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記住司馬炎,多半是從「羊車望幸」這個成語故事來的:
司馬炎後宮妃嬪眾多,有粉黛近萬,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就成為一個讓他十分頭疼的問題。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坐著羊車,讓羊在宮苑裡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他就在哪裡寵幸嬪妃。於是有個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於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
這個故事出自《晉書.卷三十一》,因為這個故事,後人記住晉武帝司馬炎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
歷史上的晉武帝司馬炎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司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與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嫡長子。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改元泰始,時年29歲。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25年,前後判若兩人,是個毀譽參半的君王。他既有明君的一面,也有昏君的一面;他既有值得稱道的功績,也有讓人詬病的地方。
明君之為
寬仁之君
司馬炎為人寬厚,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仁厚的皇帝,沒有之一。
他善待魏蜀亡國之君。封蜀後主劉禪為安樂公,並加封駙馬都尉,解除對漢室的一切限制;封魏元帝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奉魏國為正朔,可以使用天子的儀仗,上表不用稱臣,受召不用跪拜。
曹奐退位後,衣食無憂,錦衣玉食,日子過得十分舒坦,而且又活了三十多年,相比之後南朝那些篡位皇帝對前任動輒血腥殺戮的所作所為,足以說明司馬炎的寬仁。
西晉滅吳後,天下一統。司馬炎問司隸校尉劉毅,「我能和漢朝的哪位皇帝比較比較?」他原本是希望劉毅誇誇他,像漢武帝、漢景帝或漢武帝那樣的皇帝。但劉毅卻說,「漢靈帝和漢桓帝」。
眾所周知,靈帝和桓帝是東漢有名的昏君,司馬炎聽劉毅這麼說,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尷尬地笑著問,「我平定東吳,終結三國亂世,我有如此功績,你說我是漢桓帝和漢靈帝那樣的昏君,有點過分了吧?」
劉毅說,「桓帝和靈帝賣官,得錢都歸於宮中;你賣官得錢都歸自己。你甚至還不如桓帝和靈帝。」
司馬炎大笑道,「漢桓帝和漢靈帝沒有你這樣敢於直諫的臣子,但是我有,所以我比桓帝和靈帝當然強一些。」言下之意還倍感欣慰。
帝嘗南郊,禮畢,喟然問毅曰:「卿以朕方漢何帝也?」對曰:「可方桓、靈。」帝曰:「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吳會,混一天下。方之桓、靈,其已甚乎!」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晉書·劉毅傳》
被大臣當面稱作昏君,司馬炎也是一笑了之,事後也沒有藉故處置劉毅,足見司馬炎的寬仁大度。
西晉滅吳後,東吳最後一任皇帝孫皓被當作俘虜送到洛陽,司馬炎對他還不錯。有一次,司馬炎大宴群臣時,也邀請了孫皓,司馬炎指著孫皓的座位說,「我在洛陽設置這個座位,等你很久了。」孫皓回敬說,「臣在南方也設了這樣一個座位,等待陛下。」
孫皓作為亡國之君,卻說出這樣大不敬的話,在場的大臣都覺得孫皓性命難保,不過司馬炎不以為意,一笑置之。
太康之治
司馬炎即位後,表現出了一副明君的該有的樣子。
司馬昭死後,實行不擾民儉葬,陵墓十裡之內讓百姓居住。司馬炎拒收一切禮物,有一次,太醫司馬程送了一件名貴的關雉頭裘給他,他拿到朝廷上當臣焚燒。
對待百姓實行懷柔寬鬆、無為而治的政策。他一連給郡國下了五道詔書,要求他們潔身自好,勤於民事,撫恤孤寡,發展農業,簡政輕賦。
經過他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太康年間(280-289年)創造了「太康之治」
司馬炎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做了許多改革,為強大晉朝嘔心瀝血,特別是在民生方面,一改三國亂世那種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混亂局面,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
太康之治是西晉的巔峰,雖然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年,但卻是魏晉南北朝最強盛的時代。
太康之治下的西晉,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風淳樸、百姓富足、社會穩定。對於這一點,史書給出了高度評價:
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導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澆風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採擢,劉毅、裴楷以質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於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於深衷,斷雄圖於議表。--《晉書·武帝紀》
