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蘭:我在女權主義的路上走了很久

2021-02-26 藝術競爭力



奧蘭 Orlan

由於15年11月的那場槍擊案,遭襲的咖啡廳前還擺著蠟燭和花束。咖啡廳前院的白色大門上,赫然印著紅色的「ORLAN」。

走入這個二層建築,可以看到牆上掛著泡沫塑料包裹的自畫像,桌子上擺著3D列印的頭顱,桌上散落的各種文件中有一期《查理周刊》。用奧蘭自己的話說,她的工作室就像「一個賭場」。她還說這個工作室太小了。

Orlan從事藝術創作已有半個世紀,3月,她將攜作品亮相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本月底她會在柏林人民劇場表演,並於6月在韓國首爾舉辦個人回顧展。

奧蘭已經69歲了,但看上去不像。她是整容先鋒者,曾做過9次整形手術。當然,這不是全部。她的本名為Mireille Suzanne Francette Porte,1971年自己改名為奧蘭(Orlan)。


奧蘭 Orlan - Incidental Strip-tease Using Sheet

V&A這次的展覽會展出她的許多早期作品,包括"Incidental Strip-tease Using Sheets"(1974-75)。在這一系列黑白照片中,奧蘭逐步脫掉衣服,並最終擺著波提切利作品《維納斯的誕生》中的造型。奧蘭說:「當一個女人脫衣時,她永遠不會全裸。因為在她身上有太多偏見和刻板的規矩。」


準備整容手術的奧蘭

1971年,奧蘭穿著巴洛克式服裝,將自己施教名「聖奧蘭」,與來博物館參觀的遊客舌吻。之後,她還將自己打扮成反基督的樣子,露出一邊的乳頭。20多年後,在作品《聖奧蘭的再生》中,她穿著彩虹色服裝,將自己打扮成小丑,在醫院手術室外昂首闊步。她還曾通過衛星網絡現場直播自己的拉皮手術,將這一過程展現給全世界的觀眾。她說:「現在有網絡攝像頭,方便多了。」

在整形手術中,她從不打麻藥,期間會朗讀哲學書直到無法再說話。通過彩色照片,可以看到她的臉上畫著需要整容的部位。對於整容,奧蘭說:「真的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藝術。每次的整容都是為了新的作品創作。我的目的是揭開外表的面具,並重新將其展現世人。」

她為了藝術整容,讓自己看起來像古典肖像畫的樣子。有人說她有波提切利筆下維納斯的下巴,布歇筆下歐羅巴的嘴唇,達·文西筆下蒙娜麗莎的前額。但對此,奧蘭說:「不是這樣的,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與標準審美相悖的。」


手術中的Orlan

奧蘭創造了「肉體藝術」這個概念,強調肉體就是現成的創作素材,與人體藝術不太一樣。她的信條是「嗎啡萬歲(Vive la Morphine)」。

這個信條非常有影響力。今日,奧蘭控告Lady Gaga在2011年發行的歌曲《生而如此》(Born This Way)MV中抄襲了自己的作品,要求Lady Gaga索賠其所屬專輯總收益的7.5%,約3170萬美元。與此同時,奧蘭還計劃起訴歌曲MV的時尚總監尼克拉·弗米切提(Nicola Formichetti)和化妝師比利·布拉斯菲爾德(Billy Brasfield),奧蘭稱他們剽竊了自己的肉身整形美學概念。

談起這件事,她呷了一口茶,說:「我是先鋒人物,我決不妥協。」去年,她還表示會為其他有類似遭遇的藝術家討個公道。奧蘭創造了「肉體藝術」這個概念,強調肉體就是現成的創作素材,與人體藝術不太一樣。她的信條是「嗎啡萬歲(Vive la Morphine)」。

