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愷 攝影/蔡小川
品香要求是有香無煙的,與合香不同。因為品香要接近口鼻,所以絕對不能被燻到,一般從宋開始,就開始使用木本香材為主,但是一直是以沉香為主。中國人一直不習慣使用檀香來做品香材料,可能是因為氣息濃烈又單調,最關鍵的是刺激性強,能入品者很少,基本上是做宗教線香的材料。而降真香也屬於氣味短促,但是只能聞不能品。
可以品的香材,基本上就是沉水香和多羅伽香。沉水香是沉香的俗稱,事實上,這並不是一種樹種,而是某幾類含有沉香脂的樹種生成,遇熱會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味,色澤也有黃、褐、黑等,形狀也各異,密度一般都高,遇水則沉,基本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雨林中。這些樹木活的時候砍伐叫生香,只是些普通木材,不能做品香材料;樹木死亡後,腐朽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變異,由於性狀不同,古人給這些香起了各種名字,有黃熟香、有棧香,也有沉水香,由於樹種各異,包括在各地腐朽後變化多樣,人們給沉香起了各種名字,所以很難分清。
除了沉香,還有更高級別的棋楠,又稱「多伽羅香」,與沉香的最大區別就是,沉香在焚燒的時候,香味只有濃淡的區別,幾乎沒有變化,而棋楠在不同的火溫下,同一片香會發生不斷的變化,初香、本香和尾香各自不同,且香味悠長,氣息幽雅。
事實上,棋楠也是香樹的腐朽變種,有木質和皮質,類別是以外表色澤區分,以稀少性來分高下,分為綠結、生結、金絲結、虎皮結、蜜結、糖結等,一般都帶有乳香味道,在香品排列上,中國南方所出產的綠結、生結都排名非常靠前,只是現在產量稀少,基本上已經很難找到了。
插圖來自《香學會典》
文/劉靜敏
品味香與茶的樂趣,若單一人品評,雖孤卻不獨;若邀約眾多好友聚室品評,能有共同的興趣與涵養,共賞茶飲與香氣之曼妙更是佳話。清納蘭性德《某上人書》:「茗碗燻爐,清談竟日,頗以為樂。」要得幽趣,一人獨品、兩人對品為上,其境界為淡薄而有味,非茶非香,而在朋友之間的意合。
如何將香用於茶席中,簡單提出可以自行製作的三種方式,來作為茶席用香的參考。
依據中國傳統薰香方式,從用火的方式看,主要為直接燻燒或隔灰燻燒兩種。直接燻燒者,從漢代馬王堆一號墓軑侯夫人墓葬中出土的兩件燻爐,都有使用過的痕跡,一件出土時「爐盤內盛滿燃燒後殘存的茅香炭狀根莖」,另一件則「爐盤內盛有茅香、高良姜、辛夷、藁本等香草」。燻爐中植物炭化,證明為直接燃燒。
隔灰燻燒則流行於唐宋及其後,以銀葉、雲母為隔,例如李商隱《燒香曲》有「獸焰微紅隔雲母」句,就是指隔著雲母片下獸形香餅發出微紅火焰,另外以銀製成葉形薄片「銀葉」,也是非常美麗的隔火材料,金代楊庭秀《焚香詩》云:「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
若從香氣味的選擇,以香方的概念看,主要有單香與合香兩大系統,單香為直接使用原材,制為片塊狀,最常使用如沉香、檀香一類;另一種為合香系統,將各種香藥研成細末,依據香方的比例混合後,以粉燻燒或製成丸、餅狀等。單香氣味純一,變化不若合香氣味多樣且有趣,卻自有一批擁護者。
因此,茶席用香,以茶為主,香為輔。印篆香、香丸與線香是不錯的選擇。
印篆香
━━
印篆香,也稱印香、香印、篆香、香篆等,是將各種香藥研細成散末,依據香方的比例混合,用香範為模,壓印出各種圖案文字後燻燒,這種方式,古稱為「印」,印出的圖案如篆文曲折狀為「篆」,又稱曲水香。宋代劉子翬《次韻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絕》中有「午夢不知緣底破,篆煙燒遍一盤花」句,即是描述這類香篆燒完之後的灰燼痕跡。
其次,印篆香也可以協助計時,利用印模,將香粉壓出一盤圖案,藉由香粉燃燒便可計算時間。宋代還因為大旱而採用香印以準昏曉,也有「百刻香印」,是將十二時辰分成一百刻度,一盤可燃燒一天一夜等等。
丸香
━━
同樣的散末香粉,若不以印篆方式出香,可以調和香粉後入蜜,加棗膏、梨汁等,用入臼槌搗方式捻成香丸子或餅狀,再加以燻燒,稱為丸香。
做法來自古代醫藥,以蜜為丸的歷史很早,漢代醫家張仲景(142~219)編著《傷寒論》和《金匾要略》便在藥方中提出以蜜和丸的丸劑做法。《雷公炮炙論》序也說明:「凡修合丸藥用蜜,只用蜜……勿交雜用,雜用必宣瀉人也。」
在香方製劑中,丸劑製成的工序有四:入蜜、制丸、掛衣、窨藏。這類蜜丸的優點是溼潤、易於塑形,方便自行合香製作,隨做隨用,很能凸顯個人對香氣品味的取向。燻燒時,以炭為底火,略為隔灰燻燒即可。
線香
━━
線香可能是大眾最常見的一種燒香的形式,尤其在香火鼎盛的寺廟中,煙霧迷濛襯託出信仰的堅貞。
線香的形式很多,在元代已經出現以紙包裹香藥做成線狀的焚燒方式,明代則常見以細線埋入香藥內做成絕細線香,若用銀絲懸掛著焚燒便稱為「卦香」,等等。
不過茶席使用的線香,若能自制更佳,合香如印篆香法,製法將丸香之蜜或棗汁,改為黏粉或白芨,如香丸法揉製成條索狀,粗細由人,陰乾之後即可直接燒之。
文/滕軍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香文化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四點:
1.祀先供聖——禮儀的表達手段;
2.祛疫闢穢——草藥的重要部分;
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備用品;
4.啟迪才思——文人的讀書伴侶。
在至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燻爐,良渚遺址裡就出土了一件竹節紋灰陶燻爐,高11釐米,爐蓋上有18個孔,所用的燃燒物是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草、木屑。
