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49年天津戰役,東野的炮兵為何神準?城防圖已提前到手

2020-12-15 史源歷史專欄

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1015期。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裡面,打得最順利的一場大戰。而平津戰役的主要戰事,是49年1月東北野戰軍34萬大軍,用1天多的時間便攻克了鐵桶陣一般的天津城。為何如此順利呢?在經典影視作品《潛伏》中,曾有我軍特情人員餘則成鬥智鬥勇,將掌握國民黨天津城防布置的參謀轉移到東野部隊的一幕。那麼真實歷史中,真的有「餘則成」這樣的人物,提前幫東野搞清了陳長捷的布防安排嗎?我們來一探究竟。

為什麼我們要想方設法搞到敵人的城防布置圖?在東野入關後,由劉亞樓集中指揮30多萬大軍,負責解放天津,這是平津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攻城戰(北平之戰最終沒打),也是整個戰役成敗的關鍵。從戰前準備來看,我軍投入部隊兵力接近陳長捷天津守軍的3倍,而且東野重火器充沛,攻打天津城的各型火炮超過1500門(僅75毫米口徑以上的就有530多門)。

單純就攻城而言,劉亞樓部取勝並沒有多少懸念。然而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工業城市,人口200多萬,解放天津,不應僅僅以攻城為目的而不惜代價地朝城內狂轟濫炸。能否想辦法提前偵悉敵人的火力布置、碉堡設置及兵力調動等情況,對於我軍攻城的精確性和保護城內百姓、重要設施的安全,起到決定性作用,還能大幅減少攻城部隊的傷亡。

「餘則成」雖是一個熒幕形象,但也是在當時的真實背景下進行加工。在49年天津戰役之前數月,確實有我軍十多位特情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忘我工作,提前幫助東北野戰軍搞到了天津國民黨軍的城防布置圖。戰前我軍獲得的天津城防圖甚至還不止一份,竟有8份之多。其中來路最穩妥,事後證明最精確的是麥璇琨、張克誠兩位特工所獲取的兩個版本。

麥璇琨是天津工務局工程處潛伏人員,本身有繪製部分城防圖的任務在身,但是僅為整個地圖的八分之一。麥在關鍵時刻不計個人風險,通過潛伏關係將地圖的其餘部分從其他工程部門搜集、換取出來。由於匯總之後的圖紙過於龐大精細,無法直接帶出城,麥璇琨找到隱蔽在照相館的我軍另一潛伏人員,以微縮照相技術,將布防圖拍在了膠捲上,輾轉送達了東野部隊。這一版本時間相對較早,給了東野充足的研究和準備時間。

張克誠的版本則是陳長捷重新加固防禦工事後的最新地圖,極具參考意義。張克誠48年下半年隱蔽在鐵路局機務段,與國民黨軍碉堡工事驗收負責人在同一單位。利用工作之便,張連夜將最新地圖帶回家中,親手拿筆逐一複製。張克誠沒有微縮相機,只能用描紅的傳統方式,把地圖複製在一張薄紙上。這一地圖的獲取,距離我軍總攻天津的時間非常接近,敵人最新的火力配置情況盡收眼底,給了東野炮兵非常重要的戰前指引。