這個信條非常有影響力。今日,奧蘭控告Lady Gaga在2011年發行的歌曲《生而如此》(Born This Way)MV中抄襲了自己的作品,要求Lady Gaga索賠其所屬專輯總收益的7.5%,約3170萬美元。與此同時,奧蘭還計劃起訴歌曲MV的時尚總監尼克拉·弗米切提(Nicola Formichetti)和化妝師比利·布拉斯菲爾德(Billy Brasfield),奧蘭稱他們剽竊了自己的肉身整形美學概念。

談起這件事,她呷了一口茶,說:「我是先鋒人物,我決不妥協。」去年,她還表示會為其他有類似遭遇的藝術家討個公道。


奧蘭在自畫像作品前

近期的作品中,她投入了科技的懷抱——加入了3D動畫,增強現實效果,還研發了APP。對於這一點,她說:「我並不可以讓自己進入任一流派,在科技的使用上我保持謹慎的態度。現在許多高科技藝術都是優先展示科技,而藝術本身卻被忽視。」

APP的名字是「AUGMENT」,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她因京劇臉譜的靈感而創作的面具系列。


奧蘭 Orlan - by Orlan

女性主義貫穿了奧蘭藝術生涯的始終。她1978年的一次手術直播起源竟是宮外妊娠,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她衝進急診室。其實她可以做引產,但她拒絕了。實際上她做過幾次人流,她對母親角色的看法是「隨心所欲」。對此,奧蘭說:「我的作品 『COP21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實際上是在說汙染,而不是抨擊女性生孩子還汙染了地球。作為一個母親,你必須待在家,停止一切私生活,停止所有方面的發展。」

奧蘭是蓬皮杜中心2012年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的100件藝術作品」中唯一入選的六位女性之一,其中包括她在內僅2位在世,其餘4位已經去世。她說:「藝術院校裡75%都是女學生,但最終能開展的僅僅只有6%。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是一種病態。我在女權主義的路上走了很久。」

在同齡的同行幾乎都退休了的年紀,奧蘭卻攀上了藝術界的先鋒地位,她是有過人的商業天賦,還是有強烈的藝術倫理學?奧蘭笑著說:「我就是一直在創作,我很多產但過程很難。如果我是個男人,我會比現在更成功。」

