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北京通州實體書店有望增加到近200家

2020-12-18 北晚新視覺網

區圖書館一座難求、實體書店辦出特色、社區閱讀服務全覆蓋,這是記者日前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組走進通州時看到的景象。記者還在調研中獲悉,到今年年底,通州實體書店數量有望增加到近200家。

資料圖,王海欣 攝

早上九點多,通州區圖書館幾乎已經滿座。從以往的排長隊入館到現在的網上搶預約名額,這裡的人氣始終很旺,這也是該館多年來用心服務讀者帶來的良好效應。

今年上半年,圖書館在因疫情閉館期間堅持線上「不打烊」,不僅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向讀者推送數字閱讀資源,還把閱讀推廣活動搬到了線上。「讀者雖然不能走進圖書館,但是和圖書館貼得更近了,因為線上方式能讓大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館裡通過自建、共享和購買,可以提供給讀者的數字資源已達到8個多T。」楊蘭英館長向記者列舉了一連串數字:2020年該館共開展線上活動405場,受眾約20萬人次,微信公眾號粉絲增長量較去年同比增加300%,數字資源查詢量達到了千萬人次。

同樣「不打烊」的還有通州運河書院,這家創建於2016年8月的書院是一家民辦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為了打通全民閱讀的最後一公裡,運河書院採取的方式是把閱讀活動辦到老百姓身邊,目前已經覆蓋到了通州區全部村居和社區,有時一天會舉辦好幾場讀書會,疫情期間也堅持帶領大家在讀書群裡共讀,參與人數達到2萬餘人次。書院負責人楊建英表示,閱讀聖賢經典、推廣傳統文化,不僅讓老百姓受益,也讓社區更加和諧。

弘祥1979文創園裡,隱藏著淵集書店。這家店的創辦人是一對夫婦,兩人都是哲學博士,多年來在北京高校開設過《國學經典導讀》《西方哲學史》等一系列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帶領自己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深感閱讀經典、讀懂經典的重要性,因此在家附近開了這家精品書店。

「通州實體書店的布局從去年大概40多家,到今年年底有望達到近200家。」通州區委宣傳部文化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王君介紹,到明年年中,通州區將建立起以南北兩大書城、多家特色書店為支撐,各類基層閱讀空間為補充的全民閱讀體系,還將推出閱讀聯盟、閱讀基金、閱讀地圖等一系列舉措,讓更多市民參與到閱讀中來。

位於大運河畔的通州區圖書館,不僅在內部設計上處處體現運河文化特色,還在九層建設了一個運河文獻資源中心,並先後出版了《波光雲影繪通州》《波光粼粼看通州》等運河歷史文獻書籍,定期舉辦書香運河講堂,為傳承地域文化和弘揚運河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們還出了一套更適合普通百姓閱讀的關於運河歷史、地理、非遺的叢書,未來會給學校和各單位配送,讓通州人了解通州、了解運河。」王君介紹,關於大運河的歷史故事現在也出現在了通州區學校的校本課程中,讓孩子們從小就能了解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

參加調研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海峰認為,運河文化的資源匯集在通州,需要更好地激活。「這些資源不僅要在通州區內布局、宣傳、閱讀,也應該推廣到全市,可以組織專家到各個區做講座,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把相關研究資料、成果不斷介紹給全市,助力運河文化帶研究。」

