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是什麼,你知道嗎?

2021-02-07 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

絞胎瓷的靈魂是以胎骨裝飾陶瓷。
「色泥」的介入,無疑是絞胎瓷在新時代的一次「借屍還魂」,一種「脫胎換骨」,一次「鳳凰涅槃」,一種「雄鷹再生」。

絞胎是一種陶瓷裝飾技法,凡是通過將幾種顏色的泥巧妙編織,形成具有紋飾的泥片,再利用這種帶有花紋的泥片製作各種陶瓷製品的工藝,我們統稱為絞胎工藝。


這種藝術形式源於唐而興於宋,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傳統絞胎紋飾由胎內而生,內外通透,表裡如一,完美體現了中國文人的精神追求,深受上流社會的喜愛,有君子之瓷的美譽。
另外絞胎工藝繁複,是中國陶瓷工藝中最難的一種,因為不同顏色的泥在燒制過程中收縮率的不同,絞胎陶瓷也非常容易開裂,成品率也不高,製作成本高昂,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失傳狀態,因此完美的絞胎瓷作品非常珍貴。在瓷器大家族中,最難創製、最難燒制的是絞胎瓷,沒有之一。

難就難在絞胎瓷取胎骨之色作為裝飾,難就難在胎泥其色不同、其質必異,將兩到三種甚至更多不同性質的胎泥絞在一起、絞成鳥羽紋、雲紋、流水紋等裝飾並燒成陶瓷器皿,其難,難於過去的過「蜀道」、難於當下的「骨髓配型」。


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中都收藏有中國的絞胎瓷珍品,絞胎的紋飾自然清新,件件不同,獨一無二,不可複製,所以當代絞胎瓷精品更是一件難求,深受收藏愛好者追捧。同時,絞胎瓷的紋飾有著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具有手繪無法取代的美感,這種美感不僅徵服了日本,也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成為眾多藝術家爭相研究的對象。



