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粵西湛江吳川,當地有很多知名的小吃,如爛鑊炒粉、炭燒生蠔、田艾籺、沙蟲粥、粉皮、煎堆等,但因自小離開家鄉,對當地食肆不夠熟悉,每次過年回家總是排雷式探店,無法盡興。今年,在「本地仔」燾先生的帶領下,總算實現精準打卡,將各式味道正宗的特色小吃納入腹中。現挑選出我最愛的兩樣與諸君共同品味。
黃糖松糕
各式糕點
田艾籺
八寶飯
煎堆:外嫁女兒回娘家拜年的首選禮物
煎堆是我最喜愛的家鄉小吃。用上好的糯米、純正的花生油炸出來的煎堆金黃渾圓,油香撲鼻,口感酥軟,我總能一口氣吃上兩三個。今年,煎堆之於我,更多了一層特殊的含義。
集市上待售的煎堆
自家製作的煎堆
煎堆是日常的解饞小吃,是新春送禮佳品,更是吳川新婚夫婦回娘家拜年的必備禮物。今年大年初二回娘家,我與燾先生帶回的拜年禮物便是十多箱煎堆與禮餅。
回到娘家後,譚媽便帶著我與燾先生按照習俗逐一分發煎堆與禮餅:先是給兩位伯娘各送去一百個煎堆與禮餅,兩位伯娘按照習俗領下百分之七十,剩下的百分之三十由我們帶回。接著,譚媽領著我們分別給娘家的諸位舅舅、姑媽、姨媽、姑姑送去煎堆與禮餅,送去甜蜜,收穫祝福。
拜訪完娘家的各位長輩後,剩下的煎堆與禮餅,便由我們拿回婆家,年初三以後在張媽的帶領下走訪婆家各位長輩。
持續好幾天的拜年活動,忙碌且充實。這頗有點認親的意味。這一個個油亮滾圓的煎堆,成了我們與親戚間快速增進感情的潤滑油。
結婚前,煎堆之於我,是一份解饞的家鄉特色小吃,簡單純粹;結婚後,煎堆之於我,除了解饞,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含義,這是我已成家的標誌。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吳川粉皮:地道的做法,家鄉的味道
吳川粉皮是粵西地區非常出名的街頭美食。手工製作的粉皮皮薄,韌而爽滑,散發出陣陣淡淡的米香味,加工方式有多種,可撈,可炒,可湯煮。
燾先生帶我去打卡的是他從小吃到大的一家店。我們分別點了兩份粉皮籺(即撈粉皮)與粉皮湯。
成張的粉皮,是製作粉皮籺的原材料。把一整張粉皮捲成條狀,然後均勻切成一寸見長的粉皮節,接著澆上特製的花生油,撒上炒過的白芝麻,倒上精心調製的醬油,這份美味的小吃便製作完成。粉皮籺的做法非常有地域特色,一看做法及成品便知是吳川出品。
粉皮籺
粉皮湯的原材料同樣是粉皮,做法稍有不同。先是把一整張粉皮對摺成約一指長,切成條狀,用熱水燙十來秒,倒入碗裡,再舀上瘦肉湯,澆上特製的花生油,撒上蔥花香菜等配菜,即可食用。
粉皮湯製作進行時
粉皮湯
從外形看,吳川粉皮湯平平無奇,讓我有些失望。但當我試探性地嘗了一口,湯帶著粉皮滑入嘴中的那一刻,我熱淚盈眶。熟悉的花生油的味道不僅將我的味蕾徹底激活,還在一瞬間觸動了我的淚腺。這是屬於家鄉特有的味道啊,即使少小離家,鄉音已改,我依然在一剎那被這印刻在骨子裡的故土情懷給徵服。
初嘗粉皮湯
這廂我還在細細回味家鄉的味道,那廂自來熟的燾先生已跟老闆娘聊得火熱。老闆娘說,她母親已在這個地方開店近30年,現在她繼承了母親的衣缽。她們店一直堅持用最純正的花生油做原材料,所以回頭客很多,以前一碗粉皮湯賣5毛錢,現在要5塊錢。燾先生笑著說,他吃過1塊錢一碗的粉皮湯,但沒趕上5毛錢一碗的好時代。
我很感謝店家母女的堅守。正是她們的堅守,讓我這份無處安放的鄉愁有了歸宿。一碗簡單的粉皮湯,濃縮的是家鄉的味道,傳遞的是家鄉的溫暖,喚醒的是我們紮根於心的記憶味覺,這不僅僅是一種美味的地域小吃,代表的更是一方風土人情,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寄託著的是我們對家鄉的回憶與思念。
寫在最後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家鄉,都有關於美食的特定的回憶,像牛肉丸之於潮汕人,熱乾麵之於武漢人,鴨血粉絲湯之於南京人……這些美食,就像催眠大師給我們進行催眠時所下的暗號,當我們看到這些美食時,仿若有人在耳邊打了一個響指,心底那份對於家鄉的思念之情就像決堤的海,噴湧而出。
趁著腳腿便利,趁著陽光正好,多回家鄉,多吃美食,多愛一會兒愛我們與我們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