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去過日本的梵谷,畫裡卻藏了如此多的日本元素

2020-12-12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梵谷的日本緣:藏在他畫裡的日本元素

在梵谷的人生中,他對日本藝術的興趣從1887年巴黎開始,在1888年阿爾勒時到達頂峰,又因變故而驟然消退,也不再與人提及日本藝術。但是在他割耳後的自畫像中佐藤虎清的《藝者與富士》赫然可見,而且在他之後的一些藝術作品中,隱隱可以感受到對浮世繪技巧的研究與化用。這段時光中梵谷在自己的「日本夢」中佳作迭出,也對後續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19世紀50年代,在梵谷還是兒童時,日本向西方國家開放口岸。伴隨著東方商品一起傳入歐洲的還有傳統的日本藝術,讓藝術家們驚奇又著迷,也激發出很多創作的新靈感。在梵谷早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在鑽研法國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並沒有過多關注日本浮世繪。儘管當時巴黎前衛的藝術家們已經對來自遙遠東方的神秘藝術如痴如醉,荷蘭的主流觀點卻是對日本藝術不甚在意。直到1886年梵谷來到巴黎,他開始對日本藝術風格產生了興趣,並開始收藏價格相對便宜但充滿東方風情的日本浮世繪。

收藏

1887年年初,梵谷的個人收藏已經初具規模,於是他在克裡希(Clichy)的鈴鼓咖啡館(Le Tambourin)開了一個收藏品展覽。在梵谷為咖啡館的女主人阿戈斯蒂娜·塞迦陀利(Agostina Segatori)所作的肖像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牆壁上裝飾的日本藝妓圖。

鈴鼓咖啡館裡的阿戈斯蒂娜·塞迦陀利 梵谷,1887年1-3月,創作於巴黎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

梵谷收集日本畫作的動機除了藝術上的欣賞,更有商業上的嘗試。他在鈴鼓咖啡館(Le Tambourin)的藏品展覽也有尋找顧客的目的。雖然這些日本畫作為商品最終無人問津,沒有給梵谷帶來經濟收入,但作為素材,給梵谷帶來了藝術靈感。

關於梵谷收集日本畫的渠道眾說紛紜,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德國藝術品買手齊格弗裡德·賓(Siegfried Bing)的公司。在梵谷搬去普羅旺斯阿爾勒後,他還推薦弟弟提奧也去齊格弗裡德那裡淘尋最物美價廉的畫作。

臨摹

為了將新靈感投入現實創作,梵谷開始簡單地臨摹收藏的日本畫作,同時也融入了自己對色彩的理解。

歌川廣重的《開花的李樹園》

梵谷臨摹的拓寫稿

梵谷《開花的李樹園》,1887年10-11月,創作於巴黎,現藏於梵谷博物館

梵谷臨摹初嘗試的作品是《開花的李樹園》。他遵循了原作的構圖,但沒有複製配色,而是按現代色彩理論主要使用紅、黃、藍三原色以及橙、綠、紫三間色,忽視黑、白、灰。標準畫布尺寸下左右有一小條空白,梵谷就塗上橙色並把另一幅木板畫上的日文仿寫在了上面。

歌川廣重《大橋安宅驟雨》

梵谷《雨中大橋》,1887年10-11月,創作於巴黎,現藏於梵谷博物館

完成了第二幅臨摹作品——歌川廣重的《大橋安宅驟雨》後,梵谷第三次臨摹的嘗試不再限於木版畫,而是對一份《巴黎插圖》(Paris Illustre)雜誌的日本專號封面圖(原作:溪齋英泉的《身穿雲龍打掛的花魁》)的進行了二次創作。當時梵谷對畫中女人轉身的姿態,華麗的和服和頭飾感到相當奇特。

通過繁複的頭飾和和服,甚至和服上從水中飛躍出來的龍,梵谷很好地還原了這位花魁的形象。最獨特的是,這一次梵谷沒有再用日文文字來包圍畫作,而是借鑑日本畫作中常見的竹、鶴、蛙、蓮等元素,用明亮的顏色和強硬的輪廓,讓藝妓流連於池塘一角。

雖然存在「竹子不能生長在書中」「青蛙形象其實是蟾蜍」等魔幻因素,這個梵谷用想像來裝飾的背景充滿了隱喻:法國白話中鶴(grue) 也被用來指代交際花(妓女),而青蛙 (grenouille)意味著水性楊花的女人。