一統天下
早在司馬昭執掌曹魏時,司馬昭就出兵滅掉了蜀漢,三國變兩國,只剩江南的東吳還沒有平定。
司馬炎即位後,一直謀劃伐吳之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盛之後,司馬炎開始考慮統一天下的事情了。經過挑選考核,選定了一位非常有才幹的將領——羊祜。羊祜學識淵博,清廉正直。公元269年,羊祜率兵駐紮荊州,和羊祜對峙的東吳將領是赫赫有名的陸抗。羊祜知道自己無法擊敗陸抗,就向司馬炎上書,等陸抗死了再伐吳。司馬炎表示同意。
羊祜在荊州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屯田練兵,準備物資。公元278年,陸抗死後,羊祜認為伐吳的時機成熟了,奏請出兵,但羊祜那時已病入膏肓。羊祜臨死前把自己的伐吳作戰計劃交給了司馬炎,同時推薦杜預接替自己。司馬炎照準。
公元280年,司馬炎派遣六路大軍,水陸並進,進攻東吳。晉軍一路所向披靡,東吳軍隊潰不成軍,無力抵抗。東吳末帝孫皓被迫出城投降。
東吳滅亡,三國歸晉。
司馬炎終結三國亂世,統一天下。
國家統一後,司馬炎開始著手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他出臺了很多英明的政策,如:對廣大農民實行「佔地制」取代原來的「屯田制」。這些政策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開始安定,生產恢復迅速。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西晉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昏君之事
舉國宣淫
國家統一富強之後,司馬炎就開始荒淫享受起來。他下了一道令人瞠目結舌的詔書:「禁天下婚嫁。」舉國上下的女子,必須參加選美。一下子後宮增加五千多美女。他還不滿意,把原東吳後宮的幾千美女也歸入自己的後宮。美女太多,司馬炎挑選不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前文提到的「羊車望幸」,每天坐著羊拉的車,在宮中四處遊蕩,羊車停到哪裡,就拉上幾個美女寵幸。
君臣鬥富
司馬炎執政後期,在衣食住行上超過有史以來的所有皇帝,與即位之初的崇尚節儉簡直判若兩人。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中權臣,皇親貴戚相互攀比。太尉何曾、尚書任愷以奢侈而聞名天下,他們的錦衣華服堪比王侯,飲食日費萬錢。駙馬王濟,烹製的乳豬,全是用人乳餵養而成,烹製亦用人奶。後將軍王愷洗鍋用飴糖水,廚房用蠟燭當柴火。
當時很多官員炫富、鬥富,司馬炎不僅沒有制止、處罰他們,反而予以縱容、支持,讓官員沉迷於鬥富不可自拔。
司馬炎的舅舅王愷非常富有,家裡有許多金銀珠寶,他公開和另一個大富豪石崇鬥富。司馬炎為了幫助王愷鬥贏石崇,送給王愷一個很珍貴的玉珊瑚。
一次,王愷宴請石崇等人,宴席上拿去司馬炎送的那個玉珊瑚顯擺,石崇不屑一顧,當場把王愷的玉珊瑚打碎。王愷驚問石崇為什麼要這樣。石崇說沒事,我家裡有很多這樣的玉珊瑚。石崇命人把家裡的玉珊瑚全部搬過來,讓王愷自己隨便挑一根當作賠償。王愷望著石崇的那些玉珊瑚,他都看傻眼了。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者甚眾。愷惘然自失。--《世說新語.汰侈》
痴兒承嗣
司馬炎由於縱慾過度,身體很快就垮了下來。於是,開始考慮繼承人的事。
在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司馬炎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他選定的繼承人是他的嫡次子司馬衷(嫡長子早夭),而司馬衷卻天生有智力障礙,他即位後甚至說出了「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話。
當時司馬炎的弟弟——齊王司馬攸素有賢名,名望也高,群臣也很支持他,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然而,因為司馬衷有個兒子比較聰明,深得司馬炎喜歡。為了讓這個孫子日後能成為皇帝,司馬炎最終決定把皇位傳給司馬衷。
此外,司馬炎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使得諸王統率兵馬各據一方。然而,在晉武帝司馬炎死後,此舉非但不能維護司馬衷的統治,諸王反而為爭奪中央權力,內訌不已,埋下了「八王之亂」的禍根。
縱觀司馬炎的一生,一是功勳卓越;二是荒淫無道。他結束了動亂多年的三國爭雄時代,建立了西晉王朝,並且勵精圖治把西晉帶入一個強盛時代;後來卻因其奢侈荒淫蝕毀了來之易的基業,為西晉滅亡埋下了禍根。
論德行,司馬炎善待臣下;論功績,司馬炎統一天下。可就是這樣一個要德行有德行,要功績有功績的皇帝,卻未能做到有始有終,雖然有終結三國亂世之功,也開創了太康之治,但因為繼承人的問題,把西晉推向了萬丈深淵,也把好不容易過上安寧日子的百姓推向了萬丈深淵。
司馬炎在位前期,表現非常不錯,確實是一位明君。但隨著後來三國歸晉,司馬炎出現了昏君的徵兆,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司馬炎一手終結了三國亂世,讓社會重新安定下來;卻又一手葬送了來之不易的統一和安定。
司馬炎親手毀掉了自己認真打拼得來的事業,真是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