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在清宮劇中大家應該看過這樣一個畫面,就是清朝的皇帝率領眾皇子在馬上馳騁來打獵。這種傳統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這種傳統是清朝獨有的制度,就叫做木蘭。
02加強將士軍事素質的目的
木蘭秋獮有著固定的地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會到避暑山莊,木蘭秋舉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靠北四百裡的圍場,清朝的皇帝就會在這裡舉行圍獵活動。也就是我們在清宮電視中看到的打獵情景,稱為是木蘭秋獮,也叫做木蘭行圍。歷代皇帝延續下來並且成為一項固定的活動,直到清朝後期逐漸衰落。
木蘭秋這項活動在最早舉辦是開始於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時候,康熙和眾多八旗軍以及大臣們一同巴爾汗湯泉進行了圍獵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就將圍場基本的界限確定下來。在圍場的周圍有八旗軍守衛以及巡邏的將士,不許外人隨便進入。
這個圍場就在現在承德的圍場縣。清代的圍場是一個非常適合打獵的好地方,這裡有山有水,空間充足,繁衍著許多動物。
康熙為什麼要舉辦木蘭秋獮這樣的圍獵活動呢?要知道清朝是在馬背上打下的天下,而八旗軍是主要的軍事力量。但是在清朝建立之後,八旗子弟逐漸滋生了享樂之風,軍事技能丟光,如果這種風氣一直持續下去,這樣會使清朝的軍事實力下降。
而打獵是滿族先輩的傳統,雖然離開了東北,但是這項技能不能丟失,這種騎射的技能不能丟掉,所以就制定了這樣的制度,實際上就是考察八旗將士軍事素養的一場軍事演習。康熙皇帝對這項活動高度重視,康熙21年,他對隨同的親王們講道:
圍獵之物,貴在整嚴,今左翼官在左,右翼在右,統轄而行。
而後,康熙還將這種軍事活動讓全國的官兵都實行開來。
康熙為了勉勵身邊的人,還向他們吹噓自己這些年來在打獵有多牛,從小到大打了一百多隻老虎,野豬131隻,兔子381隻等等...一般人能做到我這樣,也是不容易的。也許身邊的大臣內心可能和我都有問號,康熙是怎麼把這些動物的數量記得這麼清楚?
在康熙年間,陸陸續續的舉辦了多達一百多次。這對於提高八旗將士的軍事素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後來的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03聯絡各民族,挑選接班人
設置木蘭圍場除了能夠訓練將士們的軍事素養之外,還能順便與蒙古這些少數民族進行聯繫。因為蒙古人在到了北京這樣的地方往往會不適應,蒙古地區天氣寒冷,到了北京這樣的地方就會出痘,嚴重時危及生命。
為了照顧蒙古民族,所以康熙皇帝在當地設立了「圍班」、「年班」制度。在木蘭秋獮的制度開始之後,康熙幾乎每年都會來這裡。除了打獵之外,還會在順便接見蒙古當地的高層官員,對出痘已經免疫的官員就會與康熙以及將士一同打獵。圍獵活動結束後,請蒙古的王公大臣們參加宴會,宴會結束後,還會賜給他們各種東西,以此來維護民族團結。
木蘭舉辦時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藉此機會選拔皇家未來的接班人。康熙皇帝最喜歡看中的孫子就是乾隆,在乾隆只有12歲的時候,乾隆就將他帶到木蘭秋獮打獵。還讓他向王公大臣秀一秀自己的射箭本領。
只見小乾隆一口氣射了五箭,箭無虛發,在場的人連連拍手稱讚。康熙見自己孫子給自己長臉了,還賜給他一件黃馬褂作為獎勵。為了訓練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康熙還親自派人指導孫子的如何打獵,乾隆表現優異,康熙對其也是非常滿意。
04木蘭舉行
木蘭是怎麼舉行的呢?每次舉辦都是很大的陣仗,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份、十二月份。每次舉辦的時間大概是20天,在舉辦的這次活動時,重要的官員以及蒙古各部落的首領都會前來參加,相當於國家舉行的大型運動會。
每次參加圍獵活動時,都有固定的制度,每次都會率領固定的12000人來進行圍獵,分三批,每批4000人前往,而少數民族也會出動1200多名騎兵以及槍手們一同參加。
在舉行圍獵的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定。比如說在圍獵的過程中,如果將士們隊伍不整齊、在圍獵中膽小畏縮的將士們還會進行處罰。每次圍獵的時候,皇帝會檢閱將士們,檢閱完畢後,騎上自己的馬,射出第一箭,宣布圍獵開始。
參加圍獵的將士以及皇子們就在規定的時間內狩獵。如果有射中的人,觀看的王公大臣們就會歡呼慶祝。如果在圍場內的動物過多,皇帝就會放了一部分野獸。收穫多的將士們會得到皇帝的獎勵。這樣的活動會持續幾天。
為了方便休息,康熙皇帝就在此建造了多處行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避暑山莊。幾乎是除了紫禁城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在木蘭秋獮結束後,皇帝就在此處理政務、接見少數民族首領。
05結語
木蘭秋的舉行也是康乾盛世的體現,康熙乾隆非常熱衷於木蘭秋獮的舉辦,一直持續了一個世紀左右。到了清朝後期,木蘭秋的舉辦次數也就越來少,同治年間這項活動就再也沒有舉辦過,著名的木蘭圍場也消失了。
參考文獻
《清高宗實錄》
《清稗類鈔》
《康熙皇帝與木蘭秋》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