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果子裡的京都歲時記

2021-02-17 庫老師的人間漫遊指南

從前懼怕甜,從不主動吃和果子。開始學習茶道之後,因它作為茶席上的主角,不得不常常吃,連吃的儀式感都要好好學習。從秋至冬,我對這個城市最強烈的季節變遷之感,竟然也是從這些和果子中體會到的。

十月的第二周,茶道教室裡出現了柿子造型的生果子,小小的朱紅一個,十分可愛。茶道老師說,連風都是秋天的味道了。而柿子正是秋天的風物詩。和果子都要慎重取名,稱為「果銘」,講究的是季節風雅,因此柿子造型的和果子,並不能直接稱之「柿子」,京都常見的做派是取名為「木守」。源於從前種植柿子樹農家有風俗,收穫之際要在枝頭上留下一二果實,祈願來年也能大豐收,最後留下的柿子便被稱為「木守」,有「守護樹木」之意。又有人說,最後一個柿子其實是為了那些飢腸轆轆的小鳥而留。如今在高樓群立的街市之中,很難再見到過去農村的木守景象,但茶席上的和果子仍提醒著人們昔日情趣,對大地和自然應當常懷感激之情。

十一月的第一周,正逢舊曆十月的「亥之日」,茶席裡一定要出現玄豬餅,用大豆小豆慄子芝麻和砂糖之類為原材料,做成野豬幼崽的造型。這是始於平安時代的季節慣例,彼時在宮中有「亥之子祝」的儀式,人們要在這天吃玄豬餅,以求百病不侵。自古以來,日本人基於農耕歷生產和生活,除了感謝作物豐收之外,祈願健康和招福除災活動也要慎重對待,此類風俗活動滲透於飲食文化中,體現在和果子的季節感裡,例如端午要吃粽子,六月要吃水無月,都是類似的原因。茶道老師又說,「亥」在陰陽五行水裡代表水,野豬在京都一些神社成為火伏之神,為了討個「免除火災」的意頭,這天也是茶室裡燒起地爐的日子(稱為「爐開」),一些老年人至今也仍堅持從這時開始使用被爐,進入冬日諸事準備之中。

再過了一周,茶道教室裡就完全是秋日景致了。起初出現的和果子名為「峰之錦」,白色的表皮上畫了散落的紅葉,還留著最後一點殘綠,床之間掛軸上的禪語延伸的正是這般景象:山花開似錦。秋天的和果子如同山花一般燦爛,不久後又出現了一枚「紅葉金團」,紅黃相間,竟然和茶室外這個季節的東山長得一模一樣。金團是和果子中最常見的一種,正月的御節料理中會出現慄金團或是豆金團,但當它出現在茶席上時,外皮就會呈現出一副毛茸茸的樣子,靠顏色來辨別春夏秋冬。

京都和果子職人的世界觀裡,山也如同人類一樣,是表情豐富的存在,關鍵是要隨著季節變化表現這生動的表情:春是櫻花的薄紅,夏是若葉的新綠,秋是紅葉的紅,冬是飄雪的白。在城中的和果子老鋪,春天會出現吉野山和嵐山,秋天則會呈現龍田山和高雄山,幾地都是自古以來奈良和京都的賞櫻賞紅葉名勝——無暇遠遊的人們,寄情於一枚小小的和果子,也能體會到季節流轉。

天氣更冷一些,茶道教室裡出現了一枚「初霜」,表面全體還像是綠色的山,但已經飄落一枚精緻的紅葉,上面薄薄一層透明的砂糖,寓意落霜。這時的京都就完全是冬日氣息了。過了兩周,又吃到了一枚「霜之道」,一片紅棕色的葉子,包裹著紅小豆餡,表面同樣用細碎的砂糖表示霜。樹葉造型的和果子,在茶席上總能遇見,它們是表現自然最直接的中介,也一樣四季分明:初夏是綠色,裝飾以寒天製作的露水,秋季是紅黃,裝飾以冰餅製作的落霜,到了冬季,就該覆蓋白雪了。最受歡迎的是楓葉,此外爬山虎和銀杏葉也頻頻登場。

