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頡宇星)2019年,一個「炒」字貫穿了整個鞋圈,一雙發售價只有1000元的球鞋轉手價可高達4萬元,一批年輕人懷揣著暴富夢在炒鞋圈裡「廝殺」,還有一批年輕人已黯然離場。人們常說「十炒九虧」是投資的一個普遍現象,那麼2019年這些炒鞋圈裡的年輕人到底賺了多少錢,他們是鞋圈的「巴菲特」還是「韭菜」?
這一屆年輕人炒鞋收成幾何
王曉偉(化名)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中學時期他就喜歡上了球鞋,曾經收藏了多款限量版球鞋。在一次鞋圈的交流中,有人高價購買了他的鞋。通過這次交易,小小年紀的他就賺了近3萬元。從此,他經常關注籃球鞋的發售信息。上了大學之後他乾脆加入了排隊買鞋的隊伍。「發售的球鞋都是限量的,有的球鞋還限定了地區,如果能原價拿到球鞋,那一定會賺錢」。他當時這樣想。
然而,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到現在為止我還是虧著的,大概虧了2萬元。錢主要是從同學那裡借來的,我現在每天從父母給的生活費裡省出一部分還給同學,大概今年6月能還完」。他苦笑著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一次走運不代表次次都能走運,我聽到一些信息透露阿迪達斯的『黑天使』要漲價,於是我買了五雙,但最後也沒漲價,砸手裡了。」
不只是王曉偉這樣的學生,已成為白領的孫樂也加入到了炒鞋的隊伍。「我屬於只想『暴富』的那一類」。孫樂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很多人都是痴迷球鞋才進行炒鞋的,我對球鞋本身沒有什麼執念,就是為了賺錢。城市生活壓力很大,光靠工資難以滿足我在一線城市的物質需求。」
不像王曉偉只有幾萬元的炒鞋資金,孫樂準備了約20萬元。「這是我準備找女朋友過日子的錢。在炒鞋的過程中我承認自己有賭博心態,正所謂『富貴險中求』嘛!但是由於我不懂球鞋,只是聽某些消息說哪雙鞋有可能漲價就高價買了。但後來轉手不成功,只賣了一小部分,很大一部分即使降到很低的價格也沒能賣掉,比如喬丹的『黑紅』、阿迪達斯的『椰子滿天星』。總體算下來,到目前為止還虧了5萬元」。
那到底什麼樣的人能通過炒鞋賺錢?當中國商報記者向上述受訪人員提出這種疑問時,他們的回答都斬釘截鐵:「肯定有人賺到錢了,但我沒見過。」在他們看來,很早進場的那一批人賺到了錢,而且數額很大,自己沒賺到錢只是運氣不好而已。
「如果還有重來的機會,我還是會選擇炒鞋,因為這種錢賺得太容易了,不過我會比以前理智很多。」孫樂說。王曉偉則表示,收集自己喜歡的球鞋,單純地熱愛自己喜歡的東西更快樂,提心弔膽的日子他真的過夠了。
鞋販和品牌商成幕後推手
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像王曉偉和孫樂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他們都是聽到了某些所謂的內幕後決定豪賭一把。那麼,在這輪炒鞋浪潮中,是誰在推波助瀾?
某球鞋交易平臺鞋款鑑定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在發售前或發售初期,一些鞋販會發動水軍來高價求鞋,製造 一鞋難求的假象。然後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跟風心理進行炒鞋。
據了解,炒鞋者一般分兩類:一類是通過官方渠道搶鞋,並在市場上售賣賺利差的散戶,例如王曉偉和孫樂;另一類是通過大量掃貨、提拉價格等方式左右市場價格的莊家。莊家要對市場有敏銳的判斷,加劇供求不平衡。在這套炒作體系中,掃貨是關鍵。男款的40碼-45碼、女款的36碼-37.5碼,被稱為「黃金尺碼」,是莊家掃貨的主要對象。莊家只需要買斷一兩個「黃金尺碼」就可以提高球鞋的價格,並拉動其他尺碼的價格上漲,從而把控整體價格。
中國商報記者還了解到,明星示範效應也會推動炒鞋熱潮。據報導,明星們上節目穿過的聯名款球鞋,第二天在國內潮流單品交易平臺得物App(原名為毒App)上每雙可以漲價1000元左右。
以阿迪達斯的Yeezy(俗稱椰子)系列為例,多年以來,該系列一直都是球鞋市場中的「寵兒」。2015年,原價每雙200美元的yeezy,在轉賣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在900美元,最貴的一雙鞋更是常年穩定在1800美元之上。
此外,品牌商的限量發售策略也推動了炒鞋熱潮。在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看來,球鞋漲價的關鍵在於限量。炒鞋和囤茅臺酒類似,消費者看中的是它們的稀缺性。
據報導,耐克等品牌商能較為精準地預測出市場上消費者對某款產品的需求量,進而控制市場上新品的貨量。他們不斷製造話題,將這些限量款產品的話題度炒熱,緊接著開始換配色加大貨量發售,以此達到盈利的效果。另外, 炒鞋可以營造出一種鞋市繁榮的景象,這對品牌價值塑造具有一定的好處。
全球知名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場規模已達到60億美元。其中,中國二手球鞋轉售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美元。
一夜暴富只是神話
在鞋販和品牌商的助推下,很多炒鞋圈的「小白」身處迷霧,難以看到真實的市場需求,只能以失敗告終。而最近頻繁爆出「一大學生因炒鞋虧了200萬元,還被人告了」等消息,讓鞋販、交易平臺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去年7月,得物App發布了倡議書,號召「鞋穿不炒」、理性消費。得物App表示,廣大用戶、潮人與交易者應當尊重球鞋文化、遠離炒賣行為,得物App將優化平臺治理、完善賠付機制等措施來杜絕炒鞋行為。
去年8月,得物App還上線了新的交易規則,規則中明確了對惡意炒鞋賣家的嚴格處罰,以及給買家切實權益的賠付等補償措施。
此外,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等官方媒體也做出了跟進報導,號召社會「構建理性的球鞋市場與交易環境」。
服裝行業專家劉亮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任何投資品都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能夠鑑別真偽。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球鞋可能連真假都很難鑑別。
劉亮表示,各大運動品牌基本上只負責設計環節,成品全都由代工廠生產,即使是現在被炒紅的喬丹系列也是委託生產,這意味著這種產品有作假的可能性,並且有可能和正品一模一樣。品牌專櫃不提供鑑定服務,一些鑑定師的資質也值得懷疑,所以一雙被熱捧的球鞋可能連正品都不是,不具備溢價能力,更沒有炒作的價值。
此外,劉亮認為,鞋圈是一個小眾市場,一個小眾市場突然火爆起來,這背後也有可能是資本在推動,加上目前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範圍非常廣,讓一些年輕人產生了錯覺,誤以為這是一個趁機撈金的好時機。一旦資本撤出,泡沫破裂,這些風險到最後都要由這些盲目跟風的消費者來承擔。
「一夜暴富只是神話」。劉亮表示,「對於年輕人來說,合理地投資理財是可以的,但是不應該跟風炒作,尤其是在自己的資金儲備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差的時候。」
來源: 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