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瓷的靈魂是以胎骨裝飾陶瓷。
「色泥」的介入,無疑是絞胎瓷在新時代的一次「借屍還魂」,一種「脫胎換骨」,一次「鳳凰涅槃」,一種「雄鷹再生」。
絞胎是一種陶瓷裝飾技法,凡是通過將幾種顏色的泥巧妙編織,形成具有紋飾的泥片,再利用這種帶有花紋的泥片製作各種陶瓷製品的工藝,我們統稱為絞胎工藝。
這種藝術形式源於唐而興於宋,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傳統絞胎紋飾由胎內而生,內外通透,表裡如一,完美體現了中國文人的精神追求,深受上流社會的喜愛,有君子之瓷的美譽。
另外絞胎工藝繁複,是中國陶瓷工藝中最難的一種,因為不同顏色的泥在燒制過程中收縮率的不同,絞胎陶瓷也非常容易開裂,成品率也不高,製作成本高昂,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失傳狀態,因此完美的絞胎瓷作品非常珍貴。在瓷器大家族中,最難創製、最難燒制的是絞胎瓷,沒有之一。
難就難在絞胎瓷取胎骨之色作為裝飾,難就難在胎泥其色不同、其質必異,將兩到三種甚至更多不同性質的胎泥絞在一起、絞成鳥羽紋、雲紋、流水紋等裝飾並燒成陶瓷器皿,其難,難於過去的過「蜀道」、難於當下的「骨髓配型」。
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中都收藏有中國的絞胎瓷珍品,絞胎的紋飾自然清新,件件不同,獨一無二,不可複製,所以當代絞胎瓷精品更是一件難求,深受收藏愛好者追捧。同時,絞胎瓷的紋飾有著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具有手繪無法取代的美感,這種美感不僅徵服了日本,也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成為眾多藝術家爭相研究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