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就業 全家脫貧

2020-12-26 人民網重慶視窗

線上雙選會讓就業更便捷 攝/陳科儒

  就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脫貧攻堅,是必須打贏的一場重要戰役。解決就業,是變「輸血」型扶貧為「造血」型扶貧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永川區緊緊圍繞著促進就業為工作重點,做到「繃緊一根弦、突出兩個導向、抓實三項舉措、實施四輪驅動、聚焦五大任務」,根據永川的區情將重心放在留守群眾、貧困殘疾家庭、貧困大學生等方面,通過技能培訓、引導就業創業等方式多措並舉助推就業扶貧,確保所有具備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數據最有說服力:截至目前,永川區具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的脫貧人口4299人,實現了100%就業,建成5個扶貧車間吸納50人就業,累計安置公益性崗位1856人,兌現各類就業幫扶資金5073.37萬元,受益貧困群體3645人,基本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技術+勤勞」是留守群眾脫貧的密碼

  12月10日,隆冬,天氣一片陰沉。這個季節,村裡已進入了閒時,大多數人都呆在家裡,或烤火,或閒聊。但在永川區何埂鎮豐樂村一個名叫蔣家壩的小地方,卻是人聲鼎沸。「減輕壓力的措施,要勤翻身,避免拖、拉扯、拽、推等動作……」臺上,授課老師教得認真;臺下,數十名學生聽得入神。

  這是何埂鎮護理病人培訓班的第6天。當日晨,36歲的村民徐泉鈴起了個大早,簡單洗漱後,興衝衝來到了離家不遠的蔣家壩,開始了一天的課程。

  「之前只是懂一點皮毛,通過培訓班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且既有理論課又有實操課,非常有助於我們快速地掌握要領,學完後還要考試和推薦工作,對我們貧困戶來說實在是太友好了。」她說。

  徐泉鈴有兩個兒子,一個13歲,一個4歲,家裡公公智殘、婆婆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徐泉鈴此前一直「被迫」在家照料一家老小,家裡的經濟來源完全靠丈夫吳軍在工地上打零工。徐泉鈴坦言,正是因為看著兩個孩子一天天大了,自己也想出來做點事,「給他們掙學費和生活費」。

  徐泉鈴正想著出來做事,村裡就送來了培訓的消息,不僅全免費,還包夥食。徐泉鈴一聽還有這等好事,趕緊報了名。

  坐在徐泉鈴後面的王世蓮同樣是貧困戶,丈夫得了糖尿病和骨質增生,勞力不夠,也只能在附近打零工。「這個培訓班不錯,聽說培訓的護理內容都是社會上急需的,像保姆、醫院陪護等,工作不是太累,收入都還不錯,家裡看到了希望。」她高興地說。

  為了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水平,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永川區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力度,抓好組織培訓工作,特別是貧困村的培訓。

  一是藉助部門力量,會同區扶貧辦等單位召開各個層級的業務培訓會議,並採取聯合督查、定期通報的方式推進人社扶貧工作,把握口徑標準,做好政策指導,防止單打獨鬥、事倍功半。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各類學習培訓32次。

  二是鎮街上下聯動,積極爭取鎮街的大力支持,促進了各項人社扶貧政策得到落實。今年以來,每個鎮街至少服務5次以上。

  三是村社適時更新,充分發揮村社社保員情況熟悉的作用,第一時間反饋人員動態,及時收集培訓需求、就業創業意願,建立「一人一策」幫扶臺帳,數據每周動態更新,精準掌握勞動力就業幫扶需求。

  四是群眾積極參與,按照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培訓,強化「有效供給」,精準設置培訓方案,並在培訓過程中推出「飲水思源,勿忘黨恩」的課程,邀請黨校教師、脫貧典範進行授課,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今年以來,永川結合貧困群眾就業需求,針對性開展電工、叉車、養老護理、火鍋調味等職業技能培訓30餘期,累計培訓合格補貼449人,補貼金額67.3餘萬元。

  多措並舉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面上貧困已經得到了極大緩解,「啃硬骨頭」成了重中之重。在貧困群體中,貧困殘疾人無疑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沒有資金、沒有勞力的他們,脫貧之路尤為艱辛。

  永川區五間鎮景聖村塘坎上村民小組建卡貧困戶孫天英就是如此。

  眼下的孫天英,笑容滿面,精神頭足,渾身充滿了幹勁,和兩三年前的她比起來,簡直是天翻地覆的轉變。「那時候身體殘疾,家裡的負擔很重,自己都感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個月就盼著救助和補貼發下來。」回憶起過去的日子,孫天英十分感慨。