先秦時期,由於邊陲和海外的香藥(沉香、檀香、乳香等)尚未大量傳入內地,所用香藥以各地產的香草香木為主,如:蘭、蕙、艾、蕭、鬱、椒、芷、桂、木蘭、辛夷、茅等。戰國時期,在室內薰香的風氣在一定範圍內流行,這從出土的燻爐可以看出,陝西雍城遺址的「鳳鳥銜環銅燻爐」就是一例。
先秦時期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人對香氣的喜好是一種自然的本性,香氣與人身有密切關係,可以用作養生。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漢代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把365種藥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三個檔次,並指出上藥是用來養生的,可以久服,中藥須斟酌服用,下藥是治病的不可久服。在上藥的羅列中,我們可見到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實、榆皮、白蒿、甘草、蘭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傳統香料或傳統制香輔料,如榆皮、白芨、硝石。
在中醫藥理論看來,如同大自然是一個由陰陽兩氣組成的整體一樣,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需要陰陽兩氣的正常循環才能保持健康。在中國醫學中有關於病勢的學說:如果「氣」下行至足部後很難上行被稱作「下陷」,子宮下垂、胃下垂、手腳發冷症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上行至頭部後很難下行被稱作「上逆」,目眩、嘔吐、咳嗽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從身體裡跑出來停留在身體的表面不肯回去被稱作「表」,疹子、痤瘡等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集結在身體的中心不肯運行被稱作「裡」,消化不良、腫瘤等屬於此類病勢。
為治療下陷、上逆、表、裡這四種病勢的疾病,便形成了具有升、降、浮、沉四種藥勢的中草藥群。對下陷病勢的疾病用升藥勢的藥,對上逆病勢的疾病用降藥勢的藥,對表病勢的疾病用浮藥勢的藥,對裡病勢的疾病用沉藥勢的藥。也可以歸納為:用具有升浮藥勢的藥可以提高下陷、表的病勢;用降沉藥勢的藥可以壓下上逆、裡的病勢。
那麼如何定義藥的藥勢呢?將升降浮沉的理論與四氣五味理論結合起來解釋,便是:氣溫熱、味辛甘的藥具有升、浮的藥勢;氣寒涼、味苦酸鹹的藥具有降沉的藥勢。而香料在中醫藥裡是擔當「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藥性烈、藥效猛,除緊急時刻不能大量使用。在預防醫學的引導下,在日常生活中薰香便成為保證人體陽氣上揚的保健措施之一。於是,香與茶一起成為保障人體中的陰陽兩氣正常「升浮」與「降沉」循環運動的兩大保健品。
即使用現代醫學的視角分析,用多種香料製成的藥香的主要療效也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藥香辛香溫通、行而不洩,具有很好的行氣止痛作用。藥香可以使全身的氣血均勻地循環起來,當然就可以緩解疼痛。如癌症晚期的疼痛、痛經等。
藥香氣香升散,有很好的發散作用。比如有人因外感風寒,邪氣入中,又飲食過量產生內熱滯食,使用藥香會大大緩解以上症狀,使人體內外通達。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脾胃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治療作用。
藥香是純陽之物,可溫養臟腑、舒筋活絡、壯陽除痺。比如有人久病不愈、精冷腎傷、形寒肢冷,使用藥香可以大大緩解以上症狀。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精冷不孕、便溏腎虧有一定的預防治療作用。
藥香對一般的細菌和病毒有抑制抗菌作用。
藥香中揮髮油成分的麻醉作用能減緩人體平滑肌的收縮,能對抗痙攣,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抑制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藥香對哮喘、胃痙攣、心肌缺血、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血壓升高等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由此,薰香養性、薰香養生成為漢代香文化繁盛的內因動力。自漢代起,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就被納入了中醫藥的範疇,成為中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被納入的過程與結果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的使然。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微博 | @華彩傳媒
微信 | chafengshang
投稿 | 28076118@163.com
官網 | www.chadao.cc
Q Q | 69613231
生 活 如 此 華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