鉞:古代「三軍儀仗隊」使用的禮賓槍

2021-01-14 天眼新聞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大閱兵中,人們都見過三軍儀仗隊的威武和氣勢,那一排排裝上刀刺的禮賓槍寒光閃閃、無比耀眼,伴隨著官兵一列列挺拔的身軀和一聲聲鏗鏘的步伐,彰顯的是三軍風貌,展現的是大國威儀。

而古代中國天子的「三軍儀仗隊」又是用的什麼禮賓槍?考古學告訴我們,古代」三軍儀仗隊「用的是「鉞」這樣一種武器作為禮賓槍,代表王權的神聖與威嚴。

鉞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呢?

其實,鉞是從石斧演變而來的禮兵器,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象徵著王權與力量。從《尚書·顧命》關於「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一人冕執鉞,立於西堂」的記載來看,鉞是可以作為儀仗用具的。

從《詩經·商頌·長發》中的「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的記載看,鉞則有王權赫赫之威!試想下,當外族君主看到中原士兵持鉞立堂,還未見到天子,就先感受到了力量與王權的氣慨和氣場。

鉞作為禮兵器由來已久。早在新石器時期,石鉞就象徵著部族和氏族首領的權力。到商代時,石鉞已進化成青銅鉞。

「兵闢太歲」荊州博物館藏。(金陵攝)

鉞究竟長成啥樣?

荊州荊南寺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鉞可一窺。它呈直體,荷包狀,橢圓形深直銎,橢圓形刃,鉞身較薄,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鉞身多飾有非常精緻美觀的雷紋,全長10釐米,銎最大徑5.6釐米,看上去像一個縮小版的斧頭。

鉞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說文解字》曰:「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兩者區別在於斧刃較鉞為窄,鉞刃較寬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藝全書》載:鉞頭較斧大之三分,鉞杆比斧杆約長50釐米。此外,還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稱為鉞。

從出土文物來看,石鉞與青銅鉞有著諸多相同的的特點,其鉞體扁平,刃部寬闊,弧曲度大,兩角微微上翹。

荊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曾先後從松滋桂花樹和監利柳關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遺址中,各出土過一件石鉞。

從松滋桂花樹遺址出土的白紋石鉞,高19.8釐米,以青色大理石為原料,經磨製、鑽孔而成,中上部的圓孔用於安裝木柄。而從監利柳關遺址出土的石鉞,頂寬13.1釐米,刃寬15.5釐米,高18.5釐米,厚0.6釐米。器身中有一圓穿,便於裝柄。專家認為,這件石鉞,形體大而輕薄,磨製精細,質料細膩,並非實用的工具,應為禮器。

假如鉞的主人是位女性呢?有兩件名為「婦好」的鉞就有明顯的女性特徵。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1976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發現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面鑄有銘文:「婦好」。這兩件青銅鉞與一般的銅鉞不同,其精美的花紋似透露出主人的性別。

如果諸位以為鉞作為禮賓槍只是徒有樣而無實用價值,那可就錯了。包公有刑具狗頭鍘和虎頭鍘,能被虎頭鍘殺頭的都是有級別有身份的非富即官。鉞也是如此,專殺君主高官。

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武王討伐紂王,攻克商王王宮後,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於太白旗上。《史記·周本紀》作為正史,也證明了「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

鉞既然能殺君主,那權力可就大了。有段時間,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被稱作「假黃鉞」或「假節鉞」。比如,「帝徵孫權,以(曹)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影視劇中常常會出現「尚方寶劍」的情節,不過,在君王所有的授權方式之中,「假節鉞」的規格卻是極高的。

晉朝的時候,「假節」平時沒有權利處置人,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而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徵,並擁有斬殺節將(含假節、持節、使持節)的權力。

