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圖書館一座難求、實體書店辦出特色、社區閱讀服務全覆蓋,這是記者日前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組走進通州時看到的景象。記者還在調研中獲悉,到今年年底,通州實體書店數量有望增加到近200家。
資料圖,王海欣 攝
早上九點多,通州區圖書館幾乎已經滿座。從以往的排長隊入館到現在的網上搶預約名額,這裡的人氣始終很旺,這也是該館多年來用心服務讀者帶來的良好效應。
今年上半年,圖書館在因疫情閉館期間堅持線上「不打烊」,不僅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向讀者推送數字閱讀資源,還把閱讀推廣活動搬到了線上。「讀者雖然不能走進圖書館,但是和圖書館貼得更近了,因為線上方式能讓大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館裡通過自建、共享和購買,可以提供給讀者的數字資源已達到8個多T。」楊蘭英館長向記者列舉了一連串數字:2020年該館共開展線上活動405場,受眾約20萬人次,微信公眾號粉絲增長量較去年同比增加300%,數字資源查詢量達到了千萬人次。
同樣「不打烊」的還有通州運河書院,這家創建於2016年8月的書院是一家民辦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為了打通全民閱讀的最後一公裡,運河書院採取的方式是把閱讀活動辦到老百姓身邊,目前已經覆蓋到了通州區全部村居和社區,有時一天會舉辦好幾場讀書會,疫情期間也堅持帶領大家在讀書群裡共讀,參與人數達到2萬餘人次。書院負責人楊建英表示,閱讀聖賢經典、推廣傳統文化,不僅讓老百姓受益,也讓社區更加和諧。
弘祥1979文創園裡,隱藏著淵集書店。這家店的創辦人是一對夫婦,兩人都是哲學博士,多年來在北京高校開設過《國學經典導讀》《西方哲學史》等一系列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帶領自己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深感閱讀經典、讀懂經典的重要性,因此在家附近開了這家精品書店。
「通州實體書店的布局從去年大概40多家,到今年年底有望達到近200家。」通州區委宣傳部文化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王君介紹,到明年年中,通州區將建立起以南北兩大書城、多家特色書店為支撐,各類基層閱讀空間為補充的全民閱讀體系,還將推出閱讀聯盟、閱讀基金、閱讀地圖等一系列舉措,讓更多市民參與到閱讀中來。
位於大運河畔的通州區圖書館,不僅在內部設計上處處體現運河文化特色,還在九層建設了一個運河文獻資源中心,並先後出版了《波光雲影繪通州》《波光粼粼看通州》等運河歷史文獻書籍,定期舉辦書香運河講堂,為傳承地域文化和弘揚運河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們還出了一套更適合普通百姓閱讀的關於運河歷史、地理、非遺的叢書,未來會給學校和各單位配送,讓通州人了解通州、了解運河。」王君介紹,關於大運河的歷史故事現在也出現在了通州區學校的校本課程中,讓孩子們從小就能了解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
參加調研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海峰認為,運河文化的資源匯集在通州,需要更好地激活。「這些資源不僅要在通州區內布局、宣傳、閱讀,也應該推廣到全市,可以組織專家到各個區做講座,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把相關研究資料、成果不斷介紹給全市,助力運河文化帶研究。」
(原標題:副中心年底將擁有近200家實體書店)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