「明明只是一片葉子,為何要叫做『道』呢?」我感到奇怪。

「大概是這個季節滿地的落葉吧。」茶道老師說。

我立刻便被說服了。不久前還是錦繡一般京都秋山,在霜降的季節裡,常常只是一陣風來,樹葉子便散落滿地,是日本人心中的物哀景象。因此在茶室裡,當霜葉出現的時候,也帶著些許冬日寂寞的侘寂氣息在。霞霧風雨,都是飄渺無形之物,卻是京都和果子職人的心頭好,幾乎各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也許正是因為無形,才能夠充分發揮想像力。其中有一位是這樣想的:早晚越來越冷,北邊的山間開始降霜,林間樹木被染透色彩,於是進入觀賞紅葉的好時節。在燦爛的秋日之中,也漸漸感受到了冬日逼近的氣息,帶著這樣的心緒來製作這個作品吧。

進入十二月,果然又出現了雨,那枚果子叫做「北山時雨」。古都從晚秋向初冬降落的雨,斷斷續續,連綿終日,稱為「時雨」,在北山的杉樹上罩起一層煙霧,又成風物。京都人都有默契,當北山時雨飄落的時候,古都就在徹寒之中了。這枚和果子表面上畫著幾條雨的痕跡,內餡裡透著微微的粉色,茶道老師也不明白其中隱喻,我便擅自將它視為雨中紅葉,又或許是彩虹——冬季京都時雨打住的時候,站在賀茂大橋往北邊望去,常能看見空中掛著一輪巨大的彩虹。

年末最後一天,舉行了茶會,有位年輕女孩指著架子上的和果子問:「是橘子嗎?」

「不是哦,是柚子。」老師道。

日本人對待柚子的態度有些奇妙,似乎並不將它視為一種水果,更喜歡將其高級的香味作為日本料理的調味。和果子的世界也不例外,使用柚子皮和果肉製作的羊羹、果餡、餅和乾果子,終年可見。但柚子造型的生果子卻只在冬至前後限定,代表就是柚子饅頭,一口咬下去,表皮裡藏著細細碎碎的柚子皮,唇齒留香。日本人在冬至要泡柚子澡,認為有預防感冒的功效,在茶會上吃柚子饅頭,也包含著人們這種祛除百病的美好心願。


我常去的這間裡千家茶道教室,是創業於1755年的老鋪「京果司 俵屋吉富」,近300年來它一直開在御所的西北部,這是京都的中心位置,可見它過去作為宮中和果子專供商的地位。如今俵屋吉富也是京都各家茶道流派青睞的供應商,職人們定會在當天早上製作好,然後送往各個茶會,也是從前延續至今的做法。

俵屋吉富開設有一間小小的「京果子資料館」,能從中學習到不少京都和果子的歷史和文化,了解它和四季自然風物之間的關係。和果子和茶道之間的關係很有趣,若是追溯千利休時代,會發現當時茶會上出現的「果子」原來就是真正的果子,諸如慄子、香榧子、柿子、梨、葡萄等等,還會有些海帶煮蔬菜、餅和饅頭之類。當時歐洲的西洋點心(洋果子)已經傳入日本,但因砂糖昂貴,還只是一種高級品,茶會追求的是主人親手製作的樸素料理,兩者性格並不相合。直至江戶時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砂糖輸入量增大,京都街中和寺社門前開始出現製作果子的專門店,17世紀後半,在繁華的原祿文化的背景下,京都第一次出現了「上果子」(上等的果子),作為高級點心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當時的茶道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大名文化,人們追求和賞玩高級茶具,上生果子隨之得以成為茶席主角。使用自然風物作為題材,使用文學性的詞語作為果銘,敏感地隨著四季變化,作為茶席生果子的主要特徵,一直傳承到今天。

今天的正式茶會上,和果子會出現兩次。懷石料理之後奉上「主果子」(主要是生果子和蒸果子),結束前還會送上一次「乾果子」(落雁、有平糖、煎餅之類)。茶席上的人們除了品嘗味道,欣賞造型和品味果銘是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對滿足五感的追求。我那位年輕的茶道老師和我聊起,說她的老師經常去東京上課,回來就感嘆:「還是西邊的和果子好吃啊。」通常在這樣的句式中出現「西邊」,指的一定是京都,絕無可能是大阪或者神戶。也許是由於砂糖甜度不同,也許是由於水土軟硬有差異,總之,京都人堅持認為「西邊」更正宗,他們對日式料理的態度也一樣,常聽人說:「西邊的懷石料理才是真的。」

