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倩動作慢。
小時說是細緻,每次一大群孩子圍桌吃飯,大家狼吞虎咽,吃得滿嘴滿臉,就她一個細嚼慢咽,邊吃邊擦嘴,食物一掉出來立刻皺起眉,非立刻停下來整理乾淨不可。
人家一頓飯用兩張餐巾紙,她可是一大疊都不夠用!如此看在眼裡,我好不羨慕,心裡嘀咕著:怎麼同樣養女兒,人家養出來的這麼有氣質,自己養出來的,卻如此豪放「大氣」?
過兩年,大家高高興興地送孩子上幼稚園了,每天早上,總看見小倩的媽拎著白雪公主背包,頻頻回頭,喊著後面慢條斯理的小公主:「快點,你快點好不好,遲到了!」
然後,是每一個完整帶去,又因著來不及吃,而幾乎完整帶回來的午餐盒; 是每個下午窩在房間內,窩半天也作不完的功課; 是學校考試卷上明明會卻來不及完成的題目。
還有,經常為了出門前拖拉被念到滿臉淚水的衝突,頻頻爆發在母女原本親密的關係上。
「怎麼有這麼慢的孩子?她越慢,我就越急,都快得心臟病了!」小倩的媽搖頭嘆氣。
又過幾年,時間表上的空處更少,像一般孩子,小倩除了學校越來越多的功課報告要交,還有才藝要練。慢動作,只好跟睡眠借時間,正在成長的孩子,精神不佳,脾氣來了,挫折沒有得到大人的安慰,反而換來更多因為焦急而發出的指責; 嘮叨和催促,已經在母女之間,炸成坑坑孔孔。
小倩覺得自己好像真的什麼都做不好,趕不及。
小倩的媽,則賞罰的管教方法都使盡了,只好承認自己是個沒用的媽。
有一回,老師告訴小倩的媽,他遇到小倩小學一年級的老師,談起小倩,那個一年級老師的結論是:「哇!小倩還是小倩!」
原來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她聽了,難過得哭了好久,多年來試著要幫助小倩,改變她,可是到頭來,一點進步也沒有,自己這個媽真是徹底失敗呀!
小倩的慢掐到媽媽的脖子,因為她的媽媽是個動作快速,利落,能幹的女人,而且,由於爸爸工作忙碌,經常出差不在家,小倩下面還有個小她三歲的弟弟,媽媽期待她是個獨立,甚至可以幫補的大姐姐。
慢,在小倩媽媽的心中,是不成熟,不懂事的同義詞。
可是對小倩而言,她沒有那種埋頭往前衝的熱情,反倒是左顧右盼收集細節的過程,於她,比達到目的更有趣味和意義,同時,緩慢進行也讓她有安全感和信心。
但她總因著慢,被指責批評,因著慢,被說是不專心,浪費時間。慢,變成媽媽勃然大怒,搖頭嘆氣的原因。
她不是沒想過要改,只是改不掉,漸漸,連小倩自己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快不了」。
管教,不一定是改變。
管教過程中最大的陷阱,就是把孩子的某些特質當成問題處理,以至於父母筋疲力盡,傷心氣餒,孩子也因此常常陷在挫敗感裡,老覺得正常人不容易作,因為自己怎樣都做不好。
是特質,就有正負面,如同果子未成熟以前又酸又澀,生命的特質,常常也在孩子不成熟的年紀裡,顯出負面果效多於正面。
而那些一直不能被接受,甚至予以批評,指責的特質,可能自此掛上一張黑臉,掩埋了原來的潛力,成為讓孩子自慚的原因。
對小倩的慢,其實,首先要接納,承認這就是小倩的特質,不要處心積慮,把這特質當成仇敵去消滅。
是特質,就要教孩子管理,而不是拒絕,更改。
「Manage it , don’t change it!」(管理它,不要改變它),這是我常常勸周遭喪氣媽媽的話。
一個動作慢的孩子,不可能把他改變成利落迅速,但是,作父母的卻可以教導他如何在慢的情況下,出門不遲到,做功課不熬夜,過日子不天天惹得周遭的人氣急敗壞。
