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夫長級:英國皇家海軍的海外型戰列艦(下)

2021-01-12 網易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冷炮歷史】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在最初討論百夫長級的設計架構時,本打算直接沿用君權級戰列艦的防護設計,做出一定程度的削薄以與其噸位相適應。但之後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懷特提出了三種備選方案:

  (a)與君權級基本相同,水線裝甲帶厚12英寸,上部裝甲帶厚4英寸;水線裝甲帶的上緣被一道平甲板連接封閉起來,形成裝甲盒,這道甲板厚2.5英寸。

  (b)從水線以下5英尺到水線以上10英尺,被統一厚度的5英寸裝甲覆蓋;在其後方的主甲板上,採用與巡洋艦類似的穹甲防護體系,穹甲水平段厚2.5英寸。該方案的重量與上一個方案相同。

  (c)前兩個方案的結合體,在方案(b)的基礎上把側舷裝甲換成方案(a)的模式,這會比前兩個方案重300噸。

  這裡先解釋一下君權級與改自君權級的方案(a)的情況,審視其中的思路。下圖是君權級戰列艦的中剖裝甲圖:


  方案(a)的防護是在上圖的基礎上將水線裝甲帶(紅線所標部位)從18英寸削薄到12英寸,水平裝甲(黃線所標部位)從3英寸削薄到2.5英寸,其餘並無差別。而這個防護設計,比較關鍵的地方其實是4英寸的上部裝甲帶,以及在它之後、在水平裝甲之上的煤艙。設置它的目的是防禦不久之前出現而且在快速發展的、由速射炮發射的裝填有烈性炸藥的高爆彈。

  在1885-1889年,皇家海軍利用老舊的鐵甲艦「抵抗」號開展了一系列毀傷效果實驗,以檢驗裝甲的防護效果。這些實驗大多是在保密條件下開展的,在19世紀相當罕見。其測試結果表明,該艦原本安裝的4.5英寸厚的鍛鐵裝甲就足以讓6英寸口徑的高爆彈無法擊穿,在其上另外設置的3英寸厚鋼製裝甲也能起到相同效果;但哪怕是舊式的鑄鐵製帕利賽穿甲彈都能夠擊穿這個厚度的裝甲,並造成大量破片。2英寸鋼板可以阻擋6英寸炮彈爆炸的破片,燃煤也能吸收破片,2英尺厚度的煤層就相當於1英寸的鍛鐵裝甲。君權的防護即依此結果而設置:由於噸位受限,把上部裝甲帶強化到能防禦穿甲彈的程度是不現實的,那麼讓其抵禦高爆彈即可,穿甲彈則放任其擊穿,靠其後的煤層來吸收破片,防止殺傷船員。同時,煤層還能阻擋裝甲帶被擊穿後可能的進水。

  而方案(b),則更進一步:既然煤艙的效果很好,那麼就把整個側面交給薄裝甲和煤艙來防護,內部再設穹甲來防備零星的重型穿甲彈。這個設計很有可能是受到之前設計的埃德加級防護巡洋艦的影響。埃德加級是只有穹甲防護的,如下圖所示,黃線勾勒的部分即為其防護甲板:


  關於高爆彈的爭論對埃德加級設計造成了影響。懷特認為不必花費重量在側舷裝甲上,因為側舷的煤艙能吸收破片並阻擋進水。但很多人認為有必要增加薄的側舷裝甲,迫使懷特只得加厚側舷的鋼板,為以後安裝裝甲做準備。而到了百夫長級,甚至在百夫長級之前、埃德加級之後的君權級上面,情況則倒轉了過來:懷特借鑑了增加側舷裝甲的埃德加級,倡議側舷全由薄裝甲覆蓋的設計,節約下來的重量分給穹甲。由於穹甲與入射穿甲彈的大夾角,其防禦效能遠優於大厚度的水線裝甲帶。然而,這次輪到懷特的建議不被海軍部官僚們接受了。上圖用紅線勾勒出側舷薄裝甲覆蓋的區域,讀者可以據此想像百夫長(b)方案的情況。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懷特指出方案(a)和(b)的重量是一樣的,這要麼意味著(b)方案向前後延伸的範圍超過(a),要麼表明(b)將會擁有非常厚的穹甲傾斜段,對重型穿甲彈的防護效果要遠超出12英寸水線裝甲帶,甚至相比君權級的18英寸裝甲帶也不逞多讓。再加上實際建成的百夫長級其上部裝甲帶使用了哈維硬化裝甲,如果按照(b)方案完工,那麼其5英寸裝甲帶也會使用同樣材質,對穿甲彈的防禦效果會更好。總之在筆者看來,方案(b)毫無疑問是更好的選擇。

