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懼怕甜,從不主動吃和果子。開始學習茶道之後,因它作為茶席上的主角,不得不常常吃,連吃的儀式感都要好好學習。從秋至冬,我對這個城市最強烈的季節變遷之感,竟然也是從這些和果子中體會到的。
十月的第二周,茶道教室裡出現了柿子造型的生果子,小小的朱紅一個,十分可愛。茶道老師說,連風都是秋天的味道了。而柿子正是秋天的風物詩。和果子都要慎重取名,稱為「果銘」,講究的是季節風雅,因此柿子造型的和果子,並不能直接稱之「柿子」,京都常見的做派是取名為「木守」。源於從前種植柿子樹農家有風俗,收穫之際要在枝頭上留下一二果實,祈願來年也能大豐收,最後留下的柿子便被稱為「木守」,有「守護樹木」之意。又有人說,最後一個柿子其實是為了那些飢腸轆轆的小鳥而留。如今在高樓群立的街市之中,很難再見到過去農村的木守景象,但茶席上的和果子仍提醒著人們昔日情趣,對大地和自然應當常懷感激之情。
十一月的第一周,正逢舊曆十月的「亥之日」,茶席裡一定要出現玄豬餅,用大豆小豆慄子芝麻和砂糖之類為原材料,做成野豬幼崽的造型。這是始於平安時代的季節慣例,彼時在宮中有「亥之子祝」的儀式,人們要在這天吃玄豬餅,以求百病不侵。自古以來,日本人基於農耕歷生產和生活,除了感謝作物豐收之外,祈願健康和招福除災活動也要慎重對待,此類風俗活動滲透於飲食文化中,體現在和果子的季節感裡,例如端午要吃粽子,六月要吃水無月,都是類似的原因。茶道老師又說,「亥」在陰陽五行水裡代表水,野豬在京都一些神社成為火伏之神,為了討個「免除火災」的意頭,這天也是茶室裡燒起地爐的日子(稱為「爐開」),一些老年人至今也仍堅持從這時開始使用被爐,進入冬日諸事準備之中。
再過了一周,茶道教室裡就完全是秋日景致了。起初出現的和果子名為「峰之錦」,白色的表皮上畫了散落的紅葉,還留著最後一點殘綠,床之間掛軸上的禪語延伸的正是這般景象:山花開似錦。秋天的和果子如同山花一般燦爛,不久後又出現了一枚「紅葉金團」,紅黃相間,竟然和茶室外這個季節的東山長得一模一樣。金團是和果子中最常見的一種,正月的御節料理中會出現慄金團或是豆金團,但當它出現在茶席上時,外皮就會呈現出一副毛茸茸的樣子,靠顏色來辨別春夏秋冬。
京都和果子職人的世界觀裡,山也如同人類一樣,是表情豐富的存在,關鍵是要隨著季節變化表現這生動的表情:春是櫻花的薄紅,夏是若葉的新綠,秋是紅葉的紅,冬是飄雪的白。在城中的和果子老鋪,春天會出現吉野山和嵐山,秋天則會呈現龍田山和高雄山,幾地都是自古以來奈良和京都的賞櫻賞紅葉名勝——無暇遠遊的人們,寄情於一枚小小的和果子,也能體會到季節流轉。
天氣更冷一些,茶道教室裡出現了一枚「初霜」,表面全體還像是綠色的山,但已經飄落一枚精緻的紅葉,上面薄薄一層透明的砂糖,寓意落霜。這時的京都就完全是冬日氣息了。過了兩周,又吃到了一枚「霜之道」,一片紅棕色的葉子,包裹著紅小豆餡,表面同樣用細碎的砂糖表示霜。樹葉造型的和果子,在茶席上總能遇見,它們是表現自然最直接的中介,也一樣四季分明:初夏是綠色,裝飾以寒天製作的露水,秋季是紅黃,裝飾以冰餅製作的落霜,到了冬季,就該覆蓋白雪了。最受歡迎的是楓葉,此外爬山虎和銀杏葉也頻頻登場。
「明明只是一片葉子,為何要叫做『道』呢?」我感到奇怪。
「大概是這個季節滿地的落葉吧。」茶道老師說。
我立刻便被說服了。不久前還是錦繡一般京都秋山,在霜降的季節裡,常常只是一陣風來,樹葉子便散落滿地,是日本人心中的物哀景象。因此在茶室裡,當霜葉出現的時候,也帶著些許冬日寂寞的侘寂氣息在。霞霧風雨,都是飄渺無形之物,卻是京都和果子職人的心頭好,幾乎各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也許正是因為無形,才能夠充分發揮想像力。其中有一位是這樣想的:早晚越來越冷,北邊的山間開始降霜,林間樹木被染透色彩,於是進入觀賞紅葉的好時節。在燦爛的秋日之中,也漸漸感受到了冬日逼近的氣息,帶著這樣的心緒來製作這個作品吧。
