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得不斷提高,大家對健康、健身得理解不斷加深,近年來催生了馬拉松跑步熱,很多人開始加入跑步得的行列,最初就是跑步簡單有效,只要有一雙跑鞋就可以去跑步了,所以跑鞋無疑是可跑步關聯最緊密的啦,但跑鞋的種類、品牌紛繁複雜,涵蓋了各種體系,包括時尚潮流系,專業慢跑系,比賽競速系等等,各家的拿手黑科技也層出不窮,這些都需要跑友們細心了解,那麼哪些才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呢?如何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跑鞋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你了解跑鞋選購的常事嗎,這裡我為您細細講解一下。
首先根據跑鞋的用處、功能來劃分,分為路跑鞋和越野鞋,越野鞋有其特殊性後邊介紹,這裡先介紹路跑鞋,路跑鞋可以分為慢跑鞋、性能訓練鞋、馬拉松鞋。
1.慢跑鞋:為普通跑跑步愛好者準備的。全力注重保護,避免用戶運動傷害。一般壽命是跑程800-1000KM。特點是重,保護完善,為不同身體特徵、不同跑道類型的用戶有不同的系列型號。
2.性能訓練鞋:為專業、半專業長跑運動員準備,賽道訓練專用。這種鞋注重的是保護和輕巧的平衡型,一方面要避免運動員訓練受傷,另一方面也要讓運動員出成績。
3.馬拉松鞋:僅為馬拉松準備的鞋!不適合日常慢跑!極限類型鞋,真正的超輕,保護性能極差,壽命極短。這種鞋存在只有一個目的,為專業馬拉松運動員追求比賽最高成績。
很顯然對於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為了健身而不是跑出多牛成績的普通愛好者來說,應該選為了保護而存在的慢跑鞋。為什麼不買性能訓練鞋呢?因為這種鞋的保護比起慢跑鞋是遠遠不足的,一方面專業運動員身體狀況遠好於我們這些愛好者,避免運動傷技巧更是好得多,另一方面,為了追求輕便,廠家必須放棄大量保護技術。看看跑鞋之王ASICS kayano的鞋底,那麼多gel材料堆上去,能輕起來麼?輕了還減震麼?
跑鞋是介於路和腳之間,直接接觸的是路面和人腳,因此這兩個因素最為重要,合適的跑鞋首先適合腳。
二、挑選跑鞋的大原則選擇跑鞋,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腳,要了解自己現階段的能力,然後要了解你要做的運動特徵,最後是了解鞋子,然後,爭取讓腳+能力+鞋子匹配。
挑選鞋子,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
1、看看自己是什麼腳型?
2、自己體重多大,結實程度如何,需要多少緩衝?
3、自己的速度如何,落地方式是怎樣的?
4、腳是正常的嗎,有沒有比較嚴重的高低足弓、內外翻等問題?
5、選擇這雙鞋主要用來做什麼?訓練、比賽、跑越野……
三、最重要的鞋楦:鞋楦,指的是跑鞋的內部空間,也叫楦型,它決定了跑鞋「是否合腳」。根據自己的腳型挑選鞋楦,是選鞋子的先決條件。
多數人還不知道自己的腳屬於什麼腳型,地球人的腳型大概有三類,希臘腳(二拇指長,主要集中在歐洲)、埃及腳(大拇指長,主要集中在亞洲),羅馬腳(大拇指二拇指差不多長,已經不常見了),其實還有一種混合腳。
四、裝備量裝備量是兩個概念的集合:你的體重,你的鍛鍊強度。
體重越大,鍛鍊強度越高,跑步的衝擊就越大。體重代表著單次衝擊的力量,鍛鍊強度代表這個衝擊會持續的程度。一般說來,好的跑鞋都設計為足以應對單次3KM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鍛鍊強度。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的體重。
大量級是「針對」大體重設計的,這就意味著假如你體重不夠,你跑步的衝擊力可能不夠大,那這些「頂級款」設計來吸收大衝擊力的彈性材料就顯得太硬了。就像一個彈簧,假如設計來承受1噸的壓力,你就壓上去100KG,那彈簧是壓不下去的。對於跑者來說,明顯的感覺就是:鞋底好硬!這樣的情況下,跑鞋吸收的能量就不足,而你的膝蓋就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最明顯的是MIZUNO,旗艦款的鞋沒有大體重的人穿起來就是受罪。
所以儘量根據自己的體重來選擇裝備量級,不要只盯著頂級款。大裝備量級和輕裝備量級的分界一般是75KG,如果你的體重緊接這條線,而跑步距離很大,或者很小,那最好根據自己情況靈活選擇。
緩衝越好,保護性越高,同時也會「洩力」,對跑快造成阻礙。我們常說的「過度保護」,就是明明可以選擇次頂級,偏偏要選擇頂級緩衝。結果就是,自己得到的鍛鍊更少,想要跑快更加困難。一定要記住,保護性好,和「跑更久」正相關,和「跑更快」負相關。
五、跑鞋矩陣有三個維度第一,跑步姿態。第二,體重。第三,跑步路況,最後我們說一下跑步姿態,一般跑步的姿態有三種,外翻(旋),內翻(旋),嚴重內翻(旋)。這個是最重要的,如果搞錯了,結果可能讓你花幾百上千跟買來的自以為牛逼哄哄的跑鞋,跑個長距離,自己生不如死!這三種情況是由足弓決定的,所以先要知道自己的足弓類型。