  而方案(c)則無需過多討論,它實際上是在(a)的基礎上用穹甲進一步強化了核心艙的防禦能力。儘管在百夫長級上面未被接受,但之後設計的幾乎所有前無畏艦都遵循了與方案(c)相同的原則。海軍部最終選擇了方案(a)。百夫長級的防護情況如下圖所示:


  百夫長級主裝甲帶厚12英寸,向底端逐漸削薄到8英寸。其全長200英尺,高7.5英尺,其中2.5英尺高於水線,其餘部分則處於水下。裝甲帶的前後端則由處於艦體內部的8英寸厚裝甲橫艙壁連接起來。主裝甲帶的背後有9-6英寸的柚木背板,而裝甲材質為鋼-鐵複合。上部裝甲帶厚4英寸,末端和3英寸厚的艙壁連接,艙壁斜著向內延伸,直抵炮座,其材質在最初設計時為鎳鋼,建造時則更換為哈維硬化裝甲。後者剛剛誕生時,其性能只相當於1.3倍厚度的鍛鐵裝甲,而隨著工藝改進,到了1893年這個數字就已經增加到2.0。百夫長級上面的哈維鋼性能應介於二者之間,對於中口徑炮的穿甲彈也有一定抵禦能力。水平裝甲厚2.5英寸,艏艉防護甲板也是同樣的厚度。炮座上部9英寸,往下與裝甲帶重疊的部分降低到5-8英寸。前部司令塔由12英寸厚度的裝甲保護,後部則是3英寸。

  百夫長級的主炮第一次在露炮臺設計的基礎上增加了輕型裝甲防盾,它將在以後演化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炮塔。增加這層防盾的原因是其主炮的操作人員大多暴露在外,且人數較多,必須為他們提供良好保護。炮盾的正面與側面均厚6英寸,而後部是敞開的。


  【圖中可見右側百夫長級的後部敞開式炮盾。它與左側君權級的露炮臺不同,後者操作時幾乎所有人員都隱藏在炮座內,只有一名瞄準手位於兩門主炮之間,暴露在外。】

  露天甲板上的6門4.7英寸火炮只有1英寸厚的輕型防盾保護。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驗表明,薄護盾基本沒有價值,還會引爆炮彈,若無護盾的話炮彈可以直接飛過去,不會造成損害,這是1901年將副炮全部至於裝甲炮廓保護之下的一個重要原因。位於主甲板的4門4.7英寸火炮如前所述由炮廓保護,炮廓正面裝甲厚4英寸,側面厚2英寸。


  【裝甲炮廓示意圖】


  【配備防盾的4.7英寸速射炮】


  百夫長級的動力裝置與君權級戰列艦基本相同。自然通風功率9000馬力,強壓通風功率13000馬力。推動這艘小了4000噸的戰艦,自然能獲得高得多的航速:其設計自然通風航速17節,強壓通風航速18.5節,而實際試航結果如下:

  巴弗勒爾號:9934馬力17.1節(8小時自然通風)

  百夫長號:9703馬力17,05節(8小時自然通風)

  巴弗勒爾號:13163馬力18.54節(4小時強壓通風)

  百夫長號:13214馬力18.51節(4小時強壓通風)

  持續外海航速:15.1節

  百夫長級的蒸汽機為兩臺立式三脹蒸汽機,驅動兩部螺旋槳,8座圓柱形火管鍋爐為前者提供蒸汽。與君權級一樣,其鍋爐分為左右兩組,分別連接一座煙囪,煙囪也是左右並列。鍋爐的工作壓力為155psi,與以往的戰列艦相比大幅度提高,也賦予其良好的燃料經濟性:在輸出功率8200馬力的情況下,其燃煤消耗率為每小時每馬力1.84磅,一個前所未有的低數字。當然了這是比較理想運作條件下的數字。


  【百夫長級的側視線圖與剖面圖,可以看到與單側煙囪與四座鍋爐相連接】

  在一般的運作條件下,百夫長級自然通風全功率(9000馬力)時,每小時消耗10.5噸燃煤;其煤艙正常載煤量750噸,最大載煤量1440噸,相當於它在17節航速下擁有2331海裡的續航力。10節航速下則是5230海裡。這一數據不算出彩,但由於一開始就未做高要求,基本上也是合格的。

