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力,肉眼,T骨和雪花這些西式切割的牛肉部位大家也許比較熟悉,但說起中式牛肉的切分似乎要更複雜些了。最近朋友圈有食友去順德覓食,吃到一款【牛雙賢粒】
如果您不問度娘就知道那是什麼,那一定是真正的吃貨。先不告訴你們是什麼部位,答案在文末揭曉。
廣東人的食不厭精其他省市只能望其項背了,維拉姐不指望研究得那麼高深,但如果能搞清楚平時去牛腩店吃了點什麼就很已經滿意了。
維拉姐就找一些比較常見的逐個探究一下:
牛爽腩也叫爽牛腩,是牛的小厴(yan) 部分,由兩層筋膜和脂肪包住,肉汁最甜,口感最軟,較肥
維基百科將牛爽腩和崩砂腩混為一談,老外怎麼能理解中華美食的高深莫測。崩砂腩是牛的橫膈膜,入口煙韌彈牙,是牛腩中最有嚼勁的部分。
坑腩,是指牛肋骨部分,肋骨一條條中間的牛腩形成坑狀因此稱為坑腩。坑腩也是最易入味的一種牛腩
牛面珠就是牛的臉頰肉,西式菜譜中也經常出現慢燉牛臉這類菜式,牛面珠最嫩脂肪也比牛腩少。
牛鞭是哪個部位大家應該都知道,那麼維拉姐來延伸閱讀一下。活牛分為兩種:煽牯和生牯。煽牯就是閹割過的牛,我們平時吃的肥牛就是煽牯,但是煽的時間也有講究,時間短就會太肥,上好的牛腩要在小牛一歲時就閹割,養五年後才宰殺。人類真是很可怕!
行家說生牯的口感會塞牙,而煽牯就不會。這點維拉姐倒是有體會,最近連續吃了兩家人氣牛腩店,第一口就會覺得有塞牙和不塞牙的區別,我還以為是店家燉得不夠腍,做了這個帖子才學習到。 大埔群記的牛爽腩就一點不塞牙,塞牙那家在天后。煽牯香港每天的供應量只有十頭左右,一家牛腩店要始終供應煽牯不知能否做到,群記始終大排長龍是真的。
以上部分文字和圖片來自網絡。維拉姐也是在學習階段,做這個帖子是邊學邊寫,有錯誤歡迎留言指正。
對了公布答案:牛雙賢粒是指牛的第一個胃的第三層肌肉,Word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