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事 茗碗燻爐,清談竟日,頗以為樂.

2021-02-12 尋茶找器


文/王愷 攝影/蔡小川

品香要求是有香無煙的,與合香不同。因為品香要接近口鼻,所以絕對不能被燻到,一般從宋開始,就開始使用木本香材為主,但是一直是以沉香為主。中國人一直不習慣使用檀香來做品香材料,可能是因為氣息濃烈又單調,最關鍵的是刺激性強,能入品者很少,基本上是做宗教線香的材料。而降真香也屬於氣味短促,但是只能聞不能品。

可以品的香材,基本上就是沉水香和多羅伽香。沉水香是沉香的俗稱,事實上,這並不是一種樹種,而是某幾類含有沉香脂的樹種生成,遇熱會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味,色澤也有黃、褐、黑等,形狀也各異,密度一般都高,遇水則沉,基本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雨林中。這些樹木活的時候砍伐叫生香,只是些普通木材,不能做品香材料;樹木死亡後,腐朽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變異,由於性狀不同,古人給這些香起了各種名字,有黃熟香、有棧香,也有沉水香,由於樹種各異,包括在各地腐朽後變化多樣,人們給沉香起了各種名字,所以很難分清。

除了沉香,還有更高級別的棋楠,又稱「多伽羅香」,與沉香的最大區別就是,沉香在焚燒的時候,香味只有濃淡的區別,幾乎沒有變化,而棋楠在不同的火溫下,同一片香會發生不斷的變化,初香、本香和尾香各自不同,且香味悠長,氣息幽雅。

事實上,棋楠也是香樹的腐朽變種,有木質和皮質,類別是以外表色澤區分,以稀少性來分高下,分為綠結、生結、金絲結、虎皮結、蜜結、糖結等,一般都帶有乳香味道,在香品排列上,中國南方所出產的綠結、生結都排名非常靠前,只是現在產量稀少,基本上已經很難找到了。

插圖來自《香學會典》



文/劉靜敏

品味香與茶的樂趣,若單一人品評,雖孤卻不獨;若邀約眾多好友聚室品評,能有共同的興趣與涵養,共賞茶飲與香氣之曼妙更是佳話。清納蘭性德《某上人書》:「茗碗燻爐,清談竟日,頗以為樂。」要得幽趣,一人獨品、兩人對品為上,其境界為淡薄而有味,非茶非香,而在朋友之間的意合。

如何將香用於茶席中,簡單提出可以自行製作的三種方式,來作為茶席用香的參考。

依據中國傳統薰香方式,從用火的方式看,主要為直接燻燒或隔灰燻燒兩種。直接燻燒者,從漢代馬王堆一號墓軑侯夫人墓葬中出土的兩件燻爐,都有使用過的痕跡,一件出土時「爐盤內盛滿燃燒後殘存的茅香炭狀根莖」,另一件則「爐盤內盛有茅香、高良姜、辛夷、藁本等香草」。燻爐中植物炭化,證明為直接燃燒。

隔灰燻燒則流行於唐宋及其後,以銀葉、雲母為隔,例如李商隱《燒香曲》有「獸焰微紅隔雲母」句,就是指隔著雲母片下獸形香餅發出微紅火焰,另外以銀製成葉形薄片「銀葉」,也是非常美麗的隔火材料,金代楊庭秀《焚香詩》云:「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

若從香氣味的選擇,以香方的概念看,主要有單香與合香兩大系統,單香為直接使用原材,制為片塊狀,最常使用如沉香、檀香一類;另一種為合香系統,將各種香藥研成細末,依據香方的比例混合後,以粉燻燒或製成丸、餅狀等。單香氣味純一,變化不若合香氣味多樣且有趣,卻自有一批擁護者。

因此,茶席用香,以茶為主,香為輔。印篆香、香丸與線香是不錯的選擇。

印篆香

━━


印篆香,也稱印香、香印、篆香、香篆等,是將各種香藥研細成散末,依據香方的比例混合,用香範為模,壓印出各種圖案文字後燻燒,這種方式,古稱為「印」,印出的圖案如篆文曲折狀為「篆」,又稱曲水香。宋代劉子翬《次韻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絕》中有「午夢不知緣底破,篆煙燒遍一盤花」句,即是描述這類香篆燒完之後的灰燼痕跡。

其次,印篆香也可以協助計時,利用印模,將香粉壓出一盤圖案,藉由香粉燃燒便可計算時間。宋代還因為大旱而採用香印以準昏曉,也有「百刻香印」,是將十二時辰分成一百刻度,一盤可燃燒一天一夜等等。