鉞既然成為王權的象徵,那麼也應與皇宮、龍旗一樣,或雕或繡龍鳳之形,作為精神圖騰。

有一件出土的楚國鉞堪稱代表作,其刻有神人像,頗有楚地奇幻之風。這件楚國鉞被發現於1963年,剛剛走出饑荒的考古人員在荊門車橋大壩一座小型戰國墓中,驚訝的發現有一個從未見過的「兵闢太歲」青銅鉞。

這件「兵闢太歲」青銅鉞形體扁平,前鋒尖銳,中部有一個橢圓形穿孔。穿孔的兩面,各有一個銘文,字體風格為典型的戰國文字。關於銘文的釋讀,最初有「大武闢兵」「大武弄兵」、「兵闢太歲」等幾種說法。很多專家傾向於定為「兵闢太歲」,所以被稱為「兵闢太歲」青銅鉞。

之所以說此件鉞極為罕見,是在「兵闢太歲」青銅鉞的正反兩面,都鑄有相同的神人像,這在楚墓中還是第一次發現。

這個神人,滿身重鱗,兩腿微蹲,雙手側舉,束腰,圓頭,若是照此素描作畫,似有當今影視劇中的外星人模樣。

特別有意思的是,神人頭上插羽,左腳蹬日,右腳踩月,耳上飾有長蛇,腰間纏著青蛇,左手捉著龍,右手持著蟬,胯下夾跨著一條騰飛的神龍,頗有哪吒伏龍之意。

這個神人是誰?難道真的是外星人,或是哪吒?荊州博物館副館長劉德銀先生認為:「應是古人想像中的太歲星宿。」也有專家根據古文獻《山海經》的記載,認為這位神人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珥蛇神,楚人在鉞上刻上神人有何寓意?劉德銀先生說:「文獻記載,楚人信仰神靈。根據神像與銘文分析,這件『兵闢太歲』,帶有巫術性質,不是當時的實用兵器,應該是楚人用來進行預卜發兵吉兇和避開太歲星的法器。」

可見,從最初的兵器到禮賓器,再到「尚方寶劍」,包括楚國鉞當作法器。鉞不斷地延伸出在不同環境、不同場所被賦予的不同意義與價值。這,大概是世間萬物共同的宿命。

作為世間的主宰,黃金之所以貴重,蝗蟲之所以是害蟲,都不過是人類從自身需要出發,其定義權和詮釋權歸人類所有。鉞的意義和價值也是如此。

當我看到英國儀仗兵身著蘇格蘭裙蹬馬列隊時,當我看到印度儀仗兵戴紅纓帽穿白底褲時,我突發奇想,作為悠久歷史的中國,能否讓儀仗兵持鉞而立、擊缶立威呢!

當然,這只是一時的奇想,不可當真,權當一笑而過吧!

