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杯好咖啡其實是一件門檻頗高的事情。手衝需要大量的技巧和中量的金錢,意式濃縮則需要大量的技巧和大量的金錢。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在家裡喝一杯咖啡感興趣的話,百分之90的情況下,你會買一個膠囊咖啡機。
膠囊咖啡機實際上是一臺最簡化版本的全自動咖啡機。順便說一句挑選膠囊機的訣竅,那就是,他們除了造型、品牌,價格不一樣,性能都一樣。所以挑一臺外形你喜歡的,價格合適的就可以了。好了,現在假設你已經買好了咖啡機,開始向著咖啡這個深坑邁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然後你就會發現,膠囊咖啡機的特點,最大的特點是,需要膠囊。以市場佔有率最高的Nespresso為例,原廠和兼容的膠囊,在淘寶上隨便搜搜,大概有幾百個種類了。他們色彩繽紛,口味各異,認真一種種嘗過來,簡直是一輩子都嘗不完。但是呢,這些膠囊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貴。
啊,開個玩笑啦,比星巴克來說,膠囊還算是便宜的。貴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不管什麼牌子,什麼口味,甚至什麼價格的膠囊,都不好喝。這麼說是有理論基礎的,咖啡要好喝,豆的品質是一個維度,豆的新鮮度是另一個重要維度。而膠囊兩個都不佔。這些漂洋過海來看你的洋膠囊,一般保質期長達3年,而對我來說,我一般只喝烘培後不超過一個月的咖啡。至於品質,以我的經驗來看,Nespresso的原廠膠囊,咖啡豆連百分百阿拉比卡都不是。
拿什麼挽救你,我的膠囊機?好像挽救不了了,所以膠囊機就一直在家裡吃灰,好在一般膠囊機還都挺好看的,用來當個裝飾也不錯。但是忽然有一天腦洞大開,想到為啥不自己做膠囊呢?某寶一搜,發現這是根本算不上啥腦洞,因為某寶上有大把的空白膠囊可以買到。我選了其中最常見的一種,4色120枚,售價69元。
但是,自製膠囊咖啡並不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這其實對專業度要求很高。咖啡粉的粗細、粉量、壓緊程度都需要反覆嘗試,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但幸運的是,這些你已不必一一嘗試,根據我下面將要給出的參考值,可以很方便的做出口味壓倒一切市售品的自製膠囊。
第一步: 你得有咖啡豆。市售的,零售價大約在100元左右一磅的商業咖啡豆,例如Lavazza illy之類的,我自己用的是一個臺灣品牌卡塔羅娜,但世面上好像並不多見。或者,更好的選擇是去挑選一些現烘現賣的小眾精品豆,總之,經過一番快樂的採購,豆已經有了。
第二步:你要有一些設備,磨豆機、電子秤。磨豆機推薦惠家最低端型號的zd-10,大概400元左右。如果還嫌貴,可以買一個陶瓷芯的手磨,大概幾十塊錢。不推薦現成的咖啡粉或者請賣家代磨粉,那樣基本上就沒什麼風味可言了。
第三步: 開始磨粉,粉的粗細非常重要,大概是比手衝用的粉細一點,比半自動咖啡機用的粉粗一點,綿砂糖顆粒大小,這個可以自己嘗試幾次,對比正常的膠囊,如果出水太快就是粉磨粗了,如果出水太慢就是粉磨細了。
第四步:把磨好的咖啡粉填充進膠囊。在粗細度正確的情況下,儘量多的塞入咖啡粉,壓緊,但不要太滿,留出大概1毫米的空,以免水打不透。填充進去的咖啡粉淨重應該在4克到4.5克之間。
第五步:把鋁箔封蓋給蓋上,這裡沒啥特別,就是一定要沾結實,中間繃緊,就可以了。
第六步:見證奇蹟的時刻要來啦!把做好的膠囊放入膠囊機,如果是小米心想的機器,調到第四刻度,如果是Nespresso的機器,用小杯量,總之出水控制在60-80毫升。
第七步: 奇蹟本身。一杯完美的,crema豐厚,body醇厚,口感乾淨沒有澀感的好咖啡就這樣誕生啦。這杯咖啡的口感,客觀的說,可以完勝所有市售膠囊,可以穩贏711或者羅森,如果不計算信仰加成,也可以贏星巴克。
說完品質順便再算一下價格,以100元500克記,每個膠囊的咖啡粉成本是一元,空白膠囊的價格是5角,所以一個自製膠囊的成本是1.5元。當然啦,我們身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肯定不是因為價格原因,才自製膠囊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