梵谷 《花魁》,1887年10-11月,創作於巴黎,現藏於梵谷博物館

梵谷臨摹的拓寫稿

《巴黎插圖》封面

梵谷在巴黎的後期,他一直在新印象派和日本版畫中猶豫選哪種作為未來的方向,到阿爾勒時他堅定地選擇了後者。1887年梵谷結識的摯友高更,也沉迷於日本繪畫藝術。

1888年初,在前往阿爾勒的旅途中,梵谷給高更寫信道: 「我坐在窗邊欣賞著外面的風景,看看是不是有點像日本了!有點幼稚,不是嗎?」

梵谷把花田環繞的阿爾勒小鎮當作「日本之夢」,並開始用日本風格的視角進行觀察與創作,「我總是告訴我自己已經身處日本」。在這個秋天梵谷創作的自畫像中,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日本和尚的形象,並把自畫像作為紀念品送給了好友高更。

梵谷《獻給保羅.高更的自畫像》,創作於1888年9月,現藏於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

同期和尚的形象

在給弟弟西奧的信中,梵谷不吝於表達對日本的讚美與熱愛: 「如果你研究日本藝術,你看到的是一個充滿智慧、哲思和悟性的人將時間用來做什麼呢?研究地球與月亮的距離?不。研究俾斯麥政策?不。他研究一片草葉。這難道不是日本人教給我們的真正的宗教嗎?他們簡單地生活在自然之中如同花兒一樣。」

當梵谷將對日本藝術的欣賞上升到幾乎哲學的高度時,他進入到了新的階段。

沉迷

梵谷開始嘗試著將浮世繪的畫風融入進自己的原創畫作中:他畫過同類題材,比如螃蟹;他選用過明亮、溫和的顏色來完成水彩畫;他也用日本畫風描繪了南法的麥田。

梵谷《八腳朝天的螃蟹》,1888年8-9月 創作於巴黎,現藏於梵谷博物館

同期浮世繪中螃蟹的形象

梵谷《麥田中的農舍》,1888年5月,創作於阿爾勒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

在這些不同因素的摸索中,梵谷最野心勃勃的創新當屬色彩的大膽碰撞——這也體現出他對自己色彩掌控力的自信。

這個階段梵谷畫作中的日本元素已經不拘於簡單的形態,而是在細節中透出一些神韻。比如梵谷跟弟弟提奧提到過的,在創造《臥室》這幅畫作時,他特意用清新平和的淡色調,粗糙直白的筆觸,同時弱化陰影的存在,營造出矛盾與和諧間特殊的美感。這幅畫也成為了梵谷的經典之作。

梵谷《臥室》,1888年10月,創作於阿爾勒 現藏於梵谷博物館

在阿爾勒,梵谷也在1888年十月末等來了高更加入他的藝術創作。他躊躇滿志地向好友展示了自己更具個性的藝術風格。

消退

可惜好景不長,兩個月後高更在一場爭執後拂袖而去,留梵谷一人割下自己的左耳後因精神問題住進醫院。這一次梵谷備受打擊——不僅因為對疾病的畏懼與不解,還因為他心中對日本模式下藝術家集體創作的夢想破滅了。

梵谷《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1889年1月 創作於阿爾勒,現藏於倫敦考陶爾德美術館 目前此幅畫正在梵谷博物館展出至2020年9月

佐藤虎清,《藝者與富士》

梵谷在阿爾勒最後的時光裡,他在心灰意冷中開始懷疑自己作品的藝術價值,並重新思索自己的繪畫之路。自此以後梵谷不再與人提及日本藝術,但是他割耳後的自畫像中佐藤虎清的《藝者與富士》赫然可見,而且在他之後的一些藝術作品中,隱隱可以感受到對浮世繪技巧的研究與化用。

