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1015期。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裡面,打得最順利的一場大戰。而平津戰役的主要戰事,是49年1月東北野戰軍34萬大軍,用1天多的時間便攻克了鐵桶陣一般的天津城。為何如此順利呢?在經典影視作品《潛伏》中,曾有我軍特情人員餘則成鬥智鬥勇,將掌握國民黨天津城防布置的參謀轉移到東野部隊的一幕。那麼真實歷史中,真的有「餘則成」這樣的人物,提前幫東野搞清了陳長捷的布防安排嗎?我們來一探究竟。
為什麼我們要想方設法搞到敵人的城防布置圖?在東野入關後,由劉亞樓集中指揮30多萬大軍,負責解放天津,這是平津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攻城戰(北平之戰最終沒打),也是整個戰役成敗的關鍵。從戰前準備來看,我軍投入部隊兵力接近陳長捷天津守軍的3倍,而且東野重火器充沛,攻打天津城的各型火炮超過1500門(僅75毫米口徑以上的就有530多門)。
單純就攻城而言,劉亞樓部取勝並沒有多少懸念。然而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工業城市,人口200多萬,解放天津,不應僅僅以攻城為目的而不惜代價地朝城內狂轟濫炸。能否想辦法提前偵悉敵人的火力布置、碉堡設置及兵力調動等情況,對於我軍攻城的精確性和保護城內百姓、重要設施的安全,起到決定性作用,還能大幅減少攻城部隊的傷亡。
「餘則成」雖是一個熒幕形象,但也是在當時的真實背景下進行加工。在49年天津戰役之前數月,確實有我軍十多位特情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忘我工作,提前幫助東北野戰軍搞到了天津國民黨軍的城防布置圖。戰前我軍獲得的天津城防圖甚至還不止一份,竟有8份之多。其中來路最穩妥,事後證明最精確的是麥璇琨、張克誠兩位特工所獲取的兩個版本。
麥璇琨是天津工務局工程處潛伏人員,本身有繪製部分城防圖的任務在身,但是僅為整個地圖的八分之一。麥在關鍵時刻不計個人風險,通過潛伏關係將地圖的其餘部分從其他工程部門搜集、換取出來。由於匯總之後的圖紙過於龐大精細,無法直接帶出城,麥璇琨找到隱蔽在照相館的我軍另一潛伏人員,以微縮照相技術,將布防圖拍在了膠捲上,輾轉送達了東野部隊。這一版本時間相對較早,給了東野充足的研究和準備時間。
張克誠的版本則是陳長捷重新加固防禦工事後的最新地圖,極具參考意義。張克誠48年下半年隱蔽在鐵路局機務段,與國民黨軍碉堡工事驗收負責人在同一單位。利用工作之便,張連夜將最新地圖帶回家中,親手拿筆逐一複製。張克誠沒有微縮相機,只能用描紅的傳統方式,把地圖複製在一張薄紙上。這一地圖的獲取,距離我軍總攻天津的時間非常接近,敵人最新的火力配置情況盡收眼底,給了東野炮兵非常重要的戰前指引。
由於上述特情人員的出色工作,東野在1月14日發起總攻時,炮兵根據提前獲取的敵人布防圖調整射擊諸元,第一輪齊射就命中陳長捷指揮部,敵人防禦工事迅速遭到精確打擊,我軍用最小的代價解放了這座當時華北第一位的工商業城市。天津百姓形容解放軍的炮彈「長了眼睛一樣準」,絲毫不誇張。只不過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其中的玄機:餘則成,不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