張衛平 來源荊州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為何不用中國傳統寶劍?而是西洋劍
    每次在看到中國的三軍儀仗隊時,總給人一種熱血澎湃的感覺,中國軍人那種獨有的氣勢震撼世界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不少人還從他們霸氣的出場中,看到了中國的尊嚴和強大!在中國最初的閱兵儀式中,三軍儀仗隊是沒有女兵的,不過後來在建國70周年時,很多人注意到三軍儀仗隊發生了變化,在他們中間有了女兵的加入,當然,女兵的加入就像是一道不一樣的色彩,讓這抹風景線變得更加靚麗。對於三軍儀仗隊,有些人可能覺得奇怪,在他們身上有一些地方總感覺怪怪的,尤其是為什麼那麼重要的指揮刀用的是西洋劍?為什麼不可以用中國傳統的劍呢?
  • 細數三軍儀仗隊「禮儀、禮服、軍旗、軍刀」
    ——中國禮儀部隊全景掃描(三軍儀仗隊探秘之三)陳 輝1953年3月以前,中國沒有專門的儀仗部隊,但臨時儀仗隊和迎接外賓的禮儀活動卻有過3次。第一次是1946年2月,在延安迎接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來華「調解國共軍事衝突」。當時成立了500人的儀仗隊,禮儀任務完成後就解散了。
  •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為何會用西洋劍?很多人都不知道!
    解放軍的三軍儀仗隊相信不少人在新聞裡見到過,尤其是在接待外國領導人又或者是一些比較盛大的紀念活動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尤其是我國三軍儀仗隊那帥氣的身影更是讓很多網友將其稱之為中國真正的第一天團。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三軍儀仗隊在執行任務時所使用的指揮刀,貌似是一把西洋劍,而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寶劍,這也讓很多人不理解,為何作為中國解放軍的顏值擔?怎麼不用中國的兵器呢?
  • 解讀:中國三軍儀仗隊「指揮刀」為何是西洋劍?看完後才明白!
    解讀:中國三軍儀仗隊「指揮刀」為何是西洋劍?看完後才明白!我們國家的三軍儀仗隊非常霸氣,每次出場就會吸引所有人的目光,那是我們中國獨有的霸氣,我們國家的綠軍裝是我們軍人的標誌,整齊劃一的步伐彰顯的我們國家嚴謹的態度,也是中國成為強國的尊嚴。
  • 三軍儀仗隊你了解多少?來自哪支部隊,又是什麼軍銜?要求很嚴格
    他們其實就是我國的三軍儀仗隊,他們有著不同顏色的禮儀服,分別代表著中國的海、陸、空三軍,不少人應該都對他們感到非常好奇,比如他們屬於哪支部隊?是什麼軍銜?其實,這是一支擁有悠久歷史的隊伍。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支儀仗隊,要追溯到1946年,距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最開始的時候,儀仗隊的成員都是從中央警衛團中挑選出來的,被叫做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後來才又改為了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在我國的外交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軍儀仗隊其實是隸屬於衛戍部隊,而衛戍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首都的警衛以及勤務。
  • 俄羅斯閱兵丨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紅場彩排,再唱喀秋莎!
    而中國解放軍也派出了三軍儀仗隊前往莫斯科,經過彩排之後代表中國參加部隊檢閱。解放軍再唱喀秋莎根據人民日報6月19日的報導,當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紅場進行彩排時,再次齊聲唱起了著名的俄羅斯歌曲《喀秋莎》。這首歌曲在俄羅斯屬於耳熟能詳,解放軍在彩排時唱起這支民歌,迅速吸引了俄羅斯民眾的目光。
  • 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儀仗隊禮服面料為毛嗶嘰,與校官禮服和將官夏常服用料相同。前幾年有文章說,55式儀仗隊禮賓服式樣同軍官禮服,這是不對的。當時儀仗隊員進行分列式時手持打開刺刀的步槍,也不可能穿軍官禮服。新中國成立初期迎接外國元首用的是陸軍儀仗隊,從1956年開始改為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第一次改用三軍儀仗隊迎接的外賓,是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
  • 俄羅斯紅場閱兵看點:三軍儀仗隊齊唱的《喀秋莎》靈感來自中國
    在今年的俄羅斯閱兵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時隔5年再次亮相莫斯科紅場。此前的彩排中,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用俄語高唱《喀秋莎》,驚豔了俄羅斯街頭,被中國網友稱為「中國第一門面擔當」。實際上,這首蘇聯歌曲創作靈感來自中國,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 井延坡工作室|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儀仗隊禮服面料為毛嗶嘰,與校官禮服和將官夏常服用料相同。前幾年有文章說,55式儀仗隊禮賓服式樣同軍官禮服,這是不對的。當時儀仗隊員進行分列式時手持打開刺刀的步槍,也不可能穿軍官禮服。新中國成立初期迎接外國元首用的是陸軍儀仗隊,從1956年開始改為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第一次改用三軍儀仗隊迎接的外賓,是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
