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電商平臺不斷發展壯大以及電子閱讀的日漸普及,傳統實體書店深陷大規模的閉店風波中,僅2019年就有500多家書店關閉。實體書店的市場規模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019年我國實體書店呈現負增長,市場規模為307.6億元,同比下降4.24%。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實體書店的抗風險能力就更弱了。一個以中小型民營書店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截至今年2月5日,在1021家參與調查的書店中有926家停止營業,佔90%以上,有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歷史證明,無法順應發展趨勢的事物終將消亡。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實體書店也不例外。那麼問題來了,傳統實體書店如何才能避免倒閉關門的風險呢?把握以下三條轉型思路是關鍵。
找準定位,深入細分市場
傳統的實體書店大多是售賣各種類型的書籍,幾乎針對所有的細分人群,也正因為這樣書店與書店之間並沒有什麼差異,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競爭點。這樣的「賣場思維」在過去還行得通,但在當今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不同消費群體間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書店需要找準定位,為定位的細分人群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形成自己的獨特價值。
近些年來已有不少書店意識到了具體細分人群中的商業發展潛力,開始尋找自身定位,不斷深耕細分市場。比如老書蟲書店專注於英文原版書籍的銷售,主要面向的人群是英文書籍愛好者,包括英文母語閱讀者,以及非英文母語的英文書籍需要者。針對這一定位,老書蟲書店主要經營外文書籍,擁有約1.6萬冊圖書,其中有8000多冊的英文小說和各類英文雜誌,幾乎快稱得上是一個國外圖書館了。在這裡,讀者可以買到最新的英文期刊雜誌,比如美國《國家地理》、《商業周刊》等。除此之外,老書蟲書店每年還會舉辦特色的圖書活動,比如書蟲國際文化節,每年這個活動都會邀請到世界各地60到80位作家來到國內的老書蟲書店進行書籍的分享和交流。老書蟲書店在細分的市場中挖掘自身的特色,用自己獨有的風格吸引越來越的外文書籍愛好者,實現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新的育兒觀念也更加關注孩子的教育。為了滿足新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的書店主打親子教育,為家長和孩子打造舒適、溫馨的文化體驗空間,融入孩童喜歡的可愛、活潑元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萌想+」愛閱繪本館作為一家兒童主題書店,店內有「太空漫遊」「夢想之旅」等主題場景,十分富有童趣與創意。書店以優秀兒童讀物為選品原則,根據兒童的喜好進行書籍的選擇,並適時進行書品的調整與豐富。而且書店還貼心地注意孩童身高的差異,會根據低齡與高齡兒童的需求安排書籍擺放的位置,低齡兒童喜歡的書籍會放在比較低矮的展臺與矮書架上。
大數據營銷,精準化服務
隨著大數據等數位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收集數據變得越來越便捷。通過大數據的賦能,實體書店可以更好地洞察消費者的的興趣偏好和行為習慣,並以此為依據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的服務。
以蔦屋書店為例,當傳統書店還在像賣場一樣提供多種產品供消費者選擇的時候,日本蔦屋書店已經開始運用數據進行門店的建設和選品。蔦屋書店的每個門店都採用數據系統,用戶的會員卡、門店POS機以及書籍上的電子標籤可以實現聯動,實時記錄用戶的購書情況,分析消費者的偏好,從而調整選品方案。正如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所說的那樣,「如果沒有數據驅動,單純做一個實體書店的盒子,複製得再好仍然不可能賺錢」。沒有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便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如果只是簡單地複製他人成功的模式,哪怕能得到一時的收益,也無法長期維繫下去。蔦屋書店通過數據的運用,實現實體書店的精準化運營,從而實現商業價值。
除了可以藉助於線下門店的系統收集消費者的相關數據,還可以利用線上渠道的數據來反哺線下實體書店。比如知名電商平臺亞馬遜利用在線上掌握的龐大數據,開設線下實體書體。亞馬遜的實體書店不同於傳統書店售賣各種類型的書籍,而是根據線上消費者評價、評分、銷量等數據有選擇性地展示消費者感興趣的書籍,比如「評論過萬的圖書」、「被加入心願單最多的圖書」、「讀者高分評價圖書,4.8 星及以上(滿分 5 星)」、「Kindle 用戶買來 3 天讀完的書」。書籍的信息展示除了基本的價格外,還挑選了一些消費者的評價反饋。書籍的價格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根據銷售情況和競爭對手的價格進行調整,消費者想要知道價格,只要打開亞馬遜app掃描條形碼即可。
「文化+書店」,打造文化空間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精神的消費、文化的體驗。很多時候,消費者買的並不只是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文化內核。雖然一直以來書店也承載著文化傳播的重要功能,但許多書店並沒有打造成為一個文化體驗的場所,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售書的場所,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文化內涵。
實體書店的一條轉型思路便是「文化+書店」,打造一個文化空間,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比如臺灣誠品書店以人為本,懷著人文關懷,關注閱讀,同時也追求高質美感,打造了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文創平臺。誠品書店通過畫展等各式藝術活動,來表達對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的追求。除了書店之外,誠品還有電影院和表演廳、設計師工作室、家居店、花藝店等,擁有上百個微型品牌和新銳設計師的創意作品。讓人不得不感嘆其濃鬱的文化氣息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極致追求。
雖然實體書店面臨著線上圖書電商平臺和電子閱讀的衝擊,但實體書店的體驗功能短期間難以被取代,只要實體書店能把握好轉型的方法,順應發展潮流,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源網絡不妥刪)
作者:陳鳳儀(深大管理學院)
參考資料:
北京「老書蟲」書吧 高顏值書店的生存之道 http://beta.dooland.com/index.php?s=/magazine/article/id/795836.html
重慶首家兒童主題書店:為孩子打造一個童夢樂園_閱讀 https://www.sohu.com/a/255841745_292883
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消費升級 / 品牌新零售」 https://socialbeta.com/t/case-of-daikanyama-t-site-2018-05
亞馬遜也開線下實體店,居然幹的是快被他逼垮的書店生意-虎嗅網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30209.html
情懷重要還是盈利重要?誠品書店的答案會讓你吃驚 - 數英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5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