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年實體書店的三條轉型思路

2020-12-23 陳鳳儀能營

近年來,隨著電商平臺不斷發展壯大以及電子閱讀的日漸普及,傳統實體書店深陷大規模的閉店風波中,僅2019年就有500多家書店關閉。實體書店的市場規模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019年我國實體書店呈現負增長,市場規模為307.6億元,同比下降4.24%。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實體書店的抗風險能力就更弱了。一個以中小型民營書店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截至今年2月5日,在1021家參與調查的書店中有926家停止營業,佔90%以上,有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數據來源: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

歷史證明,無法順應發展趨勢的事物終將消亡。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實體書店也不例外。那麼問題來了,傳統實體書店如何才能避免倒閉關門的風險呢?把握以下三條轉型思路是關鍵。

找準定位,深入細分市場

傳統的實體書店大多是售賣各種類型的書籍,幾乎針對所有的細分人群,也正因為這樣書店與書店之間並沒有什麼差異,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競爭點。這樣的「賣場思維」在過去還行得通,但在當今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不同消費群體間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書店需要找準定位,為定位的細分人群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形成自己的獨特價值。

近些年來已有不少書店意識到了具體細分人群中的商業發展潛力,開始尋找自身定位,不斷深耕細分市場。比如老書蟲書店專注於英文原版書籍的銷售,主要面向的人群是英文書籍愛好者,包括英文母語閱讀者,以及非英文母語的英文書籍需要者。針對這一定位,老書蟲書店主要經營外文書籍,擁有約1.6萬冊圖書,其中有8000多冊的英文小說和各類英文雜誌,幾乎快稱得上是一個國外圖書館了。在這裡,讀者可以買到最新的英文期刊雜誌,比如美國《國家地理》、《商業周刊》等。除此之外,老書蟲書店每年還會舉辦特色的圖書活動,比如書蟲國際文化節,每年這個活動都會邀請到世界各地60到80位作家來到國內的老書蟲書店進行書籍的分享和交流。老書蟲書店在細分的市場中挖掘自身的特色,用自己獨有的風格吸引越來越的外文書籍愛好者,實現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老書蟲書店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新的育兒觀念也更加關注孩子的教育。為了滿足新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的書店主打親子教育,為家長和孩子打造舒適、溫馨的文化體驗空間,融入孩童喜歡的可愛、活潑元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萌想+」愛閱繪本館作為一家兒童主題書店,店內有「太空漫遊」「夢想之旅」等主題場景,十分富有童趣與創意。書店以優秀兒童讀物為選品原則,根據兒童的喜好進行書籍的選擇,並適時進行書品的調整與豐富。而且書店還貼心地注意孩童身高的差異,會根據低齡與高齡兒童的需求安排書籍擺放的位置,低齡兒童喜歡的書籍會放在比較低矮的展臺與矮書架上。

兒童書店

大數據營銷,精準化服務

隨著大數據等數位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收集數據變得越來越便捷。通過大數據的賦能,實體書店可以更好地洞察消費者的的興趣偏好和行為習慣,並以此為依據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的服務。

以蔦屋書店為例,當傳統書店還在像賣場一樣提供多種產品供消費者選擇的時候,日本蔦屋書店已經開始運用數據進行門店的建設和選品。蔦屋書店的每個門店都採用數據系統,用戶的會員卡、門店POS機以及書籍上的電子標籤可以實現聯動,實時記錄用戶的購書情況,分析消費者的偏好,從而調整選品方案。正如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所說的那樣,「如果沒有數據驅動,單純做一個實體書店的盒子,複製得再好仍然不可能賺錢」。沒有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便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如果只是簡單地複製他人成功的模式,哪怕能得到一時的收益,也無法長期維繫下去。蔦屋書店通過數據的運用,實現實體書店的精準化運營,從而實現商業價值。

蔦屋書店

除了可以藉助於線下門店的系統收集消費者的相關數據,還可以利用線上渠道的數據來反哺線下實體書店。比如知名電商平臺亞馬遜利用在線上掌握的龐大數據,開設線下實體書體。亞馬遜的實體書店不同於傳統書店售賣各種類型的書籍,而是根據線上消費者評價、評分、銷量等數據有選擇性地展示消費者感興趣的書籍,比如「評論過萬的圖書」、「被加入心願單最多的圖書」、「讀者高分評價圖書,4.8 星及以上(滿分 5 星)」、「Kindle 用戶買來 3 天讀完的書」。書籍的信息展示除了基本的價格外,還挑選了一些消費者的評價反饋。書籍的價格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根據銷售情況和競爭對手的價格進行調整,消費者想要知道價格,只要打開亞馬遜app掃描條形碼即可。

