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底將擁有近200家實體書店

2020-12-16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副中心年底將擁有近200家實體書店

區圖書館一座難求、實體書店辦出特色、社區閱讀服務全覆蓋,這是記者日前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組走進通州時看到的景象。記者還在調研中獲悉,到今年年底,通州實體書店數量有望增加到近200家。

早上九點多,通州區圖書館幾乎已經滿座。從以往的排長隊入館到現在的網上搶預約名額,這裡的人氣始終很旺,這也是該館多年來用心服務讀者帶來的良好效應。

今年上半年,圖書館在因疫情閉館期間堅持線上「不打烊」,不僅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向讀者推送數字閱讀資源,還把閱讀推廣活動搬到了線上。「讀者雖然不能走進圖書館,但是和圖書館貼得更近了,因為線上方式能讓大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館裡通過自建、共享和購買,可以提供給讀者的數字資源已達到8個多T。」楊蘭英館長向記者列舉了一連串數字:2020年該館共開展線上活動405場,受眾約20萬人次,微信公眾號粉絲增長量較去年同比增加300%,數字資源查詢量達到了千萬人次。

同樣「不打烊」的還有通州運河書院,這家創建於2016年8月的書院是一家民辦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為了打通全民閱讀的最後一公裡,運河書院採取的方式是把閱讀活動辦到老百姓身邊,目前已經覆蓋到了通州區全部村居和社區,有時一天會舉辦好幾場讀書會,疫情期間也堅持帶領大家在讀書群裡共讀,參與人數達到2萬餘人次。書院負責人楊建英表示,閱讀聖賢經典、推廣傳統文化,不僅讓老百姓受益,也讓社區更加和諧。

弘祥1979文創園裡,隱藏著淵集書店。這家店的創辦人是一對夫婦,兩人都是哲學博士,多年來在北京高校開設過《國學經典導讀》《西方哲學史》等一系列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帶領自己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深感閱讀經典、讀懂經典的重要性,因此在家附近開了這家精品書店。

「通州實體書店的布局從去年大概40多家,到今年年底有望達到近200家。」通州區委宣傳部文化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王君介紹,到明年年中,通州區將建立起以南北兩大書城、多家特色書店為支撐,各類基層閱讀空間為補充的全民閱讀體系,還將推出閱讀聯盟、閱讀基金、閱讀地圖等一系列舉措,讓更多市民參與到閱讀中來。

位於大運河畔的通州區圖書館,不僅在內部設計上處處體現運河文化特色,還在九層建設了一個運河文獻資源中心,並先後出版了《波光雲影繪通州》《波光粼粼看通州》等運河歷史文獻書籍,定期舉辦書香運河講堂,為傳承地域文化和弘揚運河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們還出了一套更適合普通百姓閱讀的關於運河歷史、地理、非遺的叢書,未來會給學校和各單位配送,讓通州人了解通州、了解運河。」王君介紹,關於大運河的歷史故事現在也出現在了通州區學校的校本課程中,讓孩子們從小就能了解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

參加調研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海峰認為,運河文化的資源匯集在通州,需要更好地激活。「這些資源不僅要在通州區內布局、宣傳、閱讀,也應該推廣到全市,可以組織專家到各個區做講座,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把相關研究資料、成果不斷介紹給全市,助力運河文化帶研究。」

區圖書館一座難求、實體書店辦出特色、社區閱讀服務全覆蓋,這是記者日前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組走進通州時看到的景象。記者還在調研中獲悉,到今年年底,通州實體書店數量有望增加到近200家。

早上九點多,通州區圖書館幾乎已經滿座。從以往的排長隊入館到現在的網上搶預約名額,這裡的人氣始終很旺,這也是該館多年來用心服務讀者帶來的良好效應。

今年上半年,圖書館在因疫情閉館期間堅持線上「不打烊」,不僅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向讀者推送數字閱讀資源,還把閱讀推廣活動搬到了線上。「讀者雖然不能走進圖書館,但是和圖書館貼得更近了,因為線上方式能讓大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館裡通過自建、共享和購買,可以提供給讀者的數字資源已達到8個多T。」楊蘭英館長向記者列舉了一連串數字:2020年該館共開展線上活動405場,受眾約20萬人次,微信公眾號粉絲增長量較去年同比增加300%,數字資源查詢量達到了千萬人次。

