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才是好的女權主義,那麼我就是一個非常壞的女權主義者」 女性

2021-03-02 人物


身材肥胖的棕皮膚女士蓋伊總是反覆強調自己是「壞的女權主義者」,她想用這種方式打破人們對女權主義者的幻想。

文 | 吳夢琦

「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我很失敗。」這個身材肥胖、眼泡腫脹、穿著寬大碎花襯衫的棕皮膚女性並不是在參加什麼道歉會,而是站在TED演講臺的聚光燈下。羅克斯 · 蓋伊(Roxane Gay)女士是普渡大學教授,也是《壞女權主義者》一書的作者。

在她看來,自己是個不怎麼樣的女權主義者。她坦言自己平日裡喜歡聽一些有韻律卻充斥著對女性侮辱意味的黑人歌曲,喜歡粉色又毛茸茸的玩具,不願和男人一樣搬重物、修建草坪。反覆強調自己「糟糕」,是蓋伊對當下女權主義神壇化的一種抗議方式。在她看來,人們對女權主義者有過高的要求。他們先是將女權主義者捧上神壇,給予她們無數期望,又在她們稍有瑕疵時毫不留情地把她們踢下神壇。

大多數人在宣傳女權主義時不得不讓年輕漂亮的明星來發聲,以此減少「完美」的女權主義帶來的巨大壓力。在蓋伊看來,以艾瑪 · 沃特森和珍妮弗 · 勞倫斯為代表的明星不過是人們為重塑女權主義打造的營銷手段。

她甚至毫不留情地指出,艾瑪在聯合國的演講內容並無新意,但這些陳詞濫調被她說出來就變成了人們心中的「艾瑪 · 沃特森女權主義」。蓋伊並不反對藉助名人將女權主義思想傳遞給更多人,但她堅決反對人們只顧關註明星,忘記了本來要為女權做些什麼。深究自己是否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或是為減少壓力而包裝女權主義,都不如為女性做些實際的事更有效。

作為《衛報》的專欄作家,蓋伊還寫文章呼籲人們在性侵案件中相信女性。她以臭名昭著的美國明星比爾 · 科斯比為例。比爾性侵女性的罪行始於2005年,但由於公眾懷疑這些女性企圖通過誣告獲得賠償金,比爾一直沒有受到法律制裁。直到去年7月,35名被比爾侵犯的女性一起登上《紐約雜誌》後真相才水落石出。其中一個女性提到自己在被性侵過程中一直被指代為「它」(it)而不是「她」(she),這讓蓋伊非常難過:「我想起了自己被稱為『它』的時候。」

12歲的一場意外讓蓋伊決心為女權主義奮鬥。她極少提及這段痛苦的過往,並有意用「意外」這樣的詞語來代替它本身指代的內容:性侵。她從不肯講述,人們只知道那讓她一度生活得如同廢物一般。從那時起她用寫作來撫慰自己的傷痛,就像整個青春期中沒有朋友、與書作伴的時光。

她拒絕主流的女權主義,因為它只支持中上流社會中的異性戀白人女性,忽略了有色人種、工薪階層、同性戀和變性者的需求。公開承認自己是雙性戀、有著棕色皮膚的蓋伊絕不同意。「如果這才是好的女權主義,那麼我就是一個非常壞的女權主義者。」如今的蓋伊已經41歲。她知道自己容顏不再,身材走樣。在5月更新的《衛報》專欄裡,她非常坦然地接受這一切,喜歡自己「快樂但不完美的人生」。

「我想要領導,想要被尊敬,想要控制,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上徹徹底底地『投降』。誰想要長大呢?」

 

「我喜歡裙子,雖然有很多年我假裝自己討厭裙子。沙灘裙是我記憶中的最愛。」

 

「我對汽車一無所知。每當我把汽車送去修理時,我都感覺修理工們在說外語一樣。我到現在還會給爸爸打電話問關於汽車的問題,而且我沒有一點想法要改變我現在這樣汽車白痴的現狀。」