既然動作慢,就要作時間管理,別人上學只要半小時起床就夠,他要早一小時起床(起不來,就調時差,晚上早點睡); 做功課容易拖拉,可以放個鬧鐘每半小時提醒一次,讓她檢視自己的進度,也可以把一小時才能作完的功課分成兩份,不要一次完成。
許多孩子動作慢,是因為拖拉。
拖拉,是因為容易分心。
所以,「專心」就成為管理這個特質的重要工具。
很多父母以為容易分心的孩子就不可能專心,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天生特質,但是專心,卻可以訓練。
首先,是環境的處理。
我家老二無論在怎樣吵雜凌亂的環境裡,只要情緒妥當,都可以非常專心地把手上的事完成,甚至,可以同時完成幾件事。老大就受不了噪音的幹擾,而且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但是,因為她目標導向,所以不會拖拉。
老么呢,則是各種感官隨時開放,思考方式如兔---不好好走直線,總是跳來跳去。對他而言,目的,永遠比不上眼前的過程那麼具體,實際,吸引他,所以他很容易把火車開出軌道……
不,應該說他人根本不坐在車上,所以沒有軌道可行。
做功課,我要他不拖拉,就必須為他管理出一個可以專心的環境。除了沒有人聲幹擾,固定的做功課地方,書桌上面必須沒有其它會干擾他的東西,一枝筆,和正在做的那門作業,其它連別的課本,另外一堂課的習作本都不放在桌上。
私塾第一年,我必須把功課分成許多小塊,每一塊約十分鐘可完成,用碼錶倒數計時,等他習慣了可以專心把每十分鐘的功課做完,再慢慢增加每一塊的份量,延長時間。
如此反覆習慣之後,這個做功課的模式就定型了。雖然在其它事上他還是很容易分心拖拉,但是做功課卻不再令我傷腦筋。
從自己可以專心完成作業的能力裡,老么得著信心,小小的根,在那塊松過土裡建立了伸展的勇氣。
有回,我為家中室內植物買了漂亮新盆,把加了肥料的土倒進去時,為了讓植物吃得更飽更肥,就拼命壓,想把整包營養土都壓到不大的空間裡,結果,那可憐的植物嫩根差點沒被我的愛謀殺窒息。
孩子的生活土壤過密過實,以致空氣水分不易吸收,幼根也無法伸展,有時鬆土的方法,就是父母少壓少添加。
動作慢的孩子當中,有些,是因著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完美主義,要求過高,常常被叨念,催促,提醒,以至對自己的一行一動缺乏把握和自信,總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完善,不夠讓媽媽滿意,所以只好一直拖拉,延緩時間,甚至,不敢「完成」,因為怕被批評。
其實,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我們似乎都是被「催」大的。
大人,好像永遠無法了解,他們輕易跨出的一大步,是小孩的許多小小步的總和。
李用的媽媽原本是個職業婦女,有了孩子之後,放棄高薪工作回家作全職媽媽,悉心照顧一兒一女。李用的姐姐學校成績一路優秀,自動自發,而且競爭力很強,常在各項比賽裡拿獎出風頭。
偏偏李用讓媽媽操心,因他作什麼事都慢吞吞,老要媽媽在旁邊盯著催促著,磨半天才完成一點點。
李用漸漸長大,功課其實不差,只是不突出,從來也沒聽過他有何理想報負,過日子,好像不出錯沒挨罵就很滿意。媽媽看他這樣,深怕他懶惰浪費光陰,於是把他的時間表排得超滿。和姐姐一樣,除了學科,才藝運動一樣沒少。
儘管如此,李用每一樣課外的學習仍舊成績平平,挖掘不出他的強項,只覺得整天被趕鴨似的,從一站,被催到另一站。
這別人口中「挺乖」的孩子,看在作母親的眼裡,格外心焦。她常想著,李用是男孩,卻什麼都比別人慢一步,又好像怎樣都無所謂,將來怎麼在大學,在社會上和人競爭,又怎麼養家餬口照顧妻兒?