由於上述特情人員的出色工作,東野在1月14日發起總攻時,炮兵根據提前獲取的敵人布防圖調整射擊諸元,第一輪齊射就命中陳長捷指揮部,敵人防禦工事迅速遭到精確打擊,我軍用最小的代價解放了這座當時華北第一位的工商業城市。天津百姓形容解放軍的炮彈「長了眼睛一樣準」,絲毫不誇張。只不過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其中的玄機:餘則成,不止一個。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中,令東野「沒面子」的陳明仁71軍,後來結局如何?
    東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強悍的一支戰區級部隊,兵力和裝備水平均超出各兄弟野戰軍一籌。這樣一支規模超百萬的大軍,與國民黨部隊交鋒時勝多負少。但是1947年的第三次四平攻防戰(四平街戰役)卻一直令野司耿耿於懷甚至「沒面子」,是一次罕見的失敗戰例。以71軍為主體的國民黨守軍竟然以少勝多,打退了東野(民主聯軍)10萬主力部隊。
  • 遼瀋戰役最慘烈的惡戰,東野命令:讓敵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
    1948年9月12日,我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這場發生在白山黑水間空前規模的大戰,拉開了國共戰略大決戰的序幕,直接逆轉了雙方的力量對比。東野迅速擴充為12個步兵縱隊、36個野戰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及1個坦克團,兵力達70餘萬,另有多達33萬人的地方二線補充兵團。在進行了長達5個月之久的大練兵之後,東野的技戰術素養空前提高。也就是說,在國共戰略大決戰前,東北是我軍唯一取得了絕對優勢的戰略區。
  •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真正意義上的首場戰略決戰。但9兵團在遼西平原被40餘萬東野大軍死死包圍後,實際已無多少突圍希望。既然如此,廖耀湘當時為何不像長春的曾澤生將軍一樣選擇順勢起義,而是要硬拼後被俘呢?
  • 在電影大決戰中,稱呼東野首長為林羅劉,為何不是林羅譚呢
    在遼瀋戰役前,黃克誠在冀熱遼任職,肖勁光則在率部攻打長春,並不在野司司令部,但作為東野政治部主任的譚政,當時卻是在野司的,為何主席的電報上沒有稱呼林羅譚,卻是稱呼林羅劉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譚政級別在劉亞樓之上,是在建國後的五五授銜中,五五授銜是按照52年的全軍幹部級別評定為標準的,而在52年評定級別時,譚政是軍委委員級,劉亞樓是正兵團級,譚政級別在劉亞樓之上,所以被授予大將軍銜。但是到了遼瀋決戰前的1948年,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 解放戰爭:「狗皮帽子」的威懾力到底有多大?東野的強勁實力顯露無疑
    東北野戰軍的百萬大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強大的部隊,也是對敵人最好的威懾力量。東野當年有多強?蘇式、日式武器自然不缺,到了48年往後連精密的美械都大量裝備部隊了(50萬國軍被殲,尤其新1、新6等王牌軍的武器都歸屬了東野),更不要說100餘萬部隊之外,還有大量後備兵力可以調用(國軍的解放戰士,接近40萬人,多精通美械甚至炮術),由此可見當時的國軍為什麼如此懼怕東野入關的後果。其實從一個有趣的細節,就能證實出東野的強大實力,那就是東野戰士們標配的「狗皮帽子」。
  • 他被毛澤東稱為「我們中國的炮兵元帥」,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延安炮兵學校開學典禮上鳴放禮炮。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是戰役中最猛烈的火力輸出。自1927年南昌起義建軍起,人民軍隊篳路藍縷,「小米加步槍」的簡陋裝備持續了十多年,終於在解放戰爭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戰爭之神」——炮兵,並作為一個兵種迅速成長壯大。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
  • 原新四軍炮兵一營長,為何請戰入朝會被拒?政委:你是「日本人」
    1945年8月15日這天,14年之久的抗日戰爭終於迎來結束,且以中華民族勝利作為了結束。可侵華日軍高舉的白旗,並沒有讓中華大地上瞬間變為和平之態。從次年6月開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打響,這是一場關乎於民族命運的決戰,每一個決定都至關重要。
  • 天津戰役:李天佑去見了哪位俘虜?結果被俘虜氣得臉色鐵青
    1949年初,解放軍第38軍、39軍、44軍、45軍、46軍、49軍共計34萬大軍,在東野參謀長 劉亞樓 的指揮下,向天津發起了強大的攻勢。
