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和他筆下的人,都是大吃貨

2021-02-07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毫無疑問,村上春樹是個大吃貨。

他的小說裡,隨時在聊吃。作為主人公生活在日本城市裡的「我」尤其如此,經常沒事吃個三明治、開個鳳尾魚罐頭、配點兒牡蠣、來個捲心菜沙拉。

隨筆集《大蘿蔔和難挑的鱷梨》,索性就用兩種食物做題目,開場第一篇就是聊怎麼吃蔬菜;之後滔滔不絕地念叨:

凱撒沙拉、油炸牡蠣、壽喜燒……諸如此類。


當然是有目的的。


一方面,眾所周知,村上春樹的小說,對生活充滿了精雕細琢的描繪。他在《舞舞舞》裡半自嘲地寫過,類似詳細的記述,多年後大概只能讓人了解那個年代中年男人的日常生活。這算是他的風格。

被《巴黎評論》採訪時,村上春樹說自己的工作是「觀察人與世界,但不去加以判決。」的確村上春樹的小說,極擅長渲染畫面感。

表現在技法上,就是大量的意象陳列:商品的牌子、爵士樂隊的名字、電影、書籍、樂曲、葡萄酒、威士忌……一一羅列之後,他能夠營造出細密逼真的生活場景。

而寫飲食,以及寫人下廚的動作,是最容易勾勒情景氛圍的了——他描述的電影或樂曲,我們不一定能感同身受;但他寫飲食,很容易將人帶入氛圍中。


《海邊的卡夫卡》裡,有一段如下,寫中田老人給司機星野做吃的。中田從冰箱裡取出雞蛋、青椒和黃油來,然後:

洗淨切好青椒,炒熟;雞蛋打進碗裡,用筷子打好,拿出煎鍋,用訓練有素的手感做了兩個青椒煎蛋,蓋上麵包片,加上熱茶一起端上桌來。

星野大為欽佩,中田只謙虛地回一句,「我一個人住久了,習慣做這個。」

生活氣息、人物性格,幾句話中就撲面而來了。


然後,在村上春樹的小說裡,食物與人物性格息息相關。

比如,《聽風唱歌》中的鼠,本身多少有些嬉皮,所以身為日本人,卻喜歡吃煎餅切塊,上面澆可樂——聽著就很奇怪,但他樂此不疲。


在《舞舞舞》裡頭,食物是極為重要的道具。

《舞舞舞》裡,男主角「我」身為離群索居的自由撰稿人,幾乎是在用一己之力抵制商業化。

當他遇到雪——被雙親疏於照顧的小姑娘——之後,給雪弄靠譜的食物就成了他的任務之一。

比如,他問雪吃了啥,雪回答「KFC、麥當勞、DQ冰淇淋。」一連串都是商業牌子。

於是「我」帶雪去吃全麥麵包烤牛肉三明治,外加一杯牛奶。牛肉柔軟多汁,蔬菜新鮮,「這才像樣。」

之後,跟雪打電話時,他繪聲繪色念叨自己的配方:

「煙燻鮭魚搭配純粹的萵苣和切薄片的洋蔥,在冰水裡浸涼,刷上芥末和辣根,放進烤箱裡烤得的法國黃油麵包。天堂一般的三明治啊!」


後來,主角接待被商業化攪到頭暈腦脹的演員五反田時,也是家裡信手拈來:

大蔥與梅肉拌了,撒上木魚花;裙帶菜和蝦用醋拌了涼菜;橄欖油、大蒜和義大利臘腸炒了土豆,羊棲菜和豆腐加生薑做了菜,最後還用海菜、梅幹和裙帶菜做了茶泡飯。

五反田大讚他生活得有滋有味,比外面強多了。

說起來,大概這就是村上春樹頗為自得的一點:

他筆下的人物,都挺擅長在冰箱裡尋摸點剩菜,就地做點什麼。

不妨說,他筆下的主角,多是用日常新鮮小菜,對抗外面成型商業社會的快餐。

這也算一種隱喻。他的主角就在這種生活中,自由自在自得其樂。


順便說說菜式風格。

上頭提到了,《舞舞舞》裡,村上春樹很喜歡清淡的小菜。而《挪威的森林》裡頭,生活得熱情洋溢的小林綠子,就是個下廚能手。

初次請主角吃飯時,她能同時操作四樣菜,最後端給主角吃的,是地道關西清淡風味:醋漬竹莢魚、厚蛋燒、西京漬、煮茄子、菜湯、灑了芝麻和蘿蔔乾的玉蕈飯。

須知當日故事背景在東京,吃口該是濃甜的做派;綠子這一桌關西風,清新爽潔、明快瀟灑,如其性格,格外鮮活。


之後主角陪綠子去醫院看她病重的父親,看老人家吃不下醫院給的奶油菜湯、剁碎蔬菜、去骨魚之流。主角自己吃黃瓜——用海苔卷了,蘸醬油咔嚓咔嚓吃起來,還自鳴得意「質樸新鮮,生命力的清香」。於是彌留中的綠子父親也有食慾了,吃了一整根黃瓜。