同樣「不打烊」的還有通州運河書院,這家創建於2016年8月的書院是一家民辦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為了打通全民閱讀的最後一公裡,運河書院採取的方式是把閱讀活動辦到老百姓身邊,目前已經覆蓋到了通州區全部村居和社區,有時一天會舉辦好幾場讀書會,疫情期間也堅持帶領大家在讀書群裡共讀,參與人數達到2萬餘人次。書院負責人楊建英表示,閱讀聖賢經典、推廣傳統文化,不僅讓老百姓受益,也讓社區更加和諧。

弘祥1979文創園裡,隱藏著淵集書店。這家店的創辦人是一對夫婦,兩人都是哲學博士,多年來在北京高校開設過《國學經典導讀》《西方哲學史》等一系列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帶領自己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深感閱讀經典、讀懂經典的重要性,因此在家附近開了這家精品書店。

「通州實體書店的布局從去年大概40多家,到今年年底有望達到近200家。」通州區委宣傳部文化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王君介紹,到明年年中,通州區將建立起以南北兩大書城、多家特色書店為支撐,各類基層閱讀空間為補充的全民閱讀體系,還將推出閱讀聯盟、閱讀基金、閱讀地圖等一系列舉措,讓更多市民參與到閱讀中來。

位於大運河畔的通州區圖書館,不僅在內部設計上處處體現運河文化特色,還在九層建設了一個運河文獻資源中心,並先後出版了《波光雲影繪通州》《波光粼粼看通州》等運河歷史文獻書籍,定期舉辦書香運河講堂,為傳承地域文化和弘揚運河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們還出了一套更適合普通百姓閱讀的關於運河歷史、地理、非遺的叢書,未來會給學校和各單位配送,讓通州人了解通州、了解運河。」王君介紹,關於大運河的歷史故事現在也出現在了通州區學校的校本課程中,讓孩子們從小就能了解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

參加調研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海峰認為,運河文化的資源匯集在通州,需要更好地激活。「這些資源不僅要在通州區內布局、宣傳、閱讀,也應該推廣到全市,可以組織專家到各個區做講座,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把相關研究資料、成果不斷介紹給全市,助力運河文化帶研究。」

