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老年疾病之一,堪稱慢性「絕症」,患病後記憶和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甚至憂鬱、暴躁、喪失基本生活能力,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1000萬,按照目前26.9%的就診率和21.3%的規範治療率來算,未來至少有500萬家庭暴露在疾病的高風險之下。
如何正確認識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坦然接受它?如何在患病後依舊能夠對生活充滿希望?今天,由上海市科協、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聯合主辦的「上海科壇·我只認識你——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分享會」在科學會堂舉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醫師李霞圍繞阿爾茨海默症相關問題進行講解。
活動現場,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出席活動並為李霞頒發「上海科壇講座專家聘書」。市精神衛生中心副書記蔡軍出席活動並為社區代表贈送《幫我記住這世界》科普書籍。
早期篩查是重點
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是一項世界難題,人類至今無法攻克,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還無法治癒。迄今為止,FDA只批准了兩類、4款阿爾茨海默藥,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譬如改善認知功能,但這些藥物的平均藥效不超過半年。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病就束手無策。李霞認為,關鍵在於早期篩查。首先,人們對這一疾病的觀念要改變。老年痴呆症中,除了阿爾茨海默病,還有神經逆轉、缺乏維生素導致痴呆、老年抑鬱導致的假性痴呆等情況,這些痴呆症是完全可以逆轉、甚至治癒的。有研究顯示,如果全球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發病時間能夠延緩5年,那麼病人數將會減少一半。
自2003年研究生畢業起就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的李霞坦言:「以前很多醫生同學在選擇研究方向時,很少人會選擇老年科,因為老年患者往往是最『麻煩』的。」但經過這些年和老人的相處,她覺得「越來越有意思,也非常有成就感」。「大家都年輕過,但沒有人老過,無法切身理解老人的心理。」李霞說,這也導致老年人的心理和記憶問題,常常被家人、社會、甚至他們自己忽略。但實際上,由阿爾茨海默病帶來的老年人的心理和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阿爾茲海默病會不會遺傳?如何自測?
家中有老人患了阿爾茨海默病,很多家屬也擔心自己老了是否也會患同樣的病。阿爾茨海默病真的會遺傳嗎?李霞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不是絕對的,但是相較於普通人,患者的子女患病的風險確實會增大。如果子女擔心遺傳的可能性,可以選擇在40歲以後,針對該病進行精準診斷,通過CT、腦脊液等的檢測,可以提早15-20年進行精確的診斷。
相較於擔心遺傳,更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李霞建議,記憶力衰退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症狀,可以通過每年做相關的自測題來驗證自己的記憶力,根據得分變化作出初步判斷。「如果每年得分大幅下降,那就要注意了。除了自測,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也非常重要。這種疾病75歲以上的患者佔比超過75%,年紀越大得這種病的機率越高。如果發現老人記性變差、做飯經常放錯調料、說話做事變得古怪,那麼就得警惕了。」
「但即使是老人病情已經入重症階段,也完全沒必要絕望。雖然老人已經不記得很多事情,但在接受專業治療和護理的情況下,可以避免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保障好病人的生活質量。」李霞認為。
(文章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