海苔醬油黃瓜這點子質樸新鮮生命力,與綠子本身的氣質,包括她所做的關西菜,風格也甚為契合。


村上春樹自己說過,他夫人陽子吃多少都不會胖。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裡則出現過這個劇情:

主角招待了一個食量巨大的圖書館女生。這時候,食物就成為了情節的一部分。

主角預備了碎梅幹調味的沙拉,炸了沙丁魚與豆腐,煮了芹菜和牛肉,用水煮囊荷做了涼拌菜,又弄了芝麻拌扁豆——這還是村上春樹招牌的清淡菜系。

以上全被女生一掃而光後,情節開始滑稽了:主角上了牛排,被吃了;主角上了裙帶菜鮮蔥大醬湯,加上梅幹米飯,被吃了;主角再上了炒香腸、馬鈴薯沙拉和裙帶菜拌金槍魚,被吃了;主角最後上了巧克力蛋糕,也被消滅了。

村上春樹很擅長描寫從現實生活過渡到夢幻的情景,這就是一例——好好吃著飯呢,忽然就變得玄幻又喜劇起來了。


到主角最後要離世前一天,他跟圖書館女生去吃了一頓義大利菜。次日早上,做的最後一頓早飯如下:

冰箱裡拿了番茄焯水去皮,切了蔬菜和大蒜,加入西紅柿,煮了香腸;將白菜和辣椒切成沙拉,烤了法式麵包,預備了咖啡,這時候叫醒女生時,女生感嘆聞起來好味道。

——番茄和大蒜是義大利和法國普羅旺斯風味,這頓飯整體做法,又是很地中海的感覺。


大概可以歸結了:

村上春樹愛吃的風格,於日本而言,就是關西風的清爽,醋醃涼拌菜居多;在西餐裡,他則喜歡美式裡的清淡口味,以及地中海風味:海鮮、番茄、大蒜、沙拉和葡萄酒。


追根溯源,《挪威的森林》,他是在希臘米克諾斯島寫起,到義大利寫完的,1980年代後半段許多時間在義大利度過,難怪。

結合他小說裡喜歡獨居的男性形象,這種做菜風格,也算是一種生活寫照。


村上春樹在小說裡,多次寫到一個173公分高的男性,在婚後胖到了72公斤。然後,有‎一兩位是靠跑步減到了64公斤。

眾所周知,村上春樹年過而立開始跑步,然後常年保持64公斤左右的體重,所以這段描寫,顯然是他自己的經歷。這個數字如此精確,可以想見他每次自己稱重時一本正經的樣子。


在《所有可以找到的地方》這篇裡,某男人婚前還正常,婚後被困在婚姻生活裡,每天吃老婆做的黃油楓糖煎餅,吃胖了。後來他失蹤了一段時間,找回來時,體重減了十多公斤。顯然,那吃黃油楓糖煎餅帶來的額外體重,就是他筆下庸碌瑣碎婚後生活的副產品。


村上春樹小說裡反覆出現的地中海飲食和清淡的日本關西飲食風格,他經常念叨的白葡萄酒和牡蠣,以及他漫長的數十年跑步經歷,最後和他筆下的男主角生活風格相輔相成:

獨居、清爽、簡單、自得其樂、有滋有味、不至於發胖、與世俗格格不入。

跟他的小說風格,也是息息相關。


村上春樹的小故事裡,也常用食物作為隱喻。比如《搶劫麵包店》和《再襲麵包店》裡,麵包和麥當勞是重要的道具;《奇鳥行狀錄》開始妻子找茬吵架,由挑剔食物開始——類似不一而足。

比如,他不止一次拿甜甜圈逗樂。甚至還有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變成甜甜圈的故事,「我們甜甜圈的存在就是空虛的……」

比如,他將自己的寫作比喻成「義大利麵工廠」,說寫作就是控制沸水溫度、放鹽、設定定時器。他關於意面的細節,多不勝數:如上所述,他是真的喜歡吃義大利風味吧。


1983年,村上春樹的一個短篇裡,寫某個公司在徵集點心,贏家可以得一筆大獎金。「我」便去參加了,臨了發現評委們是一群「只吃正宗點心」的瞎眼烏鴉,而且會為了點心好壞撕扯起來,打得血流成河。於是「我」就離開了,說點心只要自己吃著滿意就行了,就讓烏鴉們自己廝打就好了。

