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12月1日,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筆者聆聽了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的發言,他當時對中美關係未來四年發展抱有謹慎的樂觀態度,並提出了改善中美關係的相關建議。沒想到時隔數周,傳來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一家醫院去世的消息。90歲的傅高義出席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也成了他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公開亮相。
▲資料圖片:傅高義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胡友松 攝)
傅高義於1950年從俄亥俄衛斯理安大學畢業後在美國陸軍服役兩年,之後在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1958年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花了兩年時間在日本做研究,1961到1964年到哈佛做博士後研究,研究中國語言和歷史,2000年6月從哈佛大學退休。
他漫長的學術生涯跟中國結下不解之緣。在中國,他的中文名字如雷貫耳,英文名字反倒知道的人並不多。對於自己中文名字的由來,他是這樣解釋的:「我的英文名是 Ezra Vogel,Vogel是個德國姓,在德語裡的發音很像漢語的『fugao』。因為英文名的第一個字母是 E,取其諧音,選了『義』字。在中文裡,『義』也意味著很高的道德標準,這正是我想追求的。」
傅高義開始研究中國之時正值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如火如荼之際,但他沒有被冷戰氛圍影響,而是一直力主同中國接觸。他參加了上世紀60年代建立的致力於改善中美關係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並積極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
可以說,在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歷史關頭,傅高義既是見證者,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參與者。1968年,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後,傅高義與費正清等十幾位中國問題專家給尼克森寫信強調與中國發展關係的重要性,他們表示,「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不僅如此,傅高義等著名學者還就如何發展中美關係與基辛格多次會面,為他出謀劃策。
傅高義對中國的深入了解不僅源於在書齋鑽研書面資料,而且還在於他在中國進行的紮實調研。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中美關係改善,傅高義於1973年得以首次訪問中國,他後來回憶起這次訪問時,說當時中國還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每年至少訪問中國一次。他最後一次訪華是在2018年10月,從北京到山東體驗了一下中國的高鐵,認為「非常好」。2019年,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中國幾十年的變遷感慨說:「中國發展這麼快,我沒有想到,恐怕沒一個外國人能想得到。」
在最後一次於中國媒體公開亮相的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傅高義提出中美關係的改善可以從三個層級入手,第一是高層之間,兩國領導人可以多舉行會晤;第二個是專業層級,更多由專業人員來處理政治上的問題;最後一個層級是工作層級,負責處理兩國之間的具體細節問題。此外,他還呼籲美國徹底改變看待中國的眼光,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建設性努力給予更多認可,對中國所做的「好事」給予建設性肯定。
比起很多對華立場強硬的學者來說,傅高義更加主張中美要多溝通多交流以增進相互了解並加強合作。因此,有人給他貼上「親華派」的標籤,傅高義對此並不否認,他還說自己不僅是親華派,而且也是親日派,他希望中日能夠搞好關係,也希望中日都跟美國搞好關係。
在中美關係發展的緊要關頭,傅高義從來都是大聲鼓與呼,希望中美兩國能夠搞好關係。例如,今年7月3日美國百名專家學者及政商界人士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刊登了一封致總統川普及美國會議員的聯名公開信,題為「中國不是敵人」,表示敵視中國對美國無益,這種做法或將孤立美國。傅高義就是這封信的執筆人之一。
這不是傅高義第一次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大聲疾呼,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發生後,中美關係跌入低谷,傅高義在美國媒體撰文呼籲美國政府採取積極措施以使中美關係回到正軌。1999年11月,中美雙方籤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議後,傅高義又在美國媒體發表文章,呼籲美國國會批准這一協議,他指出,這一協議對中美和世貿組織都有利。
傅高義一貫強調,中美關係非常重要,美國應該重視中國,重視美中關係。他認為,中美兩國無論是從全球戰略出發,還是從經濟發展需要考慮,都應該搞好關係。
近年來,由於美國一些政客固守冷戰思維,開始全面打壓中國。對此,傅高義在今年7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國對華政策和政治說辭近年來被對中國發展了解有限的官員所主導。他直言,把中國變成敵人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如果美國希望與中國一起為共同利益而奮鬥,就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審視對話政策。
傅高義之所以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正是由於他對中國的深入了解。他曾經說過,外國人想真正理解中國很難,美國公眾對中國的了解依然很不夠,往往導致誤解與雜音不斷。所以他的職責是盡力幫助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情況。
如今,傅高義逝去,美國又少了一位專業理性的「中國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其家人表示誠摯慰問。
「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貢獻。」汪文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