亞馬遜線下書店

「文化+書店」,打造文化空間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精神的消費、文化的體驗。很多時候,消費者買的並不只是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文化內核。雖然一直以來書店也承載著文化傳播的重要功能,但許多書店並沒有打造成為一個文化體驗的場所,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售書的場所,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文化內涵。

實體書店的一條轉型思路便是「文化+書店」,打造一個文化空間,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比如臺灣誠品書店以人為本,懷著人文關懷,關注閱讀,同時也追求高質美感,打造了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文創平臺。誠品書店通過畫展等各式藝術活動,來表達對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的追求。除了書店之外,誠品還有電影院和表演廳、設計師工作室、家居店、花藝店等,擁有上百個微型品牌和新銳設計師的創意作品。讓人不得不感嘆其濃鬱的文化氣息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極致追求。

誠品書店

雖然實體書店面臨著線上圖書電商平臺和電子閱讀的衝擊,但實體書店的體驗功能短期間難以被取代,只要實體書店能把握好轉型的方法,順應發展潮流,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源網絡不妥刪)

作者:陳鳳儀(深大管理學院)

參考資料:

北京「老書蟲」書吧 高顏值書店的生存之道 http://beta.dooland.com/index.php?s=/magazine/article/id/795836.html

重慶首家兒童主題書店:為孩子打造一個童夢樂園_閱讀 https://www.sohu.com/a/255841745_292883

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消費升級 / 品牌新零售」 https://socialbeta.com/t/case-of-daikanyama-t-site-2018-05

亞馬遜也開線下實體店,居然幹的是快被他逼垮的書店生意-虎嗅網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30209.html

情懷重要還是盈利重要?誠品書店的答案會讓你吃驚 - 數英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52527.html