越擔憂,反應出來是更多的嘮叨和催促,緊緊黏在李用身後,像一條又黑又長又毛茸茸的尾巴。
直到李用16歲那年,有一天,要去參加一個重要的小提琴比賽,他在廁所裡出不來,其實是肚子不太舒服,可是媽媽氣急敗壞的在外面猛敲門,吼著,當他終於出來了之後,媽媽又跟在後面叨念不已。就在上車前,李用突然間山洪暴發似,對著雙手已經握在方向盤上的媽媽大吼:
「為什麼你永遠都在叫我快?快?快?我現在就讓你知道快不了的感覺!」然後,他把小提琴從盒子裡取出來,用力摔在地上。
李用的媽媽望著地上的破琴,不知所措。
受快餐文化影響,我們會有一種不忙不快就沒有效率,甚至浪費時間生命的錯覺。
其實,孩子慢,可能只是一種特質,不是因為任何問題。
要幫助孩子管理這種特質,就不要把他們的慢,解讀成不懂利用時間,因而為了不讓他們蹉跎光陰,就幫他們填滿時間表,免得他們一事無成。
其實孩子慢,就更要小心,別把他們弄到一個景況,讓他們一直在窘況中,作一個失敗者,成天跟在時間表後面,追不上。
太多太滿的時間表,讓慢的孩子成天浸泡在挫折感裡; 他們享受不到成就感,只是不斷從一個未完成,跳入另一個未完成裡。
有天,三個孩子受邀去朋友家參加生日會,我好不容易把他們「完工」送出門後,家裡繞一圈,發現廚房餐桌上是老么喝到剩一口的牛奶,浴室裡有老么掛了一半的溼毛巾,教室書桌上有他寫了一半的靈修筆記,車庫鞋架旁還有他一隻懸空的鞋。
我當然不高興!正嘀咕著這孩子不但動作慢,而且夠邋遢時,突然,天光射入記憶匣子,出門前一個小時的景況,歷歷在目:
正在教室裡讀經寫筆記的老么被老大喊著:「幾點了,還不趕快來吃早餐,你要不要去參加生日會?」
他從書桌前跳起來,衝進廚房,然後不久,又聽見老二吼著:
「怎麼還沒吃完?快呀!去洗把臉,否則我們出門不等你了!」
他放下沒喝完的牛奶,衝進浴室。
接著,有人猛敲他浴室的門:「我們走了!拜拜,下午見!」
他又衝出浴室,拎了一隻鞋上車。
果然,電話此刻響了,把我從記憶中喚回現實。
「媽媽,我需要另一隻鞋,不然姐姐說我只能坐在椅子上看人家玩。」老么在那頭抱歉地說。
是啊!明知道他動作慢,卻要他在短時間內和別人一樣完成那麼多事,結果,他當然一事無成,而且除了慢,還要再添幾項罪名。
夫人記得有個教會的姊妹,就有慢動作的特質,如果先生臨時打電話來說要帶客人回來吃飯,她會像熱鍋上的螞蟻般,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好像是一個不曾下廚房做菜的妻子。但是,給予時間,其實這姊妹可以好好做出許多精緻的小點心,而且她家的鍋子一個個亮晶晶又沒有刮痕,用十年好像上個月才買,因為每天飯後,在沒有時間的限制下,她很願意慢慢地,享受地把每個鍋子小心徹底地刷乾淨。
讓孩子經歷由自己特質散發出來正面果效,是管理特質的目標,千萬不要把焦點放在減低特質的負面影響上。
如果孩子是學習慢,除了個性特質,缺乏自信之外,可能是基礎功沒有打好。
這個基礎功,主要是學習習慣的奠定。
例如潦草要重做,功課要先完成才有娛樂,固定的做功課地點,每一份功課都要徹底完成,做功課時不可以接電話,吃點心。這些好習慣,都是幫助孩子學習起來更輕鬆,更有果效的方法。
如果孩子沒有這些好的基礎,我認為爸媽暫時不要把焦點放在效率或成績上,反而應該儘可能放慢速度,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基礎功。
這時,管理孩子的慢,需要的恐怕不是耐性,而是想像力; 一個短期間不能飛的孩子,要讓他走得巧,走得妙,走出自信和勇氣。
本文摘選自《管教的智慧》,馬睿欣著。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睿欣老師圖書。
馬睿欣,筆名私塾夫人,美籍華人,三個孩子的全職母親。
15歲出國留學,成長過程經歷三種不同文化的教育薰陶,婚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又經過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和私塾的三種不同教育方式。
對教養,她有不同觀察;對生活,她有許多嘗試;對世界,她有不同的看法;對生命,她有篤定的信仰。
著有《管教的智慧》、《理家理心》、《直面網絡》和散文集《遊子足音》(繁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