這是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的第一句臺詞。短短一句話,讓人感到無盡的悲傷和難過。《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當時在日本上映後,評論是兩極分化,有的人覺得感動而悲傷,有點人覺得憤怒和誇大其詞。感動者基於對影片中主人公的同情,憤怒者覺得整個影片扭曲了他們認知中的歷史。高畑勳導演的這部影片,它以平民為基礎,反映了戰爭之下,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人們,也突出了很多人面對生死,人性中的薄涼和現實。
  • 再見螢火蟲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怎麼在看動畫片了,一直認為它們是拍給小孩看的,但是自己仍舊對《火影》不舍……去年的一天中午,無意中看了一部動畫片,沒看見開頭,只是一聽「昭和多少多少年」,我知道是日本動畫片,本來想轉臺,可是故事確實挺好看,講了哥哥和妹妹在戰爭中成為孤兒,後來妹妹活活餓死的故事,由於下午有事,所以也沒看到結尾。
  • 螢火蟲之墓:這應該就是清太最傷心的事了吧!
    《螢火蟲之墓》作為一部災難片,使我們都感同身受。深深地被他裡面的感人故事情節所吸引,然後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淚。本來是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家庭富裕,幸福美滿。還有兩個天真無邪可可愛愛的小孩子,美好人生豈不就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