高低足弓可以採用「溼腳印」方法檢測,內外翻看鞋子前腳掌磨損。
正常的內旋情況
正常的跑步的時候,人的腳跟和腳尖,都都是在同一線面上的,所以這一類的內旋的人,跑步可根據自己需求選擇。
內旋不足-足內翻
這種情況,跑步時主要是腳外側使勁,發力的部位也集中在腳跟,腳外側,所以在跑步的時候,鞋子的外側磨損會比較嚴重一些。這樣的跑者,速度不會太快,沒有腳底支撐,所以,沒有一定的緩衝性。這種情況,一般是高弓足的人群出現機率大一些,想要跑的更快的跑友們,可以選擇帶有緩衝性,緩震性更好的跑鞋。
過度內旋-足外翻
腳跟和鞋子內側,是乏力的一個部位,而且,這些部位會容易受到磨損。在腳內側受力,所以在跑步的時候,會比較累,因為腳部穩定性差,所以,可能會影響跑步的速度。這種扁平足或者低足弓出現機率大一些。這個時候適量選擇一些穩定性更好的跑鞋。
如果還不明白,可見下圖:
當然了最好是去專業測定跑步姿態的機器測量,或者有經驗的人看你跑步時候的姿態狀況。
六、這些經驗讓你更好選購1、鞋子寬度要注意
相信很多人受過鞋子寬度的影響,總的來說,鞋子過窄會出現擠腳的情況。
選擇跑鞋時要注意前掌、中足和鞋跟三個部位的寬度。通常,部分歐美品牌在中足和鞋頭上容易出現寬度不足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同一品牌的中足寬度比較統一,但前掌寬度則會因為系列不同或產品迭代而發生變化,這是在購買時需要提前注意的。
另外,對於腳胖或者有特殊生理構造的人,需要特別注意品牌和尺碼的選擇。有條件儘量去實體店試過之後再行購買。
2、高價不代表最好
這一點相信大家深有體會,並不是貴的跑鞋一定就好。
首先,適合自己是很關鍵的一點,價高並不一定是最適合的選擇。其次,市面上跑鞋品牌複雜,型號、系列、定位、市場售價和促銷折扣等配置不一而同。因此,選擇時也大可不必按照價格來區分跑鞋的優劣。
3、跑鞋重量的抉擇
跑鞋重量沒有固定標準,故沒有對跑鞋重量進行分類。大重量的跑鞋會加大奔跑的負擔,但保護性和材料卻也並非更出色,所以什麼重量最合適?
重量分為四個區間:重型(大於350g)、中型(300g-350g)、次中型(250g-300g)和輕型(200-250g),低於200g的跑鞋極少,就不單獨分類了。
一般情況下,選擇跑鞋不要超過350g,超過這個重量的跑鞋影響長距離的舒適度和效率。
對於大品牌的跑鞋而言,小於300g的鞋款比較理想,這個重量已經能夠提供一雙跑鞋所需要兼顧的所有優秀設計了。
如果需競速,可酌情選擇輕量的鞋子。如果需要應付嚴酷地形,可酌情選擇重量大一些的鞋子(這裡指因為材料紮實而重量大的情況)。
4、注意更新換代
對於普通跑者來說,跑鞋的壽命可能會在500公裡左右甚至更短,超過裡程的跑鞋可能出現鞋面撕裂、鞋底磨損,更有甚者者緩震缺失而對關節和跑姿造成影響。
跑鞋都是陪伴「現在的你」,對應你「當前的能力」而生的。跑鞋不是一成不變,隨著你能力的增強,跑鞋也要更新。「男兒強,跑鞋弱」。當你的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跑鞋應該是越穿越薄、越穿越簡單,正所謂「功夫到了,高手飛花走葉皆能傷人;功夫不到,神兵利器反而容易傷了自己。」
七、對于越野鞋,要求會更高一些,除了基本的路跑鞋因素外還要更多的考慮路況、天氣、距離等因素。1.多試幾雙鞋,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個人的腳都是不同的,知道鞋子是否合腳的唯一方法就是穿上試試。
2.設定合理的越野跑目標,即單次跑山訓練比賽的裡程。
3.鞋底厚度,即你腳底下有多厚的材料,是挑選不同鞋子的基礎因素。一些跑友認為鞋底用的材料越少越好,這樣可以使你的雙腳在更接近天然的狀況下運動,促進更好的生物力學(簡約跑鞋Minimal Shoes)。另一些跑友認為更厚的,更多保護的鞋子可以減少受傷,跑步時更舒服。
4.防水的跑鞋通常很糟糕。對於多數越野跑,你不會喜歡一雙防水跑鞋。防水對於徒步來說可能非常嗨,但對於跑步來說,防水薄膜會把太多汗水留在鞋子裡,你的雙腳會溼透。除非是在超遠距離越野跑的泥濘路段或者積雪路段,或者是在又冷又溼的季節跑步,通常來說,請挑一雙非常透氣的鞋子,並及時更換。
5.鞋釘長度:長鞋釘適應軟地面,短鞋釘適應硬地面。
6.泡沫底還是硬底?如果你在巖石地面跑步,你可能希望鞋子可以保護你的雙腳免受堅硬的巖石邊緣傷害。有兩種鞋底模式:一種是厚的泡沫底,一種是硬底(一層又薄又硬的塑料底在鞋裡)。兩種鞋底各有優缺點,不過通常來說,泡沫底吸收更多的衝擊,而硬底提供更自然的地面感和更精確的落腳控制。
7.鞋子寬度,一些鞋子有寬腳掌的型號。對於那些寬腳掌的跑友,或者跑超長距離的跑友,一款寬腳掌的鞋子可以讓腳趾更舒適。缺點是寬一點的鞋子會影響精確性,有點累贅,不適合窄腳掌的跑友,超長時間跑步腳會產生膨脹和臃腫。
8.鞋子重量,跑鞋應該在提供你需要的保護能力的前提下,越輕越好。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根據自己的腳型、自己的能力、路況、天氣、跑步目的選擇一雙適合當下自己的跑鞋,當然了還有自己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