「西邊」的和果子老鋪地理位置分散,遍布城中各處,要想快速找到各家和果子代表作聚集一堂的場所,可以去百貨公司地下一層。我最愛去四條河原町的高島屋,那裡除了老鋪代表虎屋和俵屋吉富都開設有專櫃之外,還有一個名叫「京匠果」的小小角落,鹽芳軒、本家玉壽軒、二條若狹屋、龜屋良長、鶴屋和嘯月等幾家老鋪,每天都會精選五六款生果子,放在這裡售賣。人氣很高,許多經常不到中午就已售罄。

在這個小小的角落,不僅可以感受到京都的歲時記,還能看見京都果子職人的想像力, 萬物皆可和果子。這是要求極高的:茶道是極簡主義的藝術,出現在茶席上的每一個元素,必然都包含有某種意義——和果子就是通過造型和名字,表達抽象的季節感和茶席主人的心情。作為京都的和果子職人,被要求不僅要對季節有感性認知,還必須對京都文化有豐富教養。

臨近歲暮,我又去了好幾次高島屋。此時充滿了各種雪的主題:雪的結晶、風花饅頭、夜之雪、雪花、雪之朝、雪間草……等等。最著名的是雪餅,以日本細葉山藥為原材料,包上白小豆餡,有時會撒上冰餅表現散落的雪花,由內之外純白無暇。冬季的京都幾乎不下大雪,這些雪果子充滿了人們對雪的憧憬。又有幾家老鋪都有叫做「柴之雪」的名作,多數是加入了黑砂糖的紅豆餡,表面散落白色的冰餅表示雪花,是在這個季節京都的真實風景:家家戶戶的房簷下,堆積的成捆的柴禾上落著微雪。

冬天的「雪餅」

意外的是,和果子也會主動呼應一些西方節日,此時和雪一起出現的,是形態各異的聖誕老人和聖誕樹,名叫「聖夜」的聖誕花環,戴著聖誕帽的雪人則取名為「孩童的夢」,據說前些年,古板的京都人對這些聖誕造型的和果子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批判之聲,不久後它在Instagram上逆風成為網紅,人們突然態度一變,不僅討好了年輕人口味,就連很多茶會上的老太太也喜歡得很,經常排著長隊來購買。

前幾天再去,發現正在接受「迎春生果子」的預約,幾家老鋪競相推出新品。下一年是牛年,牛的造型必不可少,「松竹梅」因為寓意極好,都很受歡迎。松樹是最好的兆頭,很多生果子都做成松葉色,或是繪製上小小的松樹圖案,一家老鋪每年都製作「松之雪」,在松葉色的金團上,點綴以白色的雪花,是清冷的初春氣氛;又有另一家在雪上放一顆紅色的小豆,隱喻著即將發芽的生命。除此之外,南天,葫蘆、龜甲文,因為都有很好的意頭,統統被做成和果子。

「老松」的早春生果子,從左至右為:椿餅、梅一枝、北野之梅、雜色的花、櫻餅

早春的「椿餅」,夾在兩片山茶葉中的道明寺餅

此時有一種每家都會製作,但幾乎造型全都一模一樣的和果子,稱為「花瓣餅」。其實就是一個半月花瓣型的和果子,白色的表皮下透出微微的粉色,內餡的白味噌中再夾上一根煮過的牛蒡。和果子夾一根牛蒡聽上去是很滑稽的,但據說這也是源自平安時代的「固齒儀式」,人們過去在這天吃漬香魚之類食物,祈願健康長壽。江戶時代簡化之後,就變成了夾在花瓣餅裡的牛蒡。花瓣餅很受京都人歡迎,尤其是裡千家茶道,1月10日舉行新年的「初釜」,作為一年中的第一場茶會,到場的人們要互相問候新年,是很重要的活動。這一天登場的茶果子,必然是花瓣餅。

花瓣餅

在疫情肆掠的一年,茶席上的和果子從來沒變過,如同季節一樣穩定。生生不息的輪迴,總是有些希望的。明年的茶道教室,有一個年輕女孩就不再來了,她報名了夜校,決定去學習製作和果子,她說以後想開一家自己的店:「想把在和果子中得到的這些感動,也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多少也受到了一些鼓勵。