 

「我喜歡鑽石和婚禮。在家庭分工上我喜歡性別區分,因為我不想除草、除蟲、扔垃圾,這些通常是男人該做的活。」

 

「我喜歡孩子,想要個孩子。我會為家庭放慢工作節奏,花更多時間陪我的孩子。我害怕孤獨地死去,害怕一生忙於工作卻沒有結婚、沒有小孩。很長一段時間我不肯接受這樣的自己,我拼命工作努力丟掉這些想法,但是我非常疲憊而且不能正視自己了。」

 

「有段時間我覺得女權主義者是這樣一類人,她們警覺、毫無幽默感、討厭男人並且很完美。但我現在不這樣想了,也不以這樣的形象為傲。」

 

「我想做一個獨立的人,但我也想被照顧,想要每天回到家都有人在。有時候我有種想要大哭一場的衝動,於是我會關上辦公室的門,讓自己失控一會兒,放聲痛哭。」

 

「粉色是我最愛的顏色,我以前會說我最喜歡黑色,因為這樣聽起來比較酷。但其實我喜歡所有類型的粉色。」

 

「也許我是個糟糕的女權主義者,但我對女權運動非常投入。我對於厭女癖、性別歧視、收入不公、婦女暴力等有強烈的意見。」

 

 「做一個糟糕的女權主義者,這似乎是一種讓我既可以做一個女權主義者、又能正視自己的好辦法。我是個矛盾的人,但我也不想人們因為我是女人而對我很糟糕。我是個壞女權主義者,我寧願這樣,也比不是女權主義者要好得多。」

                                                        

