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2020-12-14 洞鑑五千年歷史

01引言

在清宮劇中大家應該看過這樣一個畫面,就是清朝的皇帝率領眾皇子在馬上馳騁來打獵。這種傳統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這種傳統是清朝獨有的制度,就叫做木蘭。

02加強將士軍事素質的目的

木蘭秋獮有著固定的地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會到避暑山莊,木蘭秋舉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靠北四百裡的圍場,清朝的皇帝就會在這裡舉行圍獵活動。也就是我們在清宮電視中看到的打獵情景,稱為是木蘭秋獮,也叫做木蘭行圍。歷代皇帝延續下來並且成為一項固定的活動,直到清朝後期逐漸衰落。

木蘭秋這項活動在最早舉辦是開始於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時候,康熙和眾多八旗軍以及大臣們一同巴爾汗湯泉進行了圍獵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就將圍場基本的界限確定下來。在圍場的周圍有八旗軍守衛以及巡邏的將士,不許外人隨便進入。

這個圍場就在現在承德的圍場縣。清代的圍場是一個非常適合打獵的好地方,這裡有山有水,空間充足,繁衍著許多動物。

康熙為什麼要舉辦木蘭秋獮這樣的圍獵活動呢?要知道清朝是在馬背上打下的天下,而八旗軍是主要的軍事力量。但是在清朝建立之後,八旗子弟逐漸滋生了享樂之風,軍事技能丟光,如果這種風氣一直持續下去,這樣會使清朝的軍事實力下降。

而打獵是滿族先輩的傳統,雖然離開了東北,但是這項技能不能丟失,這種騎射的技能不能丟掉,所以就制定了這樣的制度,實際上就是考察八旗將士軍事素養的一場軍事演習。康熙皇帝對這項活動高度重視,康熙21年,他對隨同的親王們講道:

圍獵之物,貴在整嚴,今左翼官在左,右翼在右,統轄而行。

而後,康熙還將這種軍事活動讓全國的官兵都實行開來。

康熙為了勉勵身邊的人,還向他們吹噓自己這些年來在打獵有多牛,從小到大打了一百多隻老虎,野豬131隻,兔子381隻等等...一般人能做到我這樣,也是不容易的。也許身邊的大臣內心可能和我都有問號,康熙是怎麼把這些動物的數量記得這麼清楚?

在康熙年間,陸陸續續的舉辦了多達一百多次。這對於提高八旗將士的軍事素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後來的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03聯絡各民族,挑選接班人

設置木蘭圍場除了能夠訓練將士們的軍事素養之外,還能順便與蒙古這些少數民族進行聯繫。因為蒙古人在到了北京這樣的地方往往會不適應,蒙古地區天氣寒冷,到了北京這樣的地方就會出痘,嚴重時危及生命。

為了照顧蒙古民族,所以康熙皇帝在當地設立了「圍班」、「年班」制度。在木蘭秋獮的制度開始之後,康熙幾乎每年都會來這裡。除了打獵之外,還會在順便接見蒙古當地的高層官員,對出痘已經免疫的官員就會與康熙以及將士一同打獵。圍獵活動結束後,請蒙古的王公大臣們參加宴會,宴會結束後,還會賜給他們各種東西,以此來維護民族團結

木蘭舉辦時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藉此機會選拔皇家未來的接班人。康熙皇帝最喜歡看中的孫子就是乾隆,在乾隆只有12歲的時候,乾隆就將他帶到木蘭秋獮打獵。還讓他向王公大臣秀一秀自己的射箭本領。

只見小乾隆一口氣射了五箭,箭無虛發,在場的人連連拍手稱讚。康熙見自己孫子給自己長臉了,還賜給他一件黃馬褂作為獎勵。為了訓練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康熙還親自派人指導孫子的如何打獵,乾隆表現優異,康熙對其也是非常滿意。

04木蘭舉行

木蘭是怎麼舉行的呢?每次舉辦都是很大的陣仗,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份、十二月份。每次舉辦的時間大概是20天,在舉辦的這次活動時,重要的官員以及蒙古各部落的首領都會前來參加,相當於國家舉行的大型運動會。

每次參加圍獵活動時,都有固定的制度,每次都會率領固定的12000人來進行圍獵,分三批,每批4000人前往,而少數民族也會出動1200多名騎兵以及槍手們一同參加。

在舉行圍獵的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定。比如說在圍獵的過程中,如果將士們隊伍不整齊、在圍獵中膽小畏縮的將士們還會進行處罰。每次圍獵的時候,皇帝會檢閱將士們,檢閱完畢後,騎上自己的馬,射出第一箭,宣布圍獵開始。