奧蘭 Orlan - by Orlan

文章來源/theguardian,編譯/雲圖編輯

版權所有 授權轉載

微博:@藝術雲圖YUNTOO 微信:yuntoo2014

相關焦點

  • 「我是女權主義者,但……」:第三波女權主義
    「我是女權主義者,但……」:第三波女權主義What Women
  • 女權主義(3)第三波女權主義運動
    新的女權主義觀點試圖擴大女性的邊界,打破原來的白人女性中心,將女權的概念延伸到不民族、同種族、國家、膚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女性中,第三波女權運動夾雜同性戀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以試圖打破性別二元對立劃分為標誌,重點關注性騷擾等性別相關話題,是有關性與性別、女性、權利等相關的個人運動。每個個人運動都有每個不同的訴求,人數多了,影響力大了,就形成了第三波女權主義運動。
  • 「腹背受敵」的女權主義
    我倒不認為婦聯和自發的女權行動派在今天有什麼對立,高壓意識形態時期已經走過來了,而基於社會自發的女權行動的壓力,這個自稱婦女們的聯合會,其存在的意義更加尷尬了。因此,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時代,這個奠基於父權中心的權力邏輯會周轉不靈,這也是女權在今天腹背受敵的原因。女權行動派不可能組織化,有人一發號施令,女人就會哂笑,因為那些人搞不懂她們的意志何在,女人不思考「我意願,我就能夠」,而是「我認知,我還能夠怎樣」,這裡多了一個轉折線。
  • 性社會學——女權主義(2)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
    早在50年前的第一波女權運動中,女權主義者就曾試圖將婚內強姦在法律上定義為犯罪,但是收效甚微,幾十年的努力一直沒有成功。        婚內強姦(Marital rape),又叫配偶強姦(spousal rape),是指在沒有取得另一方配偶同意的情況下,強行與配偶發生性交的行為。是家庭暴力和性虐待的一種表現形式。婚內強姦和家庭暴力絕大多數情況下女性為受害群體。
  • 沉迷耽美,被消費主義誤導的女權主義
    「這麼可愛一定是個男孩子」「我要彎了」雖然是帶有玩笑意味的話,但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年輕人更加開放的性別觀念。這與二次元文化的氛圍,特別是其中耽美文化的元素有關,而促成這一切的龐大力量,最開始好像是腐女。                           興奮點在哪裡?
  • 關鍵詞 | 生態女權主義
    生態女權主義(Ecofeminism)這個詞由法國女權主義思想家弗朗索瓦茲•德奧波妮(Françoise d』Eaubonne)在她1974年出版的文章《女權主義或死亡》(Feminism or Death)中首先提出。生態女權主義在很多方面接近深度環保主義。但是生態女權主義者認為環保主義者搞錯了一件事情。環保主義說西方啟蒙以降的文明是「以人為中心」的文明。這不對。
  • 女權主義作家?女權主義的背叛者?
    這種敘述方式帶來了拼接並置的視覺效果,如大口吞下的盛宴,比最貼切的耐心描寫更具衝擊力,出人意料的是,它也更加真實:我總是在他身邊,總是自言自語,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照著鏡子張開嘴用手指觸碰上顎,看看會不會出什麼聲音,房子狗椅子嘴的形狀咬東西用嘴唇內側認識木頭的質地或頭髮的口感試驗自己可以憋氣多久房子狗椅子但是那些物體並不會出聲它們都待在原地默不作聲仿佛是因為我的嘴張得不夠大或者它們本身體積太大那些鋒利的稜稜角角硌在牙齦上從喉嚨深處往上推它們卻沒有任何結果碰觸著那個我照鏡子時在口中越埋越深的喑啞空洞後來我相信了我就要瘋了
  • 從《傳聞中的陳芊芊》說說近些年的「女權主義」
    《傳聞中的陳芊芊》這部劇,反其道而行之,在此劇中花垣城的女權社會背景下,男人與女人轉換了身份,不論是提筆安天下,還是馬上定乾坤,不論是一方城池的霸主,還是一個家庭的脊梁,都由男人變為了女人。男人們成為了順從的那一方,他們所需要做的,是安守內宅、相妻教子,走在路上若是穿著暴露,還要被路人調侃一句:「此人不知檢點,若是被輕薄了,那也是自找的。」
  • 李銀河《女性主義》--女權主義綜述&基礎必讀
    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都是feminism翻譯過來的,可以理解成一個意思。由此可見,從法語Féminisme到英語feminism,都沒有「權」這個表徵,這是一個歷史問題,早期的女權主義(主要是女權運動第一次浪潮)是緊緊地與同工同酬、分工等值、教育權尤其是投票權聯繫在一起的,於是此時的女權主義的定義是——Feminism: the theor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 女權主播的這一年:我們走在擁抱汙名的路上
    網上對田園女權的攻擊是,你不是一個正統的、高級的和純粹的女權。但女權主義本身就講究交叉性,要根據中國的實際經驗來討論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對這個詞的污衊是不存在的。我們最近做了一期關於Kim的節目。Kim是「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前妻,婚姻存續期間遭受了李陽嚴重的家暴。之後她曾發聲和起訴,甚至推動了反家暴立法行動。但11月28日,她發了一條微博,說「我原諒了我的丈夫」。
