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中華超市買牛腩,師傅都問:皮多肉多,還是,肉多皮多?我總是為難得要死,如同面對哈姆雷特的生死之問,難以抉擇。
(圖/LosAngelesTimes)
上海人以前勿大吃牛羊肉的。牛腩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之後才進入上海人餐桌的食物。
(圖片來自網絡)
老早聽我媽講,上海的一條弄堂裡,家裡夥食最好的是廣東人,吃得最做人家的是寧波人。中學時代,我細心觀察我所有祖籍廣東的同學,結果發現還真是的:每一個都是白白胖胖的,和印象中瘦削的廣東人相貌完全不同。
(小編註:「做人家」即節儉的意思。圖/新民晚報)
後來改革開放,稍許見了點世面,原來我那些同學,竟是香港寫字間年輕人的翻版:生活算得養尊處優,精於飲食,又不需陽光暴曬下的勞作,面孔上似乎都寫著四個大字:「太平盛世」。不似內陸的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憂國憂民」,即便裝裝樣子,也是要的。好吃懶做,是資產階級可恥的生活方式。
(小編註:舊上海的移民構成中,江浙人佔大比例,其他各地的移民中,廣東人多從事百貨業、餐飲等行業,著名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老闆都是廣東人。圖片來自網絡)
太平盛世的富裕之鄉,別說資產階級,即便底層平民,廣東人真是把吃做到極致。哪怕是街頭的雜碎小食。牛腩便是其一。
(圖片來自網絡)
牛有13根肋骨,美國切割法中,前五根為brisket, 6-12根為plate, 13根後為flank. 我以前寫過,如果炒牛柳(嫩牛肉),西冷極好;而喜歡稍微有些嚼勁的,比如幹煸牛肉絲,切自牛側腹的beef flank,或牛的橫膈膜肉beef skirt則更為理想。
( 圖/TheSpruceEats)
(小編註:牛腩大致可分為坑腩、爽腩、腩底、腩角和挽手腩,當中最普遍是坑腩。坑腩屬近腰肋骨的肉。除去肋骨後會出現一條條坑,所以稱為坑腩。其肉質韌性大,肥瘦相間,最適合用作燜或煲湯。牛腩外形呈橢圓形狀,肉塊扁平,其肉中有筋,肌肉間脂肪明顯。性溫,味甘鹹。烹調方法主要為燜、燉、紅燒等。Via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
正宗的牛腩是坑腩,大體為plate部分,即牛肋骨之間的肌肉和脂肪,貼著肋骨的筋膜,連著牛骨軟膏,用於清燉煲湯。煮燉完畢,軟糯滑溜,唉,那個好吃呀!如果沒有那個細分的條件,一般般的牛腩買回家,那麼,最好搭上一些牛筋同煮才好。
煮牛腩非常簡單,
把牛腩切大塊,先出一潽水,也就是熱水煮開,洗去雜沫。
另取一口保溫的鑄鐵鍋,le Creuset之類極為合適。加入薑片、蔥節和料酒,洗乾淨的牛腩大塊,加水至淹沒牛腩,合蓋燒開,轉中火燉一小時。
關火,燜半小時。此時,可以加入出過水的牛筋。再大火燒開,轉中火燉一小時。關火,燜半小時。
經過兩道間歇火的燉煮後,將食材撈出,切小塊。第一步完成。一次多燉些,分份冷凍。需要時取出,做成蘿蔔牛腩、咖喱牛腩、柱侯牛腩.
我平日裡不愛吃豬肉,比如紅燒肉之類。反倒喜歡牛腩、羊雜這些上不了臺面的小食。常燒的便是柱侯牛腩,也就是用柱侯醬燒牛腩。
(圖/YiReservation)
柱侯醬,相傳是由佛山廚師梁柱候創製,算得是粵菜裡不可或缺的一種醬汁調料。用柱候醬作主要調料比較經典的菜餚是柱候雞、柱候鵝、柱候豬手、柱候牛腩等。
(圖/TeaCraft)
鍋子燒熱,加入蔥姜和柱侯醬,少許料酒,牛腩,牛筋等,翻炒。每種柱侯醬的甜鹹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適量糖和生抽。加入適量湯水,小火燜燉半小時。改大火收汁,記得不要一下子收得太幹。
這就完成了,柱侯牛腩。老下飯的嘞!再加一碟青菜,小碗豆腐,與我便是太平盛世了!
【本文未經許可,請勿抄襲或轉載】
小蘋,出生上海,旅居美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理工背景,美食家傳。從傳統的滬上及江浙美食,到歐美大陸各種美食,涉獵廣泛,中餐西餐,中點西點,喜好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記憶與現實彼此相聯。更多她的內容,請關注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chsx
更多牛肉做的美味,點擊圖片:
更多調味的好醬,點擊圖片:
想自己做柱侯牛腩?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吧
如何與我們聯絡
直接私信本號
私信我們的服務號【唯美味商城】
發郵件給我們:business@vmei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