梵谷曾讚美過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可以通過畫面聽到浪聲。而後人在欣賞梵谷的《星月夜》時,也驚嘆於旋轉捲曲的星雲,像流水一樣具有動感,並猜測是否受到了北齋作品的影響。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梵谷《星月夜》,1889年6月,創作於聖雷米 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梵谷的人生中,他對日本藝術的興趣從1887年巴黎開始,在1888年阿爾勒時到達頂峰,又因變故而驟然消退。但是這段時光中梵谷在自己的「日本夢」中佳作迭出,也對後續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若干年後,日本人對於梵谷畫作在全世界推廣也有一份卓越貢獻。上世紀80年代晚期日本經濟繁榮,1987年至1990年間,國際拍賣會上40%的經典印象派作品落入日本買家,這四年裡,日本進口了138億美元的藝術品。最著名的有: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3992萬美元買下梵谷的一幅《向日葵》,大昭和紙業公司8250萬美元拍下梵谷的《加歇醫生像》,創當時油畫交易史最高紀錄。目前矗立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橢圓形」側翼展館是由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在1999年設計完成的。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他是「掀翻」梵谷、莫奈的巨浪,日本漫畫的鼻祖
    大英博物館目前是世界上除日本以外擁有數量最多的葛飾北齋藏品的藝術機構,這不禁讓人好奇:葛飾北齋究竟有何特別之處,讓世界如此重視?提起日本江戶時代的繪畫,"浮世繪"幾乎是它的代名詞,而在這段風雲迭起的時期裡,日本浮世繪三大家之一葛飾北齋則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字。
  • 今晚22:00截拍:日本文化專場——跟浮世繪漂洋過海去見梵谷
    法國--我們會去拜訪下梵谷~~的畫。偷偷告訴你們,印象派的大師們如莫奈、梵谷、惠斯勒、畢卡索和我都交情不淺哦。 好了,話不多說,我們抓緊出發了。
  • 觀天下 | 梵谷看到日本浮世繪以後
    鈴鼓咖啡館的女老闆阿格斯蒂娜·塞加託裡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情人,1887年——也就是畫家移居巴黎的第二年——梵谷曾為她創作過一幅「獨酌肖像」:
  • 梵谷畫作背後的故事
    梵谷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這在他那一代的藝術家裡鮮見的。他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畫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樣,從一開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殺前的幾個月裡所畫的最後自畫像都是如此。它如實地表現出瘋人凝視的可怕和緊張的眼神。一個瘋人,或者一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畫出這麼有分寸、技法嫻熟的畫來。
  • 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對著名畫家梵谷的影響
    張交絵常常是多位畫師共同完成的作品,因此同一張畫上可以看到多位畫師的畫風。死絵:名人去世時的追悼肖像畫。子供絵:以小孩子遊玩時的情景為題材。這其中,最著名的畫家梵谷可能是受到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在荷蘭梵谷博物館中有一個專門的「日本夢」展廳。這個展廳中收藏有梵谷臨摹的一些浮世繪以及原畫。因為梵谷和他弟弟提奧都是日本版畫的狂熱愛好和收藏者。而在梵谷博物館的官網上,還有一個日本版畫收藏集,其中有數百幅浮世繪作品。
  • 梵谷的畫,你真的看懂了嗎?附贈梵谷作品圖 2000 張!
    梵谷的畫裡,明亮的色彩是他對蓬勃生命的追求,他的作品永遠是明亮的、純真的、積極的。大多數同時代的人認為日本元素只是一時的潮流,梵谷則不同,他認為通過學些這些簡潔有力的外來文化,可以復興歐洲藝術。他還認為日本文化對於藝術家來說更為親切,在它的想像中,他們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社會,完全不用苦惱為自己的作品尋找買家。
  • 葛飾北齋|千禧年影響世界的唯一日本人,梵谷與浮世繪的緣分
    葛飾北齋( 日語:葛飾 北斎/かつしか ほくさい)本名中島時太郎,活躍於1760年至1849年,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他的繪畫風格曾被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
  • 梵谷的向日葵
    早在巴黎時期,梵谷就愛上了向日葵,並且畫過單枝獨朵,鮮黃襯以亮藍,非常豔麗。一八八八年初,他南下阿羅,定居不久,便邀高敢從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去阿羅同住。這正是梵谷的黃色時期,更為了歡迎好用鮮黃的高敢去黃屋同住,他有意在十二塊畫板上畫下亮黃的向日葵,作為室內的裝飾。 梵谷在巴黎的兩年,跟法國的少壯畫家一樣,深受日本版畫的影響。從巴黎去阿羅不過七百公裡,他竟把風光明媚的普羅汪斯幻想成日本