節分的生果子:鬼向外 

相關焦點

  • 京都那些屬於夏天的和果子!
    炎熱的夏天,京都人想了各種辦法來抵抗酷暑,和果子就是其中之一。一到夏天,你就會看到很多清涼的和果子,這些果子只是看著就能給人絲絲涼意。
  • 吃貨收藏 京都和果子店Top10
    和果子不僅有十分精緻的外形設計,還從和歌中截取出風雅的辭藻為之命名,像「朝露」、「月玲子」、「錦玉羹」等,都充滿意境,調動起食客無限情愫和想像。提到和果子就不得不提京都——這座孕育著最深的日式情懷的古都,也是和果子的故鄉。今天,小編就帶你盤點京都那些值得一去的和果子老店。
  • 到京都遊玩,怎能不親手做一次和果子?
    然而,可能很多人並不那麼了解的是,京都的和果子和京料理一樣赫赫有名。日本美食網站每年例行的甜品評選中,憑藉著精美的和果子,京都的店鋪總會佔據著榜單的大部分位置。和果子最初是日本宮廷或是貴族在品茶時搭配的點心,京都曾是日本皇宮所在地,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京都和果子的製作技藝也是日益精進,歷經千年,綿延至今。
  • 味覺裡的四季,和果子面面觀
    人們將寄予自然界的思緒構成了它美好如畫的造型,從小小的和果子中,便仿佛看到了四季風光的駐足。春天的梅、櫻,夏天的紫陽花、撫子,秋天的桔梗、楓,冬天的椿、雪……大自然的靈氣以一種具象的形式被表達出來。  和果子的前世今生  這一枚小小的果子,其實已經一千多歲了。
  • 美食報導:醃菜,京都歲時記
    這時左拐走上十幾米,便到了京都的廚房——錦市場。掛著木質招牌的打田漬物門口,齊齊地擺著1米多高的大木桶。柚子大根,微癟的白色大蘿蔔上綴著黃色柚皮絲;昆布水菜,優雅地半浸在澄清的汁裡;奈良胡瓜漬,包裹著一層黏糊糊的酒糟,散發著酒香。一旁的細竹簾上,滿滿幾十個小瓷碟,漬物被切成細塊供試吃,紫色茄子、紅色小蕪菁、褐色高麗菜、土黃色牛蒡,五彩斑斕如同一卷鋪開的京都歲時記。
  • 京都和果子|方寸間蘊四季之美
    而京都的和果子又高人一籌,自成一派謂之京果子。1.虎屋茶寮京都一條店坐落於京都御所附近一條安靜而歷史悠久的街道裡,虎屋茶寮散發著古老而神秘的氣息。庭院四季變化,可遠眺稻荷社,可近觀江戶時代的收藏品,此外店內600多冊日本文化相關的書籍均可自由取閱。虎屋更是把和果子的傳承作為己任,專門開設了和果子的資料室。常設的各色羊羹,精美的包裝是伴手禮的不二之選。
  • 10 家京都老店,講著「和果子」的小故事
    古色古香的老式和風店鋪至今仍保留著江戶時期末代建築的雅韻。這家店鋪將傳統懷石料理的製作精神融入和果子,創造出精緻的和式點心膳風格。店內點心有100多種,既有傳統和果子,也有很多創新的應季點心,其中,「京都豆水」因為獨特的溼潤軟嫩口感被美譽為「點心界的冷豆腐」,還有既可以當沏茶容器又可以當點心食用的特質「抹茶器」,以及七夕特別定製的浪漫點心「天河」。
  • 比起「少女的酥胸」來,京都和果子才叫精緻高雅呢
    京都人的儀式感,從手心那顆小小的和果子就能看個明白。
  • 新書丨《3000歲的和果子:日本的風味人間》
    ,是日本文化的具象化,一部從繩文時代至今,濃縮在和果子裡的日本史編輯推薦☆日本的傳統點心和果子,是日式精緻與匠心的完美典範,追求色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的極致體驗,被譽為「五感的藝術」。☆和果子不僅美麗又美味,而且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舌尖上的俳句,味蕾中的《源氏物語》,日本文化的具象化。節慶禮儀、古典文學、地方特色風物……帶有日本傳統印記的一切,都體現在一枚枚精緻的和果子裡。☆春去秋來,歲時有序。和果子,凝結著日本人的自然觀與時間觀,構成了這個國度有關歲月的獨特記憶。
  • 京都美食攻略(懷石料理、豆腐料理、和果子、抹茶等)
    說到京都美食,懷石料理、豆腐料理、和果子、抹茶等,總有一款能打動你。