  • 數位化行動如何重塑女權主義?
    這些行動利用數位化技術來顯示全球範圍內的性別壓迫現象,並將女權主義的抗議運動跨越國界地聯繫起來,這體現了當今數位化女權行動主義的核心。數位化平臺具有廣闊的潛力,它可以廣泛傳播女權主義思想、塑造關於性別和性別歧視的新討論方式、連接不同的選民,以及允許出現新穎的抗議方式。
  • 「女權主義」懶人包
    然而尷尬的是,我並不了解女權。 不懂裝懂,信口胡謅,非我所願,所以我找來了李銀河老師的《女性主義》補課。這本書是網上不少專業研究者推薦的入門書。 對那些看過《女性主義》或對女權已有基本了解的朋友,這篇文章完全不用讀。但對那些像我一樣對女權感興趣但卻一知半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內容。
  • 為什麼要養一個女權主義的女兒?
    想到女權主義你會想到什麼呢?不刮腿毛、言辭激進、未婚單身、面目猙獰的?最近發現個有意思的現象,不論是問身邊的女性還是看網絡言論,許許多多人表達觀點前會強調,「我支持平權和性別平等,但我不是女權主義者。」 包括我自己。不過最近的兩件事讓我對這個詞有了不同理解。一件是和朋友的聊天。
  • 平權故事會—女權主義運動中的男性
    生活中有沒有人因為一些經歷而改變了對於女權主義的態度?現在女性主義和酷兒群體有合作嗎?現在兩性對立的現象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當中,或者在娛樂節目,甚至是在官方媒體的報導中,都顯得越來越嚴重。關於如何讓男性更好地加入到平權的行列,有什麼好的建議嗎?如何看待「只要是站在女性立場的發言,就是女權主義」?
  • 後現代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被誤解的女權(4)
    究竟「女權」的內涵是什麼,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目前又是什麼發展狀況……在上周分享了女權主義思想史上先驅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文章之後,有讀者反饋仍然對「女權」一知半解,於是本號策劃「女權」系列選題,梳理女權的發展史以及主要思想等。
  • 又一個婦女節,聊聊「不咬人」的女權主義
    當時在座很多人的臉上流露出微妙表情,這是那時知識界對「女權主義」的疏離。多年以後的今日,中國的女權主義行動者們確實在公共空間內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但伴隨著「女權主義」這個詞語而來的爭議也層出不窮。到底什麼是女權主義?這些年女權主義在中國經歷了什麼?在又一個婦女節到來的時候,希望我們重拾起戴錦華當年那句——「女權主義不咬人」的話時,不會再換回奇怪的目光和微妙表情。
  • 特權還是女權?被雙標的「女權主義」真的平等?
    中國「女權主義」逐漸上升為「特權主義」,這些人真的是為了爭取男女的平等權益?以個體概括為常態化現象,上升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多少人真正想過女權的目的是為了平權還是特權? 平權的目的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做到自立自強,在性別差異中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實現自我價值。
  • 女權主義:我們仍然不知道自己身處怎樣的牢籠
    李麥子對今後要走的路十分堅定。「權利靠自己爭取,你不做不會改變,做了才會。自己的事永遠不能讓別人代言。」2012 年 3 月,李麥子在接受《京師學人》採訪時說道,「我以後要做 NGO,這是我大二就確定的。這是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這是最適合我的職業。」就在今年「三八婦女節」前夕,李麥子與另外四位女權主義者被北京警方扣留盤問。
  • 「如果這才是好的女權主義,那麼我就是一個非常壞的女權主義者」 女性
    在她看來,自己是個不怎麼樣的女權主義者。她坦言自己平日裡喜歡聽一些有韻律卻充斥著對女性侮辱意味的黑人歌曲,喜歡粉色又毛茸茸的玩具,不願和男人一樣搬重物、修建草坪。反覆強調自己「糟糕」,是蓋伊對當下女權主義神壇化的一種抗議方式。在她看來,人們對女權主義者有過高的要求。他們先是將女權主義者捧上神壇,給予她們無數期望,又在她們稍有瑕疵時毫不留情地把她們踢下神壇。
  • 後現代女權主義的思維方式
    後現代女權主義反對標籤化思考和二元論思維模式,認為每個個體都有不同之處,在這一點上後現代女權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維模式是有很大的聯繫的。因為後現代女權主義的哲學淵源來自於福柯,而福柯本人是一名經驗主義者,在他的著作中的文字形式大多是以經驗主義的描述方式,而非傳統哲學的描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