  • 《軍旅志》之三軍儀仗女兵篇
    62年來首招女兵   「這是三軍儀仗隊建隊62年來首次招收女兵。」大隊長李本濤對記者介紹,2010年三軍儀仗隊首次成建制走出國門參加墨西哥獨立200周年慶典,參加閱兵的美國、加拿大、法國、智利、哥倫比亞等國家儀仗隊中都有女軍人的身影,增加儀仗女隊員是針對新形勢下擴大對外交往,更好展示我國民族文化和現代發展成就所作出的重大決策,這將有利於彰顯國威軍威,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國際交往,也是實現中國夢、踐行強軍夢的重大體現。
  • 負重八斤軍械訓練,儀仗隊隊長成國家驕傲
    在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上三軍儀仗隊首次出現的13名女隊員,一亮相就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其中儀仗隊女兵分隊隊長——程誠,更是被譽為最美的儀仗隊女兵。中國的第一門面三軍儀仗隊的隊長常年擔負著國家和軍隊的外事司禮任務,在儀仗隊有一個口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三軍形象重於泰山。
  • 中國三軍儀仗隊紅場再唱喀秋莎,致敬老大哥
    據俄媒報導,莫斯科時間2020年6月17日晚11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現身衛國戰爭勝利閱兵式的夜間彩排。彩排結束後,我軍隊員還在紅場演唱了「喀秋莎」等,在俄羅斯膾炙人口的著名歌曲。
  • 鉞:一種古代兵器,像斧而較大,象徵權力和威嚴
    什麼是鉞?這個字念yue,是由斧演變而來的,象徵權力和威嚴。而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又是從鉞演變而來的。 ▌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的寫法就是鉞形狀的象形 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在西方權力象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
  • ...震住了|美國總統|尼克森|三軍儀仗隊|軍服|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東
    按照慣例,外國元首來華訪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陣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組成。而尼克森來訪時的這支三軍儀仗隊,卻是規模空前,整個隊伍有371人,這是尼克森他所從未見過,也是中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儀仗隊員動作整齊劃一,鎮定而自信,給尼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方這種高規格、高禮儀的接待,盛大的歡迎儀式,給足了美國總統面子,讓尼克森感到非常高興。
  • 解放軍儀仗隊在俄羅斯紅場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前幾日,有一段「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彩排時,現場齊聲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歌曲」的視頻刷屏網絡。一時間,評論區都被「帥帥帥!視頻:解放軍儀仗隊齊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從視頻中我們看到,三軍儀仗隊的小哥哥們可謂是個個英姿煥發、器宇軒昂,引得圍觀群眾紛紛掏出手機來拍攝。
  • 「鉞者,大刃之斧也」,僅出現在西周時期的奇特銅鉞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在牧野誓師時,武王左手拿著黃鉞(青銅鉞),右手舉著白色的戰旗,紂王兵敗自焚後,武王又用黃鉞砍下了紂王的頭顱,又用玄鉞砍下了紂王寵妃妲己的頭顱,由此可見,鉞是具有象徵徵伐權力的古代兵器。古籍中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禮記·王制》:「賜弓矢然後徵,賜斧鉞而後殺。」《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賜弓矢、斧鉞,使得徵伐,為西伯」。
  • 都是古代的砍頭利器,斧和鉞到底有什麼區別?
    可斧和鉞到底有啥區別?這就眾說紛紜了。▲山西博物院商代管銎斧斧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自然是比鉞出現得早。早期的人類遺址中,如齊家文化遺址,便出土過紅銅斧,進入青銅時代後,各地都出土過很多青銅製造的斧類工具或武器。中國境內,最先使用青銅斧的人群是居住在西北一代的居民,如新疆和甘肅都出土過早期的銅斧。
  • 錢學森葬禮全過程:黨旗蓋棺,三軍儀仗隊抬棺,各界人士都來送別
    在錢學森的葬禮上,三軍儀仗隊為其抬棺,棺槨被黨旗覆蓋,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悼念,含淚送別「航天之父」!錢學森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科研事業,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以及「火箭之王」,在航天、飛彈以及核武器這三個重要領域裡,錢老都是奠基人,在科研領域他是當之無愧的泰鬥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