參加圍獵的將士以及皇子們就在規定的時間內狩獵。如果有射中的人,觀看的王公大臣們就會歡呼慶祝。如果在圍場內的動物過多,皇帝就會放了一部分野獸。收穫多的將士們會得到皇帝的獎勵。這樣的活動會持續幾天。

為了方便休息,康熙皇帝就在此建造了多處行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避暑山莊。幾乎是除了紫禁城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在木蘭秋獮結束後,皇帝就在此處理政務、接見少數民族首領。

避暑山莊

05結語

木蘭秋的舉行也是康乾盛世的體現,康熙乾隆非常熱衷於木蘭秋獮的舉辦,一直持續了一個世紀左右。到了清朝後期,木蘭秋的舉辦次數也就越來少,同治年間這項活動就再也沒有舉辦過,著名的木蘭圍場也消失了。

參考文獻

《清高宗實錄》

《清稗類鈔》

《康熙皇帝與木蘭秋》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焦點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漸看著皇家子弟喜歡上安逸的生活,喜歡上琴棋書畫,而不是喜歡弓馬騎射,更不要說尚武,這讓康熙非常有危機感,故而,在康熙在位中後期,他十分熱衷於木蘭秋獮等遊獵活動,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讓皇子皇孫走出宮廷,觀察和了解民間,增長他們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胸襟,讓他們不沉迷於享樂,讓他們知道自己作為皇家子孫,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順治皇帝首創大狩制度,定期行圍,圍場定在北京南郊的南苑。康熙初年在行圍駐所設護軍統領。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自此,每年皇帝都要前往木蘭行圍,舉行秋獮典禮,成為清代的重要典禮儀式之一。康熙三十三年,在木蘭設虎槍營,分別隸屬上三旗,交設總統管轄其事。
  • 專題 | 木蘭秋獮知多少
    木蘭圍場自從康熙二十年設置以來,幾位清帝共來圍場92次,舉行秋獮大典88次。木蘭秋獮,是清不忘民族獵藝「習武」和「詰戎綏藩」團結以蒙古族為中心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軍事與政治融為一體的活動。春、秋稱自古歷代皆有,只是清代把木蘭秋列為家法和國策。秋季幼畜已健壯,母牲未孕,以保護野牲的繁育增殖。
  • 康熙最鍾愛的一個地方,一生去了48次,最後一次差點回不來
    有意思的是,康熙南巡,一般都稱為「巡狩」,意思是打獵。其實,康熙真正到木蘭獵場打獵的時候,卻不叫打獵,而是叫「秋獮」或者「春蒐」等。 康熙對於他親手創立的木蘭圍獵,最是鍾愛,從當時的國情看,這個獵場至少有3點意義:其一,木蘭獵場連接蒙古和京津,佔據要地,每年在這裡演武,可以震懾蒙古和沙俄。
  • 大清國江河日下,嘉慶帝作《木蘭記》,追懷木蘭圍場秋獮歲月
    #木蘭記碑當大清王朝統治者的接力棒傳到嘉慶手裡,已經舉步維艱。康乾盛世不在,木蘭圍場生態進一步惡化,由於管理鬆弛,偷獵、盜伐嚴重,「以致鹿只驚逸傷損」。面對此情此景,嘉慶皇帝不敢怠慢,發出了「守成之主,不可忘開創之艱;承家之子,豈可失祖考之志」。他在位期間「敬循舊典,歲詣木蘭行圍」,以木蘭秋獮名義巡幸塞外十八次,入圍場狩獵十一次。然而,能力平平的他不可能挽回大清王朝的頹勢,至道光四年(1824)諭令停止秋獮。歷時143年的木蘭秋獮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 河北第一大縣:人口超50萬,縣名源於康熙皇帝
    公元1681年,此時為清朝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北巡途中大手一揮畫了一個圈,將多達14000平方公裡的草原劃為皇家獵苑,稱為木蘭圍場。此後,每年的秋季康熙皇帝都會前往木蘭圍場進行狩獵,一則鍛鍊王公貴族的騎射能力,二則加強對蒙古地方的震懾及管理,即俗稱的「木蘭秋獮」,成為了清朝中前期的一大盛事。康熙皇帝每年秋天前往狩獵的木蘭圍場,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縣名亦源於木蘭圍場。
  • 嘉慶皇帝連繼承人的事都沒有交代,就突然去世,到底是什麼原因?