  ——《壞女權主義者》

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購買本期《人物》


相關焦點

  • 又一個婦女節,聊聊「不咬人」的女權主義
    說到底,女權就是人權,我想今天有現代思想的人,都願意稱自己擁護人權,他們一旦知道女權主義思想,他們也會願意稱自己為女權主義者。我覺得女權主義者恐怕還是要比一般的開明態度多一些東西,譬如:對性別壓迫時常感到窒息和疼痛,願意為了改變性別而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男性在性別等級中的位置與女性不一樣,他們對不平等的體驗不那麼敏感,尤其不容易認識並且承認自己從性別不平等中獲利,所以男性的女權主義者真的極少。父權結構當然傷害男性群體,所以辛亥和五四時期的男知識分子才那麼熱衷於解放婦女啊。
  • 如果「女權」是一場霸凌,我宣布不再是女權主義者
    在部分女權主義者看來,擁有「冠姓權」,是「女權意識覺醒」的象徵。我獨生女,結婚不要彩禮,家裡買房買車,生孩子憑什麼跟他姓?生育99%的部分都是女性付出,隨母姓怎麼了?女性什麼時候才能堂堂正正站起來?papi醬,作為新時代「獨立女性」的標杆,竟然走上傳統的婚姻道路,這是社會的倒退,是女性的自我放棄。
  • 【英語演講】一個女權主義者為什麼要懺悔?
    但是在以前,當人們在暗示我,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時候,他們的語氣讓我擔心。女權主義者這個標籤更像是一種指控。這是一個以「F」開頭的詞,而且不是個「好」的詞。我被打上「不按規則來」,「期待的太多」,「自我感覺太好」的女性的標籤,僅僅是因為我敢於去相信,我和男人一樣優秀。直到意識到你就是這樣的,並且不敢去想像變成別的樣子,你才會想要做這樣一個反叛的女性。
  • TED | 一位女權主義者的懺悔
    但是在以前,當人們在暗示我,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時候,他們的語氣讓我擔心。女權主義者這個標籤更像是一種指控。這是一個以「F」開頭的詞,而且不是個「好」的詞。我被打上「不按規則來」,「期待的太多」,「自我感覺太好」的女性的標籤,僅僅是因為我敢於去相信,我和男人一樣優秀。直到意識到你就是這樣的,並且不敢去想像變成別的樣子,你才會想要做這樣一個反叛的女性。
  • 女權主義:我們仍然不知道自己身處怎樣的牢籠
    女權主義代表學者李銀河曾在博客中寫道:「長期以來,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被妖魔化。據傳,一個女作家代表團赴國外講演時,每個女作家都事先撇清:我可不是女權主義者。我猜,其中含義有多重:一重是說,我的小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不是女權主義文學;另一重說,我是賢妻良母的正常女人,不是女權鬥士或者女同性戀;再一重說,我可不恨男人,我喜歡男人。不管哪一重意思,背後邏輯都是:女權主義不是好東西。」
  • 致偽女權主義者:你們跟你們口中的直男癌並無不同
    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在各個角落冒出來的罵的你狗血噴頭的「女權」,其實很可能只是「假冒的」女權,簡稱「偽女權」?偽女權主義者最喜歡用來批判他人的詞之一,就是「物化女性」。「物化女性」,聽起來好高級哦!可你知不知道這個詞到底說的是什麼?
  • 孟冰純:我認為我是社會主義女權主義者
    之後進入了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也就是所謂的自由主義女權運動。這波女權主義運動和20世紀中期廣泛的社會運動、學生抗議運動平行興起,訴求內容更強調自由與解放,而這和第一波女權主義運動訴求強調「男女平權」形成對比。此外,這波女權主義運動的團體和目標分化,並未有第一波女權主義運動那般團結。
  • 後現代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被誤解的女權(4)
    後女性主義的確肇始於對傳統女性主義的否定,其標誌性事件是1968年3月8日,作為婦女解放運動的文化和知識核心的「政治與精神分析組織」的成員在巴黎遊行,打出的標語是「打倒女性主義」。同時,被視為後女性主義和後現代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如西蘇、克裡斯蒂娃等人,也都曾宣稱自己不是女性(權)主義者或不認同女性(權)主義的既有涵義。
  • 性社會學——女權主義(2)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
    1945年,美國的女權主義者為了改變妻子被丈夫控制的社會普遍現象,推動進行家庭法案「Family Laws」的改革。雖然英美等國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很多歐洲內陸國家,已婚婦女的權利依然很少。比如在法國,1965年以前,妻子如果沒有得到丈夫的許可,是不能到外面工作的。同時,女權主義者也在積極的運作,她們極力的想把強姦法案中的婚姻豁免條款刪掉,什麼是婚姻豁免呢?
  • 關鍵詞 | 生態女權主義
    生態女權主義(Ecofeminism)這個詞由法國女權主義思想家弗朗索瓦茲•德奧波妮(Françoise d』Eaubonne)在她1974年出版的文章《女權主義或死亡》(Feminism or Death)中首先提出。生態女權主義在很多方面接近深度環保主義。但是生態女權主義者認為環保主義者搞錯了一件事情。環保主義說西方啟蒙以降的文明是「以人為中心」的文明。這不對。
