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福建人戲班演出布袋戲 憂傳統藝術消失(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大馬福建人戲班演出布袋戲 憂傳統藝術消失(圖)

    每一個布偶只要變裝後就能成為不同的人物,圖為專用於演出《西遊記》系列的孫悟空及豬八戒布偶。(馬來西亞《中國報》)

  中新網3月13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大馬峇株巴轄中興閩南戲(又稱中興布袋戲)日前應馬六甲市一間神廟的邀請,在一座小舞臺上公演數天酬神布袋戲,深深吸引了現場觀眾。

  布袋戲的主要用具就是形形色色的布偶,它們統稱為小旦、小生等,但也有一些比較獨特的角色如神話人物角色則造型較獨特,也只能用在特定的表演上。

  中興閩南戲的布袋戲演員謝阿某(藝名)說,劇本是由自己撰寫,但大多劇本都只是演出前過目一番,演出過程中再和其他演員相互提醒和研究。戲班內的所有成員都是福建人,演出使用的語言都全是福建話。

  戲班演出的舞臺上,是以一塊大型的彩色塑料布作為布幕,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洞口,讓布袋戲演員將雙手伸在前臺,以手掌操控布偶來演出。

  而洞口上方,則有一塊網狀的布幕,讓布袋戲演員能看清前方的狀況,和布偶的動作。戲臺上也會供奉一尊田都元帥和紅孩兒,它們都被戲臺成員視為是戲臺的守護神,讓演出能順利展開。

  謝阿某說,布袋戲其實一點也不難學,但要完全掌握「布袋戲」的精髓和人物的神韻,就必須要有智慧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布袋戲演員,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揣摩角色的神韻,不過現在有經驗了,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休息,以便趕路後能馬上就投入表演工作。」

  謝阿某說,以前一個要加入布袋戲行列的成員,至少要花上7年的時間來學習,才能算有經驗。參演布袋戲的演員除了要揣摩角色的神韻之外,也須背熟劇本,這樣才能呈現出人物精髓。