  為了在維護條件較差的海外長時間服役,特別是其預計服役的水域較為溫暖,容易滋生各種海生物,百夫長級在水下包裹了銅皮。銅離子催化的類芬頓反應產生具有強氧化性的自由基,能夠有效殺死如藤壺、船蛆之類的水生寄生生物。然而,鋼鐵艦體如果直接與銅接觸會生成原電池,使艦體快速腐蝕。因此在包銅之前,必須還要在艦體上先包裹一層木殼,以隔絕二者。此外,水線以下所有暴露在外的金屬部件也必須是青銅製成,如艦艏的撞角、尾舵及其鉸鏈,等等。這毫無疑問提高了造價,但對於海外服役而言也是必需的。


  【一艘長時間停泊的小船船底生長的藤壺。這會在航行時造成極大的阻力,中低速時甚至會需要翻倍的輸出功率。一般而言在北海這樣的寒冷水域需要一年清理一次船底,地中海就縮短到六個月,靠近赤道的溫暖水域更是縮短到三個月。海外往往沒有這樣的條件,因此船底一定要包裹銅皮】

  在百夫長級服役時,她們不僅僅是皇家海軍最快的戰列艦,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罕有敵手。僅有「義大利」級(Italia-class)能與其匹敵。在海外服役時,她們能非常輕鬆地維持17節持續航速,而且常常能夠更快,這使得她們非常受歡迎,而「二等戰列艦」的名頭卻總是使人們忽略了這個特點。


  百夫長級的平均造價為62萬英鎊,相比君權級的92.3萬英鎊,降低30%造價的目標可以說完成的很好。而就替換專橫級的任務而言,其大幅度降低的吃水、快了2節的航速和更強大的火力、更優秀的防護都堪稱完美。著名戰艦設計師、海軍史學者大衛·K·布朗評論稱,這種二等主力艦的任務如果能交給即將過時淘汰的一等主力艦來完成是最好的,百夫長級並不划算。這一評論儘管原則上沒有錯誤,皇家海軍在之前和之後也都是這樣做的,但還是要看到這個時期的特殊性:此時的舊式一等主力艦的吃水基本滿足不了需求,而且其低幹舷設計也不適合在海外服役。

  不妨將百夫長級與其預期的對手、俄國納西莫夫海軍上將級甲帶巡洋艦做一下對比,下圖是納西莫夫號的情況:


  【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

  這是一艘17節的巡洋艦,擁有四座雙聯裝8英寸炮、10座單管6英寸炮。防護在圖中已有展示,其裝甲完全不足以抵擋百夫長的10英寸主炮,8英寸主炮難以擊破百夫長的防護,副炮投射量也無法與百夫長的速射炮相提並論,航速又不足以使其逃脫百夫長級的追殺。如果百夫長級的敵人只是這樣的戰艦,那麼她絕對是完美的,毋庸置疑。

  但這種幻覺很快就破滅了。1890年,俄國開工了一艘大型巡洋艦「留裡克」號,它擁有近19節的最高航速和2000噸的載煤量。其他方面的性能則無需贅述,僅此一項就讓百夫長級難以應對。這裡我們也能看出這種線性對抗思維的壞處:如果各方面僅僅比對方強一點,看似均衡,實則難以應對飛速進化的威脅。針對留裡克號,皇家海軍被迫專門打造強大的一等巡洋艦加以應對,百夫長級就此幾乎失去了作用。