  • 東野14個縱隊,102萬人,大舉南下,一個縱隊有多少兵力?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共轄14個縱隊,102萬人。就兵力而言,東野一縱隊,比中野、西野一兵團多得多,堪稱兵強馬壯。那東野一個縱隊,究竟有多少兵力?我們今天就談談目前的形勢。先來談談東北野戰軍與東北的歷史。自1912年清朝滅亡以來,東北一直是奉系軍閥控制的地區。一九三一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逐漸佔領了整個東北地區。
  • 原新四軍炮兵一營長,請戰入朝時為何還會被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這天,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戰爭終於告一段落,並以中華民族的勝利而告終。可以被侵華日軍高舉的白旗,並沒有讓中華大地瞬間變成和平的樣子。第二年六月起,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場國家命運的決戰,每一項決定都是至關重要的。
  • 48年遼瀋戰役,國軍為什麼不能像長津湖戰役的美軍一樣海上撤退?
    然而長津湖戰役後期,美軍藉助海運方式將敗逃的近10萬部隊成功運到半島南部,我軍失去了全殲或進一步重創敵人的有利機會。其實此戰後期的戰場情況,和兩年前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遼瀋戰役頗有相似之處:48年國民黨軍同樣控制了遼寧省的營口港,卻只撤走了52軍不到兩萬部隊,近50萬官兵在黑土地上被我軍東北野戰軍殲滅,為什麼相似情況下,國軍做不到海運後撤呢?
  • 嘿嘿,老子是東野的林彪!
    東北野戰軍鐵流滾滾,所向披靡,從東三省一直徵戰到海南島,奠定了解放戰爭速戰速決的勝利局面。因戰功顯赫,居功至偉,林彪在47歲時被授予元帥軍銜,是共和國十大元帥中最為年輕的一位。做為號令三軍的統帥,林彪給人的感覺是寡言少語,不動聲色,沉著冷靜的運籌在帷幄之中,指揮若定的決勝於千裡之外。
  • 解放戰爭:49年三野28軍兵敗古寧頭,為何再也沒有登陸過金門島?
    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渡海進攻金門島,在古寧頭意外遭到了失利,損兵9000餘人。一次戰役的失敗說明不了太多,但為何解放軍此後再也沒有發起過針對金門島的登陸作戰呢?這似乎有點奇怪,我們了解下原委。49年登島戰敗的原因已不需要分析,史料很多。來看看為何49年之後,長時間沒有再次發起進攻金門的戰役。
  •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解放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多少師級以上將領?級別最高的是誰?
  •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根據所處地域不同,我軍在1947年將散居於各地的野戰部隊整編為五大野戰軍,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野戰軍下轄縱隊,偶爾根據作戰需要臨時編組為兵團,比如陳謝兵團、陳唐兵團、山東兵團、蘇北兵團、楊羅耿兵團等。
  • 東野部隊的一支主力師,對外反擊作戰的精銳,一場戰鬥都沒落下
    東北野戰軍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最強大的一支部隊,由於我軍戰爭初期採取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因此大量的八路軍、新四軍的精銳部隊都陸續開赴東北,基本上這些精銳的部隊,後來都成為東野的精銳力量,隨著陸續的改編,東野後來成立了12個軍,加上長春起義的第60軍,後來改編為第50軍,東野部隊的主力軍就達到了
  • 遼瀋戰役的要點在錦州,那麼淮海戰役的關鍵節點在哪裡?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對國民黨統治集團造成致命一擊,合計殲滅國軍150餘萬之眾,從而確立我軍在數量上壓倒性的優勢,大大縮短了全國解放進程。三次大戰看似舉重若輕、摧枯拉朽,實則步步驚心,充滿兇險和變數。稍有不慎,不僅無法取得重大戰果,反會使敵逃遁甚至遭到反噬。
  • 解放戰爭:48-49年三大戰役,國軍士兵總共有多少人陣亡?
    國軍部隊被殲滅的尖峰時段無疑就是48-49年的三大戰役了,在東北、華北和華東三個主戰場,合計有超過154萬國民黨兵被解放軍殲滅、俘虜或改編。這個數字是巨大的,聽起來令人震驚。不過國軍的陣亡數字相對卻並不算高,從48年9月到49年1月,國軍一方共有約57000人在這三場大戰中失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