丸香

━━


同樣的散末香粉,若不以印篆方式出香,可以調和香粉後入蜜,加棗膏、梨汁等,用入臼槌搗方式捻成香丸子或餅狀,再加以燻燒,稱為丸香。

做法來自古代醫藥,以蜜為丸的歷史很早,漢代醫家張仲景(142~219)編著《傷寒論》和《金匾要略》便在藥方中提出以蜜和丸的丸劑做法。《雷公炮炙論》序也說明:「凡修合丸藥用蜜,只用蜜……勿交雜用,雜用必宣瀉人也。」

在香方製劑中,丸劑製成的工序有四:入蜜、制丸、掛衣、窨藏。這類蜜丸的優點是溼潤、易於塑形,方便自行合香製作,隨做隨用,很能凸顯個人對香氣品味的取向。燻燒時,以炭為底火,略為隔灰燻燒即可。

線香

━━

線香可能是大眾最常見的一種燒香的形式,尤其在香火鼎盛的寺廟中,煙霧迷濛襯託出信仰的堅貞。

線香的形式很多,在元代已經出現以紙包裹香藥做成線狀的焚燒方式,明代則常見以細線埋入香藥內做成絕細線香,若用銀絲懸掛著焚燒便稱為「卦香」,等等。

不過茶席使用的線香,若能自制更佳,合香如印篆香法,製法將丸香之蜜或棗汁,改為黏粉或白芨,如香丸法揉製成條索狀,粗細由人,陰乾之後即可直接燒之。


文/滕軍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香文化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四點:
1.祀先供聖——禮儀的表達手段;
2.祛疫闢穢——草藥的重要部分;
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備用品;
4.啟迪才思——文人的讀書伴侶。

在至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燻爐,良渚遺址裡就出土了一件竹節紋灰陶燻爐,高11釐米,爐蓋上有18個孔,所用的燃燒物是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草、木屑。

先秦時期,由於邊陲和海外的香藥(沉香、檀香、乳香等)尚未大量傳入內地,所用香藥以各地產的香草香木為主,如:蘭、蕙、艾、蕭、鬱、椒、芷、桂、木蘭、辛夷、茅等。戰國時期,在室內薰香的風氣在一定範圍內流行,這從出土的燻爐可以看出,陝西雍城遺址的「鳳鳥銜環銅燻爐」就是一例。

先秦時期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人對香氣的喜好是一種自然的本性,香氣與人身有密切關係,可以用作養生。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漢代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把365種藥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三個檔次,並指出上藥是用來養生的,可以久服,中藥須斟酌服用,下藥是治病的不可久服。在上藥的羅列中,我們可見到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實、榆皮、白蒿、甘草、蘭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傳統香料或傳統制香輔料,如榆皮、白芨、硝石。

在中醫藥理論看來,如同大自然是一個由陰陽兩氣組成的整體一樣,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需要陰陽兩氣的正常循環才能保持健康。在中國醫學中有關於病勢的學說:如果「氣」下行至足部後很難上行被稱作「下陷」,子宮下垂、胃下垂、手腳發冷症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上行至頭部後很難下行被稱作「上逆」,目眩、嘔吐、咳嗽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從身體裡跑出來停留在身體的表面不肯回去被稱作「表」,疹子、痤瘡等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集結在身體的中心不肯運行被稱作「裡」,消化不良、腫瘤等屬於此類病勢。

為治療下陷、上逆、表、裡這四種病勢的疾病,便形成了具有升、降、浮、沉四種藥勢的中草藥群。對下陷病勢的疾病用升藥勢的藥,對上逆病勢的疾病用降藥勢的藥,對表病勢的疾病用浮藥勢的藥,對裡病勢的疾病用沉藥勢的藥。也可以歸納為:用具有升浮藥勢的藥可以提高下陷、表的病勢;用降沉藥勢的藥可以壓下上逆、裡的病勢。

那麼如何定義藥的藥勢呢?將升降浮沉的理論與四氣五味理論結合起來解釋,便是:氣溫熱、味辛甘的藥具有升、浮的藥勢;氣寒涼、味苦酸鹹的藥具有降沉的藥勢。而香料在中醫藥裡是擔當「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藥性烈、藥效猛,除緊急時刻不能大量使用。在預防醫學的引導下,在日常生活中薰香便成為保證人體陽氣上揚的保健措施之一。於是,香與茶一起成為保障人體中的陰陽兩氣正常「升浮」與「降沉」循環運動的兩大保健品。

即使用現代醫學的視角分析,用多種香料製成的藥香的主要療效也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藥香辛香溫通、行而不洩,具有很好的行氣止痛作用。藥香可以使全身的氣血均勻地循環起來,當然就可以緩解疼痛。如癌症晚期的疼痛、痛經等。

藥香氣香升散,有很好的發散作用。比如有人因外感風寒,邪氣入中,又飲食過量產生內熱滯食,使用藥香會大大緩解以上症狀,使人體內外通達。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脾胃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治療作用。