  戲班發起人黃水城說,布袋戲在峇株巴轄一帶曾經相當盛行,但黃氏也對「布袋戲」的前景並不樂觀,認為布袋戲有朝一日會消失。

相關焦點

  • 布袋戲在臺灣
    ■ 曾經鼎盛  戲班從早忙到晚  《清宮三百年》源自小說《清宮秘史》,1948年,臺灣的布袋戲藝師、「亦宛然掌中劇團」班主李天祿從大陸帶回小說殘本,並以布袋戲的形式編演,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13年連演不衰。  陳錫煌小學畢業後加入自家戲班,每逢節慶,便隨父親李天祿一同演出。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漳州布袋戲的發展確實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許多地方的傳統藝術都會遇到傳承與保護的問題。一是演出方式依舊傳統,基本還是局限於大型舞臺或廟會中,觀眾觀看的方式單一,在日常中接觸較少。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看戲的時間不同,主角也不一樣,但布袋戲的魅力,一直歷久未衰。『搬戲空,看戲憨。』一座野臺,幾十張板凳,便是一個露天劇場,鑼鼓喧天,布袋戲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一口能道千古事,雙手操演百萬兵。』小小舞臺,搬演人生百態。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身著錦緞的偶人在舞臺上作出各種超凡入聖的武打動作,而這,就是風靡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掌中」,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漳州、泉州。文 | 闕    政早期的布袋戲其實就是手指木偶戲,一般在迎神廟會這樣的場合裡演出,也正因為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才得名「布袋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的臺灣布袋戲已經至臻精美,融合了中國傳統八大藝術元素,有「採眾美以成芳」的美譽。
  • 這部火遍二次元的新番,竟然源自中國傳統布袋戲
    可它其實是日本與臺灣合作出的一部10集的武俠動畫,主打:「愛的戰士」虛淵玄x霹靂布袋戲虛淵玄是日本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腳本家,也是遊戲公司Nitro+董事和核心人物,小說代表作有《Fate/Zero》,動畫劇本代表作有《魔法少女小圓》。布袋戲,很多人可能不了解。
  • 金光啟示錄 進入臺灣布袋戲魔幻世界
    作者做了層層的訪查與整理,以自己獨特的跨時空觀點與活潑如說書人的劇本寫法,將布袋戲的淵源、脈絡以及種種為人不知的典故,一一理出,並發現其與當代臺灣藝術界的創作淵源有所接連,而藝術即生命的體驗,臺灣人便是活在變動的歷史背景下、混血的多元文化中、拼裝、變體、錯亂、錯亂中再生的狀態裡,人生如戲,臺灣人的一生,如同一出出金光戲的上演,由此演繹而出,屬於臺灣人的「金光藝術」。
  • 長年推廣布袋戲傳承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九旬迎來豐碩果實
    18日於臺北偶戲館舉行的大師工作坊成果展中,則輪到藝生們登場,以精彩的布袋戲演出、精美的戲偶衣裳及兵器,感謝陳錫煌的教導。布袋戲大師陳錫煌深感傳統文化保存不易,長年推動教學工作坊。(黃世麒攝) 現年90歲的陳錫煌表示,自己曾因年紀大了而一度想放棄布袋戲,但最後仍因擔心傳統文化流逝,而持續開辦工作坊,「一旦我們不繼續教學,傳統文化就會不見,而且不只要學布袋戲,帽子、兵器怎麼做,都要學才可以。」陳錫煌分享,他會視學員年齡大小來決定怎麼讓小朋友對布袋戲產生興趣。
  • 藝堂課|指尖上的獨幕劇——邵陽布袋戲
    (圖為非遺影像公開課現場,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供圖。央廣網發。)本期,我們將走進邵陽布袋戲,聆聽它背後的傳承故事。邵陽布袋戲為中國木偶戲的一個種類,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表演技藝於一體,具有神秘、精緻、新奇、簡便等特徵。邵陽布袋戲系口傳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為:一個藝人一副戲擔,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末醜,吹打彈唱耍,全靠藝人一個人手、腳、口、舌並用,十指靈活調度,以武打戲、鬼怪戲、滑稽戲居多。
  • 雲林國際偶戲節 布袋戲史豔文、素還真等6大男神慶中秋
    華夏經緯網9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雲林國際偶戲節以「男神時代」為主題,23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記者會,由布袋戲經典角色史豔文與藏鏡人同臺演出,邀請民眾10月2日到虎尾高鐵特定區,與布袋戲6大男神一起歡度中秋節連假。
  • 布袋戲:趣味表情「逗你玩」(組圖)
    在福建泉州甚至上海崇明,也有這樣一群愛好布袋戲的年輕人,他們守護著這項民間藝術,遊走於各大城市之間為大家帶來精彩的現場表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群人。  撰文 顧園園 崔翼琴  背景連結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中國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
  • 霹靂布袋戲員工涉爭議言論,《閃耀暖暖》等與其解約
    圖片來源:微博@精神禿古與此同時,另一網友則發現,霹靂布袋戲資深操偶師「貓叔」丁振清則在Facebook上將「新冠病毒」稱之為「武漢肺炎」,並且充滿調侃的意味,不少戲迷和網友表示不能接受這樣的態度。圖片來源:微博@林淌淌輿論沸騰之後,「貓叔」在微博為「不知會鬧了這麼大的風波」道歉,表示「對藝術、生活只想簡單地過」,而後清空所有微博。
  • 撥開日本動漫的包裝,布袋戲《東離劍遊紀》依然夠「霹靂」
    剛傳入臺灣的布袋戲演的是大陸帶去的劇本:「天波樓」、「寶塔記」、「孫叔敖復國」、「唐寅磨鏡」、「乾隆遊山東」等,在民間婚喪嫁娶的儀式慶典上演出。一般來說,這些傳統劇目被當成衡量布袋戲藝人和班子水準高低的重要標準,能夠很好完成30出左右的傳統劇本就可以被稱為名師。不過久而久之,經典的劇目演出多年也會讓觀眾生出「審美疲勞」。《東離劍遊紀》劇照。
  • 島國的布袋戲動畫,看完不服不行
    提起「愛的戰士」虛淵玄很多小夥伴第一反應都是「便當王」老虛嘛這位日本知名的致鬱系劇作家、小說家和腳本家居然瞄上了一種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布袋戲老虛因布袋戲的奇妙表現手法被迅速帶入坑為了賣布袋戲的安利,這傢伙居然專門寫了一個劇本而且還和臺灣霹靂社合作,做了《東離劍遊記》這部動畫
  • 動漫圓桌會:為何霹靂布袋戲越做越火,金光布袋戲卻有所不及
    動漫圓桌會:為何霹靂布袋戲越做越火,金光布袋戲卻有所不及文/老郭聊動漫今天談的這個話題,並不是來引起霹靂和金光粉絲的矛盾的,我們儘量從客觀角度來進行討論,並且老郭最後希望,能夠通過對兩家同源同種的藝術作品分析,來獲得一些結果和啟發。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通過操偶師精確的手法,加上精妙的布景和融入現代影視手段如特效等,以及錯綜複雜的劇情,讓這個看似單一傳統的布袋戲煥發出屬於創新的生命力。本是臺灣地區的一種特色劇,由於在日本開拓市場受阻,後轉頭看向大陸。《霹靂布袋戲》開拓大陸很多東西如果不是同根同源的東西,對於不同文化的人們來說,是很難理解一些傳統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