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大媽生病住院,親朋好友去看她。
張大媽提著一籃水果,笑著說:「你呀,這是有福氣了。辛苦操勞了一輩子,現在也該享福了,讓兒女也伺候伺候你,多好。養兒養女一輩子,不就是等著兒女膝下盡孝的這一天嗎。」
聽了張大媽的話,李大媽明顯情緒低落。
這時,自己的學生倩倩進來了。
倩倩笑著安慰李大媽:「我知道您心裡難受,您一輩子要強,不想給子女添負擔。不過,您也要放寬心啊,現在醫學技術這麼發達,您放寬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倩倩的話顯然給李大媽帶來了希望,李大媽的臉色馬上由陰轉晴,居然笑了起來。
同為探視病人,張大媽的話給李大媽帶來了絕望,但是,倩倩的話卻給李大媽帶來了希望。
這就是會安慰人的力量。
如果你也想擁有,可以從《恰到好處的安慰》一書中學習。
02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別人說一些不幸的壞消息時,內心充滿了同情,也想要給對方安慰。
可是,思考了好久,卻總是想不出一句恰當的話語。
於是,你選擇了默默的離開。
究竟是什麼,阻止我們不敢表達自己的共情?
《恰到好處的安慰》這本書裡,凱爾西和埃米莉提出阻礙共情的三種因素:
害怕做錯事
害怕說錯話
害怕沒有時間/足夠的精力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害怕的因素,主要還是與自我認知有關。
從孩提時期,當我們的示好被拒絕、意圖被誤解、善意被忽視時,這些情感上的小刺痛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漸漸的,刺痛積少成多,長成了傷疤,當有機會和他人建立關係時,我們就會選擇謹慎行事、甚至迴避。
長此以往,我們便藏起了自己的共情力,成了安慰他人的膽小鬼。
然而,現實生活卻不容我們如此脆弱。
你不會安慰人,就會被他人當做冷血,被他人孤立。
慢慢地,自己也就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問題」青年。
如果想要改變現狀,那麼我們需要及時充電。
03
在公眾場合哭泣
在車裡哭泣
看電視的時候獨自哭泣
在工作時哭泣
喝醉酒時哭泣
面對人生哀傷的五個階段,作為旁觀者的你,特別想要上前去安慰別人,可是又不知道怎麼表達,此時焦慮的你應該怎麼做?
一是表達善意
善諦項目的創始人曾說:「每個人都想學到技巧。該怎麼說?怎麼做?但在人臨終的時候,沒有什麼技巧比想照顧他們的善意本身更能贏得信任了。」
善意的核心是完全拋棄本我和自利去幫助別人。
當人們深陷困境時,除了無法解決的客觀問題外,還會伴有焦慮、恐懼和孤獨的情感。
此時,恰到好處的安慰,不是我們的侃侃而談,或者講一些四兩撥千斤的大道理。
而是陪著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或者就是陪著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散步,再什麼也不做,只需要表達出你發自內心真正的善意就好。
二是靜靜傾聽
俗話說:「此時無聲勝有聲」。
有時候,面對需要安慰的對象,與其巴拉巴拉說一通不知所云的廢話,還不如安靜的聽對方傾訴。
很多時候,傾聽比絞盡腦汁地找「有用」的話容易的多。
在書中,關於傾聽,作者進行了分類。
共情式傾聽:保持安靜,讓另一個人傾訴直到他完成。
這是一種最有價值的傾聽,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聯結和信任,並且鼓勵人們敞開心扉。
事實型傾聽:在事實型傾聽中,我們總想要記住他人所說的有用信息。
這種傾聽的進行,一定要在確保你已經通過共情式傾聽和對方建立了某種信任,否則因為找有用信息這一目的,會導致交談從講述人想要說的內容,轉移到提問人想要知道的內容,沒有情感,很容易阻礙分享。
批判型傾聽:主要目標是分析和評價我們所聽到的內容。
這種方式會幫助我們形成觀點、判斷,在對方主動要你進行評價時,方可使用。
倘若自己不能確定使用哪種方式時,可以先問對方:「你想要安慰還是想聽真話?」
如果對方只是想要一些安慰,就用共情式傾聽。
如果想聽真話,那麼可以在取得對方信任的前提下,運用事實型傾聽和批判型傾聽。
恰到好處的安慰,不但能夠從精神上攙扶對方走過難熬的階段,也能使彼此的情誼更加深厚。
從現在開始,運用書中的方法論,相信你也會成為一個高情商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