相關焦點

  • 2020深圳市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舉行
    本報訊 (記者徐平)由深圳市新聞出版局指導、深圳市書刊發行業協會和深圳晚報社共同主辦的2020深圳市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在深圳書城南山城舉行。100多位業界代表就實體書店創新經營發展模式、跨業經營打造城市多元文化空間等話題分享經驗、交流看法。
  • 「實體書店應對疫情」學府書店轉型之路
    東北網7月20日訊(記者 許諾)學府書店坐擁於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理工大學的黃金圈,開啟全新的轉型之路。長期以來,售賣教育輔導類書籍是哈爾濱市學府書店的一條「生命線」。書店坐擁於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理工大學的黃金圈,疫情原因,學校未能開學,營業額幾乎為零。學府書店立即轉戰思路,尋求突破,開啟全新的轉型之路。哈爾濱市學府書店成立於1980年,擁有40年經營歷史的大型綜合性書店,經營外語、法律、經濟管理、科技、文學、少兒、教育輔導等分類品種30餘萬種。
  • 誠品、言幾又等轉型複合經營模式 實體書店謀突圍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千人擁有出版物發行網點數達到全國平均水平0.15個的目標,全區實體書店達到3900家。過去幾年,以單一圖書銷售模式為主的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眾多書店在經營壓力下紛紛創新經營模式,開始向複合式經營轉型升級,一部分特色書店由此蓬勃發展。
  • 誠品書店都關門了!實體店轉型機會,務必關注這三個方向
    7月3日,誠品官方帳號誠品eslite服務號發出微信推文,文章中顯示因為新冠疫情衝擊,「誠品生活深圳「」經與房東華潤置地友好協商,決定於2020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2021年現況經營將返還給華潤置地,開啟新的一頁。
  • 實體書店轉型要「面子」也要「裡子」(品牌論)
    在這種背景下,以新華書店為代表的老牌實體書店紛紛走上了轉型的必由之路。創新是發展的動力與源泉,裹足不前就會被市場淘汰。實體書店或引進時尚的設計理念與元素,打造「高顏值」書店,成為「打卡聖地」;或在原有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通過「書店 」等方式打造複合式文化平臺;或積極進軍社區或鄉鎮等薄弱地帶。
  • 盈利模式單一資本難進 實體書店長期發展還需轉型自救
    據資料顯示,言幾又成立於2013年,在2014年5月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2015年4月,言幾又完成2600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星瀚資本、京東金融、英誼資本;2017年3月,言幾又完成1.2億元B輪融資;2018年12月,言幾又宣布完成過億元B+輪融資,由洪泰大文娛產業基金領投。 相比言幾又的「快步驟」,單向街書店的融資信息還停留在2014年獲得的數百萬美元的A輪融資。
  • 實體書店數量猛漲 鄉村書店異軍突起
    2020中國書店大會8日在京舉行。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實體書店轉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原本以城市為主陣地的實體書店將觸角伸向了鄉村,鄉村書店助力鄉村振興成為2019年實體書店發展的一個亮點。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方案》明確提出:2017年,重點推動在屆省級以上文明單位中高校的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同時,在具備建設條件的2000人以上寄宿制中學(含中職學校)中啟動實體書店建設。 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任務;重點推動半數以上的具備建設條件的2000人以上寄宿制中學(含中職學校)校園實體書店投入使用。
  • 實體書店特別策劃2丨鍾書閣:走在「愛與美」的轉型路上
    從1995年8月18日開設第一家至今,鍾書書店已有22年歷史。金浩1980年師範畢業後在學校裡歷任老師直至校長,但由於他對教育的很多想法沒辦法在學校實現,1995年金浩離開學校創立了鍾書書店。
  • 寧波實體書店逆境求突圍
    2011年,實體書店受電商衝擊陷入低谷。這兩年,隨著國家扶持實體書店發展政策的陸續出臺,書店業迎來了「小陽春」,多家全國知名連鎖書店在我市「搶灘登陸」,本土品牌書店「開疆拓土」,門店越開越多。不料,走在「回暖」路上的實體書店,卻因今年的疫情「寒流」而陷入困境。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單向街的慶祝方式,就是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眾籌求助計劃,打出了「走出孤島,保衛書店」的煽情口號。15年至少求救過三次單向街創立於2005年,業主在2009年續約時加租,單向街開始了第一次求救。求救的結局是,另外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願意引入網紅書店。單向街和新業主的合作條件是,免收租金,但按照收入進行分成。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凌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凌說。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
  • 實體書店的未來在哪裡(三)
    1997年,我進入江蘇省新華書店工作,開始了書店工作生涯,但那時是與書打交道(批銷、採購),而不是與書店的門店工作打交道。2006年,我開始負責省內新華書店網點建設工作,這事與書店的門店相關,但與門店的運營並不相關。主要工作內容是選址論證和分析子公司的網點投資報告等。2011年我到蘇州籌建鳳凰廣場,開始接觸實體書店的籌建和運營,算是直接有交道了,但更多的是與商業打交道。
  • 未來書店的六條長成路徑?
    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進入中後場,多元這個詞開始變化為商業這個詞,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三是前幾年的智慧書城、無人書店概念開始降溫,雖然5G概念又開始興起,但很少有書店主動說自己就是智慧書店。新技術和新硬體還在繼續應用到實體書店中,但不再是簡單往實體書店身上多貼幾張標籤;四是讀者這個詞用得越來越少,消費者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更多書店開始關注商業和零售,關注如何抓住消費者、增加在書店內的駐留時間以及提升轉化率;五是行業外參與書店或者書店文化空間的建設參與者越來越多,帶來了新的設店思路、新的運營思路,是行業內的一股新風和清風
  • 關於2020年武漢市實體書店資金扶持評審結果的公示
    根據《2020年武漢市實體書店扶持資金方案》的要求,現將2020年武漢市實體書店資金扶持評審結果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2020年8月3至8月7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請以實名信函方式向武漢市委宣傳部出版版權管理處反映。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今年1月5日曬出書店年利潤:「全年實現銷售1100萬元,利潤36萬元。36萬的年盈利額僅僅和一位銀行中層管理人員的年薪持平。物價漲、租金高是首要危機    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店鋪租金過高,是實體書店面臨危機的首要原因。「過去20多年,中國的土地價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國圖書銷售的總量只上升了25%,房租壓力在增大。」季風書店董事長嚴搏非說。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海澱年內計劃新開116家實體書店 扶持項目啟動徵集
    4月1日,為幫助實體書店應對疫情衝擊,海澱區啟動實體書店扶持項目的資金評審工作,將按照成熟一批扶持一批思路,分批次開展項目徵集及扶持工作,推動地區實體書店發展。據悉,海澱區支持方式包括建設補貼、運行補貼、優秀獎勵三種。
  • 中國書店產業報告:2019年書店總量已超七萬家
    記者丨何安安1月8日,2020中國書店大會暨「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在北京召開。這一活動自2017年始,今年已是第3屆。本屆大會以「書店重做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現場發布了《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和《2019中國實體書店圖書報告》。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其實在此之前,第一批民營書店一直掙扎在盈利線以下,並且紛紛開始嘗試複合經營轉型,只是並未引起大眾對箇中原因的問津與探詢。西西弗和萬聖在2001年開創了獨立的咖啡店品牌,這更是多元經營的開端,而且應變速度不可謂不快,此時距噹噹上線不足兩年,而京東的圖書頻道2010年才上線,此二者正是後來被稱為加速業績下滑、導致大面積關店的實體書店的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