不言而喻,村上春樹在以此嘲弄文學評論界。

所以他跟日本文學界關係處不好,也不用奇怪了。


後來在《大蘿蔔和難挑的鱷梨》裡,他還半開玩笑地說,情人眾多的法國小說家西梅農,雖然沒能如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其情史也名垂史冊。

反過來,「三年前的諾獎得主是誰,誰還記得呢?」

其實是翻版的「點心只要自己吃著滿意就行了,就讓烏鴉們自己廝打就好了」的嘛。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4月發新書:事關父親和童年,附閱讀村上春樹節奏指導
    距離《刺殺騎士團長》(2017)已隔3年,村上春樹依舊按照老節奏,在下一部長篇中插入一個短篇或隨筆。在以往的寫作中,小說和隨筆給予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形象。小說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行我素,保持距離,而隨筆則娓娓道來,春風吹物,幽默頻發。一個是孤獨浪子,一個是鄰家大叔,這兩種形象共同構成了村上春樹文學作品筆下的整體形象。
  • 身為村上春樹
    村上說:「我就像一個大水壺。這是都市中才存在的空間,它從城市的陳舊母體中脫胎出來,產生著陌生感和新鮮感。走在其中,能感覺到擠擠挨挨的人群和豐富物品帶來的溫暖和舒適感,有些陌生的異質感和沒有來由的不知所措——這多像村上春樹筆下都市人的感受。
  • 林少華:今年諾貝爾獎,村上春樹怎麼又「陪跑」了?|活動預告
    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樹,在經營小酒吧的1979年趴在廚房餐桌上寫了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至今已走過四十餘年文學創作旅程。他的作品被譯介至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筆下的文字已陪伴一兩代人走過各自的青春河床,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審美傾向、生活格調。
  • T恤狂人 · 村上春樹
    曾經在那裡一邊聽著布魯斯音樂的現場演出一邊大嚼壽司來著。我想想還有什麼。不過無論如何,過去的哈納雷絕對是個能讓人超級放鬆的地方,是個無可比擬的非常迷人的小鎮。在海邊隨便找個地方躺下一邊發呆一邊看看雲看看海,就算看上一整天都不會厭煩。就連那裡的夕陽都充滿了華麗絢爛的味道。當然也能看到拿著尤克裡裡的傢伙們聚集在海邊,對著夕陽悠閒唱歌的光景。不過現在,也許那地方已經變了味道吧。
  • 你有多喜歡村上春樹,就有多懂得生活
    而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讓他們找到了共鳴:出身於一般市民家庭;不太有錢,也不過於貧窮;算不上特別優秀,但也絕不愚蠢——讀書永遠不會出類拔萃,但是成績過得去,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小有收穫,能把愛做的事做得很像回事兒;凡事靠自己,儘量不給別人惹麻煩;不擅長社交,喜歡一個人自得其樂。村上春樹形容孤獨就像「一個人吃牡蠣」:「人人都是孤獨的。
  • 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都太健康了,到了晚年多少有點無聊
    漫長的寫作生涯如同跑馬拉松,在後半程要想不掉隊,需要充沛的體力和強大的意志。村上春樹無疑是晚年作家中的佼佼者。60歲的時候,他出版了三卷本的《1Q84》,成為其寫作生涯的又一高峰。此後,他仍舊保持著兩三年出版一本新書的速度,長篇、短篇、隨筆、對話錄,各種文類一應俱全。
  • 村上春樹經典語錄大全 每一句都值得收藏
    說起村上春樹,應該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吧。他筆下的世界如此的直指人心,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會讓很多人引起共鳴。每一個人生階段,你讀村上春樹的感覺一定都不一樣。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走進村上春樹的世界,村上春樹經典語錄大全獻給大家。村上春樹經典語錄  1. "在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不是勝利,而是奮爭。
  • 關於村上春樹的一點碎碎念
    今天想寫一寫村上春樹,上學的時候曾經一度痴迷他的小說,雖說那時並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吸引了我,現在想來應該是作品本身的魅力。說到村上春樹,可能大家最為熟悉的作品便是《挪威的森林》,有人喜歡到痴迷,也有人覺得平平無奇,但其實《挪》只是他為數不多的現實主義小說之一,我個人認為村上作品的魅力大部分都體現在那些非現實的小說裡: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晦澀不明的誇張隱喻,他的文字行雲流水般地游離於虛幻和現實之間,在我那個叛逆又迷茫的年紀裡,大概是需要一些荒誕不經的東西來釋放自己那些無處安放的無釐頭思緒的