藥香是純陽之物,可溫養臟腑、舒筋活絡、壯陽除痺。比如有人久病不愈、精冷腎傷、形寒肢冷,使用藥香可以大大緩解以上症狀。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精冷不孕、便溏腎虧有一定的預防治療作用。

藥香對一般的細菌和病毒有抑制抗菌作用。

藥香中揮髮油成分的麻醉作用能減緩人體平滑肌的收縮,能對抗痙攣,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抑制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藥香對哮喘、胃痙攣、心肌缺血、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血壓升高等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由此,薰香養性、薰香養生成為漢代香文化繁盛的內因動力。自漢代起,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就被納入了中醫藥的範疇,成為中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被納入的過程與結果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的使然。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微博 | @華彩傳媒

微信 | chafengshang

投稿 | 28076118@163.com

官網 | www.chadao.cc

Q Q | 69613231

生 活 如 此 華 彩


相關焦點

  • 薰爐驅俗氛,茗碗破塵慮
    閒並不是無事可做,反而是有太多事了做,張潮《幽夢影》中說: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茶與香的功用近似,都具有清心悅神、暢懷舒嘯等之功效,文震亨《長物志》: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與道德,可以清心悅神……可以暢懷舒嘯……茶香兩相為用,缺一不可,品茶時焚一爐好香,在茶、香契合的清氣繚繞中生活便有了「幽趣」明代茶書《茗譚》:品茶最是清事,若無好香在爐,遂乏一段幽趣;
  • 香事.
    文/劉靜敏品味香與茶的樂趣,若單一人品評,雖孤卻不獨;若邀約眾多好友聚室品評,能有共同的興趣與涵養,共賞茶飲與香氣之曼妙更是佳話。清納蘭性德《某上人書》:「茗碗燻爐,清談竟日,頗以為樂。」要得幽趣,一人獨品、兩人對品為上,其境界為淡薄而有味,非茶非香,而在朋友之間的意合。如何將香用於茶席中,簡單提出可以自行製作的三種方式,來作為茶席用香的參考。依據中國傳統薰香方式,從用火的方式看,主要為直接燻燒或隔灰燻燒兩種。
  • 薰香與燻爐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將薰草、古蘭、鬱金、茅香等香草用於香身、薰香、闢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並有佩帶、燻燒、燻浴、飲服等多種用法,插戴香草、佩帶香囊、沐浴香湯等做法漸次興起。隨著薰香風氣的逐漸流行,專門用以薰香的燻爐也應運而生。考古發現證實,至遲在戰國時期,一些燻爐的製作已達到了相當精湛的程度。
  • 古代的薰香與燻爐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將薰草、古蘭、鬱金、茅香等香草用於香身、薰香、闢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並有佩帶、燻燒、燻浴、飲服等多種用法,插戴香草、佩帶香囊、沐浴香湯等做法漸次興起。隨著薰香風氣的逐漸流行,專門用以薰香的燻爐也應運而生。考古發現證實,至遲在戰國時期,一些燻爐的製作已達到了相當精湛的程度。
  • 甪端——燻爐
    甪端     6x4x7cm甪(lù)端是一種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夠日行一萬八千裡,通四方語言,而且只陪伴明君,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
  • 被遺忘的香器——爐瓶三事
    「爐瓶三事」是焚香用具:一個香爐,一個香盒,一個香瓶,瓶中插香箸、香鏟、灰押等行香用具。在明清時期,爐瓶三事是達官貴族家中不可缺少的器物。
  • 一爐香事 萬般風雅
    一爐香事 萬般風雅金羊網  作者:施沛霖  2020-12-14 香爐作為焚香之器,是歷代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也是文人雅士的文房愛物
  • 博美第15期網絡拍賣會——明清燻爐專場
