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單向街書店】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onewaystreet2013)
不得不承認,大眾關於女權主義的認知與理解早已今非昔比。可苟延殘喘的刻板印象依舊在社會認知裡冥頑不化。時至今日,女權主義者被當做狂躁易怒的直女癌而敬而遠之的經歷絕不在少數。似乎她們就是一顆人肉定時炸彈,喜怒無常,對男性恨之入骨。
從「憤怒的貓女郎」到「神經質的直女癌」,總有一些固執又刻板的印象附著在女權主義者身上如影隨形。追究起刻板印象的罪魁禍首,其實來自用於反對 20 世紀英國女性投票運動的宣傳畫。利用明信片、海報和報紙廣告,反女性投票權組織憑空捏造了一個神神叨叨、毫不溫柔、敵視男性與家庭的女憤青形象。他們大概也想不到,這些形象一個世紀後,仍然籠罩在激進的女性頭上。
以下種種 20 世紀留下的糟粕,可氣又可笑,歡迎批判,千萬別嘴軟。
▼ 女權主義者總是想要閹了男性。
▼ 女權主義者都是壞媽媽。
▼ 女權主義者從不在乎她們的家庭和小孩。
▼ 女權主義者討厭與戀愛有關的一切。
▼ 女權主義者從不顧家。
▼ 女權主義者想要的不是平等,她們想要統治男人。
▼ 女權主義者想要在社會中扮演男性的角色。
▼ 女權主義者都很醜。
▼ 女權主義者都是霸凌好手。
▼ 女權主義者的私生活總是一團糟。
▼ 女權主義者時時刻刻都在被周圍的一切惹毛。
總之,一百年前強加在女性投票權運動者身上的標籤,一百年後被原封不動地撕下,貼在了女權主義者的身上,這樣的做法是否落後又俗套?
而且,一個常識:女權主義者可以是任何性別的人,甚至跨性別者。這些刻板印象未免也太不與時俱進,不如趁早撕了吧。
▵長按二維碼,關注單向街書店