進入十二月,果然又出現了雨,那枚果子叫做「北山時雨」。古都從晚秋向初冬降落的雨,斷斷續續,連綿終日,稱為「時雨」,在北山的杉樹上罩起一層煙霧,又成風物。京都人都有默契,當北山時雨飄落的時候,古都就在徹寒之中了。這枚和果子表面上畫著幾條雨的痕跡,內餡裡透著微微的粉色,茶道老師也不明白其中隱喻,我便擅自將它視為雨中紅葉,又或許是彩虹——冬季京都時雨打住的時候,站在賀茂大橋往北邊望去,常能看見空中掛著一輪巨大的彩虹。
年末最後一天,舉行了茶會,有位年輕女孩指著架子上的和果子問:「是橘子嗎?」
「不是哦,是柚子。」老師道。
日本人對待柚子的態度有些奇妙,似乎並不將它視為一種水果,更喜歡將其高級的香味作為日本料理的調味。和果子的世界也不例外,使用柚子皮和果肉製作的羊羹、果餡、餅和乾果子,終年可見。但柚子造型的生果子卻只在冬至前後限定,代表就是柚子饅頭,一口咬下去,表皮裡藏著細細碎碎的柚子皮,唇齒留香。日本人在冬至要泡柚子澡,認為有預防感冒的功效,在茶會上吃柚子饅頭,也包含著人們這種祛除百病的美好心願。
我常去的這間裡千家茶道教室,是創業於1755年的老鋪「京果司 俵屋吉富」,近300年來它一直開在御所的西北部,這是京都的中心位置,可見它過去作為宮中和果子專供商的地位。如今俵屋吉富也是京都各家茶道流派青睞的供應商,職人們定會在當天早上製作好,然後送往各個茶會,也是從前延續至今的做法。
俵屋吉富開設有一間小小的「京果子資料館」,能從中學習到不少京都和果子的歷史和文化,了解它和四季自然風物之間的關係。和果子和茶道之間的關係很有趣,若是追溯千利休時代,會發現當時茶會上出現的「果子」原來就是真正的果子,諸如慄子、香榧子、柿子、梨、葡萄等等,還會有些海帶煮蔬菜、餅和饅頭之類。當時歐洲的西洋點心(洋果子)已經傳入日本,但因砂糖昂貴,還只是一種高級品,茶會追求的是主人親手製作的樸素料理,兩者性格並不相合。直至江戶時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砂糖輸入量增大,京都街中和寺社門前開始出現製作果子的專門店,17世紀後半,在繁華的原祿文化的背景下,京都第一次出現了「上果子」(上等的果子),作為高級點心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當時的茶道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大名文化,人們追求和賞玩高級茶具,上生果子隨之得以成為茶席主角。使用自然風物作為題材,使用文學性的詞語作為果銘,敏感地隨著四季變化,作為茶席生果子的主要特徵,一直傳承到今天。
今天的正式茶會上,和果子會出現兩次。懷石料理之後奉上「主果子」(主要是生果子和蒸果子),結束前還會送上一次「乾果子」(落雁、有平糖、煎餅之類)。茶席上的人們除了品嘗味道,欣賞造型和品味果銘是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對滿足五感的追求。我那位年輕的茶道老師和我聊起,說她的老師經常去東京上課,回來就感嘆:「還是西邊的和果子好吃啊。」通常在這樣的句式中出現「西邊」,指的一定是京都,絕無可能是大阪或者神戶。也許是由於砂糖甜度不同,也許是由於水土軟硬有差異,總之,京都人堅持認為「西邊」更正宗,他們對日式料理的態度也一樣,常聽人說:「西邊的懷石料理才是真的。」