    唐代李商隱《促漏詩》有「睡鴨爐香換夕燻」。宋代範大成《西樓秋喚詩》雲「巴銅來按鴨爐灰」。洪芻《香譜》記載:「香獸以塗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燃香,火煙自口出,以為玩好。」明代朱有墩編撰《元工凋詞一百首》中有「金鴨燒殘午夜香,內家初試越羅裳」。歷來鴨形陳設實用器物為文人所喜之品,或因「鴨」字中有「甲」字,且與科甲的「甲」字諧音,故有「一甲一名」之稱。「寶鴨長鳴」多寓意狀元及第和有考必中。
  • 西方香水燻久了?帶你一起走近中國千年的香文化,悠久且時尚
    中國沒有自己的香文化嗎?如果有,中國的香文化又有哪些發展與結果呢?以香尚道的中國古代香文化毫無疑問,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本土香文化。我國現今已出土的文物中,經鑑定年份最早的香爐是長沙西漢張瑞墓中出土的燻爐。燻爐是香爐的早期名稱,也說明了古人一種用香方法,焚燒香料用煙氣薰染讓周身繚繞香氣。
  • 金牌講解②一眼千年 臨安這件越窯青瓷褐彩雲紋燻爐 緣何被稱...
    越窯青瓷褐彩雲紋燻爐是臨安博物館三件館藏國寶級文物之一,由蓋、爐、座三部分組合而成,通高達66釐米,口徑40.3釐米,底徑為41釐米。整個燻爐通體施釉,尤其是爐蓋處的純正青色,堪當晚唐越窯青瓷工藝的巔峰之作。
  • 靜 室 一 爐 香
    古畫中常常見香,詞闋中更是縈耳不絕。李清照曰「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瑞腦消金獸」,納蘭有詞曰「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一爐沉香,有如一道時光的縫隙,叫人暫且恍夢離俗,翩然妖嬈。醇和意未盡,品茗自得樂。妙香感天地,遁入空靈物。人間媲世外,自尋寸方土。提起香爐,所有的心愫都放下了,眼前印香一爐,或祥雲、或禪蓮,螢火一點如豆,忽明忽隱地、迎合品香者潛藏的心緒起落。或字或圖,皆迴環連綿、貫通始終,講求百轉千回、持心惟一,幽香彌散而盡,殘灰卻仍是筋骨猶在。
  • 焚香消寒:暖香一炷,滿堂春意
    護風簾密香菸潤,弄日窗低書卷明。冬月,古人會在廳堂中用紙屏搭建暖閣,用以禦寒過冬。暖閣用四扇紙屏,臨窗搭建,三扇相圍,一扇作頂,垂草簾作為障蔽。文人詩詞中常提及「暖閣宜焚香」,周紫芝《紙閣初成》詩曰:小閣春溫借隙光,風簾不掛最宜香。窗前睡鴨吹雲縷,聊與幽人度日長。暖閣之中,好友促膝而談,賞山林雪景,煮茗品香,實為冬日一樂。呂淵《雪屋焚香》:「吟窩新結小崆峒,靜爇名香趣不窮。」雪天圍爐焚什麼香呢?
  • 秋日香事 | 世事無端自糾紛,放翁隱几對爐燻
    在北宋張邦基的《墨莊漫錄》有一則小故事,記錄了自己與一高僧於揚州同品魏公香,此香「香韻不凡,與諸香異,似道家嬰香,而清列過之。」在秋日暑氣未消,用此香,清高灑脫,安定心神。 -立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農曆七月十五是為中元節,中國傳統的祭祀祖先亡魂的日子。時至今日,仍保留著在中元節這天祭祀祈福、夜晚放河燈、插地香、燒紙錢等傳統習俗。在用香之事上,亦需合乎時宜。
  • 香事:觀爐怡然,芳雅入鼻
    觀復手工陶瓷·香插  點擊圖片可看詳情傳統文人雅事中,任何一個小點都能如抽絲般牽出一條彩練,比如「香事」。 從漢唐至明清,各種香具,詩文和繪畫中古人的各種香事,應接不暇,最早實物在紅山文化出土。以後歷朝均有出土或傳世為考,用香、品香的器具,材質各不相同,銅、鐵、錫、陶、瓷、玉等。
  • 從魏晉清談看魏晉名士的處世態度
    導語:玄學的出現是魏晉時期重要的一個標誌,隨著玄學的出現,魏晉名士之間一種名為清談的辯論形式開始風靡。所謂魏晉清談就是指魏晉名士們,針對玄學問題展開析理問難,並且就某一玄學問題反覆辯論的文化現象。清談是魏晉時期的時代特色,對這一時期的文人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帝王降真香怎麼燻?
    帝王香作為降真香中相對特殊和珍貴的一個種類,也是唯一能具備生聞品性的降真香,尤其是夾層帝王香,奶甜濃鬱略帶絲絲涼意,並且味道的表現力非常強,光是生聞就已經讓人慾罷不能。要是上爐一燻,甜香潤喉,唇齒生津,帝王香薰香也完全不同於普通的降真香薰香。
  • 中華香事永流傳:宋代文人用香小談
    自謂「香癖」的北宋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也是愛香文人中的一員,有詩為證:「天資喜文事,如我有香癖」。在其被貶至廣西宜州期間,朋友皆知其嗜香,或寄或送。
  • 為何說魏晉清談之風誤國誤政?又為何能蔚然成風,綿延300年?
    西晉後半期,王衍進一步把「祖述老莊」的清談之學大加提倡,並愈加「玄虛」化。他終日清談,「口不論世事,唯雅詠玄虛而已,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於是,後進之士,莫不景慕仿效,清談也成為一大風俗。魏晉時代,武將尚清談的還不多見,到了南北朝也有了,「家世為將」的沈演之就是其中的一個,《宋書·沈演之傳》說他:「折節好學,讀老子日百遍,以義理業尚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