  渾渾噩噩的日子過了好些年,五間鎮社保所所長吳娟和村社保員上門了,「你不要有顧慮,殘疾人又不是沒得勞動能力,很多殘疾人比一般的更能幹,更讓老闆看重。」

  孫天英的生活仿佛被照進了一道陽光。多次勸導後,孫天英克服了悲觀情緒,來到五間鎮蕊福農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上班。「吳所長經常到車間關心我們的工作情況,要我多看多學。」她說,在吳娟的鼓勵下,自己主動參加了崗位培訓,掌握了食用菌生產技術,並利用工作之餘在家辦起了家庭農場,「我現在不僅照顧了家庭,還有了穩定工作,最重要的是還免費學到了食用菌種植技術,再也不用愁自己掙不到錢了。」孫天英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和孫天英情況類似,五間鎮和平村沙嵐坳村民小組貧困戶李正福癱瘓在床,生活都不能自理,失能後的他把一家人都「拴」在了床邊,無法外出務工,收入自然上不去。李正福的兒子名叫李剛偉,今年37歲,雖正值盛年,卻因為要照料父親,又不懂技術,只能靠打零工補貼家用。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李剛偉一下子無從務工,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五間鎮社保所摸排到這一情況後,立即根據李剛偉的個人情況,向他推送了崗位信息,並推薦到鳳凰湖工業園重慶隆兆機械有限公司從事機械加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確保穩定就業,五間鎮社保所多次與企業負責人溝通,協調企業安排技術骨幹幫助李剛偉學習磨床加工技術,實現從普通勞力向技術工人的轉變。考慮李剛偉家庭的具體情況,吳娟還幫助李剛偉的母親郭滿元申報了公共環境衛生保潔公益性崗位,就近就地安置,既務了工,又照顧了家庭,解決了李剛偉的後顧之憂。就業將生活的陽光灑進了李剛偉家中,臥病多年的李正福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為實現全面小康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永川區就業和人才中心拿出不少舉措,千方百計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

  「精準動態掌握殘疾人就業創業情況後,我們整合現有培訓政策,大力開展培訓,提升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鼓勵和引導有就業創業願望的殘疾人按需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努力實現有培訓願望的殘疾人應訓盡訓。」永川區就業和人才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永川區充分利用每年舉辦的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周等大型專場招聘活動,為殘疾人就業創業搭建平臺,提供渠道,提供服務。

  此外,開發公益性崗位託底安置就業,運用社保補貼政策,鼓勵單位吸納就業和個人靈活就業,創業擔保貸款鼓勵創業,支持開展就業扶貧示範車間、創業就業示範街、創業就業示範山村創建工作,吸納就業。

  種種措施,「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變成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助力大學生創業就業斬斷「代際貧困」

  教育扶貧是斬斷代際貧困的一把利劍。作為中國西部職教名城,永川在校大學生多達15萬人,每年大學畢業生近3萬人。在這些大學生中間,也有相當比例的貧困家庭子女,做好對他們的幫扶,無疑能極大地助貧帶貧。

  「我們對貧困大學生的幫扶分為兩種。」永川區就業和人才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是在就業方面,從2019年至今先後組織大型招聘活動73場,有效對接產業人才1.1萬人,舉辦高級人才研修班和特色工種培訓班11期,培訓產業人才760人。

  二是在創業方面,以政策支持、場地支持、資源支持、投資支持,構建集創新創業政策幫扶、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創新創業綜合實踐、就業招聘會、就業崗位技能實踐、就業崗位培育等多位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永川區臨江鎮天堂村貧困大學生黃家君就受益於此。

  現年28歲的黃家君2015年畢業於雲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水產養殖專業,家裡的情況原本還過得去,但由於父親承包魚塘失敗,母親體弱多病,一家人被評定為建卡貧困戶。

  「我大學畢業後,一時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於是便回到家裡,利用學到的水產養殖知識幫助父親養殖。」黃家君說,同時自己還參加了永川區就業和人才中心組織的SYB創業培訓,學習創業知識。

  在鎮村幫扶幹部的鼓勵下,經過多次試養,黃家君終於掌握了養殖白甲烏鱧的關鍵技術。2016年,黃家君從外地購進白甲烏鱧魚苗2萬尾,開始留在家裡自主創業。經過一年的精心養殖,黃家君的白甲烏鱧終於養成商品魚,當年銷售成魚1萬餘斤,實現收入20萬元,淨賺5萬元。