  • 畫裡話外|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我是一個看不懂藝術的門外漢,一個嚮往藝術的追逐者,「梵谷」這個名字就像是生活常識一樣,也在我的腦海裡儲存著,我並不是梵谷畫派的狂熱粉,(只因不懂吧~)起初的我只是因為想在「畫裡話外」這個欄目裡寫點什麼!
  • 趙小勇:模仿梵谷畫作20年,去梵谷故鄉看到真跡,去墳前跟他告別
    當時的深圳以香港為標的,不斷開放港口外貿,村民和畫匠們臨摹出來的好畫,就被黃江以幾十幾百塊收上去,而一旦銷售到海外,那價格就是成十成百地翻倍了。對村民和畫匠而言,這比起自己平時累死累活的收入可高多了,而對於黃江而言,他的利潤則更是恐怖。於是,大芬村開始湧入了越來越多的畫匠,而黃江為了吸引畫匠容納畫匠,也將大芬村當作基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 梵谷畫過最悲傷的畫,不是絕望的《星空》,而是
    「這生命中,如果不再有我期望的那種無限的、深刻的、讓人觸動的東西,我不再眷戀人間……」人們都說:梵谷的畫不怎麼樣,很多人都說:梵谷的畫看不懂,很多人都說:一個瘋子的畫有什麼好的。但是在阿姆斯特丹的歷史畫廊上,在那個沉澱了梵谷畢生心血的地方,如果你走進去看一看,我想你一定不會如此偏執的否認他。
  • 梵谷之所以偉大,是藏在作品裡的藝術精神偉大
    梵谷家境其實並不貧寒,其家族在政商界也小有建樹,在這裡就不討論了。梵谷1979年在沒有領到許可證的情況下傳教,被解除傳教士職務後,在1880年下決心成為畫家,1882年,跟表姐夫安東尼·莫夫學油畫,然後走上了曲折的藝術的道路,直至1890年7月29日梵谷自殺。從27歲至37歲,10年間梵谷創作畫作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
  • 梵谷的一生,令人沉醉!
    《花瓶裡的十五朵向日葵》1889年1月 藏於日本東京損保日本東鄉青兒美術館《花瓶裡的十五朵向日葵》1889年1月 藏於美國費城費城美術館  梵谷一生中曾被三個女人吸引,分別是倫敦房東太太的女兒,守寡的凱表姐和曾做過妓女的模特
  • 在日本小眾景點小布施町,探尋大畫家葛飾北齋折服梵谷的獨特魅力
    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浮世繪畫家,叫做葛飾北齋,他是江戶時代的人,可能我們國內很少有人聽說過,但是其實這個人非常有名的,是"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其繪畫風格影響了後世很多大畫家,其中就有梵谷、馬奈等等印象派繪畫大師,這次我來到的地方就是葛飾北齋晚年進行創作活動的小布施町
  • 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最著名的畫:《神奈川沖浪裏》
    「我6歲臨摹,50歲作品出版,但到70歲還沒畫出值得一提的畫;73歲約略掌握草木蟲魚的結構,希望到80歲我有長足的進步,90歲時更能參透萬物,100歲時達到爐火純青境界,110歲時就能信手拈來畫出栩栩如生的事物。若夠長壽,可證此言不虛。」
  • 梵谷:痛苦便是人生,逆境中畫出的杏花,不再有向日葵的熱烈奔放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出名的畫家之一,梵谷的一生幾乎都被擠迫在命運的邊緣,飽嘗世態炎涼和心靈創傷,正是來源於生活的苦難,造就了他畫作中深刻的人生蘊意和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梵谷死於自殺,他精神錯亂,死的時候才37歲,他創作了大量的畫作,卻只在生前賣出過一幅畫。
  • 賞心藝事 | 梵谷也仿浮世繪
    圖 | 視覺中國春天,去波士頓旅行,我特地去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除了想拓寬一下視野,還想找幾幅熟悉的作品,其中之一便是莫奈的油畫《穿和服的女人》。很早就在書裡看過這件作品。身上的和服圖案,繡著彩色花卉和誇張的日本能劇人物。背景牆上畫著數把日本團扇,地面榻榻米上也散落著兩把團扇。和服、摺扇、能劇、團扇、榻榻米,整幅畫裡充滿日本元素,這同我們平時看到的莫奈畫風很不一樣。莫奈為何創作了這樣一幅風格迥異的作品?答案是:他在模仿日本浮世繪風格繪畫。十九世紀末期,日本浮世繪風靡歐洲,這種神秘而新鮮的東方藝術深深影響了莫奈以及印象派的其他畫家。
  • 西洋畫裡的構圖秘密
    到82歲上,老人家已經被浪漫主義家的德拉克洛瓦、現實主義家的庫爾貝折騰過幾次了,印象派正磨刀霍霍要造他的反。然而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一定是覺得自己也去日無多,要把所有自己畫過的裸女來個大陳列,遂有了《土耳其浴室》。
  • 梵谷畫作又被盜!他的多幅作品被盜經歷曲折離奇
    2003年:廁所事件2003年4月23日,惠特沃斯美術館三件最著名的作品被盜,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梵谷、畢卡索和保羅·高更。但是幾天後,這些畫作就在附近的公共廁所裡被找到。在發現這些畫時,它們被卷在一個紙筒裡,旁邊是盜賊附上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們無意偷走這些畫,只是為了警告大家,這裡糟糕的安全狀況。」
  • 畫家梵谷,也是書迷:對他影響最多的是這些書
    米什萊在書中史無前例的將人民牢固地置於法國大革命的中心位置,而梵谷的畫作也是如此。米什萊也對新大陸的斯託夫人讚譽有加:「這個女人創作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它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全世界被閱讀,給各地的民族解放送去福音(Gos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