  • 京都7家驚豔百年の和果子老鋪,每一口都是誘惑!
    來京都怎能錯過那精緻的和果子!!小編選了幾家傳承多年的老鋪,這幾樣招牌的和果子正如京都所留給小編的印象,樸素而優雅。
  • 東京 & 京都-老公園,果子鋪,古書店
    🔺全日本最老的和果子屋和它的第四位女主人鋪子很舊很舊,賣的大多都是古早味的和果子,裝在一個個發黃的塑料大罐子裡,擺得整整齊齊,似二十多年前家門口那家賣山楂片和酸梅粉的煙紙店。後來從instagram了解到,上川口屋在1781年的江戶時代就在了,進一步,它是日本現存最早古老的和果子屋。最動人的,是74歲的奶奶和這隻16歲的貓咪互相溫存的場面,小小的鋪子, 就是她們的全世界了。奶奶正準備打烊,然後又停了下來,把牆上的漫畫、籃子裡的明信片一點點展示給我看,用簡單的英文使勁兒地說著故事給我聽。
  • 皮囊好看,靈魂美味,一枚3000歲的和果子
    序章:歷史中的和果子和果子與果子屋/何為和果子 第一章 古代的果子繩文甜餅/果子的考古學/果子是「水果」嗎/右近之橘,左近之梅/來自中國的唐果子/唐果子趣事/後來的唐果子/王朝的甜味調料/王朝文學中的果子 第二章 中世的果子一 點心的時代——羊羹、饅頭的出現
  • 【舌尖藝術】20枚夏季限定的和果子,歷數京都清涼之美
    一枚小小的京菓子裡,有花鳥風月,有四季變遷;有和歌俳句,亦有鄉土人文。
  • 告別夏日和果子
  • 有關和果子1
    雖然是四時劃分品種,但就成品外觀和質地以及自身特點傳統的和果子大致分為三類。1.成品時含有的水分大約30%—40%以上的稱作:「生果子」。「生果子」也叫上生果子或者主果子又名朝生果,這類果子在茶席上是作為主要食用的點心,指早上製作的新鮮點心,由於保存期限很短,一般只能保存兩天左右。同時更注重時令變化。
  • 日本和果子的前世今生—中
    京都茶寮的11月限定和果子。右邊四種均為練切。練切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高級和果子(日文稱作「上生菓子」),能被做成各種華麗繁複的造型。京都茶寮的和果子。除了那款透明的寒天羊羹和紅杏,其他均為練切。在和果子職人手中,一隻練切可以變出一個世界。日本人喜愛在和果子上再現四季美景和民俗風物詩,以表達他們對自然的尊敬與熱愛。↓曾用和果子表現過一年72候的東京名店一幸庵(一幸庵)的作品。是不是美爆了呢?
  • 藏在一塊蛋糕裡的京果子老鋪進化之路
    說到京果子,一般想到的都是外形漂亮精緻的紅豆餡糕點。作為西式糕點的長崎蛋糕,出現在傳統的京果子店,是不是稍微有些意外呢?大極殿本鋪的名稱來源於出土的日本古代皇宮大極殿使用的瓦當,店鋪創業時製作了瓦當圖案的和果子,因為當時成了最人氣的商品,店的名字也一起改成了大極殿本鋪。
  • 和果子:日本的飲食美學
    這樣精緻的糕點,與其說是用來填飽肚子的,不如說是日本傳統藝術品,其精緻的造型完美地表現了日本人對飲食美學的追求,已經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徵之一。傳說和果子最早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唐朝時,日本遣使來訪,將中國唐代的飲茶習慣帶回日本的,其中包括了茶道文化和糕餅技藝,深受當時日本貴族階層的喜愛。
  • 深受喜愛的日式點心,為什麼叫「和果子」
    其實,「果子」在日本的歷史,已經有3000年了,而在發展為和果子的過程中,它還受到了中國唐代果子、南蠻果子等的影響。今天,就為你講一講這3000歲的和果子,有什麼值得說道的故事。用珍貴的白砂糖製作的金平糖常被作為禮品贈送,時人視之若珍寶。比如,永祿二年,著名的基督教傳教士路易斯·佛羅伊斯為了獲得在日本傳教的許可前往京都,在將軍足利義昭的府邸二條邸拜訪了織田信長。當時獻上的禮品就是裝在玻璃瓶裡的金平糖。可見,金平糖在當時是一種堪當「國禮」的不同尋常的昂貴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