  2019年,為儘快脫貧致富,黃家君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他流轉了周邊農戶土地共計60餘畝發展養殖,申請創業貸款15萬元作為流動資金,用以自己培育四大家魚魚苗、白甲烏鱧魚苗。2020年2月底,眼看到了魚苗銷售期,因受疫情影響,數十萬尾魚苗無人問津。鎮村幹部了解情況後,立馬幫助聯繫周邊的銷售渠道。4月初,40萬尾四大家魚、白甲烏鱧魚苗銷售一空,甚至出現有訂單無魚苗的窘狀,今年銷售魚苗已實現年收入25萬元,純利潤10萬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黃家君養殖成功後,不忘帶動村裡其他養殖戶。他低價將魚苗銷售給周邊的養殖戶,積極幫助其他養殖戶養殖白甲烏鱧和四大家魚,並給予免費技術指導,引導周邊10餘戶農民發展水產養殖,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20餘人。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刺之年,永川區有就業意願的建卡貧困勞動力已全部實現就業,建卡貧困戶符合參保條件的全部參加養老保險,符合領取待遇條件的全部享受待遇,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下一步,該區將加大產業幫扶力度,為有意願從事農業和種植養殖發展的群眾提供技術支持和銷售幫扶,同時加大就業幫扶力度,對自主就業能力較強的群眾積極協調崗位,並繼續發揮好公益性崗位、以工代賑等就業幫扶措施,持續解決就業問題。

  賀娜 王美蓉

(責編:陳易、張禕)