  • 我從沒見過女權主義者,只見到鬼了(一)
    這世界上有些事物人人都聽說過,但是誰都不敢說了解,「女權主義」就是。你敢說你懂女權,女權鬥士分分鐘能找出理由說你並不懂,說你剛剛還不小心歧視了她。比如我剛剛用了這個女字旁的「她」,顯然就是歧視。這兩天一篇熱傳女權文就提出:瑞典都開始醞釀廢除有性別意味的人陳代詞,甚至不許稱呼小男孩小女孩了,你國還這麼落後。一些女權鬥士覺得,女權主義不被人理解正是國民性醜陋的標誌。
  • 「腹背受敵」的女權主義
    那麼今天依附體制的女權(例如婦聯)和民間的女權運動各自都有怎樣的空間?這兩種力量是不是一種對立的存在,是否還有近似的主張?張念:女權主義者的憤怒是基於一種樸素的道德直覺,這恰好反應出觀念層面的左右劃分與我們的處境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女權主義不管從理論和社會運動,其感性的邏輯並非在所謂的「左右」層面運作,而是自下而上的一種有關身體權利的昭示與練習,與福柯的生命政治概念更接近。
  • 一個女權主義者眼中的男人與女人的區別
    我是一名女性主義者。早在四五年前我便有了這種身份的自覺性,並且告知身邊的愛人和朋友。不過幾年前連女性自身都對這個詞抱有偏見,我也只是默默實踐著一個女性主義者應有的態度。但是這段時間,女性話題突然變得很熱鬧,我覺得如果再不認真宣告一下,好像就要晚了似的。
  • 婦女節|一位女權主義者的懺悔(視頻+中英雙語)
    但是在以前,當人們在暗示我,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時候,他們的語氣讓我擔心。女權主義者這個標籤更像是一種指控。這是一個以「F」開頭的詞,而且不是個「好」的詞。我被打上「不按規則來」,「期待的太多」,「自我感覺太好」的女性的標籤,僅僅是因為我敢於去相信,我和男人一樣優秀。直到意識到你就是這樣的,並且不敢去想像變成別的樣子,你才會想要做這樣一個反叛的女性。
  • 為什麼要養一個女權主義的女兒?
    她說 「可是社會上的一些傷害和壓迫的確是只針對女性的,不是針對整個人類的,平權主義表達不了女性確切的問題,混淆了很多實際困難。」另一件動搖我的事是最近看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吉維拉》,作者是非洲非常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她描繪出來的「女權主義」和我腦袋裡先入為主的印象大不一樣,非常健康也非常平和,不存在厭男情緒,不存在要壓制男性或者壓抑女性的偏激觀點。
  • 穿上性感洋裝就是女權倒退?原來設計師們眼中的「女性主義」如此不同
    *男性凝視(male gaze):男性作為觀看者,而女人則是被觀看、被監控的對象,男性能從觀看中(尤其是裸露的女體)獲得情慾方面的快感,被女權主義者認為是「性別不平等之權力的展現」;而與之相反的女性凝視(female gaze)則強調女人的價值並不為男性所定義,並以奪回身體自主權作為捍衛自身權利的基本行動,且對於任何型態的審美與價值觀均予以接納包容。
  • 女權主義者怎麼就變成「神經質的直女癌」了?
    本文由【單向街書店】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onewaystreet2013)不得不承認,大眾關於女權主義的認知與理解早已今非昔比
  • 「女權主義」懶人包
    對那些看過《女性主義》或對女權已有基本了解的朋友,這篇文章完全不用讀。但對那些像我一樣對女權感興趣但卻一知半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內容。第二,  男性認同,即核心文化中關於「好」的標準,都與男性特質掛鈎。第三,  將女性客體化,比如把女性當成生育工具。第四,  兩分思維與等級思維,比如不是陰就是陽,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壞,還給這種區分設置高下之別,將複雜情況簡單化。
  • Emma Watson - 一位性感的女權主義者
    喜歡Emma的人都知道,從2014年開始, Emma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邀請,開始擔任聯合國女權代言人。 她的題為「He for She"的演講,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女權主義,一個過往被曲解為「仇恨男性」的負面名詞,在她的宣傳和倡導下,正在被更多的人重新理解 - 不僅僅是女性權利,而是兩性都應有的自由。
  • TED英語演講:一位女權主義者的懺悔(視頻+MP3+中英文對照)
    但是在以前,當人們在暗示我,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時候,他們的語氣讓我擔心。女權主義者這個標籤更像是一種指控。這是一個以「F」開頭的詞,而且不是個「好」的詞。我被打上「不按規則來」,「期待的太多」,「自我感覺太好」的女性的標籤,僅僅是因為我敢於去相信,我和男人一樣優秀。直到意識到你就是這樣的,並且不敢去想像變成別的樣子,你才會想要做這樣一個反叛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