相關焦點

  • 絞胎紫砂壺的「五美」你知道嗎?
    有學者在總結絞胎紫砂壺文化底蘊的時候,借鑑玉之「五德」提出絞胎紫砂文化的「五美」。和一切茶。愛茶人都知道,喝綠茶要用玻璃杯,喝烏龍茶需用蓋碗,但是絞胎紫砂壺作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來喝綠茶,也可以喝現在時髦的普洱茶。
  • 中國唐代絞胎瓷器
    盌有唐代習見的弦紋盌,口外撇,盌身淺而近於垂直,盌身中部凸起一條弦紋,圈足。三足小盤為淺式,盤口沿平折,盤底坦平,下有三個矮小的乳足。長方形小枕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樣。其製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後粘合成形,(底部一般都不用絞胎)陰乾後將四角修圓,在背面挖一個圓孔,最後施釉裝坯入窯燒成。絞胎瓷器的製作工藝比一般色釉瓷器繁複。
  • nugu nugu 絞胎工作室
    他們主要在製作絞胎作品,一起來看看,花紋世界的亞子。絞胎瓷,是一種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繪」,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色泥揉在一起,然後相絞,利用拉坯或者印坯的方式製作成形,再罩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也變化無窮。剛來景德鎮的時候會做一些透光絞胎,需要兩種不同性質的泥混合使用,後來逐漸開始做一些彩色花紋的日用器皿。
  • 精美的絞胎瓷器的製作
    》 視頻來源於youtube,時長5分20秒-絞胎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裝飾工藝中特殊的品種,由於工藝複雜,製作難度大,因此其產品、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絞胎瓷器由中國鞏義窯與當陽峪窯窯工的發明創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 絞胎瓷器的鑑定識別
    焦作——絞胎瓷器唐代絞胎陶瓷的胎土一般多為藕粉胎與白胎兩種,老的絞胎器胎土的燒造溫度不是很高,因此質地比較粗松,如藕粉胎的胎土用指甲即能劃出痕跡。宋金時期的絞胎陶瓷一般做工比較細緻,胎與坯都較薄,底足修胎非常精細;胎土較鬆脆,所以真品的手感會較輕。新仿絞胎胎土由於使用現在的球磨機而更細膩,黏合度更強,器物一般手感較重。
  • 陶瓷百科︱「瓷中君子」:絞胎
    宜興稱之為「絞泥」,河北易縣又稱之「彩胎」。傳入日本後,演變成了「練上手」(Nerikomi)。河南絞胎工藝美術師楊峽認為,還是叫回原始叫法「攪胎」比較好,扌首旁有手工手作之意。因攪胎即胎內裝飾,手工編花,有自然天成、表裡如一之美感。
  • 流羽飛花——絞胎瓷器概說
    1、中國絞胎藝術瓷的產生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絞胎工藝最早產生於唐代。有確切紀年的唐代胎瓷出土過兩件,一件是唐神龍二年 (706)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絞胎騎馬俑,另一件是唐開元二年(714)楊諫臣墓出土的絞胎缽。還有一件青瓷絞胎枕,雖無明確紀年,但出土於寧波市和義路唐末遺址裡,也可確定為唐代。
  • 變化萬千:唐代絞胎釉瓷
    絞胎陶瓷亦稱「絞泥」、「攪胎瓷」、 「透花瓷」。絞胎是唐代陶瓷業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靖康之變後失傳。
  • 絞胎陶瓷在唐,曾是大唐斑斕幻想的佐證
    此馬非常見唐三彩馬,絞胎為體,呈現入骨紋理。馬之毛色,雖少有如此斑紋,但絕非沒有,皇家擁有此斑紋良駒,為其塑形,正好顯示絞胎的表現能力。若細觀察此件騎馬狩獵俑,竟然有添筆補絞胎紋理不足之處。由此可見,此時絞胎作品尚處在初級階段,工藝上還達不到遊刃有餘的境界。
  • 絞胎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秘之花
    唐代絞胎紋三足爐~中國唐代絞胎瓷器,傳世甚少,絞胎是唐代陶瓷業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
  • 焦作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瓷中君子」絞胎瓷
    絞胎瓷上形象的鳥羽紋制胎、煉泥、擀皮……絞胎瓷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共有10個環節、108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全靠工匠們手工完成,這造成了絞胎瓷的成品率不高。河南焦作的「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起源於唐,興盛於北宋。
  • 鈞瓷、陝州剪紙、絞胎瓷代表河南非遺上了進博會
    恢復絞胎瓷的,是一位叫柴戰柱的焦作修武縣人,現在擔任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公司藝術總監。每年,這家公司能生產約5萬件絞胎藝術瓷作品,其中精品約100件,佔絞胎藝術瓷市場的70%左右。在河南展區絞胎瓷展位,負責接待的是柴戰柱的愛人李紅霞。談及絞胎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它也被稱作「絞泥」「攪胎瓷」「透花瓷」。
  • 絞胎瓷器的「紋理多變」是中國陶瓷史上一朵奇葩
    絞胎,又稱作「攪胎」、「絞泥」、「透花」,日本人稱之為「鷓鴣斑」,西方人稱其為「大理石紋」,它是我國唐代制瓷業中開始出現的一個新工藝。其製造工序是:先使用白、褐或黃、褐兩種色彩的瓷土分別製成泥條,然後像擰麻花一樣相間揉合在一起,之後拉坯成形,於是瓷胎上就形成了像木紋一般的兩色相間紋理,最後在胎體上施一層透明釉,入窯焙燒就製成了一件絞胎瓷器。絞胎瓷器以其變化多端的紋理、自然天成的神韻,而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朵絢爛的奇葩。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文浩在創新中探尋絞胎瓷的傳承與發展
    河南經濟報記者 谷太磊 通訊員 李相宜 王茜雲臺山水、太極聖地、「四大懷藥」、絞胎瓷器……在焦作市的幾大文化名片中,目前做得最艱苦的,恐怕莫過於當陽峪的絞胎瓷了。李文浩就是其中的一員。「80後」的李文浩,從職業學校一畢業,就學以致用地進入陶瓷行業。
  • 國家非遺「瓷中君子」絞胎瓷逾百件珍品亮相鄭州
    王濤 攝   中新網鄭州5月22日電(記者 董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作品展及研討會22日在鄭州舉行。絞胎瓷有著「瓷中君子」的美譽。當日展出了逾百件絞胎瓷珍品。
  • 河南「匠人」掉進「泥坑」30年 讓隱匿民間九百年的絞胎瓷重獲新生
    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柴戰柱的絞胎瓷展廳,撇開展架上造型優美、紋飾多樣的成品瓷器,他先拿出幾塊碎瓷片給記者看,絞胎瓷的奧秘就藏在這不起眼的碎瓷片裡。絞胎瓷利用獨特的絞胎技法,將不同顏色的泥塊絞在一起,俗稱「編花」,通過胎內紋飾變化來裝飾瓷器,表裡如一,內外相通。「絞胎瓷堪稱『編織』出來的瓷器。」柴戰柱說。儘管坐在展廳,柴戰柱仍高高捲起褲腿。
  • 絞胎瓷,瓷中翹楚,亦真亦幻的藝術感染力,表裡如一令人賞心悅目
    絞胎瓷,是中國博學多才、精彩紛呈的陶瓷體系中一個寶貴、稀有、與眾不同的品種。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唐代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嶺土作胎,因燒成溫度不同,胎色白中帶粉紅,大都施低溫黃釉、綠釉和三彩釉三種色調,以黃釉居多,三彩釉最少,主要形狀有圓角長方枕、倭角長方枕、三彩釉長方枕。絞胎由不同顏色的瓷土相絞在一起製成泥色,然後像擰麻花一樣將它們擰在一起,絞在一起能夠形成了各種花紋。
  • 豫見進博丨鈞瓷、絞胎瓷,陝州剪紙,它們代表河南「非遺」登上進博...
    此次,河南選出「三大件」——鈞瓷、陝州剪紙和絞胎瓷約120件產品參加進博會。好看好玩更有內涵,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厚重的中原文化,將為全球客商增添一份文化交融的美好記憶。一個絞胎瓷瓶,致敬工匠精神物以精為美,以稀為貴。絞胎瓷,集中體現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工匠精神。
  • 河南造盾構機模型,汝瓷、絞胎瓷及懷山藥古法炮製技藝……這些...
    懷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和河南弘寶汝瓷坊有限公司3家企業參展,展示汝瓷、絞胎瓷及懷山藥古法炮製技藝。  同時,河南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糧》和三門峽的小天鵝舞蹈表演將登上進博會演出舞臺,展現河南戲曲文化和現代藝術之美。
  • 你知道什麼是「苦蕎」嗎?你知道「它」有什麼功效嗎?
    你知道什麼是「苦蕎」嗎?你知道「它」有什麼功效嗎?廣靈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適宜種植苦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