  【留裡克號巡洋艦,她在遠東向皇家海軍發出了全新類型的挑戰】

  不過,皇家海軍二等戰列艦的發展並未就此結束,很快還會有新的威脅交給她們來應對。這,就是下一個故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一戰時,英國皇家海軍共有多少戰列巡洋艦
    【話說軍世】比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數次大海戰,如珊瑚海、中途島、雷伊泰灣的航母大戰,戰列巡洋艦對戰戰列艦的北角海戰,戰列艦對轟的丹麥海戰和蘇裡高海峽海戰等,而一戰中,規模較大的只有日德蘭海戰,其他時候,雙方的水面艦艇都較少出戰,那英德之間戰艦的數量差距有多大呢。
  • 日本海軍的執著,大和級戰列艦,一艘落後於時代的戰列艦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戰列艦的時代,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航空母艦的天下。在間戰時期,航空母艦的作用已經初見端詳,但是相比於戰列艦,仍舊不為人所重視,因此在間戰時期,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相比,仍舊不是最受重視的存在。而在崇尚艦隊決戰的日本,這就更成為了一種傳統與信仰,而大和級戰列艦正是在這種傳統指導下,而建造出來的。
  • 「鳥籠」:美國海軍早期戰列艦的特徵,能抗炮彈打卻不抗風吹
    「鳥籠」:美國海軍早期戰列艦的特徵 在戰列艦的發展到無畏艦時代後,軍艦開始採用統一彈道性能的主炮,艦炮的口徑不斷放大 而桅杆的發展則成了重要的一環,相比英國皇家海軍自無畏號就開始使用三角桅杆,美國和日本一樣走了一段「歪路」,不過相比較日本把艦橋越改越高,美國戰列艦使用了像鳥籠一樣的「籠式主桅
  • 義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裡亞號戰列艦
    安德烈亞·多裡亞號戰列艦是義大利皇家海軍隸下的一型無畏型戰列艦,是安德烈亞·多裡亞級首艦,1912年3月24日在義大利拉斯佩齊亞船廠開工,1913年3月30日下水,1916年3月完工,1937年4月至1940年10月進行現代化改裝。
  • 關於戰列艦防雷設計,義大利海軍有更靠譜的設計?普列賽防雷系統
    上一期簡單聊了一下關於戰列艦防雷突出部的相關內容,就有同學提到了義大利戰列艦上的普列賽防雷系統,這是義大利海軍中校翁貝託·普列塞最早在1917年提出的一種水下防雷設計,和前面說到的皇家海軍在一戰爆發前研究的防雷突出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本質上又有不同。
  • 女王陛下的軍艦:無畏號戰列艦,開啟了風靡世界的大艦巨炮時代
    1887年,費舍爾成為女王的副官,並於1890年晉升為海軍少將,1896年晉升為海軍中將,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北美及西印度艦隊的指揮官。費舍爾入伍時英國海軍還在使用木質風帆戰列艦,他退休時英國海軍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無畏艦、航空母艦和潛艇,而這一切與他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因他的堅持帶來的,保持了英國海軍不至於在一戰後如同日不落殖民地一樣快速凋零。
  • 裝甲厚457毫米:開始戰列艦的前無畏艦時代,北洋水師可惜錯過
    【話說軍世】在無畏號戰列艦出現,戰列艦正式開始進入無畏艦時代之前,世界各國的戰艦發展相當「異彩紛呈」,試圖設計建造站在時代大潮之上的海軍戰艦,但是處於晚清時代的我們,也成立了北洋水師,不過實際上真正引領當時戰艦技術發展的還是當時海上強國:英國,直到海軍假日以前,世界各國造艦大多以英國為參照
  • 曾很強大:1910年的巴西戰列艦,主裝甲帶卻縮水留了「後門」
    【話說軍世】在海軍強國的發展歷程中,曾經的先行者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都先後掉隊,舊日本海軍也曾強大過,英國皇家海軍歷經長時間的輝煌後,如今也在「勉力維持」,美國海軍如今體量龐大,而巴西海軍在其中似乎不太期待「起眼」,不過其實巴西海軍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實力,在無畏艦時代剛剛開啟時就擁有了最新的戰列艦
  • 英國戰列巡洋艦第二型主炮:炮彈567公斤,海戰中瘋狂「挨揍」
    25:02 來源: ALEX俊赫 舉報   【話說軍世】在戰列巡洋艦稱為了新銳戰艦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建造建造了無敵級和不倦級兩型
  • 二戰中被擊沉的所有戰列艦的名字
    義大利: 加 富爾伯爵號 戰列艦(加富爾伯爵級戰 列艦1號艦) 羅馬號戰列艦(維內託級戰列艦3號艦,義大利投降後被德國空軍擊沉)敦刻爾克級戰列艦2艘(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2艘在土倫港自沉) 克萊蒙梭號戰列艦(黎塞留級3號艦,未完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 美海軍依阿華級戰列艦,巨艦大炮主義的巔峰,曾經的海上霸主