相關焦點

  • 今年年底,北京通州實體書店有望增加到近200家
    區圖書館一座難求、實體書店辦出特色、社區閱讀服務全覆蓋,這是記者日前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組走進通州時看到的景象。記者還在調研中獲悉,到今年年底,通州實體書店數量有望增加到近200家。弘祥1979文創園裡,隱藏著淵集書店。這家店的創辦人是一對夫婦,兩人都是哲學博士,多年來在北京高校開設過《國學經典導讀》《西方哲學史》等一系列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帶領自己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深感閱讀經典、讀懂經典的重要性,因此在家附近開了這家精品書店。
  • 北京每萬人擁有0.9個書店,位居世界主要城市前列
    截至今年11月底,北京實體書店數量為1938家,比2019年增加639家,同比增幅49%。北京每萬人擁有0.9個書店,實體書店數量已位居世界主要城市前列。這是記者從12月25日舉辦的2020年北京市實體書店建設現場會上獲悉的。
  • 北京全市實體書店已有一千七百三十家,書香浸潤京城每個角落
    北京全市實體書店已有一千七百三十家,書香浸潤京城每個角落 2020-10-04 14:3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設計小鎮首個實體書店投用
    設計小鎮首個實體書店投用 日前,張家灣設計小鎮首個實體書店——咱家書房在通州區科技創新大廈開始試運營。  走進這家位於張家灣鎮雲杉路7號的咱家書房,室內寬敞明亮,《人民戰役》、《大運河傳奇》、《坦蕩之襟》和《二十四節氣詩畫》等書籍擺在中心展架上,靠牆的書架上則整整齊齊碼放著很多精裝本的古詩詞。整個書店面積超過200平方米,設計簡明流暢,一室書香還伴有縷縷咖啡香。
  • 上海實體書店進校園、進商場 2019年近30家開門
    2019年12月,隨著西西弗書店·上海華潤時代廣場定製店、上海體育學院綠瓦體育書店、中版書房上海交大店等先後開業,上海實體書店迎來新一輪發展期。盤點2019年上海圖書市場,新開實體書店近30家,其特點是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融合式複合經營,一經開業,往往成為申城網紅店或地標式書店。
  • 國內外頂尖資源創新要素將集聚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將打造全球財富管理中心。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本報訊(記者 陳強)為確保「兩區」建設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努力打造改革開放的「北京樣板」,城市副中心將立足運河商務區「金融 總部」產業定位,打造「運河金融城」,聚焦財富管理、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功能,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設立全國自願減排碳交易中心、探索綠色發展先進模式、推動金融領域深度創新;圍繞張家灣設計小鎮「設計 城市科技」主導功能,
  • 西安去年新增200多家實體書店 "圖書+咖啡+零售"成標配
    華商報記者日前採訪發現,相比前兩年實體書店一度出現的閉店潮,去年以來,西安的實體書店則不斷開業,很多還搭上了「新零售」這趟快車。  有機構預計,兩年內移動閱讀加圖書消費市場將超千億元。難道,閉店潮後行業迎來復甦?
  • 北京實體書店數量增長近五成
    原標題:北京實體書店數量增長近五成   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增幅47%;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
  • 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長這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劉世昕 見習記者 王增強)位於通州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與北京已有的很多商務區在環境上很不相同。這裡空氣清新,綠化良好,位於五河交匯處,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貫穿其中,使得商務區平添了幾分柔性之美。
  •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什麼色系?
    在對於理想生活的探索中,或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你想要的生活色彩。寇尚民 攝副中心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全面落實城市副中心控規和綠地系統規劃提出的各項指標。杜智廣 攝從廢棄荒林到城市公園,從私搭亂建、衛生死角到花團錦簇的「口袋公園」,通過持續幾年的大尺度空間綠化,實現將綠色成為副中心的城市底色。
  • 北投集團董事長李長利: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規模已超過3000億
    來源:新浪財經11月25日-27日,「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在北京召開。27日上午,在大會「北京城市副中心專場」,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長利進行了分享。李長利表示,目前北投集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的項目超過了150個,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
  •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感受文藝範兒
    本報記者 趙樹宴攝北京環球城市大道(效果圖),其所在的北京環球度假區將於2021年春季試運營並擇期開業。北京環球度假區供圖在臺湖演藝小鎮,北京交響樂團的演員在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排練。樹美術館供圖在張家灣鎮,唐人坊創始人唐燕(中)指導徒弟製作北京「絹人」穆桂英戲裝。唐燕還將通州運河文化融入絹藝傳統技藝,先後設計了上百款體現北京文化、運河文化的絹人精品。本報記者 趙樹宴攝大運河是通州的母親河,通州也因「漕運通濟」得名。
  • 2019年全國書店淨增約3500家,實體書店為何「彎彎扁擔不斷」
    受疫情影響,商圈內不少商鋪關門轉租,但這家書店卻逆勢而行,在北京疫情防控仍未降級的4月開張試營業,並以其精美別致的室內設計迅速成為「網紅」,吸引人們戴著口罩前來「打卡」。記者調查發現,與之類似的「網紅」書店,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全國其他城市,還有不少。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2391家!西安實體書店數量在全國城市中躍居第四
    1月8日,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的「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在北京落下帷幕。會上發布了《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實體書店數量最多的五個城市分別為成都、南京、瀋陽、西安、重慶。西安市憑藉2391家實體書店位居第四。
  • 北京城市副中心拉開建設框架
    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開工、城市綠心今年9月底開園、智慧綜合管廊上半年全部建成……一批有著重大影響的工程紮實推進,標誌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1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城市副中心處處生機勃勃,由打基礎階段邁入拉開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 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共話最IN「國際範兒」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你來過北京城市副中心嗎?這裡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環球主題公園及度假區– 北京環球度假區、致力於打造全新世界級灣區CBD的運河商務區以及將要率先實現5G智能場景應用的全球設計師聚集地——張家灣設計小鎮等眾多特色精品地標,即將締造各種非凡的國際化體驗,你期待嗎?
  • 為副中心建設加引擎 郵儲北京分行: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活水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既是千年大計,也是國家大事,一直以來都是北京乃至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北投集團就是一家位於副中心的投資建設運營平臺企業。不同尋常的是,北投集團的任務似乎更「重」。旨在積極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北投集團,截至2019年底,在城市副中心共承擔項目155個,先後完成了潞城棚改和東方廠周邊棚改任務,規劃建設城市綠心,統籌推進副中心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設立了1000億元城市副中心投資基金,為城市副中心的投資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本支撐。而作為屬地金融機構,郵儲銀行通州區支行也通過走訪,了解並掌握北投集團的經營與發展情況。
  • 石景山今年將添90家書店,通宵書店每年最高支持50萬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記者1月8日從石景山區「兩會」上獲悉,目前,該區對實體書店的開設、運營給予資金支持,全區今年計劃新增實體書店90家,到2020年底,實體書店將達到140家,實現每萬人擁有2.3個以上實體書店的目標。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凌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凌說。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