    對於嘉慶皇帝的死因有著許多傳言,其實不僅是嘉慶,清朝幾乎差不多所有皇帝的死因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和傳言,比如皇太極也是突然去世的,順治皇帝也有出家和突然去世兩種說法,就連康熙竟然也有人說是被雍正害死的,雍正之死傳言就更多,被人說是讓呂四娘殺的,連頭都被割了。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在看古裝劇時,我們常常能聽到「黃馬褂」這三個字,其實,黃馬褂一共有兩個類別,分別是職任黃馬褂和行賞黃馬褂,前者是給皇帝的御前侍衛穿,因為皇帝常常穿明黃色的衣服,因此,身邊的侍衛所穿的褂子顏色也要與皇帝一致,只是褂子上不能有其他圖案。
  • 清朝皇帝為了得到一隻海東青一擲千金,明朝皇帝為何白給都不要
    「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星」。這首詩的作者是清朝康熙皇帝,內容是在讚美一隻雄姿英發的海東青。海東青,是生活在北方的一種著名的猛禽,經過馴化之後,它憑藉閃電般的飛行速度和兇悍的捕殺技巧,可以成為人類很好的捕獵助手。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馴化海東青的歷史極為悠久。
  • 嘉慶皇帝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嗎?
    因為永琰小時後非常的聰明,永琰七歲的時候就知道去盤山行殿拜謁孝聖憲皇后,所以他很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在正史上,清朝的皇帝死得都很正常,即使是突發性猝死,也都會記錄得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極的死,正史就記載的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和傳說就不同了,可謂是五花八門,讓後人一頭霧水。在清朝的皇帝中,嘉慶皇帝的死因最為離奇,野史上說他是被雷給劈死的,而且是眾說紛紜。
  • 從御前侍衛到步軍統領衙門,清朝皇帝到底擁有多少警衛力量
    作為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崛起、入關乃至平定中原地區的絕對保證。清朝入關,定都北京以後,「八旗制度」便被完美運用到了地方駐防和京城拱衛中,成為清朝統治根基穩固的根本保證。對於封建政權而言,京師安危、皇宮安危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安危,是皇權穩固、江山一統最為關鍵的保障;對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而言,在「狄夷之辨」思想嚴重的中原地區建立京師,更需要系統、完備、充足的拱衛力量。
  • 「四無皇帝」鹹豐帝:貽虎為患
    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20歲登基,在位11年,政治上一事無成,被後人譏諷為無遠見、無膽識、無作為、無才能的「四無皇帝」,生前無所作為,死後卻給大清留下了一位禍患無窮的慈禧太后,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 《慶餘年》:讓清朝皇帝刺梅演出儀式,這是該劇大的失敗
    清帝同意梅朝拜回國,結果,他喬裝成馬賊,在路上搶劫殺害了他,一個皇帝殺死一個老大臣的大案變成了普通馬匪貪圖錢財和生命的案件,有人說,清朝皇帝殺死梅是因為他虛偽、多疑和陰險,為了保護他的名譽,我不同意這種觀點!想想看,清朝皇帝的人設確實是有一點虛偽、可疑、陰險的元素,但這只能說是中國過去王朝皇帝的共同點!
  • 為何明朝皇帝不愛出門,清朝皇帝卻總愛往外跑,三個原因
    可是清朝就不同了,清朝是滿人的天下,滿人是在馬背上打天下,一向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要是讓他們一輩子窩在皇宮,那還不給憋壞了。於是每年一到夏天,皇帝就要帶著一家子去承德避暑山莊,或是圓明園避暑。到了秋天,他們就要去木蘭圍場狩獵。
  • 弘曆是第4個孩子,為什麼他能當皇帝,看看他和康熙的關係就知道
    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公元1711年9月25日),正當年近花甲的老皇帝康熙遠赴京師以北四百多裡的木蘭圍場舉行極為盛大壯觀的秋晨活動的時候,在北京紫禁城東北方向康熙皇帝第四子雍親王胤禛府邸裡,二十歲的格格鈕祜祿氏生下了一個男嬰。這時,嬰兒的父親胤禛由貝勒晉封為親王還不到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