  • 村上春樹十部作品十句名言,是他人生寫照,句句深刻,默默收藏!
    提到諾貝爾文學獎「陪跑者」,相信看到前半句話,你一定會瞬間脫口而出他的名字:村上春樹。1949年1月22日,村上春樹出生在京都伏見區。今天,從他十部作品中摘錄出經典的十句語錄,我們一起來了解村上春樹的故事,感受他筆下文字的魅力。村上春樹一直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從2019年至今,10年被看作奪冠熱門,但結果事與願違。
  • 跟著作家遊世界——讀村上春樹的《假如真有時光機》
    《時光機》裡寫的是歐洲遊,一些不知名的小鎮小島在春樹的筆下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他把出遊經歷,所見所聞,揉進他的小說,把他所遇見的人和事,刻畫成小說人物,編排成人物背景,把所見的美景寫進小說,寫進人物心裡,使小說有了詩歌的美,人物有了真實的美。這種融情於景,寫景道情的筆法似小說寫作中的一股清流,讀之賞心悅目。
  • 解密村上春樹,風靡全世界的奧秘
    》《1Q84》等多部村上春樹代表作,對村上春樹在英文世界被大家廣發接納被大受歡迎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村上春樹在英文世界最有力的推手。 國內翻譯出版村上春樹文學作品眾多,一直以來缺乏更進一步又能深入淺出的解讀。傑伊·魯賓的角色是最適合做這件事的人。
  • 如何閱讀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嚴肅認真又溫柔暖心的大叔。如何閱讀村上春樹呢?有書評家認為,可以先讀些他的短篇熱熱身,比如《袋鼠佳日》、《困》、《計程車上的吸血鬼》以及整本《夜半蜘蛛猴》。然後呢,建議讀他的早期四部曲《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舞舞舞》。
  • 村上春樹:每一個故事,都種在靈魂深處
    村上春樹:每一個故事,都種在靈魂深處 2020-12-05 2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硬核致敬 | 當音樂人遇見村上春樹,他的「讀後感」是這樣的
    ——張雄關  村上春樹作品中的爵士樂  眾所周知,村上春樹是爵士樂的發燒友。長期以來他通過經營爵士酒吧、電臺傳播爵士樂,並從不同的角度把爵士樂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中。  在村上的《爵士樂群英譜》中,他選取了五十多位自己最喜歡的爵士音樂家,用獨到的個人理解和文字風格與漫畫家配合,組成了兩本爵士大師的品鑑手冊。  音樂家肖像合集/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村上春樹 一棵什麼樣的樹
    村上的目標是「很輕鬆的小說,二三百頁紙,漂亮的,留在記憶中那種漂亮的小說」,甚至是「一本把全國女孩的眼淚都逼出來的小說」。他確實做到了。    《挪威的森林》被村上春樹自己視為「另類小說」——「我用寫實風格去寫,是為了顯示不是我的東西也可以做到,所以儘快完成儘快離開。我想回到自己本來的世界去。」這「本來的世界」指的是《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舞!舞!舞!》
  • 村上春樹:一個故事大王和半個通靈者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1992)脫胎於《奇鳥行狀錄》(1995)定稿前被刪除的三章內容,村上春樹在此三章基礎上旁逸斜出了這個長篇 。這是村上春樹當時在寫實和寫虛兩個方向平衡(調配,混合)得最好的長篇。
  • 村上春樹:貓和書再寶貝不過
    林少華上一篇《村上春樹:貓和書是朋友啊》最後一句寫道:「這次只說了書,貓留給下次說可好?」這半是客套,半是文章本身的需要,文章需要這樣一個結尾,並非許諾。估計讀者也沒有哪位當真。然而編輯當真了,追問下次何時。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林少華在2014年出版前言部分這樣介紹他和村上的譯與寫。早在1987年,林少華在大阪留學,每次去書店都會看到門口顯著位置放置的《挪威的森林》,當時沉醉於研究中日古詩的他,根本沒想到自己竟然會一發不可收拾,在接下來的35年中,一直和村上春樹的作品相伴。
  • 在這場爵士音樂會中,走進村上春樹的異想世界
    從第一本小說《且聽風吟》開始,村上春樹的文學世界裡,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熟悉他的讀者都知道,村上春樹喜愛音樂,尤其爵士。今年年末,東方藝術中心將於12月24日聯合國內爵士樂壇的知名樂手、歌手,通過音樂live的形式探索屬於村上春樹的文學世界魅力。
  • 村上春樹: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讀過《挪威的森林》的人知道,書中的主人公渡邊徹愛喝威士忌。有事沒事,他會去酒館小酌幾杯,有時一個人,有時和永澤,有時和綠子,有時和邂逅的陌生人。喝酒,其實和誰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喝什麼酒。從這個愛好上講,渡邊是村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