「西邊」的和果子老鋪地理位置分散,遍布城中各處,要想快速找到各家和果子代表作聚集一堂的場所,可以去百貨公司地下一層。我最愛去四條河原町的高島屋,那裡除了老鋪代表虎屋和俵屋吉富都開設有專櫃之外,還有一個名叫「京匠果」的小小角落,鹽芳軒、本家玉壽軒、二條若狹屋、龜屋良長、鶴屋和嘯月等幾家老鋪,每天都會精選五六款生果子,放在這裡售賣。人氣很高,許多經常不到中午就已售罄。
在這個小小的角落,不僅可以感受到京都的歲時記,還能看見京都果子職人的想像力, 萬物皆可和果子。這是要求極高的:茶道是極簡主義的藝術,出現在茶席上的每一個元素,必然都包含有某種意義——和果子就是通過造型和名字,表達抽象的季節感和茶席主人的心情。作為京都的和果子職人,被要求不僅要對季節有感性認知,還必須對京都文化有豐富教養。
臨近歲暮,我又去了好幾次高島屋。此時充滿了各種雪的主題:雪的結晶、風花饅頭、夜之雪、雪花、雪之朝、雪間草……等等。最著名的是雪餅,以日本細葉山藥為原材料,包上白小豆餡,有時會撒上冰餅表現散落的雪花,由內之外純白無暇。冬季的京都幾乎不下大雪,這些雪果子充滿了人們對雪的憧憬。又有幾家老鋪都有叫做「柴之雪」的名作,多數是加入了黑砂糖的紅豆餡,表面散落白色的冰餅表示雪花,是在這個季節京都的真實風景:家家戶戶的房簷下,堆積的成捆的柴禾上落著微雪。
冬天的「雪餅」
意外的是,和果子也會主動呼應一些西方節日,此時和雪一起出現的,是形態各異的聖誕老人和聖誕樹,名叫「聖夜」的聖誕花環,戴著聖誕帽的雪人則取名為「孩童的夢」,據說前些年,古板的京都人對這些聖誕造型的和果子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批判之聲,不久後它在Instagram上逆風成為網紅,人們突然態度一變,不僅討好了年輕人口味,就連很多茶會上的老太太也喜歡得很,經常排著長隊來購買。
前幾天再去,發現正在接受「迎春生果子」的預約,幾家老鋪競相推出新品。下一年是牛年,牛的造型必不可少,「松竹梅」因為寓意極好,都很受歡迎。松樹是最好的兆頭,很多生果子都做成松葉色,或是繪製上小小的松樹圖案,一家老鋪每年都製作「松之雪」,在松葉色的金團上,點綴以白色的雪花,是清冷的初春氣氛;又有另一家在雪上放一顆紅色的小豆,隱喻著即將發芽的生命。除此之外,南天,葫蘆、龜甲文,因為都有很好的意頭,統統被做成和果子。
「老松」的早春生果子,從左至右為:椿餅、梅一枝、北野之梅、雜色的花、櫻餅
早春的「椿餅」,夾在兩片山茶葉中的道明寺餅
此時有一種每家都會製作,但幾乎造型全都一模一樣的和果子,稱為「花瓣餅」。其實就是一個半月花瓣型的和果子,白色的表皮下透出微微的粉色,內餡的白味噌中再夾上一根煮過的牛蒡。和果子夾一根牛蒡聽上去是很滑稽的,但據說這也是源自平安時代的「固齒儀式」,人們過去在這天吃漬香魚之類食物,祈願健康長壽。江戶時代簡化之後,就變成了夾在花瓣餅裡的牛蒡。花瓣餅很受京都人歡迎,尤其是裡千家茶道,1月10日舉行新年的「初釜」,作為一年中的第一場茶會,到場的人們要互相問候新年,是很重要的活動。這一天登場的茶果子,必然是花瓣餅。
花瓣餅
在疫情肆掠的一年,茶席上的和果子從來沒變過,如同季節一樣穩定。生生不息的輪迴,總是有些希望的。明年的茶道教室,有一個年輕女孩就不再來了,她報名了夜校,決定去學習製作和果子,她說以後想開一家自己的店:「想把在和果子中得到的這些感動,也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多少也受到了一些鼓勵。
節分的生果子:鬼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