相關焦點

  • 湖南脫貧記︱一人就業 全家脫貧 2020年務工貧困人口超230萬
    12月5日起,紅網時刻推出《湖南脫貧記》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湖南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典型經驗做法。紅網時刻記者 吳公然 長沙報導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貧困戶傳授就業技能,幫助貧困戶通過就業脫貧,能產生穩定脫貧不返貧的內生動力。
  • 「一人進廠,全家脫貧」!新縣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子耀  12月21日下午,陽光明媚,位於信陽市新縣的羚銳製藥百億貼基地裡掌聲雷動,「紅色新縣走出綠色藥企脫貧路」主題調研講學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 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廣東這條高速「拍了拍」她們,一起奔向好日子
    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揭西縣山湖村的她,4年前通過廣東省交通集團就業扶貧,進入臨近的潮惠高速工作,目前全家已經實現脫貧。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山湖村是全國196個、廣東5個貧困村定點觀測點之一,也是廣東省交通集團定點幫扶對象,共有120多戶貧困戶503位貧困人口。
  • 竹根灘:抓實勞務就業促脫貧攻堅
    同時,本人就近務工年收入12000元,人平增收5400多元,為2020年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竹根灘鎮積極走「支部建基地興產業、幹部搭平臺促創業、能人辦企業帶就業」的脫貧之路,激情唱響一首首精準扶貧進行曲。 經營主體促脫貧。
  • 7年來,逾900萬騎手通過平臺就業增收 美團獲全國脫貧攻堅獎
    當天發布的《美團扶貧報告2020》指出,2013年至今年8月底,累計有931.3萬騎手通過平臺實現就業增收,其中有54.5萬名國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目前絕大多數已實現脫貧。今年6月,美團繼續升級扶貧舉措「新起點在縣」,面向貧困縣繼續提供20萬就近就業崗位,並通過數位化在縣、旅遊在縣、培訓在縣、公益在縣等方式,多維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 教育部:「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教育部:「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時間:2020-12-10 11:41:42 來源:貴州網 12月8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有關情況。在服務脫貧攻堅上,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千萬家庭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式。
  • 深圳寶安:推動就業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
    如今,夫婦倆都進入華高王氏科技工作,兩人每月工資相加逾8000元,順利實現了就業脫貧。在她的帶動下,另外的8名家族成員也成功入職了華高王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蒙花連一家成為深圳市寶安區大力推進「就業扶貧」的一個縮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 脫貧攻堅不漏一戶不少一人 四川德陽累計減貧17.94萬人
    春節前,這個曾經德陽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近8萬居民的用水標準將得到提升。這裡的人們,也將徹底與地下的苦鹹水告別。乾旱年份,部分倉山鎮居民的飲水靠政府運送封面新聞記者從德陽市扶貧開發局了解到,德陽市不漏一戶、不少一人地完成了精準扶貧任務。
  • 產業帶動就業 助力脫貧攻堅
    深圳產業園長期穩定就業在10000人左右,其中貧困戶佔40%以上。產業帶動就業,助力脫貧成效顯著。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讓喀什地區各族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村婦女「從灶臺到機臺、從田間到車間、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真正做到「扶貧扶智與扶志」。 在喀什深圳產業園,有著眾多「援疆情懷」的企業家,他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 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發展產業強就業 脫貧攻堅見成效
    發展產業強就業 脫貧攻堅見成效陽山七拱鎮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811元,貧困發生率降至0%發放雞苗引導貧困戶養殖幫助他們增收、引進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促進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陽山縣七拱鎮堅定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和舉措,一步一個腳印,脫貧攻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 廣東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160萬貧困人口脫貧,產業+就業打出扶貧...
    (李博)廣東脫貧攻堅成績單背後,是通過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通過教育扶貧實現授人以漁,通過就業扶貧斬斷窮根。劉逢明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原本凋敝不堪的清遠市水西村,幾年不到竟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在他看來,水西村的變化可以書寫一部農村脫貧奮鬥史。
  • 安徽省金寨縣抓招商促就業帶脫貧成效明顯
    近年來,該縣始終堅持「招商興縣」戰略不動搖,突出新能源、大健康、電子信息、精密製造等主導產業,舉全縣之力大招商促就業帶脫貧,取得了明顯成效。招商引資工作自2014年以來連續6年位居全市先進位次,其中201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招商引資突出貢獻縣區」。一、搭建平臺,打造招商窪地,最大限度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 【百縣百村百人】「量身定製」的扶貧車間: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百縣百村百人】「量身定製」的扶貧車間: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2020-12-04 11:32:40   來源:中安在線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郭桃紅端上了「鐵飯碗」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郭桃紅端上了「鐵飯碗」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沈麗莉 通訊員 陳曉巍沿著綿延的山路郭愛仲家裡有3口人,兒子郭桃紅於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一直未找到工作,全家依靠種植2畝花椒生活,經濟收入本來不多,妻子得病後四處借錢治療,生活更加困難。「他家的生產生活成了我們駐村幫扶工作隊最牽掛的事。」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駐郭壩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王亮了解到郭愛仲家中情況後,聯繫醫院,聯繫民政救助部門,按時足額報銷住院費。
  • 社區工廠 拓寬就業扶貧路(人民眼·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平利縣因地制宜探索實施「搬遷建社區、社區辦工廠、工廠促就業」。至今,在這片交通閉塞的深山大川裡,83家社區工廠悄然生長,商貿投資活躍,進而改變了一大批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總書記強調,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後,後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  社區工廠已在三秦大地結出碩果。
  • 【決勝2020】寧夏西吉:蔬菜棚裡就業,家門口脫貧
    至此,寧夏9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日前,記者跟隨「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西吉,記錄這裡的脫貧故事。  迎來降雪天氣的西吉氣溫驟降,路上寒風嗖嗖,遠處的山坡被白雪覆蓋。在西吉向豐現代循環農業園區冷涼蔬菜基地大棚內,卻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嫩綠的西芹長勢旺盛,馬虎蘭與工友們正在熟練地採摘。
  • 【脫貧攻堅走基層】解決群眾就業,威寧雪榕公司很給力!
    【脫貧攻堅走基層】解決群眾就業,威寧雪榕公司很給力!現在不用出遠門就能夠穩定就業,公司還免費提供三餐,而且離家稍遠的還可以免費住宿。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對未來的生活,大家也都充滿了信心。在威寧種植食用菌是一個好的選擇,也是一個新的產業出路。
  • 胡星燦: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讓日子更有奔頭
    ,變輸血為造血,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努力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脫貧的目標。為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的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長葛市人社局扶貧辦針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開展調查,廣泛收集就業意願,加強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脫貧政策宣傳,由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有效激發貧困戶的脫貧鬥志,貧困戶通過自身勞動獲得勞務收入,獲得更多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穩定性和長效性。
  • 精準脫貧的青川答卷 71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在脫貧攻堅奮戰中,青川領導幹部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時刻將貧困群眾放在心中,切實將脫貧責任扛在肩上。該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縣四大班子全體成員為副組長,52個縣級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脫貧攻堅指揮部(領導小組),組建了6個協調組和21個專項指揮部,構建起青川脫貧攻堅力量最強、運行最暢的指揮體系。
  • 「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在喀什市基層...
    10月18日下午,喀什市帕哈太克裡鄉組織幹部群眾收聽收看由國務院扶貧辦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錄製的《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學習奮戰在一線的脫貧攻堅工作者不畏艱難、無私奉獻、勇於創新的精神,更堅定了幹部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在喀什市帕哈太克裡鄉肖爾巴格村,記者看到,幹部和群眾正在農院裡收聽收看《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收看完節目後,村民伊力哈木•麥麥提表示,備受鼓舞,獲獎者身上煥發出的默默無聞、攻堅克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發揚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