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大閱兵中,人們都見過三軍儀仗隊的威武和氣勢,那一排排裝上刀刺的禮賓槍寒光閃閃、無比耀眼,伴隨著官兵一列列挺拔的身軀和一聲聲鏗鏘的步伐,彰顯的是三軍風貌,展現的是大國威儀。
而古代中國天子的「三軍儀仗隊」又是用的什麼禮賓槍?考古學告訴我們,古代」三軍儀仗隊「用的是「鉞」這樣一種武器作為禮賓槍,代表王權的神聖與威嚴。
鉞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呢?
其實,鉞是從石斧演變而來的禮兵器,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象徵著王權與力量。從《尚書·顧命》關於「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一人冕執鉞,立於西堂」的記載來看,鉞是可以作為儀仗用具的。
從《詩經·商頌·長發》中的「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的記載看,鉞則有王權赫赫之威!試想下,當外族君主看到中原士兵持鉞立堂,還未見到天子,就先感受到了力量與王權的氣慨和氣場。
鉞作為禮兵器由來已久。早在新石器時期,石鉞就象徵著部族和氏族首領的權力。到商代時,石鉞已進化成青銅鉞。
「兵闢太歲」荊州博物館藏。(金陵攝)
鉞究竟長成啥樣?
荊州荊南寺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鉞可一窺。它呈直體,荷包狀,橢圓形深直銎,橢圓形刃,鉞身較薄,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鉞身多飾有非常精緻美觀的雷紋,全長10釐米,銎最大徑5.6釐米,看上去像一個縮小版的斧頭。
鉞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說文解字》曰:「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兩者區別在於斧刃較鉞為窄,鉞刃較寬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藝全書》載:鉞頭較斧大之三分,鉞杆比斧杆約長50釐米。此外,還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稱為鉞。
從出土文物來看,石鉞與青銅鉞有著諸多相同的的特點,其鉞體扁平,刃部寬闊,弧曲度大,兩角微微上翹。
荊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曾先後從松滋桂花樹和監利柳關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遺址中,各出土過一件石鉞。
從松滋桂花樹遺址出土的白紋石鉞,高19.8釐米,以青色大理石為原料,經磨製、鑽孔而成,中上部的圓孔用於安裝木柄。而從監利柳關遺址出土的石鉞,頂寬13.1釐米,刃寬15.5釐米,高18.5釐米,厚0.6釐米。器身中有一圓穿,便於裝柄。專家認為,這件石鉞,形體大而輕薄,磨製精細,質料細膩,並非實用的工具,應為禮器。
假如鉞的主人是位女性呢?有兩件名為「婦好」的鉞就有明顯的女性特徵。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1976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發現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面鑄有銘文:「婦好」。這兩件青銅鉞與一般的銅鉞不同,其精美的花紋似透露出主人的性別。
如果諸位以為鉞作為禮賓槍只是徒有樣而無實用價值,那可就錯了。包公有刑具狗頭鍘和虎頭鍘,能被虎頭鍘殺頭的都是有級別有身份的非富即官。鉞也是如此,專殺君主高官。
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武王討伐紂王,攻克商王王宮後,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於太白旗上。《史記·周本紀》作為正史,也證明了「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
鉞既然能殺君主,那權力可就大了。有段時間,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被稱作「假黃鉞」或「假節鉞」。比如,「帝徵孫權,以(曹)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影視劇中常常會出現「尚方寶劍」的情節,不過,在君王所有的授權方式之中,「假節鉞」的規格卻是極高的。
晉朝的時候,「假節」平時沒有權利處置人,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而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徵,並擁有斬殺節將(含假節、持節、使持節)的權力。
鉞既然成為王權的象徵,那麼也應與皇宮、龍旗一樣,或雕或繡龍鳳之形,作為精神圖騰。
有一件出土的楚國鉞堪稱代表作,其刻有神人像,頗有楚地奇幻之風。這件楚國鉞被發現於1963年,剛剛走出饑荒的考古人員在荊門車橋大壩一座小型戰國墓中,驚訝的發現有一個從未見過的「兵闢太歲」青銅鉞。
這件「兵闢太歲」青銅鉞形體扁平,前鋒尖銳,中部有一個橢圓形穿孔。穿孔的兩面,各有一個銘文,字體風格為典型的戰國文字。關於銘文的釋讀,最初有「大武闢兵」「大武弄兵」、「兵闢太歲」等幾種說法。很多專家傾向於定為「兵闢太歲」,所以被稱為「兵闢太歲」青銅鉞。
之所以說此件鉞極為罕見,是在「兵闢太歲」青銅鉞的正反兩面,都鑄有相同的神人像,這在楚墓中還是第一次發現。
這個神人,滿身重鱗,兩腿微蹲,雙手側舉,束腰,圓頭,若是照此素描作畫,似有當今影視劇中的外星人模樣。
特別有意思的是,神人頭上插羽,左腳蹬日,右腳踩月,耳上飾有長蛇,腰間纏著青蛇,左手捉著龍,右手持著蟬,胯下夾跨著一條騰飛的神龍,頗有哪吒伏龍之意。
這個神人是誰?難道真的是外星人,或是哪吒?荊州博物館副館長劉德銀先生認為:「應是古人想像中的太歲星宿。」也有專家根據古文獻《山海經》的記載,認為這位神人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珥蛇神,楚人在鉞上刻上神人有何寓意?劉德銀先生說:「文獻記載,楚人信仰神靈。根據神像與銘文分析,這件『兵闢太歲』,帶有巫術性質,不是當時的實用兵器,應該是楚人用來進行預卜發兵吉兇和避開太歲星的法器。」
可見,從最初的兵器到禮賓器,再到「尚方寶劍」,包括楚國鉞當作法器。鉞不斷地延伸出在不同環境、不同場所被賦予的不同意義與價值。這,大概是世間萬物共同的宿命。
作為世間的主宰,黃金之所以貴重,蝗蟲之所以是害蟲,都不過是人類從自身需要出發,其定義權和詮釋權歸人類所有。鉞的意義和價值也是如此。
當我看到英國儀仗兵身著蘇格蘭裙蹬馬列隊時,當我看到印度儀仗兵戴紅纓帽穿白底褲時,我突發奇想,作為悠久歷史的中國,能否讓儀仗兵持鉞而立、擊缶立威呢!
當然,這只是一時的奇想,不可當真,權當一笑而過吧!
張衛平 來源荊州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