    說到大型水面艦艇,世界海軍史上有一款軍艦值得我們回味,這就是二戰時期的戰列艦。二戰後,世界最著名的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戰列艦長270米,艦寬近33米,吃水達到11米。由於採用了諸多當時最新科技,三聯裝MK-7型406mm50倍徑主炮的穿甲能力與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460mm45倍徑94式艦炮威力幾乎相當。上圖可以看到一門MK8型穿甲彈及其藥包的大小。二戰後,美國海軍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由於具備強大的火力支援能力,多次重新服役,給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地面部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 戰列艦與戰巡的區別:正品與「高仿」
    這裡提到的「高仿」,就是指外形模仿正規球鞋廠商生產的,但不是真正的品牌球鞋,如果俊赫君要解釋戰列艦與戰巡的區別,那麼也會套用正品與「高仿」這個對比做比喻。戰列艦指的是具有火力強大的大口徑艦炮、厚重結實的裝甲防護、噸位極高、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大型水面戰艦,也就是當時海軍強國艦隊編制中的主力艦,代表型戰艦如一戰時代英國的厭戰號戰列艦,「海軍假日」期間的「七巨頭」,指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英美日三國的7艘最先進戰列艦,如長門號、羅德尼號,戰艦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等。
  • 二戰作為戰列艦的巔峰,期間都誕生了哪些著名的戰列艦?
    德國「俾斯麥號」:第一次出任務就被圍攻擊沉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上臺後研製的第二型戰列艦的首艦,同時也是德國海軍歷史上建造的最大戰艦。該艦於1936年7月開工,最終於1940年8月24日建成服役,滿載排水量高達5.09萬噸,是當時除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之外噸位最大的戰列艦,而其造價甚至還要高於大和級。
  • 儘管小氣,但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所以在1922年底,當「納爾遜」級戰列艦的開始在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位於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沃克造船廠建造時,英國皇家海軍就已經開始計劃下一代戰列艦了,初步設想新的戰列艦規格:排水量28000噸,裝備9門356毫米(14英寸)主炮。他們對戰列艦的要求就是強大、強大、更加強大。雖然海軍有建造更加強大軍艦的需求,但英國政府卻有自己的難處。
  • 復刻愛彼AP皇家橡樹離岸型潛水錶AP15703
    愛彼將該經典潛水錶命名為皇家橡樹(Royal Ork)。這個名字,來源於二戰 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橡樹」號戰列艦(一、二戰時期建造的戰列艦,比現在海軍軍艦都要大很多,是大艦巨炮的時代,這樣的粗曠美令人懷念)        稍稍懂一點戰爭史的朋友,看到這裡,可能就會激動了。因為這艘戰艦,在戰爭史上很有名。
  • 日本在二戰時期的海軍到底是什麼水平,從戰列艦的工藝就看出一二
    日本的坦克放到歐洲就是紙殼,當然日本海軍還是十分強悍的,從大和級別戰列艦,就能看出一二。大和號是日本二戰期間造出來最大的戰列艦,也是有史以來海軍方面最大最豪華的戰列艦。這艘軍艦長度多大兩百六十米,寬度也有毛40米,排水量更是多大七萬多噸。
  • 二戰中德國海軍為什麼以潛艇為主要兵器呢?
    這次海戰讓英國人冒了一身冷汗。所以一戰結束之後,在巴黎和會上,禁止戰敗國德國擁有戰列艦之類大型主戰艦艇。 這種情況下還要逼著德國海軍和皇家海軍死磕那就只有輸得很難看:1941年5月,德國唯二的戰列艦「俾斯麥」號被皇家海軍送入海底。
  • 戰列艦進化簡史: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的時代變遷
    【話說軍世】在航母成為海戰主角,改變海戰形式之前,戰列艦一直都是海上鋼鐵怪獸、海戰王者,戰列艦一般指的就是海軍中,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其價格昂或戰鬥力極強,是曾經的海戰核心,今天我們就一起看一下戰列艦簡史。
  • 德國U艇的孤狼式突襲,英國的皇家橡樹號戰列艦斃命斯卡帕灣
    939年10月8日,U-47號潛艇悄然出海,年輕的潛艇指揮官京特·普裡恩目光如炬,他和他的水兵們將駕馭著U-47號潛艇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對英國皇家海軍的錨地斯卡帕灣進行突襲,用英國皇家海軍的血與火祭奠昔日的德國公海艦隊。對於普裡恩而言這是他創造奇蹟的機會,用一艘潛艇潛入戒備森嚴的斯卡帕灣發動襲擊,並將從此洗去德國海軍的恥辱。
  • 英國皇家海軍恐怖號到達南極洲180周年紀念幣欣賞
    2021年,英屬南極即將發行英國皇家海軍恐怖號50便士硬幣。這枚新硬幣是為了紀念英國皇家海軍恐怖號到達南極洲180周年。英國皇家海軍恐怖號是為皇家海軍建造的,於1813年下水,在1830年代中期轉變為極地探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