(原標題:副中心年底將擁有近200家實體書店)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底將擁有近200家實體書店
    來源標題:副中心年底將擁有近200家實體書店 區圖書館一座難求、實體書店辦出特色、社區閱讀服務全覆蓋,這是記者日前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組走進通州時看到的景象。
  • 北京全市實體書店已有一千七百三十家,書香浸潤京城每個角落
    北京全市實體書店已有一千七百三十家,書香浸潤京城每個角落 2020-10-04 14:3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北京實體書店數量增長近五成
    原標題:北京實體書店數量增長近五成   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增幅47%;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
  • 被推到生死線上的200家實體書店,又被直播救活了!
    這個由許知遠、吳曉波等13位媒體人在15年前創辦的書店,如今淪落到這種地步,難免讓人唏噓。但更多的是感慨,疫情之下,民宿、旅遊、餐飲、服飾等各行各業都遭受到了重創,而能夠承載我們精神的棲息之地,實體書店亦是苟延殘喘。
  • 2019年全國書店淨增約3500家,實體書店為何「彎彎扁擔不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尹平平攝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尹平平)8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2019年全國書店淨增約3500家,實體書店為何「彎彎扁擔不斷」》的報導。「我拍了那麼多張,就沒一張你滿意的嗎!」小夥子忍不住衝拉長臉皺著眉在手機上划來划去的姑娘嚷了一句。
  • 西安去年新增200多家實體書店 "圖書+咖啡+零售"成標配
    針對閱讀對生活影響的調查則顯示,八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閱讀能「讓精神生活更豐富」,近七成受訪者認為閱讀能「遠離焦慮」,「有助於提升工作技能」的受訪者佔比近50%。其中,認為閱讀能「遠離焦慮」的女性佔比為74%,高於男性的60%;而在不同年齡段中,90後的佔比為70%,高於其他年齡段。
  • 設計小鎮首個實體書店投用
    日前,張家灣設計小鎮首個實體書店——咱家書房在通州區科技創新大廈開始試運營。  走進這家位於張家灣鎮雲杉路7號的咱家書房,室內寬敞明亮,《人民戰役》、《大運河傳奇》、《坦蕩之襟》和《二十四節氣詩畫》等書籍擺在中心展架上,靠牆的書架上則整整齊齊碼放著很多精裝本的古詩詞。整個書店面積超過200平方米,設計簡明流暢,一室書香還伴有縷縷咖啡香。
  • 上海實體書店進校園、進商場 2019年近30家開門
    2019年12月,隨著西西弗書店·上海華潤時代廣場定製店、上海體育學院綠瓦體育書店、中版書房上海交大店等先後開業,上海實體書店迎來新一輪發展期。盤點2019年上海圖書市場,新開實體書店近30家,其特點是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融合式複合經營,一經開業,往往成為申城網紅店或地標式書店。
  • 石景山今年將添90家書店,通宵書店每年最高支持50萬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記者1月8日從石景山區「兩會」上獲悉,目前,該區對實體書店的開設、運營給予資金支持,全區今年計劃新增實體書店90家,到2020年底,實體書店將達到140家,實現每萬人擁有2.3個以上實體書店的目標。
  • 北京實體書店正日漸復甦:「人氣旺了很多」
    原標題:北京實體書店正日漸復甦:「人氣旺了很多」   受年初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陷入困境,即便是沒有關門歇業的
  • 北京今年首批獲扶持實體書店、特色書店、最美書店公示名單來啦
    為落實《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依據北京市《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年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資金項目申報工作於2月26日啟動。經過項目申報、項目初審、項目勘驗、項目覆審、項目終審等環節,3月20日,北京2020年首批獲扶持實體書店、特色書店、最美書店名單開始公示。
  • 「咖啡+書店」經營模式或是實體書店突破口
    近兩年實體書店慘澹經營的消息不斷傳來,光合作用、季風書園、萬象書店、第三極書局……在全國各地,曾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逐漸失去了城市中的位置。然而,一家名為「字裡行間」的連鎖書店,卻悄然開辦了第6家新店。  「字裡行間」為何能夠逆「市」而上?怎樣的經營方式才能讓實體書店重回城市中心?復興書店業又意味著什麼?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單向空間解釋,通過「眾籌」求助自救是不得已而為,因為「我們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實體書店日漸復甦
    本報訊 受年初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陷入困境,即便是沒有關門歇業的店鋪,經營也是一片慘澹。隨著疫情的控制成效彰顯,到年底,北京的實體書店已經呈現出逐漸回暖的復甦景象。12月初,記者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雖然進店顧客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流量,但「人氣旺了很多,銷售額有了明顯的增長。」一家位於商業樓宇內的書店業者對記者說,「疫情高峰的時候我們沒有關店,那時,時常一整天都沒有一位顧客進店。」在幾家小型書店,儘管到書店買書的人仍然不算多,但在店內座椅齊備的閱讀區域「上座率」都很高,個別位於人流密度較高地區的實體書店,甚至出現了一座難求的畫面。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凌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凌說。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
  • 200家!實體書店集體做直播,除了賣書,他們還在播什麼?
    求生自救,200家書店上線淘寶直播我們對書店的態度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我們希望它長長久久的活下去,在紅塵俗世裡,為我們保留一方精神淨土。另一方面,由於閱讀習慣的變化,以及要對生活精打細算,我們又很少為實體書店買單。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  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為應對疫情衝擊,3月初北京72家實體書店成為首批進駐美團平臺的...
    隨著首批72家實體書店陸續入駐美團外賣平臺,北京市委宣傳部與美團於3月第一周確認細節的「實體書店+美團平臺計劃」產業協同框架協議,正在逐步顯現成效。通過美團外賣平臺,北京實體書店以「30分鐘送達」滿足用戶居家閱讀需求。  「從入駐到現在,我們的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店已經賣出了120單。」
  • 拯救實體書店 白巖松、高曉松等名人「線上幫忙」直播帶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8日電(記者上官雲)日前,一場特別的直播吸引了許多讀者關注度而目光:著名媒體人白巖松,在某直播平臺開啟了自己的線上首秀——「直播帶店」。這裡的店,說的就是書店。白巖松的這場直播秀,源自「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